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种资源
我⾝边有⼀个⼥同事,是⼀个内向敏感者。她的⼯作能⼒有⽬共睹:从前担任项⽬⼯程师,后⼜转岗为需求计划师、采购⼯程师,横向延展性⾮常好。饶是如此,包括她的⽼板在内的许多⼈,对她的评价都有失公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位⼥⽣,有⼀个软肋,⼀和别⼈争执起来,就容易⼤哭。虽然到最后,事情都被她办妥了,但是爱哭这个⽑病却常被诟病:“动不动就哭”、“玻璃⼼”。
那么,和同事吵架,忍不住想哭,真的是她(我)的段位不够吗?
也许很多⼈还有印象,”泪失禁体质“这个词曾⼀度⾛红⽹络。它形容的就是这类⼈:每逢和⼈吵架或是情绪稍微激动些时,都会控制不住地想哭。然⽽,这只是⽤⼀个新的名词来解释这类⼈的⾏为,不⾜以解释为什么。
泪失禁体质的共同点就是:受了刺激(吵架)之后,容易情绪激动。⽽这,正是内向敏感者的⼀种典型⼼理特征——美国⼼理学家伊莱恩阿伦对HSP⼈格的研究指出:在同样的状况下,受到同样的刺激,不同⼈的神经系统激动程度的区别很⼤,敏感者对刺激的反应显然更⼤。如果把外界的刺激⽐作信息源,把每个⼈对刺激的反应⽐作信息捕捉器的话,那么内向敏感者这⼀捕捉器的信号,显然更好,相同条件下能捕捉到更多的信号(刺激)。
那么,为什么情绪激动的表现是哭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脑常常⽆法区分我们的特定情感。它是这样想的:我也不知道你怎么了,但看上去很严重的样⼦,那先哭为敬吧。
所以,⼀个内向敏感者,⼀吵架就哭,绝对不是段位不够,仅仅只是”某种情绪到位了“。那么,”某种情绪“究竟是什么情绪?⽽我们为了不显得怂,就必须⽴马把它给压下去吗?
花点时间做情绪觉察,让情绪飞⼀会⼉。
还不知道”某种情绪“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别急着把它压下去,花点时间做情绪觉察。
给每⼀种情绪⼀个确切的名字:不是含糊地说我很⽣⽓,⽽是具体地说:我现在很愤怒/失望/忧惧/委屈,等等。这需要在平时多积累关于情绪的词汇,提⾼情绪颗粒度。⼼理学家把辨别情绪的能⼒叫做情绪颗粒度。情绪颗粒度越细,说明辨别情绪的能⼒越强。
内向敏感者在情绪辨别能⼒上有天⽣的优势。同样⾯临失业的两个⼈:
神经⼤条的⼈通常会说:”好难过。“
⽽内向敏感者会说:”我听到消息后最先感到抗拒和错愕,紧接着是对⾃⼰即将失去⼯作感到⼀丝失落和忧惧;因为⾃⼰没法改变外部环境,还感到⽆⼒。“
⽤情绪ABC理论,梳理出真实的需求。
识别情绪是第⼀步,让TA帮助我们表达需求,才是⽬的。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个英⽂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为后果
C(conquence的第⼀个英⽂字母)的间接原因,⽽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产⽣的信念B(belief的第⼀个英⽂字母),即⼈的情绪,不是由于某⼀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是由于TA的信念(B)引起的。
显然,在这条ABC的路径中,B,即我们对事物的诠释和评价,往往在⼀开始是内隐的。⽽强烈情绪爆发的时刻,正式你疏通这条路径的好机会。
具体怎么做呢?
还记得课程⼀开始出现的那位爱哭的⼥同事吗?在她担任采购⼯程师时,曾和仓库主管发⽣激烈的争吵。
当时,⽣产部门正在催着她尽快把料备齐。她说服了供应商提前发货。谁知物料到了仓库后,却被仓库主管拒收了,理由是:快要爆仓了,⽽她负责采购的都是泡货,没地⼉搁了(这是A)
⼀边是⽣产主管在催料,⼀边是仓库主管拒料。被夹在两头的她顿觉压⼒重重,终于在三⽅对峙时哭了(这是c)。平复情绪的同时,她看到了
仓库和⽣产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问题(这是B),后来她趁着这个契机,和她⽼板⼀起直⾯问题。
写在最后
职场⼈不是毫⽆感情的⼯作机器,对内向敏感者来说,更需要善于利⽤情绪这⼀资源,表达真实的需求。天⽣敏感的情绪体验没有对错,当它出现的时候,让它短暂地飞⼀会⼉,直到你看清它,它就能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