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作为研究中国建筑的新视角——中国当代地域性的“自然建造”

更新时间:2023-05-28 18:45:18 阅读: 评论:0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6期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163
景观作为研究中国建筑的新视角
——中国当代地域性的“自然建造”
孙志健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在西方景观理论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现当代建筑实践中关于建筑和景观、城市、地形的处理逐渐呈现出新的状态,景观逐渐成为塑造新时代批判的地域性的重要元素,本文以中国当代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线索、典型案例和产生影响三个角度简单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实践中面向地景的自然建造,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关键词:地景;景观;当代;地形;建构;自然
举例子的例句[中国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ki.csjz.2021.29.47
Landscape Being a New Perspective in Chin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 Chine Contemporary Regional Natural Construction
Sun Zhiji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theories in western world, the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urban and topography have taken on a new position in Chine contemporary practices. The landscape is becoming the key element to create the critical regionalism. The paper will take Chin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s the subject, discuss the natural construction for landform in China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oretical clues, typical examples and  meanings, and then prospect the future rearch direction.Key words:  landform; landscape; contemporary; topography; tectonic; nature
涌泉相报1西方地景理论综述
建筑一直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城市基本单元,直到1998年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提出景观都市主义学说,强调以景观为设计单元应对城市问题,此后不同视角的城市理论受到学界反复讨论,面对势不可当的城市化洪流,很多人达成共识:建筑不再是唯一的设计单位,甚至传统建筑尺度已无法解决当今城市问题。
1999年斯坦·艾伦(Stan Allen)出版《点+线:关于城市的图解与设计》,提出场域条件的概念以寻求城市学和建筑学的缝合,并在充分反思景观都市主义得失后提出基础设施都市主义将基础设施作为吐纳城市景观的动态平台。2011年他出版《地景建筑》一书,使地景建筑作为处理场地环境的新策略愈发成为当代关注的焦点,他强调“景观建筑并非建筑模拟景观的形式,而是捕捉建筑表现得像景观一样具有多孔性、开放性和渗透性的瞬间”。
其实无论风土建筑、巨构形态、毯式建筑、批判地域主义还是景观都市主义、大地艺术和地景建筑,这些西方理论发展都说明景观和地形逐渐成为当代城市背景下的基本要素,它们根据尺度和功能复杂性动态演变,完全跳出以往孤立尺度,从席卷全球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历史拼贴两条路径夹缝中闪烁而出,抵抗均质的现代文明,正是这种新策略帮我们重新缝合碎片化的当代城市。
2 “中国性”:面向地形和身体的建构
