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化的现代主义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与中国建筑

更新时间:2023-05-28 18:56:41 阅读: 评论:0

50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19/3
[德]爱德华•柯格尔著吴婚彬译
Eduard KOGEL,Translated by WU Jingbin
地方化的现代主义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与中国建筑Modern Vernacular
Walter Gropius and Chine Architecture
摘要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从未去过上海,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接到了上海一所大学的新校区设计委托。格罗皮乌斯在1946年创办了协和建筑师事务所,这个大学即为新公司的第一个项目。事务所的项目主管还有诺曼弗莱彻.格罗皮乌斯曾经的学生贝聿铭也以合伙人的身份参与了设计。整个大学校园布局的概念,反映出鲜明的传统中国园林要素,例如中心的人工湖,相互连接的走廊和开放式的长方形庭院组织。这个项目作为格罗皮乌斯设计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没有贝聿铭的帮助,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两人的联手合作是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第—步。
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大学校园;中国园林ABSTRACT Walter Gropius had never made it to Shan
ghai,but after World War II he was awarded a commission to design a new university campus there. In1946Gropius fdunded 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 (TAC)and this university became one of the first projects for the group.Alongside Gropius,the TAC project's supervisor was Norman Fletcher,joined by Gropiu's former student I.M.Pei as an associate.In the layout of the overall concept for the university campus,traditional features of Chine gardens—such as a pond in the centre,connecting walkways and an open composition of rectangular courtyards一are clearly reflected.This project was a turning point in Gropius's approach and it would n't have become possible without Pei.We can even say that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two can be en a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critical regionalism.
潘玮柏个人资料
KEY WORDS Critical Regionalism;Campus University; Chine Garden
中图分类号:TU-09&TU-02l;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84X(2019)03-0050-005
20世纪,归国留学生促进了西方建筑学向殖民
地和发展中主权国家的传播。以中国为例,20世纪初
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在欧美接受了建筑教育。他们回
国后,以美国布扎体系为蓝本,在中国各校创办建筑
系。20世纪30年代,海外留学的第二代中国学生直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得以返乡。战争期间,第吸大麻
三代建筑师在中国接受了布扎体系的建筑学本科教
育。40年代中后期,他们又前往美国各高校继续学
业。这其中有些学生师从于包豪斯教授,比如瓦尔特
•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年)、马
