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汉语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blue sky”。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darkeyes”; 英语的“black eyes”,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 汉语“黄色影片”, 英
语为“blue film”(蓝色风光片) ;汉语的“红眼病”,英语为“green - eyed”。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 英文句子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in the exam.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
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 从思维方式上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二、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 认为上帝(god) 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 helps tho who help them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的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蓝图英文
英汉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一个表现是习语的运用。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naughty什么意思
由于地理方面的差异, 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道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例如, 形容花钱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没have fun
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to be all at a (不知所措) 等等。proud of you
另外,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中国人心目中的东风是温暖的, 是春天的风, 只有西北风才是寒冷的。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看下面的例子: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en him,standing blue - no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在许多冬日里我总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 。钱哥川在《翻译漫谈》一书中认为此句的east wind(东风) ,译成汉语应改为北风(朔风) 或西风才好, 这正是地理环境原因造成的不同文化氛围。可见, 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 他们观察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并不一致。所以翻译切忌照词典上的词义逐词逐句对译, 不合习惯的
you son of bitch
词使会使信息出差错或觉得美中不足。
四、比喻联想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比喻。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因此,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比喻性词语, 由于社会习俗, 文化传统、劳动方式的不同, 其比喻及联想意义也有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大家知道, 英美人都喜欢养狗, 视狗为知己、伴侣; 立有狗户口, 供应狗粮食, 并且还辟有葬狗的墓地; 他们认为“狗”是man’s best friend 。因此,就有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ppalucky dog. (你是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day. (凡人皆有得意之日) 但对中国人来说,一方面认为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它有用但并不可爱,狗忠实、可靠,勇敢。另一方面, 狗又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它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
smr
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再一个是英语中的“dragon”在英汉两个民族所赋予它们的不同联想,也颇具代表意义。在西方,dragon 所引起的联想与“龙”给中国人的联想大相径庭。他们认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 是一种恐怖的动物(英语词典的释义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 应予消灭。然而在汉语言文化中,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代表一
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中国人历来把它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 因而有“龙飞凤舞(bold cursive calligraphy) 、“龙颜(face of emperor) 、“龙袍”(imperial robe) 、“龙腾虎跃”( scene of bustling activity) 、“望子成龙”(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的说法。所以,在互译中英作品时, 一定要把握好词语的文化内涵, 否则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
五、日常谈话对翻译的影响。
1. 称谓的翻译。称谓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它们反映了习俗风尚和表达习惯。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 比较模糊, 在使用上表现出相对的随便, 它不像中文里的称谓,非得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 这与西方社会的“人为本, 名为用”的价值观及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名分”有关。如父辈的男性亲属, 英语中概以“uncle”
中英文简历称之, 而汉语则有“叔、伯、姑父、舅舅和姨父”等称谓;“cousin”一词也可对应于中文里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姐、表妹”等称谓,因此英译汉时,就必须视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2. 客套用语的翻译。各国、各民族都有礼貌语言,
重庆一对一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