这些理论在中国建筑界都引发连锁反应,例如20世
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后,建筑侧重地域性与文
化性,由此前的民族形式转为市民生活,20世纪90年代中国建筑师开始理论探索,学界对风土日益关注、中国语境下对地域的探讨、对建构的热烈讨论、王澍的“业余建筑”、刘家琨的“叙事性建筑”和张永和的“概念建筑”等相继提出……随着西方对地景建筑的探讨逐渐深入,中国建筑也开始对此研究,基于传统思想进行探索,但这些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完全适应当代城市复杂现状。
尽管中国与西方有过数十年脱节,但这些地景理论以其与中国传统环境观的相关性,已深刻塑造我们的本土实践。随着城市扩张和政策转变,第五代中国建筑师(1970年以后)的重心已由都市转向广袤的乡村,被李翔宁2016年于哈佛策展上称为“批判实用主义”——与土地的连接、基于日常的建造、面向地形的建构、对历史文化的回应、新旧材料的巧思、基于场所的形式以及建筑景观的融合。这些充分体现在王澍、张轲、刘家琨、徐甜甜等人身上,形成了我们既构建民族文化认同又能被西方充分理解的独特话语,而这些实践同样离不开对古代智慧的传承。如何自然建造也有望成为对“中国性”的当代解读,它在中国实践可简单归为以下几类。2.1批判地域:从乡土原型到地域材料
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的批判地域主义深刻影响中国当代实践,这也是“自然建筑”的重要议题。王澍的宁波博物馆经常被他描述为中国的批判地域主义,通过起伏切削的几何形回应浙江多山环境,这是场所衍生的形
作者简介:孙志健(1997-),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 :建筑历史与理论。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6期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164
式。砖墙与混凝土都顺应其材料本性的真实建构,建筑师用砖墙做垂直墙壁,而用混凝土做斜墙。回收近80种残砖旧瓦通过几近失传的民间工艺制成“瓦爿”,但瓦墙特性难以适应高层建筑要求,王澍通过托梁系统巧妙地将瓦爿墙分段与内墙相连,这不仅是诗意的建造,而且是地域元素与先进工艺的有机融合(见图1)。2.2乡土实验:源于日常生活的诗意建造
建筑类型是对特定地域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回应,这一点在徐甜甜的松阳乡村振兴实践中尤为明显,他们在松阳所做的都是顺势而为地自然呈现,不仅恢复传统景观还提出乡村振兴的经济策略。红糖工坊升腾的蒸汽、油坊旋转的水车、豆腐工坊石磨碾谷声响以及油茶的浓香,这些富有乡野情趣的村民生活诗意被建筑师巧妙捕捉,与场地上的坡地、小溪、平台和自然高差结合,成为直击人心的精神力量。例如松阳豆腐工坊的层层台阶使生产、生活和体验的场景重叠,日常生活的魅力油然而生——日常性的豆腐生产和休闲体验在清新空气和明媚日光中欢快交互,视线在不同高差不断切换,诗意扑面而来。2.3城市针灸:基于历史村落的叙事空间
中国历史文化塑造了独特的乡愁载体:大量的传统聚落蕴含传统文化基因,但风土建筑作为人居环境也需适应当代,这与传承本身有一定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给予当代实践独特机遇。杭州洞桥镇文村是王澍第一个农居群落项目,在古村落中风格迥异的现代民居穿插其间,传统营造并未得到继承,王澍提出“新村像在老村上自然生长”的理念,研究不同年龄村民生活习惯和公共空间,坚持使用传统民居的杭灰石、黄黏土和楠竹材料,建筑类型遵循修旧如旧,为文村纳入乡土元素和田园情怀(见图2-a)。2.4天人合一:面向自然地形的自然建造
建筑未必模仿景观的形态,而是捕捉它自身表现得像景观一样的瞬间,中国拥有多元地质景观,这也为当代实践提供了广袤舞台,建筑师轻柔地介入原始景观书写关于景观和人的精彩故事。例如标准营造2008年的西藏娘欧码头建筑与景观相生相发(见图2-b),码头缓缓嵌入地景形成迂回步道,从观景台逐渐沉降至河岸,嵌入地势生成一系列平台,最终延向亲水活动。石墙由当地石匠在场地附近采石砌筑,墙顶覆盖当地木柴嵌在铁栅栏中,神性禅心、辽阔视野和地域精神得到充分表达。南迦巴瓦驿站位于山坡之上(见图2-c),厚薄高矮不一的石墙从山坡不同高度恣意生长,功能被掩藏在山坡之下,自承重的石墙由当地石材砌筑,而藏族工匠砌筑的特殊习惯呈现特殊的本土气息。
2.5取法自然:建筑作为自然地景的延伸
龙虾怎么做才好吃在马岩松的山水城市理念中,山水是对自然形态的追求,是人对景观的畅想,建筑既能是陡峭山峦,