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1902—1981年)和密
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年)。
1919年到1933年之间.包豪斯没有中国学生。
格罗皮乌斯在哈佛设计学院执教的15年里(从
1937年开始,直到1952年退休),教过不少中国学生。
1937年,黄作樂(1915—1975年)①第一个跟随前
包豪斯校长格罗皮乌斯从伦敦来到哈佛。除了黄作樂,
还有王大阂(1918—2018年)、张肇康(1922—1992
年)和贝聿铭(1917年一)②。陈其宽(1921—2007年)
虽然没有直接师从格罗皮乌斯,但他20世纪50年代
初曾在格罗皮乌斯与人合伙于1946年创办的协和建
筑师事务所(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下文简称
"TAC")工作过三年。
贝聿铭生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乡苏州。他的父亲
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氏家族拥有著名的狮子
林-----座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大型建筑群和古典
私家园林③。园中有精心设计的湖石假山、亭台楼阁
湖石假山与亭台楼阁由长廊相连。这些传统建筑都使
用了预制木构件,遵循模数化的几何关系,与园林的
有机形态构成鲜明的对比。贝聿铭的童年沉浸在这样
的环境空间里,使得他对于中国园林布局的空间诗学
形成了近乎直觉的理解。
1935年,贝聿铭来到美国,就读于麻省理工
学院(Massachutts Institue of Technolgy,下文简
称"MIT")。1942年冬天,转学到哈佛设计学院,
1942—1943学年度,在哈佛获得亚瑟W•惠特赖特
游学奖(Arthur W.Wheelwright Travelling Fellowship)o
1946年3月,贝聿铭取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几个
月后开始在哈佛教书。1948年他离开学院,受聘于
纽约地产大亨威廉•齐肯多夫(William Zeckendqrf)0
1建筑建造的预制化
20世纪40年代初,格罗皮乌斯潜心于城镇规划
和住宅建造。1941年,他与德裔同事康拉德•瓦克斯
曼(Konrad Wachsmann,1901—1980年)一起创办
了通用面板公司(General Panel Corporation),研发
住宅建造的预制化技术⑴(同期,密斯•凡•德•罗
也在芝加哥研究模数化建筑)o1943年,格罗皮乌斯
开设了研究生课程,学生包括王大阂.贝聿铭和菲利
普•约翰逊(1906-2005年),课题是"战后普通家
庭住所",鼓励学生探讨预制化、模数化的建筑。事
实上,他所有的中国学生都将这些要素纳入了自己的
建筑语汇。不论有意无意,这些年轻的中国学生都在
设计里应用了格罗皮乌斯和密斯的预制化模组概念,
因为他们本来就对这些很熟悉,不同的是这熟悉来自
于中国木构建筑的空间规划和建造传统(19引年在
营造学社,梁思成、林徽因和刘敦桢首次开始传统建
筑和模数化系统的研究)01943年12月的《铅笔制图》
杂志[Pencil Points}刊登了王大阂和贝聿铭的作品,
其中贝聿铭设计了一个模数化木构系统,以及一种对
称的蝴蝶形屋顶以利排水【宀。1945年,在美国胶合
木公司赞助的设计比赛中,贝聿铭的预制化建筑获得
芦荟有什么作用了荣誉提名,其建筑由砖造的主体单元和周围可移动
的预制附属单元组成,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和预算进
行调整"贝聿铭把传统意义上的住宅拆分为"基本要
素"和"享受要素",前者包括睡眠、起居、就餐和
工作.后者包括休息、兴趣爱好、富余的空间等T,
1946年.贝聿铭参加了《前卫建筑》杂志高二家长寄语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19/351
1.贝聿铭的竞赛入围作品"佐治亚州的现实主义住宅"
2.博物馆室内透视图表现出透明性.参观者可以同时看到展品和
庭院里的自然.贝聿铭在图面表达上参考了密斯凡德罗的照片拼贴
3.1946年贝聿铭在哈佛设计学院完成的研究生课程设计.上海博
物馆平面
1.The competition entry"Realistic Hou for Georgia",by I.M.Pei.
2.Perspective drawing for the muum shows the transparent interior
where visitors can e the exhibits and the natural elements in the courtyards.For the perspective illustration,Pei takes over the idea of the photo collage by Mies van der Rohe.
3.The layout of the Muum of Shanghai from the master thesis of I.
