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日常寒暄语中的语用差异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 and English Phatic Language
摘要
寒暄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存在所起到的作用并非传递信息,而是建立起一种人际关系。寒暄语,作为一种表示应酬的辅助性语言,具有缩短交际者之间社会距离和维持人际关系的社会功能,也是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真实反映。由于寒暄语在交际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言语交际的中心问题是以对方为中心,揣摩对方的情势,以对方为出发点。因此,本篇论文旨在通过中西方寒暄语的对比,通过例子诠释寒暄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更有效的利用寒暄语,以增进友谊、达到沟通感情的目的;我们能够对此有宏观的把握,并且明确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如何适当使用“寒暄语”才能有利于良好语境的形成,即在交际活动中对“寒暄语”的运用收放自如,以达到交际活动的预期目的。
关键词:寒暄语;差异;文化渊源
Abstract
Phatic language is a special kind of linguistic phenomenon. Its existence is not the function of transmitti
ng information, but establishing certain relationship. Phatic language, as a social element, can shorten social distance, maintai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reflect life and culture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ow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phatic language in social activities, this paper is mainly focus on analysing the Chine and Western phatic language to expound the impact factors of the two kinds of phatic language,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learn how to u proper words, enhance friendship, achieve the purpo of communication, to have a macro grasp of it and realize how to perform communication with people bearing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Furthermore, the proper u of “phatic language” can be benefital for the formation of a good context. Therefore, making good u of phatic language can facilitate people to achieve the prospective aim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Phatic language difference cultural origin
一.寒暄语的由来
寒暄(phatic)概念最早由Malinowski提出。Malionwski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并不总是为了提供和获取某种信息,有些交际只以建立和保持
社会接触为目的。在1923年的一篇题为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的论文中,他
把这类交际统称为Phatic communion。这个术语很快被语言学界所接受。国内一般把Phatic communion翻译为“寒暄语”或“应酬语”。寒暄语,作为一种表示应酬的辅助性语言,具有缩短交际者之间社会距离和维持人际关系的社会功能,也是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真实反映。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人们寒暄目的、方式、内容或习惯也不尽相同。有些初学外语和缺乏对外交往经验的人由于不太了解寒暄语的文化差异,在交流中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引起许多尴尬的误会甚至发生不愉快的文化冲突。因此,探讨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寒暄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la la love on my mind
二.寒暄语特点
1.寒暄语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中国人喜欢问“吃了吗?”;阿拉伯人则偏好“牲口好吗?”(这是在关心对方的经济情况,阿拉伯人以游牧为生);英国人把谈论天气作为寒暄的一种方法,显示了其所崇尚的绅士风度。同样在中国,农村和城市有差别,南北也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它的交际性特点。“寒暄交谈源自于马林诺夫斯基对特布兰蒂岛上居民语言功能的究之中,它是一种语言交际”(胡壮麟2001)。“应酬语是为了与他人应酬的。很自然,他经常出现在会话而不是独白中”。(朱永生1989)因此,交际性是寒暄语的本质属性。当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还有很多社会特点
2.寒暄语具有对象性。学英语电影
初次见面,寒暄正式拘谨;跟熟识的朋友则随便亲切。不同职业或行业有不同的寒暄语,如:商人见面多说“今天生意不错吧?”,研究生中流传着“论文写完没?”另外,年长的人寒暄较为传统,年轻人则随便而多样;男人的寒暄一般要比女人的简洁,如“嘿”,内容上也相差很多。
3.寒暄语具有时代性。
上古时期,先民在洞穴中居住,经常会受到猛兽的袭击,见面寒暄“无它乎”;后来,穴居生活结束,又受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困扰,改暄“无恙乎”;再后来,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吃饭成了最为重要的问题,见面开始问“吃了吗”。这句寒暄语使用最长久,成为了中国文化里特有的一个固定的寒暄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新的寒暄语。比如,网络普及以后,“上网了吗?”成为了当前特别是年轻人比较流行的寒暄语。
三.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寒暄语使用的差异
1.汉英寒暄的现象区别。
从现象上看,汉英寒暄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
这方面,盛跃东在《试析汉英寒暄语的差异》(修辞学习,1996,5)一文中阐述的比较详细。以下是一些例子。
中国人打招呼无非就是2种常见的,一就是“去哪啊”,二就是“吃饭了没”。这个其实我们并不会很严肃认真的去回答,因为对方问你的时候就是寒暄,人家并不真正关心你去哪或是吃了没。(大多数情况)。但是这两点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化没有丝毫理解的外国人的话,是比较冒犯的(offensive).要理解这个就要理解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在交际中往往表现在“隐私”这一方面。因为个人主义文化的要求有一方面就是个人的空间,就是说,不是你的事情你就别管,所以,别人去哪呀,吃什么呀都是人家自己的事情,我们是不应该问的。如果是在中国居住很多年的外国人那一般问这些也不会有太多问题。因为只是寒暄,你真的去哪吃了没我才不关心。
2,外国人打招呼一般关系不特别熟的就一句good morning(afternoon)等等就完事了。或者最简单的hello和hi。美国人的话现在流行说what‘s up,其实就是hello,你也回答一句what’s up就可以了。但是这句也可以理解为how are you 或者how are you doing?如果发现对方有期待你回答的趋势,那就简单说几句,按照how are you的回答就可以。不想啰嗦就说“not much”。
英国人的话和他聊天气是最稳妥的。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不要说一眼就可以看到的事实,比如:it's really raining heavily。因为英国人谈天气往往包含了队未来的一种猜想。可以谈一下眼前的可能,或者加上tag question(反问)。比如
自考本科难度
:it's raining heavily. i wonder when it will stop.这么大的雨呀,啥时候是个头啊
:the rain is gonna stop soon, isn't it?雨夜该停了吧,你说是不?
