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毒物

更新时间:2023-05-29 06:30:29 阅读: 评论:0

毒物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toxicant、toxic chemical 或 poison)
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的损害,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毒品(drugs)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列明了121种麻醉药品和130种精神药品。其中最常见的毒品主要是麻醉药品类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类。
毒性(toxicity)
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毒素(toxin)
北京百特英语生物体(细菌、霉菌、藻类、蛇、昆虫等)所产生的有毒物质,通常是一些会干扰生物体中
其他大分子作用的蛋白质;
中毒(poisoning)
毒物进入体内,发生毒性作用,使组织细胞破坏、生理机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等现象。 毒理学(Toxicology)
研究外源化学物、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
核心任务: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风险评估
毒物、毒物学与毒理学的关系
毒物属于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毒物学 = 毒理学,但不局限于毒物本身的研究。
相关分支学科:
毒素学(Toxinology)
毒物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吉姆布朗绝大多数毒物是化学物:
天然的 / 合成的;
无机的 / 有机的;
单体 / 化合物;
也可能是动植物、细菌、真菌等产生的生物毒素。
Everything is poison, there is poison in everything. Only the do makes a thing not a poison.
—— Paracelsus(1493-1541, 瑞士医生)
剂量(do)
剂量是决定外源化合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一般指机体接触化学毒物的量或给予机体化学毒物的量。
剂量的单位通常以单位体重接触的外源化学物数量(mg/kg)或环境中的浓度(mg/m3,mg/L)来表示。
最初,毒物被使用于战争。
Toxicology 源自希腊文的 toxikon(意为箭毒)和 toxicos(弓)。
公元前1500年开始,人类最早的医书,古埃及的《埃伯斯纸草文稿》(Ebers Papyrus),书中提到很多毒物及很多毒物配方,如毒芹汁(hemlock)、乌头(aconite)、铅、锑和鸦片等。
在古希腊,中毒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kiss dara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首先对中毒者采取合理治疗,即减少消化道对有毒物质的摄取。
蓬塔斯(Pontus, 小亚细亚古国)国王Mithridates VI经常用罪犯试验毒物解药,并自己服用。结果当他想服毒自杀时,体内的解药还发挥解毒功效,逼迫他只好用剑结束自己的生命。
Mithridatic(解毒剂)就源于他的名字。
类似的传奇人物,公元前2世纪的名医尼坎得(Nicander of Colophon),也用罪犯进行试验来找出解毒剂。在他所写的解毒剂学术论文中,提到多种毒物,包括铅粉(白铅)、氧化铅、乌头、斑蝥、毒人参(毒芹)、莨菪素以及鸦片。
在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意大利时期,还有很多服药过量、服毒自杀、下毒谋杀及事故性中毒事件的记载。公元50年,希腊医生迪奥斯克理德斯(Dioscorides)所著的《药物论》(Materia Medica)是一个重要的发展。
他在书中把毒物分成动物、植物和矿物等几种,并分别加以描述,同时附上图画。在之后的16个世纪,这本书一直是毒物的主要资料来源。
迪奥斯克理德斯也发现催吐剂(emetic)的重要性,在治疗中毒时,可以用它来造成呕吐,
高中生留学将毒物吐出。
Paracelsus(1493-1541)为现代毒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明确指出了剂量-反应关系,用正确的剂量区分毒物和药物。
1815年,西班牙人Orfila(现代毒理学奠基人)撰写了一本系统的毒理学书以及有关矿物、植物和动物方面的毒物相关论文;
现代毒理学兴起的标志:
对组织和体液中的毒物进行化学分析和鉴别
实验动物的系统应用
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事件开创了毒理学一些新的研究领域:
砷化物治疗梅毒造成的急性和慢性中毒收到关注;
三邻甲苯磷酸酯(TOCP)、甲醇和铅被首批确定为神经毒物;
滴滴涕(DDT)、六氯苯等有机氯杀虫剂被广泛研究;
开始雌激素和雄激素结构和活性关系的研究,直接导致了己烯雌酚的出现。
930年,欧洲第一本实验毒理学杂志“Archiv für Toxicologie”创刊;同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成立。
1938年,磺胺药事件促使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成立;
20世纪40年代金属毒理学、吸入毒理学、放射毒理学、化学致癌机制等研究迅速发展;
1947年,R.T.Williams《解毒机制》出版;
1947年,美国首次颁布农药法,提出除了药物和食品外,用作农药的化学物必须安全和有效;
