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史——
无所不在的基督
——欧洲中世纪建筑(476AD~15世纪)(下)
中世纪的建筑
西欧中世纪建筑发展简史世纪教堂建筑
• 早期基督教建筑(西罗马帝国末年-10世纪) ——巴西利卡式教堂
• 罗马风建筑(9-12世纪) ——修道院教堂
• 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15世纪)——城市教堂
早期基督教建筑
• 早期巴西利卡 拉文那圣阿波利纳雷斯教堂
• 前院式巴西利卡 伯利恒奈提韦提教堂
• 拉丁十字巴西利卡 罗马圣比得教堂 建筑的处理同宗教活动相适应 罗马圣保罗教堂
罗马风建筑
• 朝圣路线图
朝圣路线
• 修道院教堂
• 法国城市化的兴起 城市教堂的重要性增强
• 城市教堂结构的发展 —— 拱顶的应用— 十字拱的应用 骨架券的应用
• 伦巴底罗马风教堂的外观
• 罗马风教堂外观
哥特式建筑
• 城市教堂——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
• 哥特教堂结构特点——骨架券的运用 圣德尼教堂平面 ——飞券的运用 巴黎圣母院平面
使用二圆心的尖券 风格统一的尖券
• 哥特式建筑的施工水平
哥特式建筑的结构技术是非常光辉的成就,它的施工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它创造了许多崭新的纪录。
A中厅的高度:韩斯市主教堂的中厅38.1米 亚眠市主教堂的中厅42米 波未市主教堂的中厅48米
B西面的钟塔: 夏特尔主教堂的南塔 107米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 142米 乌尔姆市主教堂 161米
• 教堂的型制 韩斯市主教堂的平面
•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
A、导向祭坛的动势很强:
厅一般不宽,巴黎圣母院的只有12.5米,韩斯市主教堂的14.65米。但它们很长,巴黎圣母院的为127米,韩斯市主教堂的138.5米。两侧支柱间距不大,分别为6米和7.2米。因此教堂内部导向祭坛的动势很强。
B、向上的动势很强:
由于技术的进步,中厅越来越高,12世纪下半叶之后,一般都在三十米以上。拱券尖尖,骨架券从柱头上散射出来,有很强的升腾动势。从13世纪起,柱头渐渐消退,支柱仿佛是一束骨架券的茎梗,垂直线统治着所有的部位,进一步加强了向上的动势。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 科隆教堂 亚眠教堂
• 彩色玻璃窗
• 哥特教堂的外部
• 哥特式建筑文化的传播
• 哥特式建筑的衰落
• 代表作:
法国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Paris,1163—1250
• 夏特尔教堂Chartres Cathedral,1194—1260
• 兰斯主教堂Rheims Cathedral,1211—1290
• 亚眠主教堂Amiens Cathedral,1220-1288
德国 科隆主教堂Cologne Cathedral,1248—1322
• 英国 索尔兹伯里主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1220—1265
• 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1245—
• 意大利 米兰主教堂Milan Cathedral,1385—1485
哥特式风格在世俗建筑方面的代表
意大利 威尼斯公爵府The Piazzetta with Doge’s Palace
• 威尼斯黄金府邸Palazzo Ca d’Oro,1427—1437
• 佛罗伦萨市政厅Piazza Signoria,1298—1314
基督教建筑
纲 要 早期基督教建筑——发现巴西里卡
• 拜占庭建筑——穹顶之光
• 罗马风建筑——沉重的教堂
哥特式建筑——直刺苍穹
早 期 基 督 教 建 筑
早 期 基 督 教 建 筑——概述
时间:313A.D.~800A.D.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初诞生于耶路撒冷,向西传至叙利亚、小亚细亚和北非,而后到罗马。在313年,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合法后,教堂建筑才发展起来。从罗马帝国迁都(330年)开始,至9世纪初西欧罗马风建筑出现前,罗马迁都后帝国西部、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长达三百余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以基督教堂为主的建筑,统称为早期基督教建筑。
西欧早期基督教建筑主要存于罗马,以巴西里卡式为主,发展了拱券结构。而拜占庭早期基督教堂受意大利拉文纳建筑影响颇多,发展了穹窿结构和集中式型制。欧洲东西方的教堂型制在
4~5世纪时联系较多,以后基本上按各自的格局发展。
圣科斯坦沙教堂
(S. Costanza)
时间:330A.D.
早期基督教中集中式教堂的典例。集中式教堂的屋顶不是巴西里卡式教堂木构架的平顶,而是采用了罗马式的穹窿,平面多为圆形或多边形。这种型制后来发展为拜占庭集中式东正教教堂的主要型制。
该例原为君士坦丁的女儿之墓,1254年被改为教堂。中央部分为直径12.2米,穹窿由12对双柱所支承,周围是一圈筒形拱顶回廊。室内饰有彩色云石镶嵌。
加拉• 普拉西第亚墓
(Tomb of Galla Placidia)
时间:425A.D.
