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课程论文
浅析美国人的价值观
绿树成荫
浅析美国人的价值观
前言: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有着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由于历史宗教等等原因而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正是这些观念促使美国不断进步,激励着美国人创造更好的未来。
价值观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美国人有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但总的来说,可以概括成六种核心价值观,分别是:个性自由、自力更生、机会平等、竞争意识、追求财富以及敬业进取。其中,个性自由是诸多价值曹磊车站
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它起源于美国人对于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传统,目前已经演变成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可以用一个很常见但可能又恨容易被大家的忽略的事例来证明,当我们用英语写作时,经常会用到一些句式比如“I think that…甘相伟I belive…”小学三年级奥数或者“My opinion is…”,这些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词汇充分说明了这一观点。还记得老友记中的六个主角,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即使有些个性并不是优点而是缺陷和不足,他们也并不羞于表现。相反,我们中国人则显得内敛许多,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我们尽量保持低调,不强出头,因为我们都认为往往出头的人下场不会好还会成为众矢之的。还有一点不得不强调,那就是中国人的跟风特点,的确,这个词表达的意思与个性完全相反。几年前中国出现的 “选秀热”一开始就是模仿美国的选秀节目,投资商们看到其中无限的商机,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各个地方台都有类似节目。另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相信很多同学都亲身经历过,可能有的从小学甚至更早就曾被家长逼着学习乐器,钢琴、小提琴等等,大多数父母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家孩子在学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而这么做,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兴趣。除了学校,还在外面的培训机构补课,不得不说,很多家长是看到其他学生上才报的班。美国的家长肯定不会这么做,逼孩子做不喜欢的事,他们会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和个性。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孩子的个性因此而被扼杀。另一方面,美国人有些过分强调自己甚至狂妄,“霸权国家”可以说是与这种意识形态一脉相承。
自力更生是美国人获得个性自由的必备心理素质,他们认为每个人生来自由但是真正享受自由需要靠自己。就像老友记中的Rachel,一个千金大小姐,家庭富裕但是她不想靠父母养活,在咖啡厅做女侍自食其力。而中国很多“富二代”“官二代”不仅不自己赚钱,还理所应当地挥霍父母的钱,有的甚至违法犯罪,想必在美国很少见。鲜明的对比让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我感慨万分,价值观的不同不仅使行为不同,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拿一个中国的学生和美国的学生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孩子独立的意识和自力更生的能力要远不及美国孩子。从小美国孩子就被教育自己用双手赚钱,正如老师所说的babysitter或者打扫卫生,而中国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被父母捧在手里哪能有收获。我们要挣脱父母的庇护,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学习靠自己赚取自由和快乐。
“机会平等”可以在美国宪法中体现出来,科学教案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第一项规定:无论何州,均不得制定或实施任何法律以损害合众国公民之特权和豁免权;无论何州本人征婚自我介绍亦不得不经适当法律程序而剥夺任何人生命、自由和财产;亦不得不给予在其司法管辖之下任何人之同等法律之保护。在1971年的第二十六条修正案中规定了年满十八岁获十八岁以上的公民有平等的选举权,至此平等保护原则才最终确定下来。以上种种事实表明,标榜平等自由的美国才真正的实现了“人人生而平等”。在美国,妇女、黑人等作为弱势群体是受到保护的。
