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的所有名⾔翻译
1.请翻译以下道家名⾔
“道可道也①,⾮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恒名也。⽆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之⼜⽞⑾,众眇之门⑿。 [译⽂] “道”如果可以⽤⾔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并⾮⼀般
的“道”);“名”如果可以⽤⽂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普通的“名”)。
“⽆”可以⽤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妙、深远。它不是⼀般的⽞妙、深奥,⽽是⽞妙⼜⽞妙、深远⼜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形的奥妙,“道”是洞悉⼀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个“道”是动词。
翻译在线google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说得出”。②恒:⼀般的,普通的。
③第⼀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名:指⽆形。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⑨徼(jiao):边际、边界。
bayonetta
引申端倪的意思。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⑾⽞:深⿊⾊,⽞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来⽐喻宇宙万物的唯⼀原“道”的门径。 [引语] ⽼⼦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
它的涵义博⼤精深,可从历史的⾓度来认识、也可从⽂学的⽅⾯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
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范畴时并不完全⼀致,有的认为它是⼀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僵化静⽌的;⽽且宇宙万物包括⾃然界、⼈类社会和⼈的思维等⼀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发展变化。
总之,在这⼀章⾥,⽼⼦说“道”产⽣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语⾔来说明,⽽是⾮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个从“⽆”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评析] 在这⼀章⾥,⽼⼦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
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个问题,⾃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活的时代距离⽼⼦⽐较近,⽽且他是第⼀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
关于什么是道,在《解⽼》中,韩⾮⼦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故⽈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是从唯物的⽅⾯来理解⽼⼦的“道”的。
在《史记》中,司马迁把⽼⼦与韩⾮⼦列⼊同传(还附有庄⼦、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书中,同样认为⽼⼦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
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些学者体会⽼⼦哲学所谓“天下万物⽣于有,有⽣于⽆”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个“⽆”,号称⽞学。
随后佛学传⼊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与佛合流,因⽽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论⽅⾯。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学思想,对⽼⼦的“道”,仍旧作了唯⼼主义解释。
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论,学者们⼀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读] “道”的⾰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经⽼⼦提出。
这个颇带东⽅神秘主义的名词,在《⽼⼦》⼀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宇宙天地间⼀种⽆⽐巨⼤的原动⼒;有时⼜在我们⾯前描画出天地混沌⼀⽚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天地初分,万物始⽣,草萌⽊长的⼀派蓬勃⽣机,如此等等。从⽼⼦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
⽼⼦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然和⾃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提出的⼀个新的根据,它⽐“上帝”更具权威性。
⽼⼦的“道”是具有⼀种对宇宙⼈⽣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然界的细致⼊微的观察和⼀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这种对⾃然和⾃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哲学思想的基⽯。
