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

更新时间:2023-05-11 05:21:19 阅读: 评论:0

什么是教育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教育软件工程(Educational Software Engineering)是研究如何用工程的技术和方法,开发和维护作为工程化产品的教育软件。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对教育软件的开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教育软件的开发不同于一般的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工具软件。研制开发教育软件不能仅仅依靠软件专业的技术人员,因为开发设计教育软件的人员必须具有某学科的知识结构(如物理、化学等)、学生认知结构、教学法、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即需要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背景才能胜任教育软件的开发工作。而教育软件工程是新兴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中。因此,教育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是高校培养教育软件开发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如果按照软件开发的一般规程,即市场调研—制订计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程调试—测试验收的流程,那么开发教育软件的关键阶段在于系统设计,因为它体现计算机技术实现教育思想的能力和水平,教育思想和教学思路实现到什么程度,教育软件有怎样的功能,常常决定于它的系统设计。另一方面,教育思想是教育软件的核心特征,这是蕴涵
于脚本设计中的,所编写的高质量的脚本就成了开发教育软件的又一个关键阶段。
    教育软件不同于一般软件的主要特点是:需要面向基础不同、能力各异和有不同学习要求的用户或学习者;需要对所教授学科知识体系作出透彻的理解、分析与合理的组织;需要对人类学习过程和认知活动进行认识与分析;需要涉及大量的人机交互活动,对人机界面、人机对话和媒体表现的要求很高;需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及时跟踪,并进行准确的测试与评价;对可维护性要求较高(因为学科知识、教学法和教学目标可能在不断地变动);有特殊的评审标准(必须建立在本国语言、文化道德传统和教育标准之上);研制开发需要教育、认知、动画音像、计算机和管理等多类专家的密切合作。教育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活动需要一种能更适当地反映其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理论,这就是教育软件工程。
    教育软件工程学是有关教育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一门新兴系统科学。因为其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它也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涉及到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我国教育软件领域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教育软件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以提高教育软件的内在质量。
    教育软件工程学是由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目前仍在成长与不断发展阶段,教
育软件工程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教育软件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与可用媒体和可用新技术; 教育软件的教学理论; 教育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的方法和技术; 教育软件的开发组织与用户需求; 教育软件的标准、评审与商品化等。
    目前,在我国计算机基础设施已经形成规模,而计算机市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是缺少大量规范的优质教育软件、面对教育软件巨大的市场需求及不规范教育软件的流行传播,必须加强教育软件工程学的研究与应用。此外,为了促进教育软件的工程化和普及推广,提高教育软件的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和商品化水平,还必须研究和吸取国际上教育软件标准的有益之处,研究和参照软件工程学中对软件定义、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传统教育软件的终结,网络教育软件的开始
日前看到《受网络影响传统教育软件在美国遭冷》一文,文中指出教育软件在美国已经穷途末路,昔日身价几十亿美元的巨型教育软件公司现在居然几千万美元也值不上。似乎教育软件灭亡指日可待。
    其实在国内早就如此,显赫一时号称要做“中国的微软”的科利华已经关门大吉,曾经是
教辅教育软件的辉煌企业翰林汇也销声匿迹,只有教育软件的另一巨头洪恩还在生存,但是声势已经大不如以前,且已经转型做游戏。中国教育软件三大巨头尚且如此,其它的教育软件企业更是倒下一大片:创智、英业达……原来中国教育软件有数百家,现在恐怕只几十家了,而且绝大部分处于生死的边缘。
    教育软件果真没有前途了吗?未必!在多媒体、人机交互、运行速度等方面,有多少网络课程能和教育软件相媲美?其实,中国教育软件走向衰落的原因,除了盗版是最大的外在原因之外,没有迎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没有走出一条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软件发展之路,是其走向衰落的内在原因!
