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雪覆盖层是一类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下垫面。积雪的温度特性和融雪量的预测对军事、交通、水文、气象、农作物生长、环境监测及遥感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气象、水文学家开展了用于水文、气候研究的积雪模型研究。An-derson[1]等发展了详细考虑积雪本身变化过程的、用于水文学研究的复杂积雪模型;Loth[2]、孙菽芬[3]、陈海山[4]等从气候研究角度出发在复杂积雪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中等复杂程度的复杂积雪模型。在这些用于水文气候研究的模型中,雪覆盖层以中高纬度的积雪作为研究对象,积雪层有一定的厚度,并可延续2~3个月以上。构建模型时仔细考虑了雪盖内部质量及能量平衡,相变过程以及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边界资料需包含的积雪深度、积雪水当量、积雪密度、表面温度、下垫面物理性质,以及每1h的气象观测资料等积雪观测站提供的详细积雪和气象观测资料。如SAST[3]、CLSM[4]模型检验应用了法国ColdePorte积雪观测站的资料集。为了利用日常气象观测数据预测融雪量,Kondo[5]提出了一种基于雪覆盖层热平衡方程的简单模型,在此模型中,假设了雪层最下方的温度恒为0℃,同时假定雪层内部由底部到表面的温度变化是线性的,这种假设可以简化雪层融雪量的计算,但用于雪面温度和积雪深度预测会带来较大的误差。
积雪温度和深度变化特征分析
AnalysisofSnowCoverTemperatureandDepthwithDatafromWeather
Stations
娄伟平/LOUWei-ping1,吴利红/WULi-hong2,赵慧娟/ZHAOHui-juan3,邓盛蓉/DENGSheng-rong1,
潘定邦/PANDing-bang1
1.浙江省新昌县气象局,浙江新昌312500
2.浙江省气候中心,杭州310002
3.浙江省绍兴市气象局,浙江绍兴312000
1.XinchangMeteorologicalBureau,Xinchang312500,ZhejiangProvince,China
2.ZhejiangClimateCenter,Hangzhou310002,China
3.ShaoxingMeteorologicalBureau,Shaoxing312000,ZhejiangProvince,China
[摘要]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考虑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和地面的长波辐射、潜能、感热传输以及下垫面的热传导等能量之间的平衡,并考虑雪层中的温度分布,建立了一种应用气象站观测数据进行积雪表面温度和深度预测的模型。应用浙江省新昌县气象站2004年12月30日19时到2005年1月2日20时、2005年3月12日19时到3月13日10时逐时的各气象要素资料进行模拟分析,并与该时段内所测得的积雪表面温度和深度进行对比,发现日落后到日出前积雪表面温度预测值和实测值误差在1.5℃以内;在日出到日落之间用于雪面温度观测的水银温度表受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影响,读数明显偏大,并出现正值;积雪深度预测值和实测值误差在2cm以内。因此,该模型对积雪表面最低温度和积雪深度预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能量守恒;积雪;温度;深度;气象观测资料
[中图分类号]P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857(2006)09-0032-04
Abstract:Accordingtotheprincipleofconservationofenergy,andhavingconsideredsolar-waveradi
ation,atmosphericandgroundlong-waveradiation,latentheatfluxe,sensibleheatfluxeandheatconductionofground,andthetemperaturedistributinginsnowcover,aforecastingmodelforsnowcovertemperatureanddepthwithdatafromweatherstationswasestablished.Thedailyobservationdataofweatherstations,Xinchang,Zhejiang(fromDecember30,2004toJanuary2,2005andfromMarch12,2005toMarch13,2005)hasbeenusedinthevalidationofthemodel.Resultsshowedthatfromsundowntosunrise,thesnowsurfacetemperatureforecastvalueandtheactualvalueerrorwaslessthan1.5℃;fromsunrisetosundown,theobservationofsnowsurfacetemperaturewashigherthanprediction,andsometimewashigherthan0℃owingtomercurythermometerilluminatedbysunlight.Thebiggesterrorforthesnowcoverdepthwaslessthan2cm.Sothemodelispracticallyusefu
lforforecastingsnowsurfaceminimumtemperatureandsnowcoverdepth。
KeyWords:energybalance;snow;temperature;coverdepth;datafromweatherstation;forecasting
CLCNumber:P47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0-7857(2006)09-0032-04
收稿日期:2006-06-20
作者简介:娄伟平,男,浙江省新昌县城关镇人民西路139号新昌县气象局,工程师,主要从事应用气象研究工作;
E-mail:xclwp@163.com
积雪层温度和深度变化是积雪层净热辐射通量决定的,而积雪层的净热辐射通量是太阳和地球辐射通量之和。若不考虑外界因素对积雪表面的影响,应用能量守恒方法,即考虑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和地面的长波辐射(辐散)以及潜热、感热传输等能量之间的平衡,可以利用日常气象观测数据建立积雪层温度和深度变化的预报方法。
2积雪层的能量平衡
2.1能量平衡方程
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在垂直方向一维条件下,积雪层中每一层的能量平衡方程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即进入每一层的净能量通量等于雪层内温度的变化。取Z坐标方向向下,单位面积(1×1m2)积雪表面的能量平衡方程为:
c!T!tdz+!"!#
!t
=$!T
!z
"#
z=0
+G+G
R
(1)
在积雪层内:
c!T!t=!