源于⼀种⽣物学上的意义,⼈类与⾃然的关系,⽆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从古迄今,都表现为⼀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之对母体。古⼈有云:“⼈穷则反本。”
这个所谓的“本”,从更⼴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然”,这个⼈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世⽅⾯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然地会产⽣⼀种对⾃然的返归⼼态和求助愿望。
2.请翻译以下道家名⾔
“道可道也①,⾮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恒名也。⽆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之⼜⽞⑾,众眇之门⑿。 [译⽂] “道”如果可以⽤⾔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并⾮⼀般
的“道”);“名”如果可以⽤⽂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普通的“名”)。turn over
“⽆”可以⽤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妙、深远。它不是⼀般的⽞妙、深奥,⽽是⽞妙⼜⽞妙、深远⼜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形的奥妙,“道”是洞悉⼀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说得出”。②恒:⼀般的,普通的。
③第⼀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名:指⽆形。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⑾⽞:深⿊⾊,⽞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来⽐喻宇宙万物的唯⼀原“道”的门径。 [引语] ⽼⼦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
它的涵义博⼤精深,可从历史的⾓度来认识、也可从⽂学的⽅⾯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范畴时并不完全⼀致,有的认为它是⼀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僵化静⽌的;⽽且宇宙万物包括⾃然界、⼈类社会和⼈的思维等⼀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发展变化。
总之,在这⼀章⾥,⽼⼦说“道”产⽣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语⾔来说明,⽽是⾮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个从“⽆”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评析] 在这⼀章⾥,⽼⼦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
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个问题,⾃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活的时代距离⽼⼦⽐较近,⽽且他是第⼀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
关于什么是道,在《解⽼》中,韩⾮⼦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故⽈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是从唯物的⽅⾯来理解⽼⼦的“道”的。
出席英文在《史记》中,司马迁把⽼⼦与韩⾮⼦列⼊同传(还附有庄⼦、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书中,同样认为⽼⼦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
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些学者体会⽼⼦哲学所谓“天下万物⽣于有,有⽣于⽆”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个“⽆”,号称⽞学。
随后佛学传⼊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与佛合流,因⽽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论⽅⾯。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学思想,对⽼⼦的“道”,仍旧作了唯⼼主义解释。
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论,学者们⼀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读] “道”的⾰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经⽼⼦提出。
这个颇带东⽅神秘主义的名词,在《⽼⼦》⼀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宇宙天地间⼀种⽆⽐巨⼤的原动⼒;有时⼜在我们⾯前描画出天地混沌⼀⽚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天地初分,万物始⽣,草萌⽊长的⼀派蓬勃⽣机,如此等等。从⽼⼦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
⽼⼦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然和⾃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提出的⼀个新的根据,它⽐“上帝”更具权威性。
