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预测:人与粮食(粮食危机问题必须关注)
【编者按】2020年,澳洲大火严重影响畜牧业和农业;高温天气,让朝鲜、西班牙等国家爆发了旱灾,导致粮食歉收;肆虐东非的蝗灾,则意味二十亿人规模的粮食产地受灾。一周里,6国宣布粮食出口禁令。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警告,因为新型肺炎疫情,全球粮食供应链也许会在4—5月中断。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充足的粮食储备,会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保障。面对粮食危机,不仅仅是国有层面的事,作为高考生,也应对此有所认识与准备,以免高考出了类似题目而不知所撒旦。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题目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是关于“人”与“粮食”关系的感悟与思考。粮食,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
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粮食欠收,灾难便接踵而至。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食不果腹常常铤而走险,致使社会动荡。反之,“家中有粮,心里不慌”,五谷丰登便意味着国泰民安。民无粮不安,兵无粮不行,国无粮不宁,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便有了关于粮食的各种风俗文化。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脱离温饱线,食而不知其味,弃而不知珍惜的现象便层出不穷了。粮食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是阳光照耀、雨露滋润的“天地果实”,是农人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的“人间成果”,粮食是有生命的;粮食能“感知”天、地、人,能让人延续生命,能令人齿颊留香,能使人从容心安,粮食是有灵性的。粮食突破了植物学意义,有了哲学意义上的生命和灵性。吃饭,也不再只是物质的摄入,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粮食与季节有关,与日复一日的一日三餐有关,与漫长的人类历史有关,粮食的背后是时光积淀而成的故事、人情和哲理。因此,人们与粮食同行,决不只是“果腹”这么简单,必然有苦难、艰辛,有挣扎、奋斗,有温暖、享受,有感恩、敬畏。
材料分为三个层次,先说先辈对粮食敬畏的态度,然后阐释粮食的生命本质,再提示可以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观念。意图引导考生从生活出发,对粮食于人的意义或人对粮食的情感、态度进行感悟和思考,可以叙述故事,也可以展开议论。
基础立意
1.粮食与生命:赋予粮食饱满的灵魂和生命,以粮食作为隐喻,讴歌像粮食一样生生世世守卫着自己家园的“英雄”。
2.粮食与时光:强调人和粮食间的情感联系,人在咀嚼粮食过程中,也有对时光的感慨。从咀嚼粮食中获得的闲适恬淡、明亮欢快的心态,扫除时光中的孤独与苦楚,擦拭命运里的阴霾。
3.粮食与故土:叙述人与乡土间的情怀,表达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4.粮食与感恩、温暖:人与粮食同行,感恩自然,引发对过去乡村宁静生活与美好人情的珍贵回忆。
拔高立意
1.粮食与敬畏:体现人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与尊重,引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思。
2.粮食与人性美:孕育着生机和希望的粮食是土地的主人,它们受雨露滋润,得天地精华,
世世代代生长在这里,见证了乡土生活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注意事项:
1.区别“粮食”与“食物”、“美食”等概念。粮食更与土地、农业生产方式、自然馈赠联系紧密,而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
2.材料中的表述看似围绕“粮食”展开,切不可狭义理解为只能写“粮食”。写作时可以扩大视野,提升层次。
参考立意
1 粮食吸收了阳光雨露,融入了人们的汗水、情感和生命。
②粮食温暖了家人,维系了社会、国家,是不可或缺的保障。
③粮食承载了挣扎、奋斗的故事,其中滋味需要细细咀嚼。
④粮食是大地的产物,是劳作的成果,很多风俗文化与之有关。
⑤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开始出现食之无味、浪费丢弃的现象。…… 一、文学类阅读作文素材
一
(一) 周佳兵《时光》(南京2017高三零模)
吃着奶奶亲手炒制的蚕豆,“咯嘣”“咯嘣”时断时续的响声中,弥漫着豆子的清香味。这蚕豆从下种、栽苗、松土、施肥、捉虫、掐尖、扬花、挂果到摘收,都是八十多岁的奶奶一手操办的。奶奶住不惯高楼大厦,走不动城市坚硬的马路,吃不下鱼肉荤腥的大餐;她一生在乡下劳作,喜欢步行,喜欢泥土,喜欢家畜,喜欢开阔的田园,喜欢树上的鸟叫和田野里窸窸窣窣的虫鸣。奶奶可以嘟嘟囔囔地小鸭们唠叨上一天,彼此不懂,却能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