!z
(λ!T
!z
"$+G-ρμ!%
!
t
)(2)
在积雪底层:
c!T!tdz+!"!#
!t
=&!T
!z
%$
z=d
+G+λg!T
!z
"$
z=d
(3)
式中:(λ!T!z
"$为积雪层的热传导,G为源/汇项热通量,
c!T!tdz为温度升高所需的热量,ρμ!%
!t
为融化雪所需的潜热,
λg
!T
!z
"$
z=d
为土壤的热传导,GR为降水带来的能量。z为从积雪表
面向下计算的积雪层高度(m),T为雪层温度(℃),t为时间(s),ρ为雪层密度(kg·m-3),d为雪层深度(m),μ为冰的融化潜热(3.35×105J·kg-1),Φ为融化雪层深度(m),λg为雪层下下垫面的导热系数。
方程(1)、(2)、(3)中有2个未知数T、Φ,必须补充一个附加的物理条件使解唯一,即:①T=0,Φ≥0;②T<0,Φ=0[9]。
2.2方程中源/汇项热通量和参数的确定
2.2.1方程中源/汇项热通量的确定
1)在雪层内部:
G=(1-α)R[exp(-λezi)-
d
z+1
’exp(-λez)dz](4)
式中α为雪面反照率,R为太阳短波辐射(R的计算见文献[6]),λe为太阳短波辐射穿过积雪时的消光系数,由下式计算[1]:
λe=Cλ(ρ/ρw)d-1
2(5)
式中Cλ为经验系数(480),ρw为水的密度(1.0×103kg·m-3)。
2)在积雪表面:
G=(1-α)R[1-
d
z1
’exp(-λez)dz]+L↓-L↑+H+LE(6)
L↓-L↑为净长波辐射,H为感热交换项,LE为潜热交换项。L↓的计算见文献[6]。雪面的长波辐射L↑计算式为[7]:
L↑=σ(T+273.16)4·$s+(1-$s)L↓(7)σ为Stefan-Boltzmann常数(5.6697×10-8J·s-1·m-2·℃-4)、$s为雪面辐射率(0.97)[8]。
感热、潜热交换项计算式为[9]:
H=ρ0CPP
P0
k2v(Ta-T)
ln
zm
z0m
%#lnzh
z0h
%#(8)
LE=0.623Lvρ0P
P0
k2v(ea-Es)
ln
zm
z0m
%#lnzv
z0v
%#(9)
式中ρ0为近地面空气密度(1.29kg·m-3),CP为空气比热
(1.01×103J·kg-1·℃-1),P、Ta、v、ea分别为大气气压、气温、风速、水
汽压,P0为标准大气压(1013hPa),k为vonKarman常数(0.4),
Lv为凝结潜热(2.514×106J·kg-1),Es为雪面饱和水汽压,zm为风
速观测高度(10m),zh、zv为百叶箱内仪器观测高度(1.5m),z0m、z0h、
z0v分别为由下垫面的粗糙度决定的高度值(z0m≈z0h≈z0v≈0.1×10-3
m),z0m表示此高度处的风速为0m·s-1,z0h、z0v表示此高度处的温
度、水汽压等于下垫面的温度、水汽压值。
2.2.2方程中参数的确定
积雪的平均体积热容c为[3]:
c=1.9×106!
