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在于他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另一方面,在于他重视“读者反应”的翻译批评观。这其中考虑“读者接受”,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朱生豪是中国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以下简称莎 剧)翻译家。在迄今已有的众多莎剧译本中,朱生豪的译本占据着最为突出的位置,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朱生豪的译本发行量最大;国内剧团上]莎士比亚戏剧,也都采用朱译本。” [1]可见,朱生豪对莎剧的诠释,已得到读者的认同,并自成风格。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一种美学思潮,它是读者中心论范式下的一种理论观点。接受美学翻译观认为:译文应顺从译文读者的反应效果,译作的好坏应以读者在何种程度上正确理解和接受译文为标准。而以接受美学翻译观来分析朱生豪的莎剧译作,我们发现:朱生豪翻译的莎剧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与他明确的翻译目的和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及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分不开。其中,考虑“读者接受”,
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2年考研政治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理论是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种,由联邦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先提出这一理论,其代表人物还有伊瑟尔。该理论源于现象学和阐释学。
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主要概括如下:首先 ,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在接受美学中,文本不同于作品 ,是一个多层面的呈开放式的图示结构,只有读者的介入才使它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其次 ,读者阅读的能动性。文学作品注定为读者而创作。接受美学中 ,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再次,文学史是文学效应史。换句话说,文学史不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 ,更是读者的接受史 ,是接受效应史。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史是作家、作品和读者的关系史,是文学读者接受的历史。文艺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审美功能只有在读者的审美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2](P116) ,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放在文学研究的首位,确立读者的中心地位,可以说是接受美学在文学理论上的新建树。
接受美学独特的解释学切入角度和尖锐的批判性引起了翻译界的注意,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对翻译来说,译本也是一个文学文本。译文的存在本身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是通过译文读者的阅读使其意义具体化,才能达到译文的彻底完成。译文再现过程就是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3]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因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给读者阅读,让读者接受。翻译理论家奈达也认为:“要判断某个译作是否译得正确,必须以译文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翻译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理解译文。”[4](P86) 把接受美学引入翻译领域,用接受理论来解读评判翻译文本是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
二、朱生豪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由于朱生豪英年早逝,再加上他一生只勤于翻译,极少写译论文字,他并没有给世人留下多少翻译见解方面的东西。除了在给爱人写的书信中偶尔涉及翻译的零星议论外,今仅见他在1944年4月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里较清楚地说明了他的翻译见解: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
敢赞同。……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5](P264)
rarc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朱生豪关于文学翻译的点滴思想,即:翻译目的——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翻译方法——主张意译,反对“硬译”;翻译态度——毕生精力,殆已尽注;翻译批评观——读者反应论。
(一)翻译目的——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
朱生豪认为翻译的标准应该是追求译文与原文在“神韵”上的契合。译者不仅要努力将原文的意思和思想译出,还要尽最大可能保存原作的“意趣”和“神韵”。他曾经和范泉谈起翻译的“信、达、雅”问题。“通过讨论,我们认为“信”是忠于原著,不随意增删。“达”是将原著完整地运用另外一种语言如实反映的意思。至于“雅”,则是翻译文学的灵魂,它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文字上力求优美,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美感;二是思想内涵上要能掌握原著的灵魂—神韵,将原著的精神风貌真切而艺术地反映出来。他认为“信”和“达”容易做到,要做到“雅”并不容易。如果追求“雅”而不顾“信”和“达”,那是不负责任的“雅“,当然容易做到,但nerve
不可取。“信达雅”三个方面应该是一个整体中蕴含的三种内容不能分割。必须要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做到“雅”,才算是理想的翻译。[6] 可见,“神韵”、“形似”是朱生豪在翻译实践中的最高追求。例如,莎士比亚经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他的戏剧文采飞扬、言深意远。双关是他使用最成功的修辞格之一。而朱生豪以他对中英文两种语言的高超的驾驭能力,往往能准确地译出莎剧的神韵。以《威尼斯商人》中脍炙人口的双关sole和soul的翻译为例:原文:Bassanio: Why dost thou whet thy knife so earnestly ?
Shylock : To cut the forfeiture from that bankrout there.
Gratiano: Not on thy sole ,but on thy soul , harsh Jew,
Thou makest thy knife keen ; but no metal can,
老外教英语No , not the hangman' s axe , bear half the keenness
Of thy sharp envy.
朱译:巴萨尼奥:你这样使劲儿磨着刀干吗?
夏洛克: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
葛莱西安诺:狠心的犹太人,你不是在鞋口上磨刀,你这把刀是放在你的心口上磨;无论哪种铁器;就连刽子手的钢刀,都赶不上你这刻毒的心肠一半的锋利。[7](P205)
stories怎么读在此,朱生豪用“鞋口”和“心口”来对应原文的“sole”和“soul”,不仅在语义上较为吻合,在音韵和节奏上也基本上贴近或达到了等同于原文同音异义的修辞效果。双关语的运用将犹太富翁夏洛克磨刀霍霍、咬牙切齿、欲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千刀万剐也不解心头之恨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保持了原作的肌理神韵,读者读来犹如身临其境。
(二)翻译方法——主张意译,反对“硬译”hkg是哪个地区的缩写
在翻译方法上,朱生豪主张在忠实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选择更有利于读者接受的文字表述。他曾明确反对“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认为“拘泥字句之结果 ,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
寸,甚至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忍卒读,此则译者之过。”[5](P264)因此,朱生豪在莎剧翻译中采取倾向于归化、意译的翻译策略。不受原文个别字、词、句的局限,在遇到一些不符合读者思维习惯的场合时,为了使原作在中国这一特定环境里更加传神,而对个别人物行为或语言,适当加以调整或改造。并用符合汉语读者审美欣赏习惯的中国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译出来的作品既语言传神达意、优雅流畅,又通晓易懂,令人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试以《李尔王》中的一段唱词为例:
原文:Fool:Mark it,nuncle……
Have more than thou showest,
Speak less than thou knowest,
rump
Lend less than thou owest,
Ride more than thou goest,
Learn more than thou trowest,
Set less than thou throwest,
Leave thy drink and thy whore,
And keep in-a-door,
And thou shalt have more
Than two tens to a score……
朱译:听着,老伯伯:……
多积财,少摆阔;
耳多听,话少说;
拆散的意思
少放款,多借债;
走路不如骑马快;英语四级报名网址
三言之中信一语;
多掷骰子少下注;
莫饮酒,莫嫖妓;
呆在家中把门闭;
dhcp是什么意思
会打算的占便宜;
不会打算的叹口气。[7](P413)
朱生豪在此采取的明显的是归化、意译的翻译策略。译文在音韵上比较遵循“aabbccddee”的韵律,结构上没有一点原文的语法痕迹。他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接受,用中国读者熟悉的形式来译弄臣的话,整个采用一种类似曲艺中的“数来宝”的语气译出,朗朗上口,节奏明快,通俗易懂,把弄臣的那种对世态炎凉的调侃刻画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归化是朱生豪莎剧翻译采取的主要策略,在其译作中随处可见,又如:
原文:Now old desire doth in his deathbed lie, And young affection gapes to be his heir; That f
air for which love groaned for andwould die, With tender Julietmatched, is now not fair. NowRomeo is beloved and loves again, Alike bewithched by the charm of looks, But to his foe supposed hemust complain, And she steal love's sweetbait from fearful hooks: Being held a foe, hemay nothave access To breathe such vows as loves use to swear; And she asmuch in love, her-meansmuch less To meet her new beloved anywhere: But passion lends them power, timemeans, to meet, Tempering extremities with extreme s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