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I:从视觉认知到行为认知——企业安全视觉识别(SVI)系统概说[5篇]
第一篇:SVI:从视觉认知到行为认知——企业安全视觉识别(SVI)系统概说
combi
本文提出了安全视觉识别(SVI)系统的定义、构成、功能,设计了SVI系统的实现原则和实施步骤,为企业正确认识并建立SVI系统提出原则性意见。本文认为,SVI系统在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减少安全事故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什么是SVI系统?安全视觉识别(SafetyVisionIdentity缩写为SVI)系统是基于视觉识别(VI)系统提出来的,它传播的是企业安全理念、安全信息、安全视觉效果等。VI系统。视觉识别(VI)系统是将企业理念和行为准则符号化、视觉化、标准化的传播手段。其基本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基本要素包括企业名称、标识、标准字、标准色、造型等;应用要素主要包括办公用品、产品包装、广告、车辆、建筑、环境等。VI视觉要素是综合反映企业整体特色的载体,是企业形象外在的符号化的表现形式。从本质上讲,它刻画企业个性,突出企业精神,传达企业经营理念,从而使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SVI系统。安全视觉识别(SVI)系统是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及行业安全标准,结合企业的安全文化理念,形成企业安全方面的视觉识别系统。它指导企业“安全视觉标识”(安全标
友谊地久天长 英文
识、安全色、安全宣传教育设施、安全形象标识等)的设计和实施,提高“安全视觉标识”的统一性、标准性、系统性和艺术性。它能使人感悟到企业安全文化的个性与内涵,形象地传达企业安全管理理念,具有良好的宣传效应。SVI系统与VI系统的关系。SVI与VI都是企业通过视觉效果向外界传递企业理念的手段,SVI作为VI的扩展,其导入将填补VI中的安全理念空缺,SVI与VI各成独立的系统,又互相补充。SVI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统一的识别形象。标识:抽象的或具象的。企业安全标准色。企业为塑造特有的安全形象、传递安全信息而确定的某一特定的色彩或一组色彩,运用在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媒体上,透过色彩特有的知觉刺激与心理反应,表达企业的安全理念,引起受众的视觉及心理关注。企业在选择安全标准色时,要参考国家标准“安全色(GB2893-20xx)”。确定的空间或媒介。如车间、办公室、生产设备、生产设施、生产工器具等。规范的安全标志。安全标志、标语、标牌等(有国家或国际标准的要符合标准要求)。基本信息。行业规范的安全标准,它是SVI建立的基础;其他安全信息,如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场所、不同情况的必要安全信息。信息的传递途径。即安全理念的传播途径,SVI系统将标志牌、招贴、企业环境、交通工具、服装服饰、广告媒体、招牌及包装系统等作为安全理念的传播途径。明确的理念。企业安全理念有其丰富的内容和构成要素,这些内容和要素构成了安全理念识
别系统。它主要包括:安全文化、安全方针、安全行为准则、企业安全观等。文案。准确传递和诠释SVI系统——理念、文化、信息的语言文字。依存的文化基础。无论理念、表现形式和文案,都要基于一种单一或多元的文化背景,形成统一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味。SVI系统有什么作用?指引规范行为。SVI系统最直接、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受众的行为进行规范指引,通过视觉效果的传播,告诉受众怎样做安全,怎样做危险,什么行为被禁止,什么行为被鼓励,什么地方、什么设备是危险的,怎样做可规避风险,什么情况下应如何使用哪些安全设施、设备,遇到突发事件时应如何应对等。通过简捷、清晰、易懂的形式,一目了然地指引,使受众的个人行为变成一种群体的规范的安全行为。传播安全知识。SVI系统通过多种形式或载体,传播普及最基本的安全理念、最常用的安全知识和最实用的安全技能,使受众了解为什么这样做安全、那样做就不安全,为什么这种情况、这种场所危险,如何避免危险,如何使用安全设施、设备,意外情况发生时,如何有效地自救逃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行为习惯等。补充安全硬件系统。企业在生产、办公过程中会配备性能完善的安全设施、设备,如报警、救助等硬件系统,但完备的硬件系统并不能保证人们会正确使用,如果人不会正确使用操作,再好的硬件系统都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SVI系统会弥补这一缺憾,通过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普及和指引,实现人机结合,使安全硬flameretardant
zepto
件真正发挥其保障作用。企业的产品在被消费过程中同样会对产品的安全使用进行定义,但如果缺乏明确的安全使用的定义,很难保证企业的安全理念被消费者接受。导入SVI系统后,企业可通过视觉符号向受众传递安全理念。
第二篇:视觉传达系暑假认知实习方案
视觉传达系暑假认知、专业实习方案
一、选题
1、学生所在省市的公益广告投放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2、城乡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调查与研究
3、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二、调查形式:
1、实地调查:利用暑假时间对国内大中小城市城乡
元培翻译jht
车站、码头、机场、公路、公交、市内、市外等
区域进行调查与研究,范围包括:电视、网络、户外、车身、墙体、报纸、杂志、DM等所有媒体。
2、资料查阅
三、调查内容:
tonguetwister1、拍摄收集作品图片;美国国情咨文
2、对收集的作品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3、写调查报告与心得;
要求:调查数据客观,必须是学生自己的调查成果,需拍摄调查相关的照片。调查报告图文结合,条理清晰。
harsh第三篇: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cognitivism)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用乔纳生(Jonasn,1992)的话,即向与客观主义(objectivism)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
布洛克(Bullock,1982)认为,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观反映在教学上,认识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者根本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
认知主义者中有一部分人(诸如信息加工的理论家)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及其特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他们与行为主义者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内部的认知结构。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产量英语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虽然已经有了建构思
想,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自从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维果斯基在心理发展上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自我修炼?)。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知行合一?)。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实践论?)。另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有极重要的意义。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或具有客观性?),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个人的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这些不能不说是与80年代维果斯基思想的广为流传有关。
二、当今建构主义对于学习的基本解释
(一)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维特罗克(M.C.Wittrock,1983)提出的学生学习的生成过程(generative proccess)模式较好地说明了这种建构过程。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学习者记忆的内容和倾向以他们先前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并进行推断;另外,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总是与其已有的经验相结合,需要借助于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御(?)和信息加工策略(参见陈琦,1988)。古宁汉(D.J.Cunningham, 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在这一基本观点上,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的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非正式的(informal)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将它们看成是建构的目标
和基础(Winograd,Flores,1986;Duffy,Jonasn,1991),甚至也有少数人起向极端,只重视非结构性的一面而忽视概念的抽象与概括作用。(问题是:个性如此,组织的一致性如何形成?所以,不同的“个体见解”是组织活力的来源,而每个人内心的“良知”是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基础,也是“殊途同归”的“天堂”。)
(二)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于学习的建构过程做出了更深入的解释。作为建构主义的一支的“认知灵活性理论”(Cognitive.Flexibility Theory)认为,建构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建构成的;(2)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Spiro et al,1991)。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用这种建构来解释学习,说明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运用中的建构,而且,他们对于后一种建构给予了更高的重视,他们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用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Spiro,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