!i
(10)
!i为冰的比重。
雪层的导热系数λ为[1]:
λ=a
λ
+bλ!
!w
"$c(11)
aλ、bλ、cλ分别为0.021J·s-1·m-1·℃-1、2.51J·s-1·m-1·℃-1、2.0,
ρw为水的密度(1.0×103kg·m-3)。
雪层下下垫面为土壤时,导热系数λg由下式计算[10]:
λg=1.3×10-8ug1.1!g1.95(12)
ug为土壤含水率,!g为干土密度。
3积雪温度和深度模拟
浙江省各级气象台站在2002年年底建成了地面气象自动观
测站,按国家气象局规定,每天20时进行一次人工观测,有积雪
时人工量取积雪深度。由于积雪时人工观测0cm地温表置于雪
面观测,读数表示雪面温度值,而自动观测站的地温观测部分同
无积雪时一样进行,即自动观测站的0cm地面温度值表示积雪
底部土壤表面温度值。
3.1雪面温度和深度模拟
秦汉文化
试验在浙江省新昌县气象站(N29°31′、E120°53′,海拔106
m)进行,2004年12月27日在地温场东部划定一块2m×2m的
裸地。在2004年12月30日08时至22时、2004年12月31日
到2005年1月2日每天的05时至22时、2005年3月12日14
时到22时、2005年3月13日05时到10时,按《地面气象观测
规范》要求人工观测雪面温度和积雪深度(在观测点积雪消融时
停止)。
在预测计算过程中,取计算时间步长为1h,即:应用1h1设备更新
次的气象要素实况观测资料作为预报计算的气象要素场资料。以
降雪停止时的雪深作为计算未来雪深的初始值,以20时雪面温
度观测值作为计算未来24h雪面温度的初始值,从20时开始,
每时次的预测值又作为下一时次的起始值。雪层划分以5.0m×
10-3m作为一层[8],在2004年12月30日08时至19时、2005年
3月12日14时到19时降雪期间,雪面0cm温度表读数保持在
0.2±0.1℃,因此假定19时雪面和积雪中各层温度为0℃并作为起
始值。计算时取α为0.80[11]、λg为0.28J·s-1·m-1·℃-1、ρ为80kg·
m-3。
表1列出了2004年12月30日21时到2005年1月2日
22时及2005年3月12日21时到3月13日10时雪面温度和
钟繇书法
深度的预测值、实测值(23时到04时未进行实测)。从表1和
2004年12月31日5时到22时、3月13日5时到10时雪面温
度预测值和实测值随时间变化对比图(图1)可以看到:在17时
后、07时前(日落后到日出前),雪面温度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
最大误差绝对值<1.5℃;07时-17时(日出后到日落前)实测值比
注:表中温度单位为℃;深度单位为cm。
预测值偏高,最大误差达9.1℃。其中雪面温度实测值在07时后迅速升高,如12月31日11-17时大于0℃,并在15时达到最高值6.3℃。这是因为雪面温度观测采用水银柱温度表,日出后水银柱温度表在太阳辐射直接照射下,吸收太阳辐射而导致温度读数迅速升高,因此温度读数不能代表真正的雪面温度。
积雪深度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最大误差绝对值≤2cm,预测值≥实测值,这是因为本模型中假设温度0℃时才发生融雪现象,而Kuhn[8]研究表明温度-10℃时也会发生融雪现象。在白天和夜间均存在积雪深度变化过程,表明存在融雪现象。气象资料的分析表明,新昌县气象站在积雪覆盖期间20cm地温值在4.7℃以上,0cm地温值(自动站观测数据)由于观测部位部分被土覆盖,在0.3℃以上,表明积雪底部由于下垫面的热传导,始终存在融雪过程。
图2是气温、风速、水汽压、雪面温度变化图。由图2可见,气
温不是决定雪面温度和雪面融雪量的唯一条件,在气温低于0℃时雪面也会出现融雪。风速影响雪面温度和气温的差值,风速小时二者差值大,风速大时二者差值小。图3给出了不同时刻雪层内部温度随深度变化图,由图可看出,在雪层较深处,温度随深度变化近似于线性关系且变幅小,在接近积雪表面3cm到积雪表面,这种线性近似关系不成立,且在不同时刻温度随深度变化关系不同。因此,模拟积雪温度和融雪量时,不能简单地把雪层内部温度随深度变化看成线性关系,应从能量平衡原理出发,确定雪层内部的温度分布及对积雪表面温度和融雪量的影响,同时雪层划分不能像用于气候模式研究那样,简单地划分为2 ̄3层[3],应根据雪层内部温度变化特性划分为多层。
3.2反照率和下垫面导热参数对雪深的影响
图1雪面温度变化图
Fig.1Thevariationofsnowsurfacetemperature
图2气温、风速、水汽压、雪面温度变化图
Fig.2Thevariationofairtemperature,windspeed,squirtgunandsnowsurfacetemperature
