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il y a”的阐释是贯穿在布朗肖整个文学生涯中的一条重要思想线索,而这一概念继承自好友列维纳斯。列维纳斯将“il y a”定义为“先于存在的存在”、“无世界的实存”,以此区别于海德格尔的“存在”。布朗肖将这个哲学概念引入文学领域,并用自己所提出的“另一种夜”的说法对其阐释,指出两者之间的贯通之处。不仅如此,由于“il y a”揭示出了主体与存在之间的关系,这一概念还引导着布朗肖重新思考写作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其写作观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布朗肖对作品、语言抑或是叙事的思考,都深深地扎根于“il y a”所蕴含的对主体的否定意味之上。
布朗肖的写作观反映到创作中,就是其小说所独具的鲜明特色。布朗肖通过小说中时空的异化、叙事声音的转换以及人物形象的弱化,进一步凸显了“récit”文本本身的“物质性”。布朗肖的叙事性演绎,使得“il y a”概念中所蕴含的消解主体的力量得以充分展现。
对于布朗肖而言,在“il y a”影响下所形成的这种消解式写作观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il y a”所造成的主体之死,使布朗肖开始挖掘主体和他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死亡具有绝对不可能性,是对主体性的中断,基于此,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双重非均衡,永不可逆转的,布朗肖将这种关系定义为“中性”。不同于列维纳斯从“il y a”中找到了一条通向他者的神圣超越之路,从而与“中性”彻底背离的做法,布朗肖的立足点始终是“il y a”所具有的“中性”特性,他借助“il y a”对主体的统治地位进行罢黜,对写作中的主体进行否定,其最终的目标在于构建一片文学空间,恢复文学的本体论地位。
关键词:莫里斯·布朗肖;列维纳斯;“il y a”(有);中性;文学空间
Abstract
Throughout Maurice Blanchot's literary pursuits, the interpretation of "il y a" acts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It emerged from the idea of Emmanuel Levinas who defined "il y a" as "existence prior to existence" or "existence without existents" as oppod to the concept of "Being" propod by Martin Heidegger. Blanchot introduces this philosophical concept to the realm of literature, expounds it with his "the other night" theory, and points ou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wo. Moreover, becau "il y a"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existence, it guides Blanchot to re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and subject and exert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his outlook of writing. Blanchot's notion on literary works, language and narrative takes root in il y a’s negation of subject.
喜力啤酒广告主题曲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exemplified by Blanchet’s literary fictions are illustrative of his writing outlook. Through the alienation of time and space, shift of narrative voices and erasure of images, the materiality of the text itlf are further manifested. With Blanchet’s narration techniques, the power of destroying subject contained by "il y a" can be fully displayed.
For Blanchot, the negative writing concep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l y a" has a further significance. The death of subject caud by "il y a" leads Blanchot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ther. He believes that death which is an interruption of subjectivity means an absolute impossibility. Bad on th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ther must be double unbalanced and irreversible, which is defined by Blanchot as "neuter". Different from Levinas's finding a sacred transcendental path going towards the other from "il y a" and completely deviating from "neuter", what Blanchot insists instead is "neuter" of "il y a". Blanchot relies on "il y a" to expel the subject in reality and negates the subject in writing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space of literature and restore the ontological status of literature.
Key Words: Maurice Blanchot, Levinas, “il y a”, neuter, the space of literature
信任英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前言 (1)
一、何为“il y a”? (7)
日语翻译培训(一)列维纳斯与哲学的“il y a” (7)
revita lift
(二)布朗肖与文学的“il y a” (11)
二、“il y a”与叙事 (17)
(一)异化的时空 (17)
(二)叙事声音:由“我”到“它” (20)
(三)人物形象的弱化 (23)暑假训练营
三、“il y a”与布朗肖的文学追求 (27)
(一)主体之死 (27)
(二)中性的文学空间 (30)
(三)布朗肖的文学本质论 (34)
结语 (37)
参考文献 (39)
