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训的音韵特征与翻译策略_麦新转

更新时间:2023-05-30 00:08:11 阅读: 评论:0

第二十六卷第十二期楚雄师范学院学报Vol.26No.12 2011年12月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Dec.2011大学校训的音韵特征与翻译策略
麦新转1王玉芬2
(1.贺州学院,广西贺州542800;  2.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校训是大学的“文化名片”,语言是文化的衣裳,具有优美音韵特色的校训词语使之在原语和目的语中同时具有两套华丽的衣裳而光彩熠熠。主要体现在音律节奏和押韵上的校训原语音韵特征,通过词数、音节数等的对应,头韵、半韵、谐元韵的运用,以及珠联等表现手法的变通的翻译策略,使译文产生与原文共通的韵律音乐美感。英雄联盟进不去
关键词:大学校训;音韵特征;翻译策略;美感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06(2011)12-0066-05
大学校训是理念的声音,也是文化的回声,体现大学人的精神、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等诉求。它“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而且“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总之,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1]在教育
周杰伦的音乐
全球化和教育管理科学化的进一步推进下,高校“一训三风”工程在高校逐步得到了重视。作为形象识别与同一的“文化名片”,校训及其英译已经在校园、网页及画册等育人和宣传主阵地上发出熠熠光彩。它“不仅是大学形象识别,也是一种理念的识别与认同,还是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交流集合中的一个子集”,在外向上发挥着理念传输和文化渲染的功能。[2]
一、大学校训与音韵
音韵是校训语言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校训主题词提取者及译者都殚精竭虑而为之。虽然近些年随着校训英译逐渐进入研究视野,国内有不少学者做了不懈的努力,但在其音韵处理的研究方面仍显单薄。张顺生在对苏州科技大学校训英译的个案中提到校训译语与原语在词数、词性是和音节数的“三对应”和译语用“押头韵”的形式体现原语中的部分谐音的特色。[3]范武邱等在探索校训翻译的问题与对策时提出校训翻译要“保持原文美学色彩”和在语言上要“语声铿锵,语韵感人,读起来都能朗朗上口,听起来能使人如闻其声”的音韵要求,并认为耶鲁大学“曾经的校训非常富有乐感”,暨南大学校训“很好地保持了原文的美学效果,尤其是尾韵的使用让校训易懂易记”。[4]操时尧认为在校训英译的“对、好、美”三阶段的“译美”中要“关注译文修辞美,对‘译好’的译文进行美学完善”并“以译入语的标准来衡量,而不是译语的美学标准”进行批判。[5]这些论述为校训
*基金项目:2011年度贺州学院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SKKY06。
收稿日期:2011-09-05
作者简介:麦新转(1974—),男,瑶族,湖南江华人,贺州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
翻译在音韵上的研究提供了视角。无论是原语中的校训制作者还是向目的语转换的译者,都在音韵上下了一番工夫,想尽办法以求保留校训原语的音韵美,使校训在原语和目的语中都“上口、易记”,从而达到口传身授的效果,以至于达到校训宣传和渲染的目的。
校训原语中的音韵一般可以体现在字、词、句和语段等形式层面上,也可以反映在声律、节律和韵律等结构规则上。声律指声调安排规律,主要指平仄的调配,即利用不同声调规律的搭配,构成语言的抑扬顿挫之美。节律是指句子音节的多少和音节构成的节奏状态,在校训中主要是指通常所说的“几言几字”。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则为“二言八字”。由于汉、英隶属于不同语系,其声律特征如声调在校训的英译实践中难以传译,因而更多地倾向于节律和韵律等音韵特征转换的研究。
社会热点问题二、大学校训的音韵特征
韵律以用韵的规则为主要表征,即在一定的位置上安排有相同或相近韵母的字,使之相互呼应,以周期性的规律重复来促成音乐性的回响和刺激,以使校训在音响上连结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如“忠信笃敬
”就由其中“信”和“敬”相近的韵母构成一种音乐美感。其英译loyalty,sincerity,integrity and respect也以英语中的尾韵/ti/来变通地体现原语的这种优美乐感。
对稍显复杂的汉语韵律的了解,有助于校训英译的音韵视角的深入理解和拓展。在修辞上,声母和韵母组成字音并以双声和叠韵等音的表现技巧来体现。如“博学、审问、慎思、笃行”中的“慎思”就有双声/sh/。韵母是指音节中声母以后的部分,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如“自强不息”中的“强”(qiang),其音节就由声母q和韵母iang组成。分析如下:
声母
韵母
韵头
韵部
韵腹韵尾
自z无i无
强q i a ng
不b无u无
息x无i无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个韵母可以没有韵头,也可以没有韵尾,但是必须有韵腹。在此基础上,通过下表的分析来进一步理解原语中的押韵规律。
声母梦见白蛇是什么预兆
韵母
韵头
韵部
韵腹韵尾甘肃临泽
元宵诗句爱无无a i 巴b无a无乖g u a i 环h u a n 佳j i a无塞s无a i 贤x i a n 麦新转王玉芬:大学校训的音韵特征与翻译策略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表中的“爱巴乖环佳塞贤”有一个共同的韵腹a。韵部跟韵母不同,声母以后的全部叫韵母,韵部则从韵腹开始计算。韵腹和韵尾都相同是同韵部,如贤和环,而即使没有韵尾,韵腹相同也属同韵部,如巴和佳。
