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行为的理论

更新时间:2023-05-31 06:46:24 阅读: 评论:0

怎样有效养成锻炼的习惯
一.健康信念模型
人的行为(behavior)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心理活动可以被认为是内隐的行为,而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心理意识的控制,不受心理意识控制的行为只有婴幼儿的本能行为(如吮吸)、精神病行为(如自伤和伤人)和神经症行为(强迫性洗手)。
而决定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的最直接心理活动就是人的知觉(perception)、态度(attitude)和信念(belief)。知觉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如一个人是否能够意识到过咸饮食习惯可引起高血压?是否能够意识到高血压对人的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是否意识到自己具有改变过咸饮食习惯的能力?态度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的看法及心理倾向,如改变过咸饮食习惯是否值得去做?预防高血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吗?信念是态度的强化,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如高血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改变过咸饮食习惯对于预防高血压十分重要。
commitment健康信念模型(HBM)正是一个通过干预人们的知觉、态度和信念等心理活动,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的健康教育模型,由当时服务于美国公共卫生机构的社会心理学家Hochbaum等创立于19世纪50年代,其后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已成为人们开展健康行为干预项目和活动的重要工作模式。
HBM的理论假设是:
一个人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如果他:
领导者英文
--感到一种疾病或残疾是可以预防或避免发生的;
--意识到只要采取建议的措施(行为)就可以避免其发生;
--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地改变这种行为;
合肥游戏二.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是Ajzen和Fishbein(1975,1980)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继承者, 因为Ajzen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 因此,他将TRA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新概念, 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五要素
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著信念的函数。
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
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
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
4、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
5、行为(Behavior)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
Ajzen认为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度”(Attitude);其二是源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即会影响个人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最后是源自于“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范愈正向且知觉行
为控制愈强的话,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反观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Ajzen主张将个人对行为的意志控制力视为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另一端则是完全不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而人类大部分的行为落于此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因此,要预测不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有必要增加行为知觉控制这个变项。不过当个人对行为的控制愈接近最强的程度,或是控制问题并非个人所考量的因素时,则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是与理性行为理论是相近的。
计划行为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
讥诮(2)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如下图虚线所示),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
(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
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4)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相当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可获取的信念也叫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
金融英语听力lilo(5)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
(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概念上可完全区分开来,但有时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它们既彼此独立,又两两相关。
三.理性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又译作“理性行动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tea什么是理性行为理论
TRA的理论模型,如下图: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而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的。主观规范(主观准则)指的是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
class c
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行为意向(倾向),最终导致了行为改变。

本文发布于:2023-05-31 06:46: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290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行为   控制   个人   态度   知觉   影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