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现象(男性)对家庭的影响
________从社会舆论的角度
摘要:西方国家对于同性恋现象的研究已比较丰富,而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其也有深入的研究。我国学者对同性恋现象的研究多是对同性婚姻的保护或对同性恋的成因,同性恋者的生存困境考虑的。但同性恋者的家庭收到的非议和压力也十分大,我们对其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一部电影为切入引出研究内容即:同性恋问题。对国内外关于同性恋现象的界定及同性恋现象产生的原因给予总结。从社会舆论的视角分别论述同性恋现象(男性)对不同家庭成员的影响。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从国家,社会和专业的角度对同性恋者及家庭给予帮助。对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给予正视。
关键词:男性同性恋;社会舆论;家庭
李安导演曾经完成了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作品:《断背山》,这是一部描述男性同性恋之间故事的电影,我因为要做此方面的论述与思考,所以怀着探索之心观看了这部作品。太多人对同性恋带一种有色的眼镜去看待,他们并没有认知或了解就将同性恋标签化。杰克和乔之
间存在同性之爱,当乔的妻子发现这件事情的时候带给她很大的伤害并导致她与乔的婚姻解体。乔和杰克没有公开两人的感情不仅因为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排斥,也是为了保护对方的家庭,自己的家庭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和指责。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同性恋的定义及同性恋现象产生原因
(一)同性恋的定义
对同性恋的定义是一个很复杂,很深奥的学术问题,直到现在,对于同性恋的定义,国际性学界也还没有得出一个公认的统一说法。“同性恋”英文写做homoxuality。虽然这一现象自古有之,但这一概念是近150年才出现的,由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他从生理学的角度将同性恋描述为“对异性不能作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所吸引”。我国的研究学者李银河认为“同性恋这一性取向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而中国的另一位性社会学工作者张北川,总结了前述关于同性恋定义的缺陷“多数没有考虑到同性性爱产生的心理原因;同性性行为概念含混;大多数定义没有涉及同性性行为的定量因素”,他自己提出了这样的
定义:在我国现代,在对性伴侣的选择拥有充分自由的条件下,一个性成熟的个体如果具有明显或强烈的指向同性的性欲,或同时存有主动的同性性行为,方可视之为同性爱者。假如个体仅有偶然的同性性行为,但有关性定向(xualorinetatnin,或译性取向,指一个人对同性,异性或两者做出性兴奋反应的潜力)的意识模糊,可视为同性性行为而不宜简单地判定其为同性爱者”。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在此对所研究的男性同性恋者做出界定“在对性伴侣的选择拥有充分自由的条件下,一个性成熟的个体如果具有明显或强烈的指向同性(男性)的性欲,或同时存有主动的同性性行为,方可视之为(男性)同性爱者”。我们着重研究的是成年的男性同性恋者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倾向于揭示那些社会舆论对同性恋者(男性)本人及家庭成员的压力及伤害,对此类家庭的正常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二)同性恋产生的原因:北约自主招生
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同性恋现象是在人们历史上,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无论在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还是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古埃及将男性之间的性爱行为看做神圣的事情;玛雅文明记载了青春期同性恋现象;古希腊将同性恋视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斯巴达军队因士兵间同性之爱而赢得战争。至于古代中国此现象也是大量存在:同性恋在我国传
说最早始于黄帝,在清代学者纪昀(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说:“杂说称娈童始黄帝”但是根据潘光旦先生的考据,认为这一记载不尽可靠,因为就连黄帝本人是否确有其人尚在探讨之中。更有脍炙人口的“余桃”(春秋),“断袖”(汉代),“龙阳君”(战国)“安陵君”(战国)等历史人物和故事的记载。同性之恋跨越地域和时间成为一个社会的必然存在其原因。
1.国外对同性恋成因的研究
1)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生理因素决定说”
2)关于同性恋成因的“心理社会因素决定说”
惊喜英语怎么读2.我国对同性恋的研究
总的来讲,我国文献将同性恋的成因分为先天说和后天说。前者是古代学者对同性恋现象的思考,他们认为同性恋的成因源于“夙命”,“因缘轮回”或“淫恶果报”。而后天说包括“环境劫诱说”和“意志堕落说”。据潘光旦先生所言,一方面,在四个解释里,“环境劫诱说”有其合理性,“意志堕落说”有一个前提,即除非相信意志有时候可以绝对的自由。除此之外我国学者李
银河等人也对同性恋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他们认为在造成同性恋倾向的社会、心理因素当中,有几个因素很重要。第一,最初的性经历;第二 ,恋母情结。其研究和国外的论点是趋同一致的。
3.现代综合观点
目前,人们倾向于用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来解释同性恋的成因,可靠的讲,同性恋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从社会舆论的角度分析男同性恋对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稳定的细胞,没有和谐的家庭,哪来和谐的社会?但是这些被迫建立的家庭是有名无实或畸形的,其稳固程度要大打折扣,离婚或家庭惨剧时有发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一)父母长辈
同性恋(男性)对形式婚姻的态度从心底是抗拒的,但有时迫于外界的压力,不得不选择
