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文化差异之汉英称谓对比

更新时间:2023-06-05 20:40:07 阅读: 评论:0

汉英文化差异之汉英称谓对比
摘要: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汉英国家不同的文化制度、文化取向、社会格局等,也使称谓词变得差异悬殊。
关键词:汉语  英语  称谓  差异  比较
一、引言
语言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从其社会属性看,言语交际是最主要的功能,而称谓是开始交际的第一步。在许多情况下,称谓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发话人总是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地位、职业、身份、辈份,又要考虑自己的远近亲疏,感情深浅,以及说话场合等因素选择称呼。受话人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称呼来推测和了解发话人的意图,从而做好进一步交际的准备。因此,称谓是一个敏感的语项。可以说,如果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或称呼不够得体,交际渠道将比较难以保持畅通或被迫中断。各种语言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所发展的称谓系统也迥然有别。对这种差异认真加以对比研究,既有利于揭示使用该语言民
族的文化特点,又有助于使用该语言进行得体自如的交际活动。汉语和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都在十亿以上,对二者称谓系统的研究,无疑更具有广泛意义。
二、差异比较
按照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汉英称谓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亲属称谓系统与社会称谓系统。以下就依据这两种分类方式进行详细对比论述。
(一)、亲属称谓语
汉语中亲属称谓语系统内涵十分复杂,通常是与血缘、婚姻、家庭等内容联系在一起的。一般常见的亲属称谓语系统有:
(1)核心家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例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
(2)由血缘关系形成的核心家庭之外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例如,向上有()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向下有()孙子/女、()曾孙子/女等,向两旁有父方的堂兄弟姊妹,姑表兄弟姐妹,还有母方的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等。
(3)签证工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例如:公婆、岳父母、媳妇女婿、姐夫妹夫、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小姑子、大姨子小姨子、姐夫妹夫、儿媳女婿、襟兄襟弟、伯母、婶母、舅母、姑父、姨父等。
(4)由法律关系形成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例如:继父母、继子女、养父母、养子女等。
然而,英语中的亲属称谓不像汉语划分得如此细致,事实英语亲属称谓语没有严格区分父系、母系等系列,很多亲属称谓语既可以称呼父亲一方的,也可以称呼母亲一方的。如父母的兄弟都称为uncle,父母的姐妹都称为aunt,父母的父亲都称为grandfather,父母的母亲都称为grandmother,且cousin一个词就可以称呼父母双方兄弟姐妹所有的孩子,连性别也没有区分。如果一定要区分的话,就在这些称谓语后加上on paternal side表示父亲一方的亲属,或加上on maternal side表示母亲一方的亲属。
(二)、社会称谓语
1)姓名称谓
汉语中姓名称谓是指在称谓中含有姓名要素在内的称谓形式,包括全名(连名带姓)、姓氏
、名字、名字中的某一部分等。汉族人的姓名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姓有单姓和复姓之分,以单姓居多;名字也有单名和复名之分。
英语民族的姓名结构与汉语中的相反,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形式为: 授予名(或教名)+(中间名) +姓。授予名(given name) 可称为姓前名(forename)第一个名字(first name),一般是不信教的平民给孩子取的名字。教名(Christian)又叫洗礼名,一般是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的教徒们给孩子取的名字,是在孩子受洗时赋予的,主要取自《圣经》中的人名、著名人物的姓名、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或历史故事里的人名。有的英美人有好几个名字,紧挨着第一个名字的词又叫做第二个名字 (cond name) ,依次可能还有第三、第四个名字,这些都叫中间名 (middle name) ,主要来自母姓或母系亲属的姓、教父的姓和父姓(多适用于已婚女子)等。
2)职衔称谓语
职衔称谓语是指对对方的称呼中含有对方职衔的一种称谓方式,又可以细分为职业类称谓语和头衔类称谓语。
世界名言洗脑是什么意思
常用作面称的职业词,它们多是社会地位和身份受到全社会肯定和尊重的职业,如:老师、警察、医生/大夫、护士、律师、经理、教练、指导员、工程师、作家、记者等。这些称谓语大都可以和姓名、姓氏或名字组成复合式称谓语。工程师一般不单独用作面称,经常要在其前加上姓名,或是用缩写形式和姓氏合用,如李工、王工等。
头衔称谓语又包括官衔、职称、学衔和军衔等。常见的官衔有:主席、总理、省长、主任、书记、校长、院长等; 常见的职称如:教授、副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常见的军衔有:元帅、将军、上校、少校、中尉、少尉等等。
英语中的职业称谓语不像汉语中那么多,大多数的职业名称不能用作称呼。经常使用的有doctorwaiter(侍应生)porter (搬运工)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在其后加上姓氏。尤其要注意的是 teacher不能用作称呼,这是许多中国学生容易误用的一个词。
英语中的官衔、军衔等常和通用头衔Mr.组成复合称谓语,如:Mr. Ambassador(大使先生)Mr. Senator(参议员先生)Mr. Colonel(上校先生)Mr. Captain(上尉先生)等。而professor(教授)在非正式场合下能单独使用,其后一般加上姓氏,也可以缩写成Prof.,如Prof. Thompson.英语中表示学衔的词也是只有Doctor(博士)可用于面称,经常缩写成Dr.欢庆节日
:Dr. Anderson.
