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应下的风险决策研究综述hiking
框架效应下的风险决策研究综述
摘要:决策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按决策情境分, 有确定性情境和不确定性情境, 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又分为风险决策和模糊决策. 框架效应是风险决策研究热点之一,框架效应已经运用于多个具体的领域,但在建设工程风险管理领域,应用和研究的尚少。本文从框架效应的定义,理论依据,研究现状几个方面, 对框架效应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简单介绍,为即将的框架效应下建设工程投资风险决策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撑和帮助。
关键词: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综述
0 引言:shangrila
根据决策问题所处客观条件的不同, 可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决策, 确定型决策存在明确的决策目标、自然状态和可供选择的多个备选方案, 可以得到各种方案的损益值。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决策情况大多不确定, 在选择不同的方案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所以,风险决策成为决策研究领域中的研究重点。
1 风险决策研究
1.1 风险决策的概念
diningYates和Stones提出了风险决策(risk-making)理论[1],他们认为所谓风险决策就是在损失或赢利,损失或赢利的权重,及损失与赢利联系的不确定性这三个要素中进行最优化的选择。风险决策是指决策者在面临两个以上不确定的决策后果,尤其是在面对伴有负面结果的可能性时所产生的复杂心理过程。谢晓菲将风险决策界定为决策者在面临两个以上不确定的决策后果时的决策, 强调的是从多种备择方案中做出最优的选择[2]。拉索[3]等认为风险决策是决策者希望达到的目的明确, 存在可供决策者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其每一个备选方案的效用值都能够被准确计算出来, 即决策者面对的客观环境条件下不能被完全确定, 在这种条件下的决策即为风险决策。田婕认为风险决策是指能够估计或预测未来事件发生概率情况下而选择预期效果最好的方案的决策,并且是选择过程与决策后果具有不确定性的决策[4]。
1.2 风险决策研究的范式
8753
(l) 标准化范式(normative paradigm) :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其目标是建立最优化或完全理性的,普遍适用的经济决策模型标准化范式的风险决策理论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 个体的选择满足效用最大化假设, 其总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从而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中努力做出最佳的决策。
(2) 描述性范式(Descriptive paradi) : 即是决策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
以Simon 提出的“有限理性”为指导思想, 认为人是有理性的, 但这种理性是有限的。Simon5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满意性原则”,即决策时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计算所有可能的结果,而是仅考虑有限的选项,一旦搜索到满意的便停止搜索。
2 框架效应的解释理论研究
在决策中为什么会出现框架效应? 早期的研究中人们主要从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对此加以解释,但由于该理论的一些局限,目前研究者多从认知加工的理论来解释。wifa
一、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p rospect theory)由Kahneman和Tversky于1979年提出,前景理论以价值函数和参照点为核心概念。该理论将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在编辑阶段,决策者主要对信息进行编码、组合、分解、删减等加工处理;在评价阶段,决策者根据价值函数、权重函数赋予选项不同的效用值,最终选取最大期望效用值作出决策[6]。
eyeos
Kahneman和Tversky用价值函数来说明,决策者根据参考点而不是绝对值赋予选项以主观价值。价值函数曲线呈S型,在获益区(参考点以上)其函数曲线为凹形,在损失区(参考点以下)其函数曲线为凸形,且损失区的曲线比获益区的曲线更陡。因此,在获益区人们偏向于风险规避,在损失区人们偏向于风险寻求。框架效应的产生,正是由于人们将积极框架描述的问题置于了获益区,而将消极框架描述的问题置于了损失区。
在框架效应的研究初期,前景理论能较为完美地解释这种决策偏差。但随着框架效应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经济学理论的缺陷不断突出。于是,有学者开始结合认知理论以期能更好地解释框架效应这种决策偏差[7][8]。
(二)、模糊痕迹理论
模糊痕迹理论( fuzzy - trace theory) [7]认为人们有模糊加工偏好,其选择是在简化信息后作出推理的结果(Reyna和Brainerd, 1991)。除了前景理论和模糊痕迹理论之外,学者们也提出了另外的一些观点。如Feng - yang Guo等(2009)用积极-消极不对称理论( the positive - negative Asymmetry Theory)来解释。
[8]这种理论认为,人们使用一种不对称的途径来处理积极和消极的刺激物。
汽车保险购买技巧3 框架效应的研究现状
(一)、框架效应的总类
Levin等人 [9]进一步发展了框架效应的种类,并指出了3种不同的框架效应及其作用:一是风险选择框架,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二是特性框架,它会影响对于目标或事件特征的评价,当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关键特质被置于积极框架
