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车辆雷达目标特性研究

更新时间:2023-06-01 06:43:57 阅读: 评论:0

2018 年第 3 期 总第 361 期
文章编号:1004-7182(2018)03-0093-06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MISSILES AND SPACE VEHICLES
DOI:10.7654/j.issn.1004-7182.20180318
No.3 2018 Sum No.361
地面车辆雷达目标特性研究
顾乃威 1,王丽伟 1,何 悦 2,孙颖力 1,刘 青 1
(1.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76;2.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学院,北京,100076)
摘要:导弹地面车辆的射前生存是攻防对抗条件下发挥武器作战效能的重要前提条件;采用先进的伪装隐身技术将成为
导弹武器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雷达目标特性研究是导弹地面车辆雷达隐身设计与隐身性能评估的基础
和前提,受到隐身技
术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在雷达侦察威胁和目标特性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导弹地面车辆的雷达目标特性控制技术途径,为导
弹地面车辆雷达隐身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面车辆;雷达隐身;雷达目标特性
中图分类号:V421
文献标识码:A
Radar Target Characteristiscs Study of Missile Ground Vehicles
Gu Nai-wei1, Wang Li-wei1, He Yue2, Sun Ying-li1, Liu Qing1
(1.Beijing Institude of Space Launch Technology, Beijing, 100076; 2. 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 Changzheng Institute, Beijing, 100076)
Abstract: Prelaunch survivability of Missile Ground Vehicles is the important prerequisite that develo
ps weapon efficiency in the battlefield. The usage of advanced camouflage and stealthy technology will become necessary trend in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discusd radar target feature control means of missile ground vehicles is discusd in the ba of analyzing radar recon threats and radar target characteristiscs,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stealthy designer of missile ground vehicles.
Key words: Missile ground vehicles; Radar stealthy; Target radar characteristiscs
0引言
葱油拌面的做法面临全天候、全天时的实时侦察与全球精确打击, 导弹地面车辆的射前生存能力受到严峻挑战。伪装隐 身是隐蔽己方的军事部署、行动和企图,欺骗、干扰 敌方侦察监视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提升导弹地面车辆 战场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雷达目标特性研究是 地面车辆雷达隐身设计与隐身性能评估的基础和前 提,受到隐身技术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在雷达 侦察威胁和目标特性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导弹地面车 辆的雷达目标特性控制方法,为导弹地面车辆雷达隐 身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1 面临的雷达侦察威胁
雅思高分范文