M.Pei at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in1946(colour highlighting by author).
A REALISTIC HOUSE FOR GEORGIA
2
(Progressive Architecture)四月刊举办的一个设计竞赛
他的参赛作品是一幢包含了许多庭院的房子.名为"佐
治亚州的现实主义住宅"铁从建造的预制化到建筑
空间内部联系,其概念都发生了转变,或者说是扩展,
体现出他寻找室内外关系平衡的倾向,这很有可能是
将他儿时经历的传统合院建筑的空间结构演变成为这
个美国战后乡村住宅的新尝试当时所有中国学生,
包括贝聿铭,都为回国做好了准备,因而,很可能他
们同时也在寻找中国战后社会重建的对策"贝聿铭的
"佐治亚州的现实主义住宅"是基于网格设计的单层
平房,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按照严格的序列排布。如
同传统的中国合院式住宅.大部分公共功能都面向道
路和卧室,布置在建筑群的末端,直接通往庭院。这
个项目探寻室内外空间有意义的联系,同时也是以传
统中国住宅空间组构美国乡村别墅的尝试。该作品的
成功入围证明了贝聿铭的才华.也见证了他为建筑理
论贡献新想法的渴望。
2空间传统和关键解读
贝聿铭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计是一座艺术
博物馆,位于上海,由格罗皮乌斯和马塞尔•布劳耶
担任导师.关于这个方案,格罗皮乌斯曾写道:"明
显可以看出,一个有能力的设计师既能很好地把控基
本的传统设计要素,同时又不牺牲设计中的前卫概念,
更可贵的是,这些传统要素是他自己发掘出的、还未
消亡的文化印记。"同贝聿铭用研究生课程设计挑战
了格罗皮乌斯的观念,让格罗皮乌斯重新对"传统"
进行了思考,或者更准确地说,使其重新思考了中国
建筑蕴含的一些特定的价值观。在此,贝聿铭摸索的
传统空间策略的基本含义,并不是格罗皮乌斯先前评
论的"对过往美学形式的简单模仿"。纯粹的白墙面
和小花园是博物馆的两大设计要素贝聿铭说,布劳
海边漫步
耶曾宣称他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计是"史上在哈佛诞
生的最重要的设计"叨。对格罗皮乌斯和布劳耶来说,
这个设计的重要性显然在于对"传统"的重新思考和
在现代设计策略中的应用。
贝聿铭的博物馆设计是一个简单的方盒子.内部
穿插着长方形的庭院。这样的形式抽象于传统苏州园
林布局,来自于他独特的回忆—
—在著名园林狮子林
里度过的童年.方形天井内自然布置了石头、草木和
水池,带来一种通透感,提供展览空间和自然的视觉
联系。文化和历史以传统的中国方式体现,游客可以
在"人工自然"的环境中欣赏这些人造物。博物馆入
口的下沉庭院预示了强调室内外空间互动的设计主
题庭院前部是拉长的前厅,内有方形水池和一系列
雕塑。一座开敞的亭子坐落在博物馆入口,挡住了通
向上、下层展览空间的两条坡道。进入博物馆,一条
中央走廊通向多种样式的展馆和艺术品展柜,每个空
间都被天井的自然光照亮,同时强调了展品与设计过
的自然的视觉联系贝聿铭的博物馆设计以"文人园
林"为蓝本,在亭台楼阁之中向访客展示艺术品,其
设计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紧密联系,这其实就是中国
建筑传统的核心特征博物馆的空间设计用到多种不
同的传统方式来展示艺术品.对此他解释道"在东
方的博物馆,你看不到巨大的雕塑、挂毯或者油画。
艺术品的尺寸都很小,多数是陶瓷、玉石或象牙制品。
它们需要不同的展示空间。我想用这个设计向格罗皮
乌斯证明,建筑不能完全国际化我想向他证明,国
际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冋
格罗皮乌斯对于建筑和历史的态度明确而坚定,
但是他不断鼓励学生寻找他们自己的方向贝聿铭在
—次采访中回忆:"格罗皮乌斯是一个好老师,因为
他从不允许自己进行主观判断。……他让我做自己的
东西,证明自己是对的。"贝聿铭坚信.中国传统建
构可以和新技术结合起来,革新空间关系他为中国
现代建筑奠定了基础.在那次采访中.贝聿铭还提到
密斯•凡德•罗对其设计的影响:"我受到密斯的美
学观念影响更多,而非格罗皮乌斯。"该方案的一幅
透视场景图中,贝聿铭在博物馆室内拼贴了传统中国
画的照片,借鉴了密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的
照片拼贴手法这样的细节体现了密斯对年轻建
筑师的广泛影响。贝聿铭自己的夏季住宅于1952年
在纽约卡托纳建成,虽然选用了不同的轻木结构,遵
循不同的设计理念•但仍然明显地参考了密斯同期刚
建成的范斯沃斯住宅“
3格罗皮乌斯和中国
格罗皮乌斯从未造访过中国,战后他接到了中国
的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的委任,在上海设计一座新
的大学校园”在德绍的包豪斯大楼之前,格罗皮乌斯
就有过文教建筑设计的背景一一在英期间,他与马克
斯威尔•弗莱(Maxwell Fry)合作设计过一些学校。
然而,没有一个项目在规模上能够达到大学的预期.