而在中国,我们经常能听到“大男子主义”“家庭暴力”等等,妇女的权益没有真正受到保护。还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便给他们灌输“不好好读书,以后就要去扫马路捡垃圾“的思想,本意是激励小孩好好读书,但话语间已经透露出对于清洁工人的鄙视和不屑。美国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让不同的人有同样的机会实现发展,最后能否真正发展,取决于个人才能。为了实现机遇平等,美国创造出Affirmative Action, Head Start之类社会项目,让过去遭遇过不公的人得到适当补偿,以弥补起初的不公所造成的起点差异,让大家能在相同竞技场上展开竞争(level the playing field),以实际才能为决定成功的关键要素,形成才能社会(meritocracy)。中国在机遇平等方面还有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古代的科举就有种种弊端,达官显贵的儿子可以找人代笔,一样能够高中,出身清贫但真正有才华的学子被埋没。从古至今,中国都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当今社会,通过继承得到的特权比如财富和社会关系,为以后铺路打好了基础,也意味着对别人的不公。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就曾指出中国“机会不平等”程度迅速扩大,有些人无法为社会作出全部贡献,而另外一些人获得不相称的回报,这不仅不公平,而且效率低。相信美国能够如此强大和这一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竞争意识,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名词。美国人的竞争意识与个人独立性密切相连,美国
人认为竞争是永恒的,相互间经常处于竞争状态。美国人对体育的狂热与他们的竞争意识一脉相承。相反,中国人一向推崇“和为贵”,讲究谦虚谨慎,当然平日也会有竞争可不像美国人如此强烈。看到过很多留学生的感想,他们在课堂上能闻到浓烈的火药味,学生之间竞争激烈,争着回答教授的问题。在了解这些知识之前,我没想到在这么一个资源丰富人口相对不算多的国家不会存在如此强烈的竞争意识。反观中国的大学,基本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安静地听,互动并不多更看不到抢着回答问题的景象。的确,我想要是在美国,如果我们谦虚谨慎,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机会就会离我们擦肩而过,没有人会记得你。其实现在我能看到身边很多孩子具备竞争意识,小到在游戏中决胜负,拼输赢,达到在竞赛中比实力,拿名次。然而有时候又太过,美国人虽然热衷竞争,但也重视协作配合与合作精神,而且一般不会把相互竞争变成个人之间的敌对,可是中国人一旦竞争起来,不是破坏合作精神,就是相互之间敌对起来。我们有时候会嫉妒别人取得成功,不愿意向成功者请教经验,不免显得幼稚。在我看来,竞争和合作并不矛盾,诚然,有竞争才有进步,竞争的同时合作,形成良性竞争,不仅能获得荣誉、成绩,也能获得宝贵的友情。团队精神也是当今世界所强调的。如果说竞争可以让一个人进步,那么合作可以让一个人成熟。
党的组织路线
追求财富不仅仅是美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千千万万人的梦想。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名词——“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了爱人奋发图强,从贫穷到富有但最后为了爱人失去生命,结局悲惨凄凉的男子。盖茨比的故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美国梦”的崛起、旺盛与衰落的标准象征。不论是书还是电影都给我的心灵极大震撼,作者创作的戏剧化的冲突和对“美国梦”的深刻理解给了我很深的感触。现在很多留学生移民选择美国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认为美国给了他们实现的平台。我们中国人现在也是移民大军中的一员,移民逐年增加,因为美国的生活环境、教育资源,当然更多的人是为“ek fortune”。在美国人眼里,财富的含义早已超越金钱本身,时间、健康、能力等都是财富。当然,追求财富并不是一句空话和口号,需要付诸行动,美国人认为一个人要有期望值,这是个人前进的动力,在我看来,光有动力还远远不够,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也许能透出中国人的价值观,来自外界的压力可以迫使我们前行,促使我们认真工作,改正错误,完善自我。
敬业进取如今已经是社会上“如雷贯耳”的职业精神了,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保持敬业进取的精神,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过,从这个角度也能发现,敬业进取好像总是国家、政府在呼吁,经常能在领导鼓励员工的演
讲听到这个词,似乎太过政治化。而美国人把“敬业进取”当做是自己活得财富并保持财富的手段,并不把它挂嘴边,而已经将其升华为价值观,渗透到工作和学习中。我很赞赏这样的态度,所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是光说说就能轻易做到的。现在中国的年轻人给人“急功近利”之感,不想付出或是只做一点就想得到“滚滚的财富”,敬业进取的一个含义就是脚踏实地,将工作当做乐趣而不是负担,为了拿工资才工作,整天混日子,这种心态和有些老年人天天打麻将有什么区别。看来,我们还需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首先,就要从这里开始。
结束语:近四百年前, 是WASP带来的的传统和价值观逐渐成就了这片新大陆的主流文化,逐渐演变成现在美国人的六个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体现出他们的处世态度和做人准则,很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和借鉴。与此同时,我们要坚持用“二分法”的态度来对待别国文化。文化是人类沟通的桥梁。还有很多美国文化值得我深入了解和认识。感谢这门课给我的收获。
关于西游记的歇后语参考文献:
[1]《一口气读懂美国史》,张东芹 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解读美国》,索科里克 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