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Under the integral synchronization structure of human culture, the thesis intends to take the couplet “Tolstoyism-Nietzschean Theory & Wei-Jin Essays” as a whole, which was rearched parately in the past, to suppor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istorical and real experiences in Lu Xun’s life. What the hypothesis is, why the two kinds of theories varying quite differently in time and space can impact the same person equally? Besides Lu Xun’s knowledge storage and rational choice, we can not ignore the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Wei-Jin Essays” is not only the style of Lu Xun’s works, but also the style of his personality, specifically embodied in the “Wei-Jin Complex” during Lu Xun’s “ten-year silent period”.
The reason of focusing “Wei-Jin” dynasty and having spiritual sustenance on “Ji-Ruan” is becau of Lu Xun’s special lived experiences. In his childhood, the folk ghost culture in Zhedong area nurtured his sprite. The tension structure between “the natural ghost” and “the factitious ghost”, the thought basis which integrated Wu-Chang ghost’s individualism and Nv-Diao ghost’s humanism into a whole had both formed gradually in his young mind. When he grew up, in his youth the Satanic Poets’ which united evil nature with divine nature met the humanism of “Tolstoyism-Nietzschean Theory”. At last, in the silent period during the middle age, when Lu Xun returned back to the Chine culture, he found th
e backup of his thought, the “Zhuling metaphysics” reprented by Ji-Kang and Ruan-Ji, Which is to say, when he copied the characters on ancient monuments, Lu Xun not only assimilated the individualism and humanism in western culture, but also recovered the Wei-Jin spirit, especially of Ji-Kang and Ruan-Ji, at the same time.
This meeting beyond time and space limit is rooted in Lu Xun’s thought of “Establishing Human”, and invisibly turned into the spiritual resource in his novel writing, to shape a ries of typical characters in the modern Chine literature, “the crazy man with a deep love”, which equals with either the classical works in ancient Chine history or the works in world history. From the Chine ghost to Western Satan, the individual begins his/her adventures among the mass.
搓脸Keywords:Ji-Ruan Complex; individualism; humanism; Satanic Poets; ghost
目 录
摘 要.................................................................................................................................................................II 目 录.........................................................................................................................................................
.......III 第1章 绪 论 (1)
1.1 厚此薄彼:前辈学人眼中的“托尼学说,魏晋文章” (1)给朋友写的一封信
1.2 泾渭分明:鲁迅与托尼、魏晋影响研究的分而治之 (3)
1.3 互文见意:本文的假想命题与求证角度 (8)
第2章 幼年烙印:浙东“鬼物”的眷念与决绝 (10)
2.1 返祖寻根:故乡民间鬼文化的深入骨髓 (10)
2.2 张力结构:“自然鬼”与“人为鬼”的纠葛交融 (12)
2.3 兼容平台:无常的“人道”情怀与女吊的“个人”偏执 (16)
第3章 青年激扬:西方“摩罗”的复仇与牺牲 (20)
3.1 《摩罗诗力说》:个人恶魔性的张扬 (20)
3.2 从中国“鬼”到西方“魔”:恶的拯救与启蒙 (24)
残酷反义词
3.3 循环的悖论:爱与憎的相互制衡 (27)
第4章 中年回归:魏晋“嵇阮”的放达与执着 (30)
4.1 千百年后嵇阮的知己: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起 (30)
4.2 跨越时空的交汇:“竹林玄学”集“个人-人道”之大成 (31)
4.3“西学”向“国学”的回归:十年沉默期为“五四”的精神储备 (34)
无尽深渊
4.4 狂人大爱:“嵇阮情结”在知识分子形象中的投射 (37)
结 语 (40)
参考文献 (41)
后 记 (49)
第1章 绪 论
塑明1.1厚此薄彼:前辈学人眼中的“托尼学说,魏晋文章”
