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国内大型汉英词典编纂和出版中的一些问题
作者:赵刚
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04期
近10年来,国内大型汉英词典的编纂和出版发展迅速,出版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作品,如《新时代汉英大词典》《汉英辞典》(新世纪版)、《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和《汉英大词典》(第3版好感动)等。然而,尽管这些词典较以前的同类词典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种种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厘定和探讨,对促进国内汉英词典的发展不无裨益。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国内大型汉英词典编纂和出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汉英词典的质量。
一、读者定位较为模糊
目前,国内大型汉英词典的定位一般都是“(以)广大英语学习者、使用者为服务对象,也可供外国读者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之用”,但如此定位明显较为模糊。首先,“广大英语学习者、使用者”应包括高级程度的译者,但更多的则是广大的大学生,而这两个群体其实差别很大。前者为了翻译,后者为了语言学习,以翻译为目的的词典与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词典具
有本质区别。其次,“也可供外国读者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之用”显然也有点勉强,这是内向型和外向型词典的区别,是输入型和输出型词典的区别,双语词典界人所共知。读者定位模糊无疑会使编者在取舍人典材料时束手束脚,无所适从,也会使词典销售不畅,营销困难。事实上,目前大型汉英词典的读者定位,恰恰使其丧失了最“广大(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因为从事翻译的毕竟只是英语程度较高的少数读者。
那么,大型汉英词典应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辞书编者和出版者应打破以前那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旗帜鲜明地将其定位为“服务于广大译者的内向型词典”,因为唯有如此,编者才能放开手脚,从译者的需要出发收词、立目、释义,剔除那些徒增篇幅,对译者无用的信息,增加那些对译者不可或缺的信息,从而增强词典的针对性,突出词典的特色。
二、一味贪大求全
这似乎是大型汉英词典的一个通病,编纂者无论在编纂还是修订时均会强调词典收词量多少,总字数多少,新增了多少新词。例如《汉英大词典》(第3版)在前言中说:“新增新词新义1.5万余条……也使该词典的主词条达24万之多,总字数达1600万。”《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和《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也声称规模宏大,分别收录词条12万和14万。
词典求大求全本无可厚非,对读者而言,如果能有一本汉英词典收录了汉语所有词汇,那不啻为福音,这在网络还不太发达的雪菜黄鱼汤10年前更是如此。然而,世易时移,这样的编纂原则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事实上,在因特网如此普及的今天,再单纯强调收词的多少,尤其是科技词汇收录的多少,并无必要。因为读者要查找这些科技词汇的英译,根本不需翻阅厚重的汉英词典,大多时候只需轻击鼠标即可找到答案。例如,《汉英大词典》(第3版)将“电火花”单独立条,并在其下收录了“电火花成型加工”等美洲螯龙虾8个科技术语,不可谓不丰富,但其实只要读者将这些术语加上双引号放在Google中,再加上关键词spark,很快就能找到其译文。因此,大型汉英词典是否应专注于收录专业术语,在网络时代仍需商榷。另外,从词典的商品属性来看,一味贪大求全必然导致词典体积膨胀、价格飙升,无论对辞书编者、出版社和消费者而言,都没有什么好处。
陶相礼事实上,在网络普及的背景下,大型汉英词典虽可求大,但不可贪大。与其收录那些通过网络简单查询就可找到译文的专业词汇,不如多收一些对译者而言更难处理的语文词汇,如“黑米怎么吃傲人”、“城市病”、艾丝美拉达“充电”、“雷人”、“霸王条款”、“撞衫”等。对译者而言,后者的翻译难度远大于前者。
高科技产品三、忽略词典微观信息的处理
卫生综合
微观信息是双语词典的核心,决定着词典的成败,也是辞书编者耗时最多,最感纠结的一项。然而,不幸的是,大型汉英词典的微观信息也最为读者和学者所诟病。读者们往往抱怨想找的找不到,不想找的一大堆,错译误译比比皆是,查了汉英词典还得再查英语词典以确认所提供译文的具体用法。学者们则大多批评词典词目及例证的编排不科学,词目及其译文在词典中的处理不平衡,词目词性的设置不实用等。这些抱怨和批评,均反映出目前大型汉英词典对微观信息处理的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