    教育软件本来就属于e-learning的范畴,但是它绝不是“单机软件”的代称,它同样可做成网络版的。这样的“网络教育软件”本来就可以是网络教育的一份子,是一种模式。自90年代末进入web时代以来,IE就主宰了e-learning,B/S结构成为网络教育的主体。但是基于浏览器的e-learning有其先开不足之处,就是其速度和交互性不足。
    随着e-learning的发展,人们逐渐发展B/S架构的不足之处。于是有类似MSN的网络即时交互软件进入网校,如四中网校的“嘟嘟龙”。但是网络教育软件并非只是聊天工具,并非只是同步教学平台,原有教育软件的多媒体特性应该在网络教育软件中得到继承和改造,
使之符合网络教育的特点。
    传统教育软件并非消亡,而是进化成“网络教育软件”。传统教育软件具有的个性化、智能化、多媒化的特性,会在“网络教育软件”中得以体现。我们可以想像,在未来的网络教育中,已经分不出什么是网络教育,什么是教育软件。教育软件和网络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一体的。
    互联网时代,任何软件都要迎合其不可阻挡的趋势,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的教育软件企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有的网络教育企业已经回归“教育软件时代”。“网络教育软件”是教育软件与网络结合的产物,传统教育软件的终结,正是网络教育软件时代的开始……
教育软件就是多媒体?
                                    吕森林   《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2日第8版
如果能够实现从“以媒体为重心”到“以教育为重心”的重心转移,教育软件将会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多媒体的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教育软件产品多达2000余种,人们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印象是“书本搬家”、“黑板搬家”,如某位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所言:“教育软件数量不在少数,但令人满意的几乎没有。”
  现有的绝大部分多媒体教学软件,无论界面如何千变万化,本质上都是以多媒体技术作为主要理论依据,都千篇一律地采用了同样的设计模式:运行之后出现主界面,用户选择学习内容后开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以多媒体的形式演示学习内容。
  在关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文献中,一提及教育软件、CAI,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两个实验结果,这两个实验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基本理论基础:(1)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实验,结果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2)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
  这两个实验结论是可信的,事实上,它也是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的理论依据。但是为什么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开发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其实际应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得不到用户的承认呢?是心理学家的实验有问题吗?并非如此,实验结果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由结果推论出的理论有问题。
  行为主义还在作怪
  行为主义学派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对美国教育乃至全世界教育均有巨大影响的学习理论学派。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就是人的行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建立,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教育不需要关心学习者的内在心理机制,只要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
  那么,行为主义和赤瑞特拉的两个实验结果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两个实验结果之间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与对结果的推论有关系。这个推论有一个内在隐含的逻辑:只要提供足够的视听信息(刺激),就会产生满意的学习效果(反应),这与“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所遵循的逻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由赤瑞特拉实验引申出的推论本质上是行为主义的思维模式。
  人类获取信息的源泉多数来自视觉和听觉,但是不能推论出只要提供足够的信息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行为主义的错误在于强调外在刺激对人的学习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学习主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发现行为主义已经不能有效地指导学习,越来越多的学习主体因素显现出来,这必然导致行为主义的变革,于是认知主义应运而生,行为主义逐渐走向没落。
  打破多媒体的神话,实现教育软件重心的转移
  近几年教育软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没有摆脱多媒体光盘的思路,因此还存在“书本搬家”、“电子书”、“交互性差”等为人所不满意之处,从根本上说,没有在指导思想上实现突破,而是不知不觉地为“多媒体”所束缚。媒体技术将演示对象看作是媒体受众,而不是学习者,因此媒体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向媒体受众呈现极具视觉和听觉影响力的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在设计中,媒体技术注重的是媒体的呈现效果,并不在于观众与系统的交互。
  正是在“教育软件就是多媒体”的片面思想指导下,教育软件的设计者们都把如何更加精彩地呈现各种各样的多媒体信息作为教育软件设计的核心任务,忽视了教育软件与作为信息主动加工者即学习者的交互,使得教育软件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媒体技术的误区。比如,教育软件的设计普遍采用了“脚本”这一术语。“脚本”一词来源于电影编导用语,而电影恰恰属于媒体的范畴。就连现在的教育软件开发工具也带有强烈的媒体编导色彩,如“Director”本身就是“导演”的意思,“教育软件就是在编导”的思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这里,笔者无意挑战多媒体开发工具在制作多媒体方面的权威地位,但是教育软件作为一种服务教育的软件,媒体技术不能喧宾夺主,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各教育教学因素上,如教学实施者