:it's a 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多好啊,你说呢?
另外就是根据对方在做的事情给予恭维。比如看到别人在洗车不要说:“洗车呢?”因为他们不习惯陈述明摆着事实这种招呼(而我们缺恰恰喜欢这样)。可以说:it is a nice car you got there.(车很赞哦)。
thank you, plea这些要时常挂嘴边,西方人一般都是低语境文化,就是你想什么就说出来,只可意会的他们是不懂得,所以你是个有礼貌的人就要把礼貌用语多用一些。
另外别人夸奖你的时候不要说no no no,简单的回答thank you就可以了,在他们眼里谦虚不是美德。
购物车英文怎么说凝聚力英文2.造成汉英寒暄语区别的原因
a.寒暄语的目的有别。
英语注重的是不涉及个人话题,从而创造轻松自在的交谈气氛;公务会谈之前的寒暄强调的是所涉及
的内容为随后正式交谈的内容作铺垫。而汉语寒暄语是通过对双方起居生活的关心来达到沟通感情的目的,正式会晤之前的寒暄也不一定与
随后的正式交谈存在必然的联系,更注重的是感情的铺垫。(毕继万,1997)因此英语寒暄是为了营造轻松气氛,汉语寒暄是为了拉近感情。目的不同,决定了内容上的差异。比如:英国人喜欢聊天气,因为天气既不牵涉到个人隐私,又可以营造轻松的气氛,使人心情愉快。而中国人喜欢关心收入(吃饭)等问题,因为这样表明亲近和关切。
b.汉英价值观念存在差异。
在英国,询问人的年龄是不礼貌的,而在中国,却很普遍,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这是因为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人们以“德高望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赞美老年人,通过询问老年人的年龄进而进行恭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年轻人在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旅行时帮老年人拿行李……人们会称赞他懂事。但是,这一套用来对待英语国家的人就会被误认为嫌人老无用而招致反感。这些都是人们对这类问题的看法或道德观念不同。(毕继万,1997)
3.寒暄语的翻译。这种研究也以中英寒暄语的翻译研究为多。在相关文章中,学者们列举了不少具体的例子,阐述了中英寒暄语的不对应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大家认同翻译时应该在遵循“功能对等”的前提下,采取“直译”或“改译”的灵活处理方式。(王山珍2006)四寒暄语的语用阐释(主要指运
用语用学理论对寒暄语进行的分析)
四.寒暄语应用原则和发展
1.寒暄语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寒暄语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违背“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遵守“方式准则”,而对“关联准则”有时遵守,有时违背。“礼貌原则”包括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等。寒暄语作为一种礼貌用语,与“礼貌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
2.寒暄语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D.Sperber和D.wilson提出的,主要观点认
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有“明示”(sotentation)和“推理”(inference)两个方面的“认知过程”。明示-推理交际包含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在一定条件下,某一话语之所以具有寒暄语的特征,主要在于它具有的寒暄意义(phatic implicative),这是确定某一话语是否为寒暄语的一个基本
标准。例如有人举了这样的例子:It is cold today.
该话语可以传递如下的语境假设:
a.It is cold today.
中国矿业大学排名b.The speaker intends to make manifest that it’s cold today
c. the speaker intends to make manifest the speaker’s intention to make manifest that it’s cold today.
theothersd. The speaker is willing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hear-er.
其中a是例子表示的命题内容,b是说话人的信息意图,c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根据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该话语可能隐含不同的潜在信息,比如d,它是寒暄语所隐含的一种交际信息,即寒暄意义。在获取了d这样的隐含信息以后,该话语也就取得了关联性。含义的推导取决于最佳关联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寒暄语所隐含的信息离不开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而非话语的命题内容。例如汉语常见的寒暄语:吃了吗?
如果是两人偶然在街上相遇时所说,自然就是寒暄。但是还存在另外的语义内容。a.一个人想请另一人吃饭。
b.一个人想知道另一人是否和妻子和好。(前提:另
一人和妻子吵架就没有饭吃)
c.一个人不想请另一人吃饭,却假献殷勤。(前提:知
道或推测对方已吃过饭或不会接受邀请)
……
以上几种情况,“吃了吗”都不是寒暄语,因为它的理解离不开语言解码信息。这也说明交际信息和语言解码之间存在差异,寒暄语的理解不以语言解码为基础,而依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可见,将某一话语理解为一种应酬式的寒暄语也是一种含义的识别,需要对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进行推导。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概的研究脉络,那就是从重视寒暄语的本体(定义,界定等)到关注寒暄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再到语用阐释。目前,寒暄语的语用分析比较热门。关联理论提出了从认知角度分析语言的新课题。相信,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和寒暄语的进一步研究,寒暄语的认知分析会成为趋势。
结语
根据以上的介绍,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大背景下,寒暄语的语用差异十分明显,正确的使用寒暄语可以增进友谊,有助于互相了解,寒暄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存在所起到的作用并非传递信息,而是建立起一种人际关系。寒暄语,作为一种表示应酬的辅助性语言,具有缩短交际者之间社会
you son of bitch距离和维持人际关系的社会功能,也是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真实反映。正确掌握和运用寒暄语是当今文化差异下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Sperber, Dandwilson, D.1986. Relevance:Commu-nication [m]. Oxford:Blackwell香奈儿英文
2.O’Donnel.Todd,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m]..London: Edward Arnold,1978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M].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整句翻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