业主明确表示,这个校园要容纳3000名学生,其中
大约I000人住校。此外,虽然格罗皮乌斯或许能够
回想起与中国学生王大阂.黄作樂的对话,他对中国
文化和建筑的了解仍然多数来自文献•但是贝聿铭在
其硕士研究生课程设计中展现出了把中国传统转译为
现代设计的能力。1946年TAC公司成立,上海的大
学校园设计成为公司的首批项目之一。1946年夏天,
贝聿铭得到了哈佛的教职.格罗皮乌斯即邀请他以
TAC合伙人身份参与这个位于上海的大学项目,
1946—1947年,多位中国园林设计领域的专家
来到哈佛景观系开办讲座,但收效甚微\1946年12
月,乔治-N•凯茨(George N.Kates,1895—1990
年)举办了三场关于北京宫殿和园林的讲座(凯茨
1933-1941年曾在北京居住.1948年出版了著作《中
国日常家具》)。鲍贵思(Grace M.Boynton)°也举办
了关于北京园林的讲座。哈佛毕业的景观师莱昂纳
多•巴特莱特(Leonard Bartlett)展出了他在中国创
作的素描和水彩画。瑞士艺术史学家喜仁龙(Osvald
Siren,1879—1966年)在1947年4月发表了关于中
52时代建筑I mu't A',nitcctme2019/3
国园林的演讲7这一系列讲座引起了哈佛中国学生的关注,或许这也是由他们发起的。格罗皮乌斯显然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上海的大学校园总平面明显反映了中国园林的传统特征,比如中心的湖.有顶的长廊和开敞的长方形庭院。
1948年4月,格罗皮乌斯向之前的合伙人理查德•鲍立克(Richard Paulick.1903—1979年)提到了这个项目理查德•鲍立克于1933年从德国飞到了上海’战后他们一直保持书信往来当时鲍立克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教授.这里的建筑系是由黄作樂创办的%1948年4月,格罗皮乌斯写信给鲍立克:”我们公司正在做一个上海的大学校园规划.项目由美国基督教会出资,,我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也许哪天我会为此而去上海■圣约翰大学注定将并入这所名叫华东大学的新学府1948年7月17日.鲍立克的回信并没有回应格罗皮乌斯对大学项目的评论"
4规划一所中国大学
规划中的华东大学校园计划建在上海西郊的虹桥机场旧址,,[121…,兼并六所基督教会大学、成立一所新的华东联合大学的讨论.早在1928年就开始了^然而.由于经济大萧条,1932年日本攻打上海.1937—1945年抗日战争接踵而至.这个计划被搁置战火平息后,兼并大学的讨论重启.这次计划合并的三所大学分别是之江大学、东吴大学和圣约翰大学当时有一句口号“―座学府一个校园一套管理.一个账本"1948年5月,《圣约翰大学通讯》发布声明:"三所基督教大学,之江大学、东吴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的联合计划.近期稍有修改,以便各大学在保留其特色的同时,联合互助发展
在格罗皮乌斯口中.华东大学的设计表现出"传统匠人工艺与我们工业时代的现代设计建造方法之间仍然存在着尚未填补的艺术发展方面的缺口"例如.他认为传统建筑使用的木结构大屋顶是极为昂贵的“仅
为了情感需求而在设计上投入大量额外的资金.肯定不符合现代技术观念和经济效率"他还说:"因此,这个设计的目的是将经济效率为重的现代建造技术和基本的中国设计元素相结合—
—平衡体量与空间、土地与水、建筑与树木。标志性的中国设计元素在传统语境下存在了上千年:大小各异的景观庭院•高墙窗扇•亭台楼阁.还有建筑物亲近人的尺度.标志性的轮廓和细部做法等等。这些都是每个中国人十分熟悉的为了避免直接仿造古代样式,这个设计侧重表达中国人的古典哲学和对自然的热爱,“格罗皮乌斯的观点很简单,却具有革命性在他的解读中. "新"必须满足建造上的高效率、历史价值的抽象表达以及摒弃装饰物,该方案强调将传统和变革互相对立的空间特质.这显然可以追溯到贝聿铭的影响校园整体布局设计中,他的影响体现得更为具体可容纳2100名男生和900名女生的校园被分成四个部分的建筑群.环绕着人工湖.南侧是教学区.北侧是三组学生教师宿舍.三个宿舍区分别有自己的教堂.服
务各自的教会—
—卫理公会教派、长老会和主教派。
后来,建筑师这样描述校园布局的设计和规模:“……
总平面上,低矮的建筑群环湖而建,展现出中国人特
有的漫步情结。"冋
通过草图可以看到.改良过的有顶长廊成为空间
架构的基本结构要素.两、三层高的建筑通过长廊相
互连接.并整合了许多小院落草图中的亭子与密斯
过去的作品有些相似:建筑被简化成骨架般的构造,
有些是斜屋顶,有些是平屋顶,贝聿铭的草图更加明
显.单体建筑让人联想起密斯的伊利诺伊理工学院二
建筑在环境中成组的序列清晰地参考了传统中国庭院
的结构.然而建筑本身的形态特征与传统几乎相反。
上文提到,贝聿铭声称自己偏好密斯的美学,而不是
格罗皮乌斯.这一点在这里表现得很明显匚后来,贝
聿铭试图让自己在项目中的参与最小化:"我的工作
只是画图.并没有深入地参与设计°"然而.良好的
环境空间组织和骨架般的建筑构造暗示了真实情况恰
恰相反。
1948年,贝聿铭离开剑桥(马萨诸塞州)去纽
约的威廉齐肯多夫的公司任职。除了为地产大亨工
作•他业余时间继续参与华东大学项目。1948年10月.