、教学内容、学习者主体等,针对这些因素设计教育软件。
  教育软件的设计中心应该由媒体编导工程转向教育技术工程和软件工程。术语的变迁是这一转移的具体表现形式,比如以“建模”代替“写脚本”、以“研发”代替“导演”等。教育软件的开发工具也由“Director”、“Authorware”等多媒体著作工具转向“VisualC++”、“Java”等软件开发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软件不再使用多媒体技术,实际上不仅要继续使用,而且还要作为一个关键部分存在,只是不再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
  术语和工具的迁移只是教育软件实现变革的表现形式,教育软件若要革命,思想上的革命是最关键的,而要改变长期以来“教育软件就是多媒体”的思维,则需要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如果能够实现从“以媒体为重心”到“以教育为重心”的重心转移,教育软件将会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至少以往为人所不满意之处不再会出现。
中国教育软件企业的价值
                                     
企业核心问题是盈利,这是自然的道理;而中国的教育行业在经历着市场化进程艰难的起步阶段,未来的市场化是一个必然的规律,但在进程的路上,起步早的教育软件企业以市
场化的模式运作必然要遭到传统教育垄断的毁灭,因为过早的市场化模式很难突破教育的体制、传统和区域壁垒,甚至于有政府背景的教育软件企业也无能为力。
另外一方面,中国的教育软件行业是一个巨大的蛋糕,以传统国人教育的重视程度去看,家庭的46%以上的投资份额应该是远远大于今天的房地产市场,这种传统是国人文化的特点,更大于今天的娱乐传媒。
国外的投资商更看中中国的这份产业,2007年投资中国的教育软件行业是历史新高,但却是国外投资人的尝试而已,中国的教育软件企业真正的投资价值现阶段完全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企业,企业的价值是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这是中国教育软件行业的特点,另外一个价值点是深入到教育模式本身,这就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背景下进行的,第三个价值点教育软件企业的投资收入周期要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其真正的周期应该定位在2年,没有这样的耐心和相应的应对机制,企业将是一头雾水,国内外投资商也会一再伤心。
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理解
  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对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之间的关系
  “e-Education”与“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新出现的词汇,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反映在我们这个工作领域中而出现的认识上的变化,电化教育的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它吸取了西方视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电化教育再沿用过去视听教育的英文译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1999年底,黎加厚建议用“e-Education”译名代替原来的“Audio-Visual Educatio n”,从“e-Education”一看就知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是整个教育观念的变化。
  三、“e-Learning”“e-Education”有什么不同
  “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黎加厚认为,二者都是信息时代的教育,它们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和观念的差异,类似于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我们习惯于用“教育”的概念,而欧美习惯于用“学习” 的概念。
  四、如何认识和理解课件、积件、包件和电子作品集
  一段时期以来,课件的设计、开发和应用逐渐成为我国学校教学应用教育技术的中心。在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课件设计的思路有两个越来越明显的局限性。一是过去那种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封闭的、整体型的课件设计思路,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二是课件往往是按照以教为中心的思路来设计,主要用于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具,在当前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型中需要调整设计思路。针对课件思路的第一个局限性,我们提出了积件的思路,发展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思路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
、教学资源的基元性、可重组性、开放性等。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课件和积件是为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设计、应用并以教师为中心来对其进行评价。电子作品集是为了表达教师、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或结果、创新思想或某个想法而设计和制作,因而电子作品集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产物,是创新教育思想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它具有个性化、学生主体性、不可预测性、反映学生的学习历程、自激励与他激励性、兼有学习成果评价与资源建设两重性等特点。
  包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80年代电教教材中,当时把与某一课程有关的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课件、文字教材、使用说明书等装在一个包中,这样的资料包被称为 “包件”。

本文发布于:2023-05-11 05:2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90/104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什么是IPV6
标签:教育软件   教育   学习   设计   教学   网络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