1950s,美国Lehman等拟定食品、药品和化妆品安全评价纲要;我国毒理学研究在工业毒理学领域开始发展。
1960s初期,反应停时间轰动世界,畸胎学、发与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分析毒理学得到大力发展;1960s后期,Ames试验建立,细胞毒理学、分子毒理学分支形成;
1970s,遗传毒理学、致癌机制研究进一步发展,管理毒理学分支形成;
1990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环境污染问题成为重要课题;
… …
近20多年来,细胞凋亡、癌基因、信号转导途径、转基因技术、多态性、组学技术、自噬、纳米毒理学等新课题相继成为毒理学的研究重点;
按毒物来源分类:
天然/人工合成
按毒物的应用范围分类 :
gym怎么读工业性毒物 /农业性毒物 /生活性毒物 /药物性毒物 /军事性毒物
按毒物的毒性作用分类
腐蚀毒 /实质毒 /酶系毒 /血液毒 /神经毒
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
挥发性毒物 /非挥发性毒物 /金属毒物 /阴离子毒物 /其他毒物 
按毒物的来源、用途和毒性作用综合分类
腐蚀性毒物 /毁坏性毒物 /障碍功能的毒物 /农药 /杀鼠剂 /有毒植物 /有毒动物 /细菌及霉菌性毒素   
朗阁人体摄入毒物的途径:经口 经呼吸道 经皮肤 经注射 经注射 经鼻入脑
急性毒作用(acute toxicity)
指短时间(24 h)内一次或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内出现的毒效应。
missyou是什么意思
慢性毒作用(chronic toxicity)
指长期、甚至终生接触小剂量化学物缓慢产生的毒作用。
迟发型毒作用(delayed toxicity)
指在接触化学物当时不引起明显病变,或者在急性中毒后可暂时恢复,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一些明显的病变或临床症状,如CO和有机磷农药中毒。
远期毒作用(remote toxicity)
指化学物作用于机体或停止接触后,经过若干年,而后发生不同于中毒病理改变的毒作用。
局部毒性(local toxicity)
指作用出现于生物体初次接触的部位。
全身毒性(systemic tocicity)
指毒物被吸收后,随血循环分布全身而呈现的毒性作用。
可逆毒性(reversible toxicity)
指停止接触毒物后,毒性作用可逐渐消退。
不可逆毒性(irreversible toxicity)
指停止接触毒物后,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损害可进一步发展。高剂量、长时间接触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致畸、致癌作用一般为不可逆损伤。
一般毒性(general toxicity)
指化学物质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经一定的接触时间,按照一定的接触方式,均可能产生某些毒作用。
特殊毒性( specific toxicity)
垃圾桶的英文单词指接触化学物质后引起不同于一般毒作用规律或出现特殊病理改变的毒作用。
过敏性反应
特异体质反应
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作用)
内分泌干扰作用
毒物化学结构是决定毒性的重要物质基础,因为它决定了毒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活性,进
而影响毒物在体内的毒动学和毒效学过程。
同系物与碳原子数
烷、醇、酮等碳氢化合物与同系物相比,碳原子数愈多则毒性愈大。如醇、烷烃;
-氟羧酸(F(CH2)COOH)系列的比较毒性研究发现分子为偶数的碳原子的毒性大,奇数的毒性小;
当同系物的碳原子数目相同时,直链的毒性比支链大,如庚烷>异庚烷;
同分异构体有时可表现出毒作用性质的差异,如致敏的环氧化物,环氧基在末端有致敏作用,不在末端就没有致敏作用;
卤素取代:
如烷烃类对肝脏的毒性可因卤素的增多而增强,CCl4>CHCl3>CH2Cl2>CH3Cl>CH4
又如CH4无致癌性,而CH3I、CH3Br、CH3Cl可致癌;
基团位置和基团数:
基团的位置如:带两基团苯环化合物的毒性对位 邻位 间位,对称者毒性 非对称者;
雅思简介
基团数:通过生物膜的能力苯>三甲苯>二甲苯>甲苯;
分子饱和度:
分子中不饱和键增多时,毒性增强,可能是不饱和键易代谢为环氧化物。如二碳烃类的麻醉作用,乙炔>乙烯>乙烷。
外源化学物理化特性也可影响毒作用,如溶解度影响其吸收部位和在体内分布,因而影响靶器官,但相对来讲对毒性大小影响更大。expen
溶解度(solubity)
毒物在水中特别是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毒性越大。
影响毒作用部位:某些有害气体由于其水溶性不同,其作用部位与速度不同。,如Cl2,SO2、NO2和光气。
脂溶性物质易在脂肪中蓄积(如DDT)和神经毒性(四乙己铅和甲基汞)
分散度(dispersity)
粉尘、烟和雾的分散度愈大,表面积亦愈大,生物活性也就越强。
分散度还与粒子在呼吸道的阻留有关
挥发度(volatility)
液态有毒物挥发度愈大,其在空气中浓度越高易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吸收,进入机体。引起中毒的危险度就愈大,如苯与苯乙烯。
纯度(purity)
在研究化学物毒性时,一般首用纯品,以避免杂质的干扰。无纯品或要确定工业品和商品的毒性时,必须了解其中杂质或污染物含量,因试样中杂质不仅可影响毒性大小,还可影响毒作用性质。如:2,4,5-T致畸可能由难去除的四氯二苯二恶英所致。

本文发布于:2023-05-29 06:3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266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毒物   毒理学   作用   毒性   化学   研究   接触   机体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