他在给格罗皮乌斯的一封信中写道:"几周前.我拜
访了中国西安高校的麦克马伦(Robert J.McMullen)
博士-我们华东大学项目正在那里展出.模型的塑料
外壳看上去确实不错,麦克马伦博士告诉我,他非常
期待近期将在华东大学举办的董事会议我向他保证
将在会上展示并详述方案""格罗皮乌斯隔天回复.
TAC正在赶制更多的图纸.以便12月在普林斯顿的
会议上向麦克马伦”汇报"。该方案设计大约在1948
年末1949年初结束.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
要求西方宗教组织停止活动并撤离中国:西方建筑评
论家肯定了华东大学项目的重要性.对于最后没有建
成表示遗憾"方案的总平面布局有极佳的形态和空
间关系处理.实现了一种中国式的轻盈感和流动性.
而且并未依赖于古典的材料或形式"
贝聿铭在华东大学设计中贡献的部分已经无法准
确还原。显然,上文提到的他对传统的坚持,对方
案来说,其意义毋庸置疑,,现有的记录里,只有透
视图标注了作者。贝聿铭绘制了三幅透视图(编号
4816.17、4816.21和4816.25)另四幅透视图是TAC
的项目经理诺曼•弗莱彻(Norman Fletcher)完成的一
B•汤姆森(B.Thomson)贡献了一幅,贝聿铭的三
幅透视图描绘的是学生宿舍区.由此可以推测,他也
参与了这部分平面的设计"。第一幅透视图(4816.17)
是带环境的男、女生宿舍鸟瞰图,一道墙将女生
宿舍区与校园的其他部分分隔开铁三幅总平面图
(4813.18-20)展示了完整的女生宿舍区与周围环境的
关系;另外两幅平面和透视图(4816.22-2引展现了
女生宿舍的建筑.中间有标志性的内向庭院;一幅员
工宿舍平面中.独立的单层别墅同样是围绕院子布置
<贝聿铭自宅透视和平面图.1954年在卡托纳建成的木结构度假
5.贝聿铭创作的学生宿舍建筑群空间.结构示意图
6.上海华东大学分区示意图.TAC
7.教学楼之间有长廊连接
8.华东大学宿舍庭院透视图
4.Floor plan and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the wooden weekend hou
that Pei built in Kanotha in1954for his family.
5.I.M.Pei drawing of spatial and constructive ideas for the student
housing complex on campus.
6.Zoning diagram for Huatung University in Shanghai by TAC.