1.1 星载雷达侦察威胁 星载侦察是实施战略侦察的主要手段,不受领空
的限制,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都可使用,尤其是星 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
AR)不
受云、雾、烟和光照条件影响,可全天时、全天候对 地侦察,是导弹地面车辆最重要的侦察威胁源。星载 雷达侦察威胁的主要技术参数[1]:
a)侦察波段:雷达波段覆盖 L、S、C、X; b)分辨率:雷达侦察设备宽带扫描模式下分辨率 为 3 m,标准和聚束条件下达到 0.3~1 m;雷达波段 均可有效识别导弹地面车辆。 c)测绘带:雷达侦察卫星聚束模式侦察测绘带一 般在 10 km 以下。 1.2 机载雷达侦察威胁 地面车辆面临的机载侦察威胁主要是高空无人机 和隐身战机,其具有良好的隐身性能,携带精确打击 武器,具备侦察、打击一体化能力,且有较强的突防 能力,结合电子干扰,可能突破防空体系进行侦察与 攻击活动。机载雷达侦察有如下特点: a)侦察波段全:雷达波段覆盖 L、S、C、X、Ku。 b)分辨率高:雷达侦察设备在宽带模式下的分辨
收稿日期:2017-08-22;修回日期:2017-11-30 作者简介:顾乃威(1973-),男,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伪装隐身技术
94
苏秀道中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ti6赛程
2018 年
率为 1~3 m,在标准和窄带模式下分辨率为 0.3~1 m, 聚束状态下分辨率达 0.1~0.3 m;机载雷达侦察波段可 有效识别地面车辆。
c)侦察距离和高度:以全球鹰无人机的机载高分 辨率监视/侦察雷达系统(HiSAR)为例,条带成像和 聚束成像模式下侦察距离为 20~110 km[2];侦察高度 为 20 km。 1.3 地面车辆雷达侦察角域分析
雷达侦察威胁角域是雷达赋形隐身设计的依据, 需要首先确定。
a)擦地角。 雷达与目标相对角度定义如图 1 所示。
图 1 雷达与目标相对角度示意 Fig.1 Relative Angle of Radar and Target
Ψ—擦地角;θ—天底角;α—俯视角
星载 SAR 的观测区域大小受轨道信号模糊函数主 瓣间角距和距离不模糊区域的限制。此外,当θ ≥ 60° 后,雷达图像中很大一部分表面被阴影所覆盖,不利 于目标探测。所以,θ 最大值只能在 55~60°之间取 值。天线波束的最小入射角取决于允许的最差距离分 辨率,当θ < 15°时,距离分辨率急剧下降,且背景杂 波急剧增大,具有一个偏离天底 20~30°的天底孔, 该孔的信杂比对于可靠探测而言
过大了[3]。另外参考文 献[4]描述,星载 SAR 一般入射角取 15~60°,视不 同应用而定。对于 Lacros 雷达卫星侦察,其入射角 θ 在 15~60°是合理的,按 Lacros 雷达卫星轨道高 度 680 km 计算,目标擦地角范围为 17~73°。若入射 角取 20~55°,则目标擦地角范围为 25~70°。由国 外典型星载 SAR 雷达典型参数可得:擦地角下限一般 在 25°以上,个别有 Radar SAT-1 擦地角下限为 16°, 擦地角上限一般在 70°以下,个别有 74°(SRTM)、 73°(Envisat);因此可得出结论:针对星载侦察地面 车辆雷达威胁擦地角范围为 16~74°,主要雷达威胁 擦地角 20~70°。
对于机载 SAR 来说,飞机平台越接近目标越易被 对方探测和攻击,机载 SAR 对目标的擦地角的上限不
能太大;山脉与其它障碍物的遮掩不能被雷达波束照 射的区域称为雷达盲区,为缩小雷达盲区,擦地角也 不能太小。以全球鹰无人机载的 HiSAR 为例,其威胁 擦地角范围为 10~45°。
b)方位角。 地面车辆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星载侦察是各方向 威胁均存在,且威胁程度没有明显的大小之分,因此 星载威胁方位角域为-180~180°(车头方向为 0°)。 机载侦察时,由于防空体系的存在,敌方侦察距离不 能很近,因此地面车辆面向敌占区方向威胁较大,其 主要威胁方位角域在-45~45°。
2 地面车辆雷达暴露特征分析
导弹地面车辆为完成导弹发射所需专用车辆,包 括导弹发射车、导弹运输车等。下面以俄罗斯飞毛腿 导弹地面车辆(见图 2)为例分析地面车辆的雷达目标 特性。地面车辆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形状电大尺寸目标, 包含平面、柱面、凹腔、角形结构、表面不连续以及 棱边等结构外形,形成了若干个散射源。回波较强的 散射源主要有凹形区域散射、镜面反射、边缘绕射、 行波回波等。表 1 为飞毛腿导弹地面车辆雷达强散射 源分析。
图 2 飞毛腿导弹地面车辆 Fig.2 Photo of Scud Missile Ground Vehicle
1—发射台;2—发射架;3—支腿支撑盘;4—设备舱;5—弹体; 6—驾驶室;7—底盘发动机进气栅格寡妇年什么意思