pre
下时,就会产生特性框架效应;三是目的框架,它会影响交流信息的说服力,当劝说信息着重表现某一行动所能产生的积极后果或着重说明消极后果时就具有了不同的吸引力,从而产生了目的框架效应。
(二)、框架效应与社会因素乔布斯 演讲
在框架效应的研究中,社会因素一直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对于框架效应种社会因素的影响,Wang[10]等人做过一系列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可以概括为:群体成分效应和大群体导致框架效应。
(三)、框架效应的应用研究
1. 医学领域
框架效应最为经典的应用领域之一就是医学解释。1987年,Meyerowitz和Chaiken做了关于乳腺自我检查的不同信息框架引起的态度、意图和行为的效应的研究,结果发现阅读了用消极框架呈现的理由的被试比其他被试(阅读了中性、积极框架下的理由和没有看到任何资料的处理)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他们只在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中发现了消极框架的不同影响,即消极框架下的被试报告了最高的自信水平。在McNeil等人的研究中,被试要在治疗肺癌的手术方案和化疗方案之间做出选择,被试中包括慢性病患者、研究生和医生,但在所有的被试群体中都有更多的人选择用存活率表述的方案,而不是用
死亡率表述的方案。这些发现可以帮助减少偏差,提高医学决策的质量。Woodhead的研究再次证明了框架效应在医学治疗方案的选择中的预测作用。框架(存活率vs.死亡率)、结果信息的类型(间断概率、累积概率和期望寿命)和个体的经验共同影响着医疗决策。
2. 消费领域
在广告中框架效应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Levin等人将同一个商品:牛肉,用三类不同的框架(风险选择框架、特性框架和目的框架)表示,从而考察不同类型框架的正负信息对于大学生购买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特性框架下,积极框架下的关键信息带来了更多的有利的评价;而风险选择框架下,当结果被表述成损失时带来了更多的偏爱。这些都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似。但目的框架没有起作用。2005年,Chang 就“广告—自我一致性效应”和广告的框架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在积极的广告信息框架下唤起积极的情绪时,被试会根据广告—自我一致性原则对品牌进行评价,从而对与自我一致的广告信息产生更为积极的反应。而在消极广告框架引起消极情绪时,不论广告信息是否与自我一致,其广告—自我一致性效应都不明显。在Sohn和Leckenby的研究中发现框架对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框架下的产品的相关信息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强烈的
传播信息的意图。但也有与之相左的发现,如Grewal等人研究了框架效应与价格感知风险的关系,他们认为广告信息的框架效应可能与其它市场变量有交互作用,如价格,从而提高了在消极信息框架下,消费者对冒险行为中价格感知的作用。
3、结束语
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来看, 目前研究的在被试的选择方面范围不是很大, 多集中于学生, 可能是因为研究者所处研究环境的限制而被试变量是对框架效应影响很大的一个变量, 今后的研究应该从这方面多做改进。
从框架问题的本身看, 大多的研究中研究经典的框架效应问题, 很少有和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决策任务与决策者的利益关联程度不高, 是不是会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有效性产生影响呢? 这应该是将来研究者研究的方向之一。
从框架效应的应用研究看,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和消费领域,对于建设工程风险决策等风险事件后果严重的领域还没有涉及,且框架效应的理论研究也没有一致的结论。这也应该是以后重点研究的问题。
frisbee
参考文献:
[1] Yates, J.F.& Stone, E .R. (1992).Risk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Chi Chester : John Wiley & sons Ltd, 1一25.
[2] 谢晓非,王晓田.成就动机与机会- 威胁认知[J].心理学报,2002,(34).
[3] 拉索,安宝生,徐联仓.决策行为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 田婕.情绪-边框影响决策认知过程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6).
[5] Simon, H.A. (l955) Abehvaioral modelo frationaI ehoiee. Quariery lojunr a lof Eeo :comeis , 69 :99.
[6] 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 conometrica,1979,(47) .
[7] Reyna V F, Brainerd C J. Fuzzy - trace theory and framing effects in choice: Gist extraction, runcation, and conversion [J].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1991,(4).
[8] Feng - yang Guo, et al. An exp loratory study of cognitive effort in2volved in decision under framing—an app lication of the eye -tracking technology[ J ].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9,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