7.The buildings for the academic group are connected by covered
walkways,in:Looking through into the courtyard of the dormitories
8.Looking through into the courtyard of the
dormitories
时代建Time+Architecture2019/353
正如之前他入围竞赛的住宅项目,公共功能面向入口,而私密的宿舍部分在后方庭院周围.有围墙相隔。两幅透视图(4816.21+25)展示了公共宿舍楼之间的步道"贝聿铭绘制的透视图里唯一的矛盾点.是图中人的穿着不同寻常:有的西装革履,有的大褂布鞋,这是否也反映了他与传统形式的某种矛盾关系?或许这就引发了他之后两个设计—
—北京香山宾馆和位于他家乡的苏州博物馆一一背后的激烈讨论砂。
5模数和变化
如果没有贝聿铭的参与.上海华东大学的规划很可能是另一番模样‘,贝聿铭从研究生课程设计发展出了一个新想法:把现代设计整合到家乡的地方环境里他把中国传统建筑的繁复装饰简化到少数几个模数化的元素,与复杂环境对比鲜明,然而又能取得不落俗套的和谐景象..格罗皮乌斯显然对他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很感兴趣当时中国盛行布扎体系.因而这样古典建筑的空间氛围与来自密斯的极简美学,对于贝聿铭的同事来说是非常激进的。包豪斯对于其宣扬的新观念并没有起到什么帮助,甚至可能一点作用都没有.相反,规划和建筑设计都明确地在尝试建立构造形式与自然的整合关系从哈佛的硕士研究
生课程设计到上海华东大学项目的参与,贝聿铭创造了一种现代建筑语汇,以更新其故乡的传统建筑形式。这也是一项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事业。华东大学项目里学生宿舍的模数化布局,是他从中国木建筑的传统规则出发,把现代技术整合进传统形式的设计。
上海的项目让格罗皮乌斯第一次接触到亚洲建筑的传统要素.1949年,他在TAC设计的哈佛研究生中心(剑桥,马萨诸塞州)用有顶长廊连接各个大楼,可以看出在华东大学项目中探讨的室外空间概念等主题"但是华东大学设计让他最受震动的是传统亚洲建筑元素的引入(1954年他造访日本,日本建筑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I这与他自己关于可变预制建筑设计的理论异曲同工,即用模数化的元素构建空间组成建筑本身华东大学的设计也成为其后他巴格达大学设计的参考’在不同环境里展示出他适应当地文
化的能力:“……我认为华东大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证明我们的设计能够适应不同国家的环境我自己的
原则很明确,是以真实的文化为岀发点,从客观背景
推演出设计表达口
6后记:一所台湾的大学
贝聿铭参与华东大学的项目当然带来了其他好减脂的食物
处,他不仅赢了格罗皮乌斯,1955年还得到了一个
位于中国台湾的大学项目委托。先前于195丨年撤离
什么叫自律中国大陆的美国基督教教育联合会同年在台湾台中市
建立了东海大学,贝聿铭得到了整个校园设计的委
托.但由于他当时还在为齐肯多夫工作.于是就请陈
其宽和张肇康来辅助。20世纪40年代,张肇康在上
海的圣约翰大学师从于格罗皮乌斯曾经的学生黄作樂
和曾经的雇员理查德•鲍立克。之后,他来到美国继
续学业,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师从巴克敏斯特富勒
(Buckminster Fuller).后又转到位于美国剑桥市的麻
省理工学院。1950年在哈佛大学.他跟随格罗皮乌
斯取得硕士学位.而后去了TAC工作。陈其宽1940
年到1944年在战时首都重庆的中央大学学习。他在
南京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后.1948年来到美国.在厄
巴纳的伊利诺伊大学继续学习;1951年移居波士顿.
来到TACT作刀;1952年,在格罗皮乌斯的推荐下,
他在MIT成为一名讲师
1954年东海大学项目启动的时候,陈其宽和张
肇康离开美国.前往位于中国台湾的实际场地工作「
与上文提到的上海华东大学不同,这个项目有充分的
证据表明其设计基于相同的原则—
—适应当地传统的
现代性。贝聿铭从华东大学项目得到的这个理念.在
东海大学得到了重要的体现,
(图片来源图片均由作者提供.图I Progressive Architecture.
April1946,p.74.图2.图3,图5:L'Architecture d'aujourd'hui,
February1950,p.24,图4:Architecture d'Aujourd'hui.No.103
(Septembre1962).p.160-161.图6:L,Architecture d'aujourd'hui,
February1950.p.26.图7:Harkness,New York/London1991,p.