在校训原语中体现较为突出的音韵特征主要是声律、押韵和反复等音韵技巧的运用。原语声律特色得到了充分体现的是对联式校训,即通过一种工整或近似的平仄、对仗来形成音律美感,达到原语创作者对语言美输出的诉求。如苏州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Onto a full-grown man)和曲阜师范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Noble in spirit,Boundless in knowledge),对联式组合就有一种平仄的声律之美。
严格意义上讲,押韵是指韵部相同,如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所用押韵的字:志(zhi)和思(si);鸡西大学校训“厚德崇学,博知笃技,责实鼎新,与时俱进”所用押韵的字:知(zhi),技(ji),实(shi),时(shi),新(xin),进(jin)。但是也有韵部近似的押韵,如“忠信笃敬”中的:信(xin)和敬(jing)。
反复是校训中运用比较广泛的表现音韵的手法。反复是把具有相同音韵形式的字或词间隔使用,这样既可以加强声音印象,还具有表示旋律往返和层次变换的作用。反复和重叠或合称“复叠”,复叠分为连续复叠和间隔复叠,前者中间不插进别的词句而后者中间插进别的词句,其共同点就是相同的字、
词、句等的重复出现。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的就是连续复叠———连续而集中地使用的重叠。在精练简洁的校训中连续复叠很少见,运用更多的是间隔复叠。反复在古代书院的院训中就存在,如南京尊经书院的院训“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的“立、有”的反复。在现行的高校校训中,有单一词反复、双词反复、原词间隔反复和部分反复。如:厚德,厚基,厚业(上海第二工程大学)、自立,自律,自强(深圳大学)、创新,创效,创业,创造(昆明冶专)、求是,求实,求新,求精(扬州大学)、有志,有识,有恒,有为(汕头大学)、惟平惟准,近知近仁(山东工商学院)、励学励行,维实维新(浙江师范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云南大学)、仁心仁术,真知力行(台湾阳明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求新求进,创未来(香港理工大学)等。在这些校训中“厚、自、创、求、维、惟、励、近、仁、允”等字以反复的手法,在意味和音感上或明朗急促,或意味深幽,或节奏舒缓,具有极强的音韵感染力。此外,校训中也运用同音异形词来构筑音韵美,如江苏科技大学校训“致远至恒,务学悟真”中的“致至、务悟”和中国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是”。
珠联是反复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校训中也常常运用。如:古代无锡东林书院院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通过“声、事”珠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感情。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则采用了近似珠联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学校师范的属性
和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诉求。而华北科技学院校训“自立立人,兴安安国”,则用珠联的表现技巧突出对人才的要求和安全工程的专业特色。
三、校训音韵的翻译策略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它们的音韵特征和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在校训的翻译实践中,以原语为中心,把原语的音韵手法“移植”入目的语使译文“异化”,
麦新转王玉芬:大学校训的音韵特征与翻译策略
定难能为之,因此,多数译语都以目的语为中心,在翻译中实行“文化转向”,即以目的语喜闻乐见的音韵模式,力求把原语的音韵技巧变通地表现出来,这些在译语上变通的思考体现为以下对校训音韵处理的翻译策略。
1.寻求原语与目的语在词数和音节数的对等来体现译语在目的语中的声音效果。如Aim high with will,probe far for truth(致远至恒,务学悟真)则实现了译者在词数、词性和音节数的两语间的“三对应”。在云南师范大学校训“刚毅坚卓”中,“刚”和“坚”有相同的韵腹/a/和近似的韵尾/n//ng/,笔者尝试译为“perverance and preeminence”,其主题词的发音分别为[p :si:'vi r ns]和[pri(:)'emin ns],它们都是四个音节,重音位置类似。这些都为译文增添了音韵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译语与原语的功能对等。
2.在音韵的处理上,反复和押韵常被采用以变通表达校训原语中的音韵技巧。从箴言角度看,“Veni,Vidi,Vici”的例子可被校训英译音韵研究视为圭臬。公元前47年,尤利乌斯·恺撒在泽拉战役中打败本都国王法尔纳克二世后给罗马元老院报捷:Veni,Vidi,Vici (/we:ni:wi:di:wi:ki:/)。这个语段以三个双音节拉丁词汇组成,用三个动词“来、见、胜利”的第一人称完成式(venni,vidi,vici)傲慢而简洁地传达了他的胜利与不可抵抗力量的信息,在音韵上极具特色,包含有头韵(alliteration)/v/、谐元韵(assonance)/vi:/和半韵(half rhyme)/i:/。英语常被译为“I came,I saw,I conquered”,汉语则译为“我来,我见,我征服”。汉、英两种译文以第一人称“我”(I)的反复和动词“来、见、征服”(came,saw,conquered)的语音递进、叠加,来变通地体现原语的语义蕴含和因语言文化差异无法在译语中构建的丰富音韵特征。这种策略在校训翻译中也常有体现,如To build a profound foundation for a life of ufulness,moral virtues and solid skills(厚生、厚德、厚技),就有译者试图以半韵/z/来传达原语“厚”反复之音韵美的动机。