欧洲现存最早的十字式教堂。内部前后进深约12米,左右宽度约10米。平面十字交叉处上有穹窿,外盖四坡瓦顶;四翼的筒形拱顶外盖两坡瓦顶。
早期基督教建造——特点与成就
1.在平面上,发展了继承自罗马的巴西里卡形式,主要以巴西里卡式,集中式和十字式。
2.在结构上发展了穹窿式和集中式结构。
穹 顶 之 光——拜 占 庭 建 筑
(Byzantine Architecture)
拜 占 庭 建 筑——概述
285A.D 罗马帝国分裂
303A.D君士坦丁皇帝阪依基督教
313A.D 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
330A.D 拜占廷被定为东方的首都,改名为君士坦丁堡
380A.D 狄奥多西敕令使基督教成为国教
395A.D 东、西罗马帝国建立
410A.D 被哥特人侵略
476A.D 西罗马帝国灭亡
495A.D 哥特人统治意大利,建都拉文纳
535A.D~555AD 拜占廷征服意大利
527A.D~565AD 查士丁尼帝国(拜占廷艺术的黄金时代)
700A.D 欧洲建立封建领主制
公元8世纪 反对宗教偶像崇拜运动(导致罗马教皇与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对立,1054年,双方终于决裂,相互开除对方,结果是东方分立教会)
1453A.D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廷艺术衰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圣索非亚教堂(S. Sophia)
时 间:532A.D.~537A.D.
建筑师:安提莫斯&伊索多拉斯
拜占庭帝国的宫廷教堂。平面矩形,布局属穹窿覆盖的集中式。中央穹窿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面入口有二道门廊,末端有半圆神龛。大厅高大宽阔,适宜于隆重豪华的宗教仪式和宫廷庆典活动。结构系统复杂而条理分明。中央大穹窿,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墩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窿之下、券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窿底部密排着一圈40各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幻影,使大穹窿显得轻巧凌空。厅内部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外型雄伟稳重,墙面用陶砖砌成,灰浆很厚,具有早期拜占庭建筑的特点。15世纪后改为土耳其人的礼拜寺,四角加建邦克楼。
圣马可教堂
(S. Marco,Venice)
时 间:1063A.D.~1085A.D.
拜占庭建筑风格在西方的典型实例。教堂布局属希腊十字式。它的五个穹窿,中央与前面
的较大,直径12.8米,余三个较小。穹窿由柱墩通过帆拱所支承,底部有一列小窗。为了使穹窿外型高耸,在原结构上面加建了一层鼓身较高的木结构穹窿。内部空间以中央穹窿下部为中心,穹窿之间用筒形拱连接,相互穿插,融成一体。内墙彩色云石贴面,拱顶及穹窿均饰有金底彩色镶嵌画。内外装修,经历年增建,趋于华丽。今所见底穹窿顶端的冠冕式塔顶、尖塔、壁龛等是12~15世纪间加建的。
拜 占 庭 建 筑——特点与成就
1.在综合东西方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教堂为主要类型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庭建筑。
2.在结构上创造了用帆拱过渡的方法。
3.在空间上创造了集中式的、一组穹窿集合在一起所覆盖的宽阔的、多变化的形式。另出现了较多的希腊十字式平面。
4.在内部装饰上,富丽豪华,尤以玻璃马赛克镶嵌画著称。
5.在细部上,斗形柱头出现。
罗 马 风 建 筑
罗 马 风 建 筑——概述
公元9世纪左右,西欧一度统一后又分裂成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和英格兰等十几个民族国家,并正式进入封建社会。这时的经济属自然经济,社会秩序较稳定,于是,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各国发展起来。这时的建筑除基督教堂外,还有封建城堡与教会修道院等。其规模远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也比较粗糙,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其所创造的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
比 萨 教 堂
(Pisa Cathedral)
时间:11~13世纪
意大利罗马风建筑的主要代表。由教堂(1063~1118,1261~1272)、洗礼堂(1153~1
265)和钟塔(1174~1271)组成。洗礼堂位于教堂前面,与教堂处于同一条中轴线上;钟塔在教堂的东南侧,其形状与洗礼堂不同,但体量恰与其平衡。三座建筑的外墙均由白色和红色相间的云石砌成,墙面饰有同样的层叠的半圆形连列券,形式统一,造型精致。
教堂属巴西里卡式,平面十字交叉处上有一椭圆形穹窿。钟塔高50余米,直径16米,因地基关系倾斜得很厉害,从顶的垂悬直线距底脚4米余,故有斜塔之称。洗礼堂直径约39.3米,上半部在13世纪时被加上哥特式三角形山花与尖形装饰。
圣埃提安教堂
(St. Etienne, Abbayaaux-Hommes)
时间:1068~1115年
法兰西北部罗马风教堂之一。该地区因过去受古罗马影响较少,较早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西面入口(罗马风时期起,教堂入口改为面西)两旁有一对高耸的钟楼;正面的墩柱使立面有明显的垂直线条;室内的中厅很高,上面采用半圆形的肋骨六分拱。这种使承重与间隔部分分工的结构,既减轻了拱顶重量,也缩小了墩柱断面,使外观较轻巧。在圣坛
外面还出现了初步的飞扶壁。以上特点是后来哥特建筑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