丨.图8:Harkness,New York/London1991,p.15.图9,图10
Helmut jacoby:Architectural Drawings,Gert Hatje,Stuttgart1965.)
注释:
①1941年黄作在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创办建筑学院,他的教
火山怎么画
学基于哈佛建筑学院的课程内容.同时融入一些包豪斯的元
素他邀请了理查德鲍立克担任教员.鲍立克曾在柏林为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工作过、笔者在本文不会深入探讨中国
的建筑教育详情可参考Eduard Kdgei:ZweiPoelzigschijler in
der Emigration.Rudolf Hamburger und Richard Paulickzwischen
Shanghai und Ost-Berlin(1930-1955).disrtation,Bauhaus-
Universit?t Weimar,e-paper2007(e-pub.um-weimar.de/
volltexte/2007/991/retrieved18February2018).
②在哈佛的中国学生还有卢淑华.她当时学的是景观.1942年与
贝聿铭结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哈佛的中国学生还有李莹
(原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和Andrew KWO Tun Tsung(毕业于战
时重庆的同济大学),
③现在的狮子林对公众开放.
4Bjone,2002,p.154.范斯沃斯住宅只有一室.中央为服务功能区.
而贝聿铭的夏季住宅有两间独立的卧室范斯沃斯住宅是钢结
构的玻璃盒子.抬高于地面.有出挑的户外平台贝聿铭夏季
住宅是木结构.穿过室内承托中间的玻璃盒子
⑤在此前此后很久.哈佛都没有举办过有关中国的讲座.
⑥鲍贵思在燕京大学担任多年的传教士和教员..1952年她出
版了以中国园林为创作背景的小说《河畔淳颐园》g River
Garden of Pure Respon)r她曾经翻译了很多关于中国园林
艺术的文章详见"Notes on the Origin of the Chine Private
Garde n s,"tran s lated and con d end by Grace M.Boy n ton in
China Journal23.July1935,p.17-22.
⑦喜仁龙在20世纪20年代拍摄记录了狮子林在讲座之后两年.
他出版了关于中国园林的巨著”Osvald Siren:Gardens of China.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New York,1949.
⑧ 基于目前的史料.尚不清楚这个时期黄作是否还同格罗皮乌
斯保持联系
⑨格罗皮乌斯写给鲍立克的信落款1948年4月7日(estate of
Richard Paulick,personal archive)
⑩鲍立克写给格罗皮乌斯的信落款1948年7月17日=(estate of
Richard Paulick,personal archive)
⑪1925年.13所在中国的美国教会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国基督教
会大学委员会1932年该机构更名为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委员
会,1945年又更名为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详见Archie
R.Croach et al.:Christianity in China,M.E.Sharpe.Amok,New
York,London1989,p.52.
⑫六所基督教会大学包括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同位于南京)
苏州大学.杭州大学.上海大学和圣约翰大学(同位于上
海).详见Mary Lamberton:St.John's University in Shanghai,
1879?1951.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New
York1955,p.149.
⑬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成立于1940年.前身是阿芒技术学院(Armo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密斯也曾在此任教)和刘易斯工学院(the
Lewis Institute)
54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19/3
LM.M
IM
and g uulMterukn-M«rwi«hnuoQ und W»swrf«rt>«
H<M Tunj Ch«M»M Vrl>trM».Urtt»d fwOt^On C«M«SM.Sh»n#wi.C H"»*"ch TAC PwclwU»"Bwg.W;mr G>002«_hw;
A*x»«tMarct>.I.U.P«i 9.男女生宿舍平面图.贝聿铭
10.陈其宽绘制的台湾东海大学校园鸟瞰图.前方的路斯义教堂
和后方的各个教学楼都围绕着庭院组织.以有顶的长廊相连
9.Plan for female and male dorms by I.M.Pei
10.The campus oflunghai University in Taiwan in a drawing by Chen
Chi-kuan.At the front,the Luce Chapel and behind it the various faculties,each organized around a courtyard and connected by covered walkways
⑭贝聿铭写给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信落款日期是1948年10月27日.Bauhaus-Archiv Berlin。
悠麦克马伦时任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在纽约的执行秘书
⑯格罗皮乌斯写给贝聿铭的信落款日期是1948年10月28日.