1积雪表面温度和深度的预测值、实测值
Tbl.1Thepredictionandobservationofsnowsurfacetemperatureanddepth
时间
2004年12月31日2005年1月1日2005年1月2日2005年3月13日预测值实测值预测值实测值预测值实测值预测值实测值
温度深度温度深度温度深度温度深度温度深度温度深度温度深度温度深度
2122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4
-3.1
-8.0
-8.3
-8.7
-8.7
-7.6
-5.7
-3.6
-1.5
0.0
0.0
0.0
0.0
-1.1
-2.6
-3.9
-4.8
11
11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9
8
8
8
8
8
8
-2.2
-3.1
-7.9
-8.7
-10.0
-8.5
-4.0
-0.8
1.7
3.4
4.9
5.4
3.9
2.0
-0.9
-2.1
-3.3
-4.0
11
11
10
10
10
9
9
9
9
9
8
7
7
7
7
7
7
7
-5.2
-6.1
-9.9
-10.4
-10.9
-10.9
-10.0
-8.1
-5.4
-2.9
-0.7
0.0
0.0
0.0
-0.7
-2.1
-3.4
-4.6
8
8
7
7
7
7
7
7
7
7
7
5
5
4
4
4
4
4
-5.0
-5.8
-9.7
-10.1放蛊
-10.5
-8.7
-5.2
-1.9
2.2
3.8
5.2
6.1
6.3
4.2
1.5
-1.0
-2.0
-3.2
7
7
6
6
6
6
6
6
6
6
5
5
4
3
3
3
3
3
-4.3
-5.4
-10.5
-11.2
-11.6
-11.5
什么样的春雨-10.5
-8.7
-6.2
-3.6
-1.0
0.0
0.0
0.0
0.0
-0.7
-1.5
-2.4
4
4
4
4
4
4
4
4
4
4
4
3
2
1
1
1
1
1
-3.9
-4.7
-9.4
-10.2
-10.6
-7.9
-5.4
-2.5
1.7
4.2
油炸大虾的做法
6.4
8.7
9.1
7.1
4.3
0.5
-1.2
-2.0
黄帝炎帝
3
3
3
3
3
3
3
3
3
2
2
2
1
1
1
0
0
0
-3.7
-4.1
-7.1
-7.7
-7.9
-5.4
-0.9
0.0
7
6
5
4
4
4
4
1
-3.0
-3.6
-6.7
-7.2
-7.5
-2.0
4.0
7.6
6
6
5
5
5
4
3
1
1
1
雪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和下垫面热传导是影响南方积雪消融的主要因子。但雪面太阳短波辐射反照率是一个经验系数,其值
受雪面状况决定,因此,本文对模型在不同太阳短波辐射反照率(α=0.9、0.85、0.8、0.75、0.7、0.65)下的敏感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见图4和表2。不同反照率通过影响积雪吸收的太阳辐射,使积雪表面温度和融雪量相差较大:在2004年12月30日到2005年1月2日这次积雪过程中,α=0.65时积雪表面在11h就进入融雪状态,积雪只维持了1天;α>0.85时积雪表面温度在0℃以下,积
雪融化靠下垫面的热传导,积雪维持时间较长。
因此,通过积雪表面撒煤灰等方法降低反照率,可促使积雪融化。
不同下垫面的导热系数不同,影响雪层底部的热传导,从而影响雪层底部的积雪融化量。取雪层下面20cm厚的下垫面导热
系数λg=1.5(水泥混凝土)、
1.0、0.5、0.28、0.1、0.05J·s-1·m-1·℃-1进行了试验,结果见表3。λg≥0.5时,积雪深度随λg变化较大,表明此时下垫面的热传导是影响积雪深度的主导因子;λg<0.5时,积雪深度随λg变化小,此时积雪深度主要受吸收的太阳辐射影响。
4小结与讨论
1)应用能量守恒原理,考虑各种能量之间的平衡和积雪层
中的温度变化特性、下垫面特性,可以应用气象站常规气象资料建立积雪温度和深度预测模型。
2)模型对积雪深度和日落后到日出前的雪面温度预测值接近实测值,可用于军事、交通、水文、气象、农业、环境监测及遥感等领域积雪变化过程的模拟和预测。
3)有日照时,雪面温度预测值和实测值偏差较大,主要是因为目前气象站还缺少专门的积雪温度观测仪器,水银温度表受太阳辐射直接照射时读数受影响。对历史资料中有积雪时0cm地温资料的应用必须考虑这种影响,并进行订正。
4)自然条件下,积雪深度变化由太阳短波辐射和积雪层下的下垫面性质决定。降低太阳辐射的反照