这条路。在异性恋婚姻占主流的社会中,同性恋者(男性)得不到大众的理解和尊重。有许多家人得知自己的子女是同性恋后,悲痛欲绝、不能接受,有些会去寻求医生的帮助,有些会暴力相向,尽力想改变孩子的性取向。这些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让绝大多数同性恋者(男性)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在许多人面前扮演着异性恋者的角色,只是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才承认自己的身份。中国受传统婚姻文化的影响非常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传宗接代,这些观念不仅仅是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也被融入到与个人道德紧密相关的“孝道”中。在中国如果你选择不结婚,会被周围的人认为不正常,更会招来许多流言蜚语。在社会和文化不认可同性恋的中国,又不得不结婚的情况下,形式婚姻成为许多同性恋者的一条生存之路。
(二)伴侣
同性恋者受传统婚姻的束缚,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婚姻观念和社会压力下,中国的男同性恋者大都不得不选择与女性通婚(在西方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的男同恋者与女性结婚这必然对女性的婚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毫无疑问,这种行为只是把社会压力转嫁给了个体的婚姻家庭,其后果是有三种:
1.由于同性恋者很难履行婚姻的义务,如夫妻的性爱等,这种婚姻通常使双方都痛苦不堪,甚至酿成悲剧。
2.有些同性恋者(男性)虽然在婚后可以同妻子发生性爱关系,但他认为这只是为了维持婚姻生活,持一种尽义务的心情。
3.有些同性恋者(男性)结婚一方面因为父母对传宗接代的注重,另一方面结婚是为了更好地离婚且离婚后能够过一种不被人打扰的“单身”生活。可以避免家人的催促和社会的不理解。
日语工作
为了适应主流文化,近半数的男性同性恋者与女性有过性关系;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大陆90%以上的成年男同性恋者进入传统婚姻状态。他们婚后,几乎都是既与妻子保持性生活,又与其他同性保持性交往。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属于“性活跃”分子,并染上了艾滋病病毒,那就可能会把病毒传播给数十人,甚至成百上千的人。那么其妻子也就成为其中最为无辜的受害者。
(三)子女
男同性恋者虽然不能和自己的男性伴侣生育自己亲生的小孩,但大部分都想要子女。据他们口述,这种想法与爱情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家庭的责任,只是想把自己的爱给与孩子,自己心灵有个依靠、牵挂。这种情感的深处伴随的是同性恋者心里的空虚、寂寞,加之我国社会压力下绝大一部分男同性恋与异性组成家庭。那小孩就会在各方面受到不健全的家庭的影响。
1.父母之间关系对子女心理,性格和世界观的影响。同性恋者与其名义上的妻子之间由于没有爱情的维系,关系比较冷淡,压抑。更有甚者由于其婚姻生活的不和谐而产生双发冲突对子女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2.如果父代同性恋现象被外界知晓对子女的生活学习都会造成干扰,尤其是周围的社会舆论对子女产生的偏见对小孩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
(四)同性恋者自身
同性恋者往往把自己比作“躲在柜子里的人”。他们迫于各种沉重的家庭、社会压力和负担,不敢轻易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性取向,对自己的最好朋友,甚至亲人都得守口如瓶。他
overlap们只能埋藏自己,越深越好。调查显示,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因为受歧视,30%-35%的同性恋者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9%-13%的同性恋者有过自杀行为,67%的人感到/非常孤独0.63%的人感到“相当压抑”超过半数人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非常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三、对同性恋家庭影响的社工介入
在正确认识同性恋现象及同性恋者生存困境的基础上关键的问题是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宽容善待他们,让他们走出“柜中”,使他们与普通人一样,在阳光下一起生活,共同创造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明天。excited怎么读
join in
(一)政府支持
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立法和法律支持:政府应成为宽容善待同性恋的领头羊。丹麦、荷兰等北欧国家对同性恋者非常宽容,我国政府也应采取相关的宽容措施,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呼吁建立相应的法规政策,保障同性恋者及其婚姻家庭,保障其子女和父母的权益。我国对与同性恋家庭保护的立法还处于空白阶段,政府应加大力度对同性恋者的家人给予保护,是其享有合理的权利。对于“同妻”政府应持保护态度,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二)倡导舆论
呼吁有关大众媒体承担起向人们普及的知识,使人们正视同性恋问题。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应承担起向大众普及同性恋科学知识的责任,给予同性恋同样的重视,促进这个群体勇敢站出来,让公众了解他们。如央视“新闻调查”播出了“以生命的名义”为题的节目,新华社主办的杂志“环球62005年第15期封面文章推出53000万中国同性恋之困,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皮肤怎么补水
(三)家庭介入
1658相关社工机构应对同性恋者,及其家庭成员开展小组工作,缓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社会舆论和压力,帮助他们正确认知同性恋行为,使其可以与同性恋的家人和睦相处。在学校社工方面应向学生倡导正确的观念,这不但是对同性恋者的保护,也是对其子女成长的保护,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对孩子灌输正确的观念对我国大环境下对同性恋行为的正确看待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帮助同性恋及其家人联合起来,对遭到的不公平待遇以积极正确的方式向社会,政府呼吁、抗争,以求得公平的对待。
参考文献:
[1]李银河.酷儿理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
[2]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3]刘大林,鲁龙光.中国同性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4]张北川.同性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贾谊诚.如何看待同性恋问题[J].临床医学精神杂志.1998年第8卷第1期.
举办的英文[6l孙振栋.性恋者人权保护问题研究[J].民商法论丛.第24卷.金桥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