Bauhaus-Archiv Berlin,,
⑰另外还有一幅平面图署名也是他详见H elmut Jacoby: Architectural Drawings,Gerd Hatje,Stuttgart1965.
⑱这个想法后来在东海大学得到了实现。
⑲贝聿铭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北京的香山宾馆项目的委任.而他故乡苏州的苏州博物馆在2006年建成’两个项目都引发了建筑学界对文化认同和挪用的讨论。
⑳贝聿铭一直在齐肯多夫的韦伯奈普公司(Webb&Knapp)工作.直到他1951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I.M.Pei and Associates,台湾的大学设计是他独立接手的第一个项目详见Chao-Kang Chang.Werner Blar:China.Tao in Architecture.Birkh?ur, Bal1987.dust cover.
㉑1953年的the Northeast Elementary Schoo I in Waltham, Massachutts项目里,陈其宽作为TAC设计团队成员之一.
姓名拼写有误“详见John    C.Harkness:The Walter Gropius Archive.Volume4:1945-1969.The Work of 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Garland Publishing Inc.,New York,London1991,p.
108,
巷考文献:
[1]Konrad Wachsmann.Hou in Industry[J].Arts&Architecture,
1947(11):28-38.
[2]Anthony Alofsm.The Struggle for Modernism.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at Harvard[M].New York:W.W.Norton&Company Inc.,2002:181.
[3]Barry Bergdoll,Peter Christenn,Ron Broadhurst,eds.
Home Delivery:Fabricating the Modern Dwelling,Packaged Hou/General Panel System—Walter Gropius and Konrad Wachsmann[M].New York:Muum of Modern Art.2008:80-
85.
[4]Christian Bjone.First Hou.The Grid,the Figure and the
Void[M],Chichester:John Wiley&Sons,2002:150-161
[5]Pencil Points.Variety of Hous from Identical Prefabricated
Units of General Panel Corp.Designed by Harvard Students[J].
New Pencil Points,1943(12):81.
⑹Anon.5Designs,I.M.Pei[J].Arts&Architecture.1945(4).
[7]Anon.A Realistic Hou for Georgia"[J].Progressive
Architecture.1946(4):74.
[8]Walter Gropius.Chine Art Muum in Shanghai[J].
L'Architectured'au)ourd'hui,1950(2):24-25.
[9]Gero von Boehm.I.M.Pei.Light is the Key[M],Munchen,London,
New York:Prestel Verlag.2000:43.
[10]Ulf Meyer.I.M.Pei,architect(irterview)[MJ.Peking,Shanghai.
Shenzhen,Campus Verlag.Frankfurt,New York:Kai Vockler,Dirk Luckow,ed,2000:484.
[I I]Andres Lepik.Mies und die Fotomontage1910-I938[M]//Mies
in Berlin.Die Berliner Jahre1907-1938,exhibit!on catalogue.
Barry Bergdoll.ed.New York,Berlin,Barcelona:Terence Riley.2001:324-329.
[12]United Boa 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Minutes of the
meeting of the St.John's Umvers ty Committee:1948-9-IO[A].
Archives of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Box239,RG0II-239-3937)
[I3]Walter Gropius.Un i v e r s11e d e H u a-T un g[J] L'Architectured'aujourd'hui.1950(2):28.
[14]C.Harkness,ed.The Walter Gropius Archive.Volume4:1945-
1969.The Work of 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M].New York.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1:I.
[15]Winston Weisman.Group practice[J].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1953(9):150.
[16]Yasuhiro Ishimoto.Walter Gropius,Kenzo Tange.Katsura:
Tradition and Creation in Japane Architecture[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I960.
[17]Regina Gackede.SpatkolomaleModerne:Le Cor b usier,Ernst
May.Frank Lloyd Wright.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 und die Globalisierung der Architekturmoderne[M].Bal:Birkhaur.
2016:392.
作者单位:PSA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爱德华•柯格尔,男,World-Architects,
com网站负责人
译者单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译者简介:吴嬪彬,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景观学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9-
03-15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8:5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9430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学   中国   设计   建筑   传统   乌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