3)关系称谓语
关系称谓语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汉语中常用的关系称谓语并不是很多,有如:老师、同学、师傅、弟子、朋友、老板、老乡等等。这些称谓大都可以用作面称,在一定的情境中可以真实地反映谈话者之间的关系,如“老师”表明谈话双方是师生关系,“同学”则表明是同学关系。“师傅”和“弟子”表明的是师徒关系,“师兄/弟”、“师姐/妹”也可以表示从师同一人的徒弟之间的关系。“老板”表明的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老乡”表明的是同乡关系。但是,这些称谓语己经泛化了,在很多情境中并不能反映谈话者之间的关系。如校外人士也可以称呼教师为“老师”,甚至许多于教师职业无关的人也被尊称为“老师”。
英语中能用于面称的关系称谓语很少,常用的有doctorFatherbossprofessor等。在特定的场合如医院,doctor表明病人和医生的关系;Father表明是神父和教徒的关系;boss更多的是用于背称中,但是如果雇员和雇主的关系很融洽亲密是可以用作面称;而professor可以表明师生关系,但也有很多时候不一定,如同事之间也可以这样称呼。
4)谦敬称谓语
谦敬称谓语包括谦虚称谓语和恭敬称谓语。谦虚称谓语多是在言语交际中自谦的称谓语,古汉语中有大量的自谦词,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比较少,但是在正式的场合或文字材料上会用到。现在比较常用的谦虚称谓语有:本人、鄙人、家父、家母、学生、晚生、后生等;恭敬称谓语是在社交时说话人对被称呼人所使用的一种表示尊敬的称谓式,对对方是尊敬,同时自己是谦恭。
协议书格式英语中表示谦敬的称谓方式有:通用头衔Mr./Mrs./Miss/Ms.+姓氏;Mr./Madam十官衔/军衔;特殊敬称,如: SirLadyLordladies and gentlemen等。在英国,对于王室和有爵位的贵族等有专门的敬称:LordLadySirYour HighnessYour Majesty等。
三、原因分析
1)家庭类型
自古以来,中国人长期生活在封建宗法社会,以家族为中心,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多以大家庭即外延家庭相居。像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宁国府、荣国府虽不多见,但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却非常普遍。因此传统的宗法观念对亲属称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反,封建社会在整个欧洲存在的时间较短,而资本主义制度较早地代替了封建制度,对欧洲各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故英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宗法成分较少而人文成分较多。英美等西方国家中,人们多喜欢独立,则小家庭即核心家庭制度盛行,子女一般到18岁左右就单独生活,因此大部分是核心家庭或丁克家庭,家族间的联系通常在节假日,因而他们不需要时时面临如此庞大的亲属关系。
2)宗法观念
中国是一个讲究宗法、礼教的国家,强调父统子、兄统弟、嫡统庶、大宗统小宗垃圾分类主题班会,讲究辈分、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对长辈或兄长不得直呼其名,否则将其视为不懂礼貌,没有教养,因此就有相应严格的称呼。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有别、宗族有别、血缘有别,因而导致繁杂的汉语亲属称谓系统,这与汉民族的宗法社会格局和农耕型民族的悠久历史有关系。
在英美等国家,他们强调重视核心家庭,重视个体,强调男女平等、人人平等。而不太讲究辈份、长幼。如果一名小孩碰到他爸爸的朋友,家长会鼓励他称其为先生、或直呼其名,这在中国是不能被接受的。在平辈之间,他们更是直呼其名,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亲亦
以名字相称。
3)血缘关系
首先,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在民族心理上造成了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所以在言语交际中尤其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强调长幼有序,内外有别;英语对此分类则比较粗疏,在他们的观念中,血缘、长幼的区分相对比较淡薄。在汉语中,这些亲属词一方面要严格区分长幼,另一方面还要仔细区分丈夫、妻子、兄弟以及和姐妹等方面的亲缘来历。
4)礼貌原则
汉语的亲属称谓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卑已尊人的礼貌原则,汉语称谓不仅有长幼尊卑与贵贱闭经的症状”之分,还要内外有别,不得混淆。而西方之礼貌习惯则表现在句法结构的复杂和其它交际行为方面。在西方社会,由于其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与东方截然不同,对称谓的使用和其意义的解释也自然差异悬殊,至少不像中国社会中的称谓语如此繁杂。具体地讲,主要差异表现在称呼时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的方式。
四、总结
比较而言,近百年来由于中国历史变化剧烈,运动不断,使得现代汉语的人际称谓更具时代特色。例如,解放前,“”只限于党内使用,解放后则大陆全民通行;文革期间,工人阶段领导一切,“师傅”称谓炙手可热;粉碎“四人帮”后,知识分子受到重视,“老师”就被广泛使用;改革开放以来,“先生”、“老板”“小姐”又重新复苏,风行大江南北,这时再称“”反倒显得过于严肃,甚至有疏远对方之嫌,称“师傅”又让人觉得庸俗土气,不合时尚。反观英语民族,社会制度相对稳定,几百年来未发生太大变化,称谓系统呈现保守性,鲜有新称谓语的产生并被大众接受。17如果作文世纪就已广泛使用的sir现在仍是最常用的称呼语之一。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20:4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9982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称谓   称谓语   称呼   关系   使用   社会   名字   系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