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贵州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预测(7.5)
1.在信仰崩溃的时代,那些佯癫装疯的狂人倒是一些太严厉 地对待其信仰的人。鲁迅深知此中之理,说嵇康、阮籍表面上毁坏礼教,实则倒是太信任礼教,由于不满足当权者利用和亵渎礼数,才以反礼教的过激行为发泄内心愤想。其实,在任何信仰体制之下,多数人并非真有信仰,只是做出信任的样子罢了。于是,过分仔细的人就起而论究是非,阐释信仰之真谛,结果被视为异端。
对这段文字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
A.真正有信仰的人并不多
B.真正的信仰者往往是那些被视为异端的人
C.把信仰太当回事会使人行为不正常
D.许多自称有信仰的人只是徒有其名
2.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很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
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视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转换成漫步 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胜利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年轻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幻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路途上的遭受正有你所寻找的东西。舍此之外,你还要寻求什么呢?
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赶路的人是指那些为胜利而舍弃沿途风景的人
B.我们不应当为远方的目标而苦苦追寻
C.或许幻想就藏在你匆忙赶路时的沿途风景中
D.给人生留一些空闲的时间,而不是匆忙赶路
3.《春天里》和《老男孩》持续升温的热度,其本质缘由并不在于作品过硬的质量,而在于这两部作品将视线对准了始终被忽视、被忽悠的人群。底层民众通过文艺发声,已经
很久没有形成过这样的反响,假设每年有几十种、几百种这样的作品出来,国内的文艺土地也不至于这么贫瘠,我们也不必忍受那些大而无当、空洞无味的作品。被学院派把持的文艺界和消遣圈,虽然经受了超级女声等草根选秀节目的冲击,但影、视、歌的创作,仍旧是属于少数具有消遣话语权的精英,《春天里》和《老男孩》的流行,见证了民间创作的蓬勃力气,这种力气假如不被压制,得以广泛地爆发出来,它的将来会完全超乎我们想象。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 )
A.文艺作品能否深化人心,关键不在于作品的质量是否过硬,而在于是否将视线对准的了正确的人群
B.被学院派把持的文艺界和消遣圈压制了民间创作的进展
C.民间创作的蓬勃力气若得以爆发,它的将来会完全超乎我们想象
D.少数具有消遣话语权的精英是那些大而无当、空洞无味作品的罪魁
4.中国中古政治制度有秦汉与隋唐两大典型,其组织与运用截然不同,然秦汉型如何一变为隋唐型,则由魏晋南北朝三百数十年间政治社会情势之积渐演化有以致之,非出某一人物之特意革创者。故魏晋南北朝时代之制度,其本身虽不成一典型,然欲观秦汉制度如何没落,隋唐制度如何新生,则必当于此一纷乱时代求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讨论魏晋南北朝历史的意义重大
B.中国中古政治制度进展脉络较为模糊
C.魏晋南北朝是秦汉与隋唐的过渡时期
D.政治制度的沿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最直接影响人类能否生存下去的生态因子。森林汲取C02,释放氧气,以此平衡着大气C02的比例;据估量,世界上的森林和植物每年产4000亿吨氧气。森林是造雨者,不但影响降水量,且减缓山坡上的土壤侵蚀。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森林( )。
A.是造雨者
B.汲取C02
C.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D.是最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因子
历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真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 B
【解析】:此题属于表面主旨题。文段是分总结构,由“于是”引导的尾句是文段的主旨。“于是,过分仔细的人就起而论究是非,阐释信仰之真谛,结果被视为异端”是文段主
题句。依据题意可以推断,过份仔细等于真有信仰。因此B项是这句主旨的同意替换。A项不是主要意思概括。C项,文中并没有阐述这种因果关系。D项文中并没有详细论证。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 B
【解析】:据提问知本题为细节推断题。本段文字的意思是不能为了远方的目标而忽视沿路的风景,但并非不应当为目标而努力,远方目标和沿路风景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因此B选项说法错误。A项为“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的同义转换;C项为“你才会恍然明白,你幻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路途上的遭受正有你所寻找的东西”的同义转换;从文中建议“把赶路的心态转换成漫步 的心态”可以看出,“要给人生留一些空闲的时间,所以D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 C
【解析】:材料前半部分是在举例说明,后半部分以转折关联词“但”引导出了材料主旨。选项A无中生有,材料中并没有说所举的两个例子质量不过硬。选项B、D以偏概全,其内容不是材料主旨。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C。
4.答案: A
【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文章的重点句为“欲观秦汉制度如何没落,隋唐制度如何新生,则必当于此一纷乱时代求之”,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对于讨论秦汉制度如何演化成隋唐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可知的言外之意是要呼吁人们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讨论,因此答案为A项。B项文中并未提及。C项是客观事实项,并未涉及文段核心观点,属意在强调的内容。D项属于文段缘由部分,非文段主要内容的合理引申。
5.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表面主旨。文段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所以重点在于一开头“森林是影响人类的生态因子”,故正确答案选D。AB都属于文段中的细节,并非文段核心,C则是一开头的引述,重点在于生态因子,而非摇篮。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