道教文化:读《老子注译及评介》有感而论·王西平

更新时间:2023-06-02 11:54:14 阅读: 评论:0

道教文化:读《老子注译及评介》有感而论·王西平
Thoughts after reading Note and Comments on Laozi
Wang Xiping
Abstracts: The revid version of Note and Comments on Laozi has been sold over 100,000 copies so far and leaves a huge impact. However, there are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basic concepts in Laozisuch as “Tao”, “You” and “Wu”, “Ke Ming” and “Bu Ke Ming”. The misunderstandings are very common among other rearchers of Laozi. This article provides with new opinions and discuss about them. The book written by Mr. Chen has many misunderstandings in words, phras and ntences becau it bad on historical comments and reviews. The cond part of this article gives correct interpretation with examples. For example, “Zai” in chapter ten, “Jiang” in chapter thirty-ven, “Wu Ji” in chapter thirty-nine, “Wang” in chapter forty-four, “Shi” in chapter fifty-one and etcetera. Hereby,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with Mr. Guying Chen and other rearchers on Laozi.
Keywords: discuss with Mr. Guying Chen Tao Argument about “You” and “Wu” Argument about “Ming” and “Shi” argue with examples on words, phras and ntences
摘要:增订重排本《老子注译及评介》,至今已发行10万余册,影响很大。但对《老子》中最基本的概念如“道”、有、无等的诠释,还有“道”可名与不可名的问题,值得商榷。这些值得商榷之处,也是既往《老子》研究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新的见解,进行探讨。陈著因袭历代旧注,字、词、句多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第二部分,举例予以辨析:如第十章的“载”,第三十七章的“将”,第三十九章的“无已”,第四十四章的“亡”,第五十一章的“势”等。就此求教于陈鼓应先生,并与广大《老子》研究者共同探讨。
关键词:与陈鼓应商榷 道 有无之辨 名实之辨 字、词、句辨正举例
视频学习网增订重排本《老子注译及评介》,自198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大陆版本以来,一直不断印行。据有关网文介绍,该书已发行十万数以上,可见其影响之大。
中华书局的编者介绍说:“陈鼓应先生是旅美华人学者,曾在台湾大学讲授老庄研究课程。他的老子今说初版于1970年。特别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发表以后,作者广搜海内外
学者专家的意见,对该书作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更名为《老子注译及评介》,把它交给我们出版。我们认为,陈鼓应先生在做了比较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后,全面而仔细地对老子一书施以新注和今译,对老子的思想及其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有些观点还可以进一步商讨和研究,但都是作者以严肃的态度进行研究的成果。”
读者在网文中也有诸多称誉和赞扬:
拼写错误“本书不但是文献整理的杰作,也是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吸取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尤其是帛书《老子》出土以来的诸家成果,参以己见,从而成为新时期诸子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老子到底怎么注才合适,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陈鼓应先生是哲学大家,从其注文中阐发的道论中,解开了许多我不曾明白的问题。讲起老子的道、德云云,总能如经似纬,有条不紊……”gpb
“作者治学态度相当严谨,在广泛吸取前人评注精华的基楚上,最大可能地还原了《老子》的原貌,是当代读者阅读《老子》一书的最佳入门版本。”
数字人民币增加6个试点测试地区
autonomyentertainments
笔者在撰写《老子辨正》一书过程中,经常参阅,深受启发,多次引用。同时,我也发现陈先生对老子所说的“道”、“无”、“有”、“名”等概念的内涵之理解、阐释,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为了不断推进和深化《老子》研究,越是影响大的著作,越要不断完善,尽量做到精确无误。故而,笔者从理论阐释和文本解读两个方面,摘要、举例进行探讨,请陈先生及专家学者、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一、关于道、无、有、名的理论阐释
htm(一)“道”不是老子的“预设”,而是真实的存在
陈先生在《老子注译及评介》(后文均简称“评介”)书前论文《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中,对老子所说的“道”,最后研究的结论是:
上面说过,《老子》的哲学系统是由“道”开展的。《老子》认为这个“玄之又玄”“唯恍唯惚”的“道”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我们毕竟要问:世界上果真有老子所说的“道”吗?它究竟是实际的存在呢,或者是概念上的存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预设的“
道”,若从常识的观点来看,也许会认为它是没有意义的。……①《老子》第二十一章曰:“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其众甫之然哉?以此。”
物、象、精、信,在老子认为都是真实的存在。他怎么知道这些都是真实的存在呢?他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其众甫之然哉?以此。”他是“阅”到的。就是说他是亲眼看到的,不是编造、预设的。他何以能“阅”宇宙万物之“始”?因为他具有了“观众妙”、“阅众甫”的特殊功能。他何以具备了这种功能?第四章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挫其锐,解其纷”是修炼的法则、过程,“和其光,同其尘”是指所达到的“天人合一”的真境界。就是说与道与宇宙“和光同尘”了。
“尘”是什么呢?尘者尘土,就是空气中降落的细小微粒。汽车驶过,扬起尘土,我们用肉眼看得见。其实每日每时空气中都在降尘,只因微粒极细极小,一般人的眼睛看不见。老子所说的“尘”,是以能看见的“尘”,比喻构成物质的看不见的更细微粒,就是我们现代已经
desktop是什么>satay发现的基本粒子。老子当时虽然不知道分子、原子、电子、光子这些名词,但“更细微粒”他肯定是发现了。就是说他的特殊眼力已经进入了微观世界,“窈兮冥兮”中“阅”到了“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的“精”。
对于“道”的这种极小微粒的形状和性能的体验和描状,在古代老子不是仅有,我们再举数例:如《关尹子》及《管子》中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之说,天大到没有边际,物质小到无法分割。再如人体经络、穴位,西医解剖难以发现,而中国古代先贤却准确无误地总结出了成套学说。还有佛教说的“芥粒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等等不可思议的论断,当今都在渐渐被科学研究破解或证实。一般人眼睛看不见的极小微粒的实在性,是毋庸置疑的。
浩渺无垠、大无边际的宇宙以及宇宙万象,没有不是微小的基本粒子所构成。“其大无外”的宇宙,“其小无内”的粒子,这就是既大又小的“道”的“物”之形态的一种存在。无处不在处处在,处处都有老子所说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道”之存在,而且是动态的存在,有活力,有您量。
因此,老子在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里的“有物混成”,不是“评介”所解释的“‘混成’,混然而成,指混朴的状态”。按照伽莫夫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约在150忆年以前,是以许多基本粒子状态存在着。基本粒子,不是一种,是许多种“混成”在一起。后来,所有物质都集中到一点,这个点叫做“奇点”,有极高的温度,温度又极度升高,发生了大爆炸,才有了难以计数的星球和空间。“混成”的众多基本粒子,是“先天地生”的。它们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总根源、总根据。宇宙空间及一切有形之物,没有不是基本粒子所构成。它们“寂兮寥兮”(无声音,无形状),“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个个永远存在,无处不在处处在。老子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字之曰”(《周书·伊娄穆传》有“字之曰”句,意为“用表字称呼”)“道”,“强为之名曰大”。请看,老子将他“观”、“阅”到的实像,以及如何向人们来表述,写得多么真切,清楚!这怎么能说是“老子所预设的”“概念上的存在”呢?既往学者注《老》,读不出其中的奥义,可以理解,当代人注《老》,如果还言不中的,那就是一种遗憾了!我们众多学者仍在迷茫之中,可是外国的一些科学家却十分敏感地发现了《老子》文本所蕴藏的科学价值。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1:5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314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老子   研究   存在   宇宙   微粒   注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