从1913年时任《小说月报》主编的恽铁谯点评鲁迅文言小说《怀旧》算起,鲁迅研究已近百年沧桑,正日渐成为一门走向成熟与完善的“显学”——“鲁学”。江山辈有人才出,每一代的鲁迅研究者在这片领地开垦耕耘时都熔铸了各个时代所赋予他们的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治学品格。其间,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热的升温,以比较文化学的视角研究鲁迅成为一个新的分析系统。围绕着这位现代中国举足轻重的文化巨人身上集结的古今中西多重文化因子对其潜在、显在的影响,阐明鲁迅对它们自觉的创造性转化或不自觉的被动性吸收,一系列与此命题相关的论文和专著相继面世。其中又可梳理为鲁迅与中国文化、鲁迅与外国文化(兼论具体文化名人)比较的两大分支。溯其源头,早在20年代为鲁迅同时代人所流传的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就已初见端倪,这幅对联是好友刘半农对鲁迅纵深古今、横跨中西文化观的浓缩概括,虽远不能囊括鲁迅接受传统与域外文化的全部,却抓住了“画龙点睛”的极似之一笔而屡被各类传记、评论广泛征引。循此我们更可发现,在往后的鲁迅与中外文化比较学史上,几乎所有研究鲁迅与中国古代文化尤其与魏晋联系的论文都无一例外地援引了这幅联语;饶有兴味的是,它同样也占据着鲁迅与西方思潮比较研究特别是受尼采、托尔斯泰及拜伦影响凭证的一席之地。门字组词
“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学说 魏晋文章’。当时的友朋都认为这副联语很恰当,鲁迅先生自己也不加反对。”①
这段在鲁研界耳熟能详、极富轶事色彩的开头见于孙伏园先生的回忆著作《鲁迅先生二三事》,收入
其中附录的《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杂感二则》。全文即以“托尼学说魏晋文章”为题,为联语进行了简略注解,是作者从学生及合作者的角度结合自己所了解的鲁①孙伏园:《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杂感二则•“托尼学说 魏晋文章”》,《鲁迅回忆录》(专著)上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迅先生来谈的。根据孙氏的释义,“学说”与“文章”是各自独立的存在:在思想上,鲁迅尤其在学生时代深受托尔斯泰的大爱主义和尼采超人论的影响;而在文章的气韵风格方面,则承扬的是魏晋古风。除了常规分释上下联外,孙伏园还慧眼独具地指出托尼二家学说按一般说法是正相反对的,然鲁迅先生之所以能同受他们的影响,是因了身为一个思想家或批评家而非哲学家的立场——此文不仅是这段文化轶事的首次面世,同时也成为后人对这幅中西合璧之联进行学理分析的发轫之作。
承孙伏园先生注解的余绪而下,纵观整个华人鲁迅研究界,大陆与港台又因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对上联“托尼学说”中尼采影响的评价截然有分,导致本应平行共存的联语出现了人为的片面遮蔽现象。在大陆方面,由于40年代的文坛出现了对尼采顶礼膜拜、为国民党反共政策服务的“战国策派”,鲁迅与尼采比较论便已无人问津;到了50年代以后,又加上左的思想束缚,大陆研究者一般都视鲁迅与尼采比较论为畏途,不敢染指这位“被法西斯分子狂热鼓吹的反动思想家”①。正如王富仁先生曾指出的一样:“一方面,尼采是在中国社会上名声最臭的一个思想家,……另一方面,这个名字又和我们民族最响亮的一个名字鲁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要说明这样一个极端矛盾的现象,将会涉及许多重要的根本问题”。②换个说法,对不同地域尼采影响接受史的观察比较,同样也将成为鲁迅研究历经百年沧
桑的极好注脚。最早在“托尼学说,魏晋文章”背景下论述鲁迅所受中外文化影响的著作,在大陆较为突出的代表是王瑶先生写于1950年的长篇论文《鲁迅对于中国文学遗产的态度和他所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③,境外则以曹聚仁先生于1956年在香港完稿的专著《鲁迅评传》④为首创。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论述这一联语时,内地与港台选取的小标题可谓“各执一词”:王瑶先生只取“魏晋文章”,而曹聚仁先生则反其道而行——单用“托尼学说”。在不同的治学背景下,两位学人依自己的喜好与理解各有偏重本亦无可厚非(譬如王瑶先生是由治中国古典文学之汉魏六朝文学起家),然而个中论述的厚此薄彼又潜在地说明:在理解这幅中西合璧的联语上,个人身处的时代及政治背景难免给客观全面阐释这一中一西、一古典一现代的思想对鲁迅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带来困难与局限。
①张梦阳:《鲁迅与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史概述》,《鲁迅与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年版,第38页。
②唐政:《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5期。
6月1日是什么星座③王瑶:《鲁迅对于中国文学遗产的态度和他所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鲁迅与中国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④曹聚仁:《鲁迅评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瑶先生的长篇论文既被公认为使学界目光聚焦到鲁迅创作与“魏晋文章”关系上来的开山之作,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内地治学氛围整体上对尼采哲学持否定态度的偏颇:
“我们认为嵇康、尼采等不应该是平列的因素。关于尼采的超人学说,鲁迅从来是批判的态度……我们觉得使庸俗的尼采哲学不至在鲁迅身上发生消极因素的,倒正是中国历史上这些大胆的叛逆者的战斗传统;这些诗人们就其反抗的精神和行动说,虽然和鲁迅的思想也同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但较尼采之反动的悲观主义的学说究竟健康一些;而且也是在鲁迅思想上生了根的;这样,‘魏晋文章’较之‘托尼学说’就发生了更进一步的良好影响,终于使鲁迅继承了和发展了这种民族的传统,从个性解放的思想进而为解放人民大众的思想。”(文中下划线为笔者所加)①
这段引文虽然援引并承认了“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对鲁迅的客观影响,然而接下来的分析却对尼采学说主要采取尽量避而不谈甚或一概否定的态度。相较之下,曹聚仁先生在《鲁迅评传》中虽然详尽地分析了鲁迅深受从叔本华到尼采这一派的悲观哲学和个人主义哲学的影响,却又空缺了关于“魏晋文章”对鲁迅思想及创作发生影响的解释。即便时隔6年,王瑶先生在撰文专门论述鲁迅所受到的外国文学的影响时,也还是认为“鲁迅作品所受的尼采影响都不是主要的”,并强调“从最初起,他(鲁迅)对尼采的思想就是有着保留和批判的”。②
1.2 泾渭分明:鲁迅与托尼、魏晋影响研究的分而治之
天气好的图片或许由于曹聚仁身份的特殊,在大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里始终空缺有关其介绍的一席之地,《鲁迅评传》也是在香港出版近20年后,至90年代才得以印行大陆版本。致使内地多数鲁迅研究者在处理这句联语时,都没能涉及这一问题,只是根据各自论题的需要,直接把上联“托尼学说”或下联“魏晋文章”从中抽离出来,或者论证鲁迅与尼采、
①王瑶:《鲁迅对于中国文学遗产的态度和他所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鲁迅与中国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28页。
② 王瑶:《论鲁迅作品与外国文学的关系》,《鲁迅作品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