⽼⼦的“道”是具有⼀种对宇宙⼈⽣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然界的细致⼊微的观察和⼀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这种对⾃然和⾃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哲学思想的基⽯。
源于⼀种⽣物学上的意义,⼈类与⾃然的关系,⽆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从古迄今,都表现为⼀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之对母体。古⼈有云:“⼈穷则反本。”
这个所谓的“本”,从更⼴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然”,这个⼈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世⽅⾯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然地会产⽣⼀种对⾃然的返归。
3.求两句道家名⾔的英⽂翻译~~~ ~>.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To be part is to be whole; to be bent is to be straight; to be hollow is to be filled; to be worn out is to be renewed; to have little is to have more.
是以圣⼈抱⼀为天下式。
So it becomes canonical form that saint pursue only one aspect.
因此,圣⼈总是执着地追求⼀个⽅⾯,为天下⼈思考最普遍的理论准则。
不⾃见,故明;不⾃是,故彰;不⾃伐,故有功;不⾃矜,故长。
Not autoe, so bright, not wiacre, so all; not boast, so successful; not conceit, so long.
韩语发音词典
不⾃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以为是,所以是⾮昭彰。不求⾃⼰的荣耀,所以⼤功告成。不⾃以为⼤,所以为天下王。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So only not to contend, to be invincible over the world.
只有那不与⼈相争的,世界上没有⼈能和他相争。
2.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Misfortune, that is where happiness depends; Happiness, that is where misfortune underlines.
4.求两句道家名⾔的英⽂翻译~~~ ~>.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To be part is to be whole; to be bent is to be straight; to be hollow is to be filled; to be worn out is to be renewed; to have little is to have more.是以圣⼈抱⼀为天下式。So it becomes canonical form that saint pursue only one aspect.因此,圣⼈总是执
着地追求⼀个⽅⾯,为天下⼈思考最普遍的理论准则。
不⾃见,故明;不⾃是,故彰;不⾃伐,故有功;不⾃矜,故长。 Not autoe, so bright, not wiacre, so all; not boast, so successful; not conceit, so long.不⾃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
不⾃以为是,所以是⾮昭彰。不求⾃⼰的荣耀,所以⼤功告成。
不⾃以为⼤,所以为天下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So only not to contend, to be invincible over the world.只有那不与⼈相争的,世界上没有⼈能和他相争。2.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Misfortune, that is where happiness depends; Happiness, that is where misfortune underlines。.。
5.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物的名⾔翻译
从孔⼦那⾥读到了⼀颗爱⼼,这颗爱⼼就叫做“仁”。
vae什么意思什么是“仁”?孔⼦没有下定义,我们打开《论语》,会发现孔⼦对“仁”的很多解释,但是有⼀条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樊迟向孔⼦问“仁”,孔⼦说爱⼈。所以仁就是爱,⽽且这种爱是什么呢,这种爱是⼀种推⼰及⼈、将⼼⽐⼼、设⾝处地的爱,它不简单是我爱你,它是要怎么样呢,正反两⽅⾯。
正⾯的你的爱是“⼰欲⽴⽽⽴⼈,⼰欲达⽽达⼈”,⾃⼰想成⽴,也让别⼈成⽴,⾃⼰想通畅,也让别⼈通畅,就是⾃⼰想追求幸福,也让别⼈幸福,这是正⾯的积极的⽅⾯去做;反⾯的,或者说消极的⽅⾯是什么呢,就是“⼰所不欲,勿施于⼈”,就是你⾃⼰不想的东西,你也不要强加给别⼈,你⾃⼰不想饿肚⼦,你不要罚⼈家饿饭,所以这是⼀种将⼼⽐⼼、设⾝处地、推⼰及⼈的⼼理能⼒,这就是孔⼦的“仁”。所以孔⼦的理想,我觉得可以这样总结:从⾃⼰做起,从⾝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个和谐社会。
这就是孔⼦的理想。所以我在孔⼦那⾥读到了⼀颗爱⼼,或者说,我在孔⼦那⾥,读到了⼀颗爱⼼,构建和谐。
silence是什么意思那么在孟⼦那⾥呢,在孟⼦那⾥,我读到了⼀股正⽓。我们通常说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其实孔和孟是不⼀样的。
孟⼦和孔⼦有很⼤的区别,区别在什么地⽅呢,孔⼦讲“仁”,孟⼦讲“义”。仁和义有什么区别呢?仁者爱⼈,仁是⼀种爱,义是什么呢,义是羞恶之⼼,羞是什么,就是⾃⼰感到羞愧;恶呢,就是憎恶别⼈,所以仁是肯定的,义是否定的,义是带有批判性的,所以在孟⼦这个地⽅,他有⼀股⽓,因为义既要批判⾃⼰,让⾃⼰感到羞愧,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我羞愧;另外,他还批判别⼈,别⼈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还批判,所以义需要⼀种精神⼒量的⽀持,⽽且这个精神⼒量它能够转化为物质⼒量,这个东西在孟⼦那⾥就叫做浩然之⽓,所以孟⼦说:吾善养吾浩然之⽓。