事实上,追求音韵美不仅是校训原语创作者,也是译者的一种语言本能。如“博学、求是、明德”(江苏大学)的译语“Erudition,truthfulness,virtuousness”,若简洁表达,译为“erudition,truth,virtues”亦可达意,但译者试图用/nis/来体现译文的音韵美。“厚德博学,崇实去浮”(武汉科技大学)的译语“Motivate morality,advocate academy,promote pragmatism,impede impetuosity”之例亦然,m、a、p和impe在短语间形成了极强的相似音韵和视觉美感。而在“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和“Perfection in moral integrity,excellence in scholarly attainments and greatness in career pursuits”中,体现了“意
义为先”策略和两语间形式结构上的对称美。在国外大学校训中,原词反复也是表现音韵的一种手段。如:Open doors,open hearts,open minds(康奈尔大学),To persist and to excel(纽约大学),For God,for country and for Yale(耶鲁大学),Help yourlf and help one another(加拿大Simon Frar University),In thy light shall we e light(哥伦比亚大学)。在这些国外校训实例的不同语段中,既有“to,for”等虚词的反复,也有“open,help,light”等实词的重复。同时其他文体类型的英译,如北京奥运会口号“One world,one dream”,也是通过原词one的反复来渲染oneness的理念。
3.珠联在英汉中有相通之处,翻译时可互为借鉴。英语中的anadiplosis和汉语的珠联完全相同,其将前一语段末尾词作为后一语段开始的形式,使整个小语篇收到上下衔接、气势连贯的效果,并加强了音韵节奏感。如:Opportunity for wisdom,wisdom for culture(科罗拉多大学)可译为“学以启智,智而厚文”,它既达意,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又关照了原语的珠联表现手法在译入语中的体现。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语言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的两重性,是音、形、义结合的产物。以音韵为主要载体而产生的听觉印象或音响印象,就是校训及其译文的能指所在。校训既是文化沟通和信息传播的一个载体,也应当是语段听觉符号的一种微系统。校训原语创作者按一定的音韵规律恰当地安排词语的声音构成语段,使
其协调而富有节奏感,从而能产生和谐悦耳的效果,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作为文化的传输者,校训译者要善于发现原语中的音韵规律和特征,在“意义为先”的指导方针下,挖掘两语间音韵上的功能对等,注意词语音节、声调和音韵上的锤炼,使译语读着达意,念着上口,听着悦耳,给人以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2).
[2]麦新转.浅议UIS视域下的大学校训英译[J].贺州学院学报,2010,(8).
[3]张顺生.致远至恒务学悟真———谈苏州科技大学外宣资料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6,(4).
[4]范武邱,范头姣.中国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08,(2).
见证取样方案[5]操时尧.中国大学校训的英译失误例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9,(9).
(责任编辑徐芸华)On the Phone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Mottos
MAI Xin-zhuan2;WANG Yu-fen2
(1.Hezhou University,Guangxi542800,China;
红烧猪蹄的家常做法2.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Motto is the cultural identical card of a university.Language is just like the dress of a culture.When with the phonetic features,a motto will own the beautiful dress both in 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s and certainly shine a lot.The common musically aesthetic feeling will be attained with suc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s applying alliteration,half rhyme,asso-nance and equivalence in word and syllable numbers when transforming the phonetic features in the source text in the university mottos into target one.
Key words:university mottos;phonetic features;translation strategies;aesthetic feeling

本文发布于:2023-05-30 00:08: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9489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校训   音韵   大学   原语   文化   翻译   反复   特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