率可促使积雪融化,下垫面导热系数小时,积雪融化速率由吸收的太阳辐射决定。参考文献(References)
[1]ANDERSONEA.Apointenergyandmassbalancemodelofasnowcover[R].NOAATechnicalReportNWS,19,OfficeofHy-drology.NationalWeatherService,SilverSpring,MD,1976:150.[2]LOTHB,GRAFHF.Snowcovermodelforgloalclimatesimula-tion[J].JournalofGeophysRes,1993,8(D6):10451-10464.
[3]孙菽芬,李敬阳.用于气候研究的雪盖模型参数化方案敏感性研究[J].大气科学,2002,26(4):558-576.
[4]陈海山,孙照渤.积雪季节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及其敏感性试验[J].气象学报,2004,62(3):269-284.
[5]KONDOJ,YAMAZAKIT.Apredictionmodelforsnowmelt,snowsurfacetemperatureandfreezingdepthusingaheatbalancemethod[J].JournalofAppliedMet
eorology,1990,29(5):375-384.[6]刘熙明,喻迎春,雷桂莲,等.应用辐射平衡原理计算夏季水泥路面温度[J].应用气象学报,2004,15(5):623-628.
[7]KOIVUSALOH,HEIKINHEIMOM,KARVONENT.Testofasim-pletwo-layerparameterisationtosimulatetheenergybalanceandtemperatureofasnowpack[J].TheoreticalandAppliedCli-matology,2001,70:65-79.
[8]KUHNM.Micro-meteorologicalconditionsforsnowmelt[J].JournalofGlaciology,1987,33(113):24-26.
[9]GUSTAFSSOND,ST"HLIM,JANSSONPE.Thesurfaceener-gybalanceofasnowcover:comparingmeasurementstotwodifferentsimulationmodels[J].TheoreticalandAppliedClimatolo-gy,2001,70:81-96.
[10]张旭,高晓兵.华东地区土壤及土沙混合物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J].暖通空调,2004,34(5):83-85.
[11]李崇银.气候动力学引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胡春华)
图3不同时刻雪层内部温度变化模拟图
Fig.3
Thevariationsimulationofsnowcover
temperatureondifferenttimes
图4不同反照率对雪面温度的影响(2004年12月31日)
Fig.4
Effectofdifferentalbedoonsnowsurfacetemperature
2
不同反照率的积雪深度拟合
Tbl.2Simulationofsnow
depthondifferentalbedos2004年12月31日2005年1月1日2005年1月2日
08时14时20时08时14时20时08时14时20时α=0.65
α=0.7α=0.75α=0.8α=0.85α=0.9
10101010101035791010036899无积雪25799无积雪25880488无积雪477377166
注:表中积雪深度单位为cm
表!5C=4!
L2;<=892:,:*snow3
λgTbl.3Simulationofsnowdepthondifferent
heatconductivities2004年12月31日2005年1月1日2005年1月2日
08时14时20时08时14时20时08时14时20时
"g=1.5"g=01.0"g=0.5"g=0.28"g=0.1"g=0.05
火影忍者忍者大师68910111135991010无积雪3789905799无积雪35782467
0767
无积雪
556444
注:表中积雪深度单位为cm
表0不同"!的积雪深度拟合
5C=40L2;<=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