后记 (46)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7)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 1907-2003)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小说家、批评家、思想家之一。在20世纪群星璀璨的法国思想界,相对于与他齐名的萨特、列维纳斯等人来说,布朗肖无疑是最沉默、最无名的存在,这也恰恰印证了他著作的封面上经常写着的那句话:“莫里斯·布朗肖,生于1907年,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文学以及属于文学的沉默”。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调,中年后便不再接受任何采访与摄影,以至于在其死讯公开前,人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位“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失踪者”是否还存活于世。然而,这丝毫没有削弱布朗肖思想对法国哲学界、文学界所产生的影响。法国批评家兹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将其与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并称为战后最重要的三位文学批评大师。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则把他和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看作是“20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文学作家”。巴塔耶曾这样评价布朗肖:“莫里斯·布朗肖不属于被广泛阅读的法国作家,但他是其时代最为独特的思想家……他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存在的视域之内最为独特的视角和最匪夷所思的事情。”①福柯更是将布朗肖视作精神导师,坦言自己希望成为布朗肖那样的人。福柯在《知识考古学》后面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对话式写作方式,这显然有向布朗肖后期碎片写作致敬的意思。尽管布朗肖一直在刻意隐去自己,但其思想却始终在晦暗处散发着明亮的光,吸引着读者靠近、阅读。
布朗肖曾对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人产生过重要影响,他与这些思想家之间的参照与联结理所当然地得到了重视,但与此同时其自身的独立研究价值却受到遮蔽。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常常把布朗肖当作一种精神来源,安插在论述福柯等人的论文某个章节当中。国内对布朗肖的研究开始于2003年其逝世消息引起的关注之后,起步较晚,且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布朗肖思想的阐释,缺乏具体的小说文本解读。在这种情况下,从不同侧面接近布朗肖,都是再现其毕生致力构建的“文学空间”的有益尝试。汽车保养项目
布朗肖的写作与思考总是处于与他者的对话之中:“在死亡与文学的关系上,他和海德格尔对话;在辩证法的内在否定性和暴力性上,他和黑格尔对话;在现象学所不懈追求的‘光亮之处’,他和胡塞尔对话;在作为实践、行动和行为的文学观念上,他和萨特对话……”
②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最不容忽视,他不仅和布朗肖结下了终生友谊,更对布朗肖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影响,那就是列维纳斯。列维纳斯和布朗肖分别以哲学、文学的方式一道发现了“il y a”这一有关“存在”的概念,这成为两者在思想上最重要的交汇点。布朗肖对这个哲学概念的文学改造,显示出他虽思索哲学,但最终仍偏向文学的立场。“il y a”可视作贯穿布朗肖哲学、文学理论、文学创作的一条线索,因此,从这一角度切入进入布朗肖的作品,
minion①Kevin Hart and Geoffrey H. Hartman. eds. The Power of Contestation: Perspectives on Maurice Blancho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1.
easy是什么意思>bobson②尹捷:《莫里斯·布朗肖:一个几无终点的质询者》,载《文艺报》,2018年7月9日第5版。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其文学立场,并深入挖掘其思想体系中潜在的文学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法国对于布朗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有关布朗肖思想的研究,首先自然还是从法国开始的,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己经有研究者注意到了布朗肖的重要性。随后,关于布朗肖的研究论著及论文日益增加,如今法国学界对于布朗肖的研究已经十分系统且深入。鉴于此,只选取与本选题相关程度较大的研究情况进行简述。
从布朗肖研究起步初期至今,对布朗肖作品叙述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具体而言,此类研究又可以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布朗肖的叙述策略做宏观把握,从整体上探究布朗肖提出的“récit”的内涵和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克西姆·德古(Maxime Decout)在他的论文《莫里斯·布朗肖:一种叙述现象学》(« Maurice Blanchot : une phénoménologie du récit », 2012)。他以小说《等待,遗忘》为例,分析了布朗肖的“récit”和传统小说“roman”的区别,着重探究了“récit”所具有的美学价值。第二类是结合具体的叙述学概念,从叙述时间、叙述人称、叙述声音等角度切入,以小见大,对布朗肖的创作特色进行深入的分析,代表性的有丹尼尔·威廉(Daniel Wilhem)的论著《叙述声音》
(La voix narrative, 1974)、潘一帆的论文《关于布朗肖写作中的无人称问题》(« Sur l’écriture : la question de l’innommable chez Maurice Blanchot », 2013)等。
布朗肖的思想向来以深邃、晦涩而著称,从布朗肖进入学界研究者视野的那一刻起,对布朗肖思想的论述与阐发便不曾中断过。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马诺拉·安东尼奥利(Manola Antonioli)在其博士论文《莫里斯·布朗肖的书写:想象与理论》(« L'écriture de Maurice Blanchot : fiction et théorie », 1997)中对布朗肖写作中的“中性”、“死亡”做了集中探讨,并指出这些思想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等人思想的渊源关系。对“中性”这个概念同样做出详细论述的还有巴黎第十大学奥利维尔·哈林格(Olivier Harlingue)的博士论文《莫里斯·布朗肖与哲学》(« Maurice Blanchot et la philosophie », 2005),该论文在阐释完“中性”后,还将视线转向了布朗肖的“外部”思想,指出文学和哲学走向“外部”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对布朗肖语言观给予了较多观照。例如,巴黎第十大学的安卡·卡琳(Anca Călin)在其博士论文《莫里斯·布朗肖作品中的命名问题》(« La question de la nomination dans l’œuvre de Maurice Blanchot », 2013)中围绕着布朗肖对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所作出的区分,探讨了文学语言在文学生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性作用。
欧楂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有关布朗肖的研究往往存在一个特点,即通过将布朗肖与他人对比的方式,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有关布朗肖比较研究的论文虽然数量极大,但与其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