表 1 飞毛腿导弹地面车辆主要雷达强散射源分析
Tab.1 Scud Missile Ground Vehicle
序号 方位 1 头部 2 尾部
强散射源部件及其类型 驾驶室形成的凹腔结构强散射; 驾驶室表面镜面反射及与地面形成的两面角强散射; 驾驶室顶部凹陷与弹头形成复杂腔体结构强散射; 底盘发动机进气栅格及车灯结构均形成腔体强散射 发射台腔体及角反射强散射; 车架尾部表面镜面反射与地面形成的两面角强散射; 支腿蒋孝琬
支撑盘形成的三面角强散射
第3期
顾乃威等 地面车辆雷达目标特性研究
95
续表 1
序号 3
方位 两侧
强散射源部件及其类型 驾驶室的镜面反射及所形成的腔体结构强散射; 弹体镜面反射及其支撑机构、弹翼与弹体形成的二面角 强散射; 发射架、设备舱镜面反射及侧面与地面形成的两面角强 散射; 轮辋所形成的腔体结构强散射; 支腿支撑盘形成三面角强散射
3 地面车辆雷达目标特性控制技术途径
地面车辆雷达目标特性控制技术途径包括雷达隐 身赋形、雷达隐身与结构一体化、变形遮障、民用化
雷达伪装、新型雷达隐身技术等。 3.1 雷达隐身赋形
雷达隐身赋形通过设计或修整车辆的形状轮廓、 边缘与表面,使其在雷达主要威胁方向上的回波减缩。 雷达隐身赋形技术是提高地面车辆自身公路机动、待 发发射准备雷达隐身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但可 以降低地面车辆雷达散射强度,还可以改变地面车辆 外观特征和雷达散射特征分布,降低地面车辆被 SAR 识别的概率。
实际的地面车辆设计中,需要兼顾总体性能、舱 室容积、总体布置要求、工艺上的可行性、经济性等 诸多方面因素,必要时与吸波材料结合进行隐身,使 地面车辆的综合性能兼优。导弹地面车辆隐身赋形设 计的要求[5]包括:a)整个外形设计趋于封闭型,采用 斜置外形和占位方式,将威胁角内的强散射消除、削 弱,降低地面车辆威胁角内雷达散射效应。b)对于威 胁角内的三面角、二面角、腔体等凹型结构应采用外 形结构设计加以避免。c)对地面车辆表面突出结构和 凸出物,需要采用内嵌、背式、遮挡、加盖防护罩等 方式处理,以减少散射源和散射体数量,降低散射总 强度,减弱强散射点分布特性。d)采用屏蔽玻璃代替 普通玻璃,防止雷达波通过玻璃进入驾驶室内产生腔 体强散射效应。 3.2 表面采用吸波材料
综合利用结构吸波材料、涂敷吸波材料、透波材 料、屏蔽材料、金属镀膜等材料与地面车辆结构集成 优化设计,通过吸波材料对雷达波的吸收、材料与结 构匹配对雷达波的多次吸收、散射和对消等方式
降低 地 面 车 辆 威 胁 方 向 上 的 雷 达 散 射 截 面 积 ( Radar Corss-Section,RCS)及雷达图像识别特性。对吸波材 料性能要求一般采用垂直发射率来表征。为了与赋形
技术紧密结合,克服赋形设计受到总体性能、舱室容 积、总体布置的限制,进一步提高地面车辆的雷达隐 身效能,对结构吸波材料的性能要求除了重量轻、频 带宽、厚度薄、坚固耐用,价格便宜等传统要求外, 还需提出吸波材料的发射率的角域特性要求,即要求 吸波材料宽角域内吸波效果好或反射率波谷值随角度 可控制等。 3.3 变形遮障
变形遮障是地面车辆传统伪装方式之一,能够有 效改变车辆外形及其阴影,提升了车辆的战场生存能 力。据悉美军 21 世纪初装备的超轻型伪装网系统,可 以防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雷达侦察,可衰减 80% 的红外辐射,散射与吸收 6~140 GHz 频段的雷达波能 力,能有效对车辆、飞机、舰船等重点武器装备实施 隐真伪装[6]。同时也应看到,变形遮障存在操作不便、 机动状态伪装效果不足等弱点。 3.4 民用化伪装
民用化伪装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将地面军用车辆的 雷达特征按民用车辆设计,使得军用车辆没有明显的 军事特征,使得敌方难以识别军事车辆,隐蔽了武器 系统平时的暴露特性,提升了其战时的生存能力。 3.5 超材料雷达隐身技术
2005 年,美国杜克大学 Smith 等提出折射率呈梯 度变化的媒质能够使电磁波发生弯折,这一重要观
点 开辟了利用超材料实现电磁波隐身的新领域。2006 年, 英国物理学家 Pendry 等将上述观点应用于超材料,将 材料的介电常数与磁导率按空间进行变化来控制电磁 场的方向,Schuring 等在微波频段设计和验证了由超 材料制成的电磁隐身斗篷。电磁隐身斗篷的问世很快 引起了全球范围的科学工作者对超材料构型设计和功 能应用的广泛研究,除了隐身斗篷,电磁透明体、电 磁聚焦器、电磁外斗篷、可调谐超材料吸收器等众多 新颖的电磁装置均取得了相应的技术突破[7]。
超材料吸波器利用谐振吸收的原理,谐振位置与 单元的几何形状、尺寸等密切相关,可以根据设计需 求进行调控。与传统吸波材料相比,超材料吸波器具 有丰富的可设计性,为 3.2 节需求的雷达隐身材料角域 发射率设计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途径。超材料吸波器 与车辆设备舱、驾驶室等结构进行一体化设计,可有 效提升车辆的雷达隐身能力。 3.6 雷达主动变换