他有了浩然之⽓后,他就有了势,有⽓他就有势,有势他就有⼒,所以孟⼦说话咄咄逼⼈,很不客⽓的,我们去读《孟⼦》这本书,你打开第⼀章《梁惠王上》,说什么呢,说孟⼦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头,你那么⼤⽼远的跑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啊?孟⼦怎么说,“王,何必⽈利?亦仁义⽽已。”⼤王,怎么开⼝闭⼝就讲好处啊,讲讲仁义嘛,⼀下⼦就给他顶回去,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为什么讲仁义,不要讲利害。
所以孟⼦说话他是直通通的,孟⼦就是这样的⼀个⼈。我读孟和读孔的感觉是不⼀样的,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如闻战⿎,读了〈孟⼦〉之后你就振奋,你⽼想站起来做点什么事,实在没事找个⼈争辩也⾏,找个⼈辩论也⾏,孟⼦很好辩的。
所以读〈孟⼦〉我是读到了⼀股正⽓,平治天下。下⾯讲墨⼦。
墨⼦这个⼈,孟⼦是不喜欢的,孟⼦说:“杨⽒为我,是⽆君也,墨⽒为爱,是⽆⽗也,⽆君⽆⽗,是禽兽也”。他把墨⼦骂作禽兽的,其实我们看,孟⼦和墨⼦他有很多相通的地⽅,相通在什么地⽅呢,“⾏侠仗义”,如果要⽐较⼀下,孟⼦仗义,墨⼦⾏侠,孟⼦喜欢仗义直⾔,刚才我们举过例⼦了。
墨⼦⾃⼰做,⼤家都知道墨⼦救宋的故事,说公输般也叫鲁班,因为鲁班的地位太⾼了,我们就不要⽤鲁班这个名字了,公输般为楚国造了⼀种攻城的器械,叫云梯,去攻打宋国。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赶了⼗天⼗夜的路,有说是从齐国,有说是从鲁国,赶到楚国的郢都去制⽌这场战争,墨⼦他为什么要管这个事,当然这场战争墨⼦是制⽌了。
墨⼦先说服公输般和楚王,看来说不服,然后实地演练,解下⾐带做城墙,拿⼀个板⼦做模拟,和这公输般过招,公输般⽤九种攻城的办法,墨⼦⽤九种守城的办法,最后公输般没有办法了,墨⼦办法还没⽤完,公输般说:我有⼀个办法,我不说;墨⼦说:我知道你是什么办法,我也不说;楚王说:你们说说嘛,什么办法;墨⼦说:公输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杀了嘛,把我杀了不是就没有⼈帮助宋国了嘛,但是我告诉你,我的弟⼦三百⼈已经带了我的办法和我的⼯具守在宋城之上了,单等楚兵来送死。楚王只好不打了。
问题是墨⼦他为什么要管这个闲事,有⼈说墨⼦是宋国⼈,因为墨⼦的出⾝也有两种说法,⼀种说是
宋国⼈,⼀种说是鲁国⼈,但是根据这⼀段记载,我们知道墨⼦当时不在宋国,他要么在齐国,要么在鲁国,赶了⼗天⼗夜的路赶到郢都的,⽽且墨⼦救了宋国以后,他离开楚国回国的路上,经过宋城的时候,天上下⼤⾬,宋国⼈还不让他进去避⾬,所以墨⼦是跟宋国没有
直接利害关系的,他完全是⾏侠仗义。所以我读墨⼦,我是读到了⼀腔热⾎救助苦难。
在孔、孟、墨、韩那⾥,我读到了⼈⽣态度,在⽼⼦、庄⼦、荀⼦那⾥,我读到了⼈⽣智慧,什么⼈⽣智慧呢?我们来说⽼⼦。⽼⼦和韩⾮⼜有相通之处,我们有的哲学家就是把孙⼦、⽼⼦、韩⾮⼦合在⼀起讲的,认为从《孙⼦兵法》到《⽼⼦》到《韩⾮⼦》⼀脉相承,在这个问题上我倾向于同意李泽厚先⽣的观点,就是⽼⼦哲学来源于军事辩证法,《⽼⼦》这本书是可以当作兵书来读的,它⾥⾯有很多兵道,但是这个军。
6.翻译⽼⼦的⼀句名⾔
上善若⽔⽼⼦(⼋章)原⽂:上善若⽔(1)。
最新世界大学排名⽔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2),故⼏于道(3)。居善地(4),⼼善渊(5),与善⼈(6),⾔善信(7),正善治(8),事善能(9),动善时(10)。
夫唯不争,故⽆尤(11)。 -------------------------------------------------------------------------------- 说明:(1)
上善若⽔,【注】最完善的德性,好像⽔⼀样。
flying tigers
上善,《辞海》:“犹⾄善也。上,⾼也。
《尔雅·释亲》郭注:⾼者,⾔最在上也。善,伦理学名词。
凡具有⼈格者之负责⾏为,其⾃⾝有绝对价值者⽈善。” 吴澄说:“上善,谓第⼀等⾄极之善,有道者之善也。”
(2)⽔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校】帛书甲本作“⽔善利万物⽽有静,居众之所恶”;⼄本作“⽔善利万物⽽有争,居众⼈之所亚”。傅、王本如此,从之。
【注】⽔善于利益万物,⽽不争私利,居处众⼈所厌恶的地⽅。王安⽯说:“⽔之性善利万物,万物因⽔⽽⽣。
然⽔之性⾄柔⾄弱,故⽈不争。众⼈好⾼⽽恶卑,⽽⽔处众⼈之所恶也。”
吴澄说:“盖⽔之善,以其灌溉浣灌,有利万物之功,⽽不争处⾼洁,乃处众⼈所恶卑污之地。” (3)故⼏于道:【注】因此⼏乎同于⼤道。
⼏,《辞海》:“微也,《易·系辞》:‘⼏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近也,《易·⼩畜》:‘⽉⼏望。
’庶⼏也,《汉书·东⽅朔传》:‘可⼏⽽见也。’通冀。”雅思听力技巧
此处⽼⼦借⽔喻道,以⽔性喻道性,故庶⼏于道也。肖天⽯说:“⽔之为德,善利万物⽽不争,不舍昼夜⽽不息,流⾏万古⽽不已,⽆远弗届⽽不竭,⽇趋下流⽽不⽌、处众⼈之所恶⽽不遗。
道亦犹然,故⽈⼏于道。” (4)居善地,【注】居处良善的地⽅。
肖天⽯说:“居善地,则顺世适性以为安,利⼈济物以为怀,故能⽆争⽽⾃得也。” (5)⼼善渊:【注】⼼神善于渊静,即⼼不外驰,静如渊泉⽌⽔。
渊,《⼩尔雅·⼴诂》:“深也。《管⼦·度地》:‘出地⽽不流者,命⽈渊⽔。
’《庄⼦在宥》:‘其居也。渊⽽静。
’郭注:‘静之可使如渊。’” 范应元说:“⼼善渊者,中常湛静。”
肖天⽯说:“⼼善渊,则清虚湛澈以为守,潜龙勿⽤深藏,故能神鉴⽽⾃明也。” (6)与善⼈:【校】帛书甲本作“予善信”。
“善信”系下句“⾔善信”中⽂,此处显有脱简;⼄本作“予善天”。傅本如此,从之。
王本作“与善仁”。【注】相与善为道的⼈。
(7)⾔善信:【注】说话善于信实。范应元说:“⾔善信者,声不妄发。”
(8)正善治:【校】帛书如此,从之。王本同。
傅本作“政善治”。张松如说:“古书‘政’、‘正’本多通⽤。”
陈⿎应此处作“政善治”,意为“为政善于完成良好的治绩。”谨按:此处“正”应按其本义解为是。
《史记·太史公⾃序》说:“李⽿⽆为⾃化。清静⾃正。”
“正善治,”,乃是“化⽽欲作,吾将镇之以⽆名之朴”,从⽽“不欲以静,天下将⾃正”。(三⼗七章)【注】正事善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