在隐身蒙皮方面,美国研究了一种主动雷达隐身 装置,是在塑料涂层中集成微波探测器、相变换放大 器和微波发射器。探测器探测到入射波、反射波和相
96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18 年
消电磁波的合成波,然后相变换放大器转换探测器探 测到的合成波,再通过发射器发射出去,这样理论上 该武器平台的 RCS 近似为 0,图 3 为该主动雷达隐身 装置[8]。
图 3 主动雷达隐身装置截面 Fig.3 A Cross Sectional View of the Active Radar Stealth Device
在雷达主动变换方面,挪威研制的 EKKOⅡ干扰 系统用于产生高逼真度的假舰船、假车辆等虚假目标 图像,其对侦察参数测量精度依赖度高,实际应用条 件苛刻。俄罗斯于 2010 年前后开始发展灵巧、分布式 新型 SAR 干扰系统,但尚未形成装备,具体技术细节 和参数未知。
雷达主动变换系统一般有告警模块、伪装信号处 理及生成模块和雷达特征变换执行模块等组成。基本 原理是通过雷达告警模块采集敌方雷达特性,经过伪 装信号处理及生成模块对采集到的雷达辐射信号分 析、处理,产生雷达遮蔽信号,最后通过雷达特征变 换执行模块发射雷达遮蔽信号或改变车辆表面材料的 电性能,实现目标雷达特征主动变换。图 4 为雷达主 动变换系统原理框图。
图 4 雷达主动变换系统原理框图 Fig.4 Radar Characteristiscs Active Transformation System Functional Block Diagram
4 地面车辆雷达隐身设计示例
通过 FASTEM-SNOOKER 软件仿真验证车辆雷达 隐身赋形方案的有效性。橡胶外胎简化为空气,传
感 器频率为 10 GHz,不考虑地面背景的影响。图 5 为车 辆仿真模型。
c)客车
a)原车
b)赋形车辆 图 5 车辆雷达特征仿真模型 Fig.5 Simulation Model of Vehicles’ Radar Characteristiscs
d)货车 续图 5
车辆雷达隐身赋形方案如图 5b 所示,针对主要威 胁方向,发射筒与设备舱采用一体斜置外形,驾驶室 前侧及两侧采用斜置外形设计,玻璃采用屏蔽玻璃, 整个外形方案避免了三面角、二面角、腔体以及镜面
第3期
顾乃威等 地面车辆雷达目标特性研究
97
强散射出现在主要威胁区域内。 图 6 为车辆 RCS 仿真结果。图 7 为车辆 iSAR 仿
真模型,表 2 为各模型威胁方向内 RCS 均值计算对比。
a)车头方向
Fig.6
b)车辆左侧方向 图 6 车辆 RCS 仿真结果 RCS Simulation Result of Vehicles
图 7 车辆 iSAR 仿真结果 Fig.7 iSAR Simulation Result of Vehicle
表 2 各模型威胁方向内 RCS 均值计算对比(单位:dBsm)
Tab.2 RCS Mean Value Contrast of Each Model in Threat
Direction
状态
车头 正侧面
原车
献血的年龄
28.6 34.9
赋形
16.1 23.7
客车
29.6 46.0
货车
36.3 25.0
原车赋形 12.5 11.2
客车赋形 13.5 22.3
货车赋形 20.2 1.3
由图 6、图 7、表 2 仿真计算结果可知:与原车相 比,赋形隐身方案在威胁方向内 RCS 均值降低 12.
5 dB (车头)和 11.2 dB(左侧面);iSAR 图像强散射点亮 度明显降低。与民用车相比,车辆赋形隐身方案 RCS 车头方向明显小于客车和货车。可初步得出结论:赋 形隐身可明显提升地面车辆的雷达隐身性能;RCS 均 值明显低于客车和货车。
木香顺气丸的功效与作用5 结束语
导弹地面车辆的射前生存是攻防对抗条件下发挥 武器作战效能的重要前提条件;采用先进的伪装隐身 技术将成为导弹武器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研究 了导弹地面车辆雷达侦察威胁角域,提出了主要威胁 擦地角范围为 20~70º,为雷达赋形隐身提供了依据; 分析了地面车辆雷达暴露特征,探讨了地面车辆目标 特性控制方法,针对地面车辆原型、赋形隐身方案和 民用车辆进行了 RCS 和 iSAR 仿真分析,初步验证了 赋形隐身有效性,为导弹地面车辆雷达隐身设计人员 提供参考。
(下转第 102 页)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6:43: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9601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车辆   地面   隐身   侦察   散射   材料   导弹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