也可是起伏地景,所以哈尔滨大剧院仿佛由风和水塑造而成。衢州体育公园中的建筑成为地形的自然延伸(见图2-d),城市密度和山水意境有机结合,成为介于高密度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大地景观。又如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取材大地艺术(见图2-e),材料使用天然石材、草皮和钢板,融入地形的斜向的裂缝形成实体间的虚空间,通过强烈视觉表现力表
达自然的伟力,唤醒我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的重新思考。
2.6山水之道:建筑作为一种人造自然物
王澍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是仅次于山水存在的人造自然物,这里的自然是向自然学习,达到接近自然的状态,所以建筑对地形保持谦卑融入的姿态,建造关系随着自然演化,这种联系在哲思和诗意的转译下形成中国语言,例如水岸山居延续了古代山水画中远中近不同景深的空间关系,与计成《园冶》所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暗合,通过开洞的不断叠加错位对空间深度进行不同程度暗示,完成对古典园林空间的当代演绎,它用建筑演绎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和进入式结构,仿佛山水立轴(见图2-f)。2.7自成风景:面向身体和感官的建构
并非所有建筑都处于有利环境中,这时出现两种情况:其一,建筑以柔美风景作为背景取得微妙平衡,使观者与空间建立精神联系,例如UCCA 沙丘美术馆以海洋为背景,在沙与海之间取得身体和感官的平衡,在沙丘下创造了洞穴般舒展的自然状态(见图2-g)。其二,周边环境乏善可陈,但建筑自
身创造独特的空间序列,使人在漫游时因相对关系产生新体验——建筑自成景观,例如刘家琨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用传统园林手法(见图2-h),迂回路径使人们在不自然和人造间来回穿梭,混凝土混合页岩砖的外墙独特质感、建筑体量的间隙、天光和反射光带来身体的多感官体验。
托梁
内墙瓦墙红菇的营养价值
川牛膝的功效与作用托梁
隔墙
180
150
500240
图1 宁波博物馆(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图2 地域性自然景观图(图片来源:
谷德设计网)
(a)洞桥文村(c)南迦巴瓦驿站
(b)西藏娘欧码头(f)水岸山居
(h)鹿野苑石刻博物馆(g)沙丘美术馆(i)龙美术馆
(e)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d)
衢州体育公园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羊排怎么做最好吃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6期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165
晋楚争霸2.8物隐境显:建筑作为景观的体现与外化
建筑的感染力是跨文化的,无论西方修道院还是东方庙宇都有人类可共同感知的内容,这取决于空间
力量在建筑师智慧下的体现,当代中国建筑需要挖掘捕捉场地景观的潜力并加以利用,使自身有力锚固在场地中,并通过建筑要素外化。例如龙美术馆对场地上煤料斗代表的工业景观进行阅读(见图2-i),并通过形式类比提出伞拱单元与之并置,结构不仅体现工业遗留的粗犷力量,还营造独特的庇护感、流动空间以及人身体和行为的自由度。
敬酒三句话
3构建中国新时代的新地域语言
所有建筑理论都有其时代语境,而当代中国面临新的时代问题,城市建筑愈趋复杂,衍生出混杂的具象建筑,建筑文化并未形成强有力的语言,急需我们研究本土文化。因此中国当代自然建造的思考脉络梳理可为未来建筑师介入中国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经验。
以扬州官南村落为例,扬州的历史文脉因水而生(见图3),城市空间因此充满园林般的渗透性。但也引发大量问题:公共空间如何满足当代需求?现代和地域如何共生?如恩的青普瘦西湖文化行馆可作为某种解答(见图4):城墙水系的独特格局、城市滨水冗余空间以及传统村落的图底关系均有体现,建筑通过墙和院等景观元素营造层叠空间,当地灰色回收砖墙与间隙空间组成分隔院落的有厚度的墙,墙壁之间由于不同的开口、缝隙、台阶和高差营造了光影变换和游走体验,这是基于地域的当代典例,只有在具体的历史文脉中才能读出它的自然感。
其一,这项研究对在中国城乡开展当代建筑实践、回应当代复杂议题以及更新传统历史聚落有积极作
用。传统聚落作为地方文化载体和人居环境,不可避免地要更新以适应当代需求,此时自然建造研究有较强指导作用,例如王澍对松阳古村落的建筑类型、传统工艺、乡土要素、民
居形式等地方文化进行调研获得当代实践的灵感。其二,它可在特定方向上填补建筑史学研究空白,全球化背景下通过梳理方法论能构建中国地域文化和民族认同,在社会文化层面将地域性和世界性融合。其三,正如弗兰姆普敦在《现代建筑》中定义建筑文化是在一个地区形成代际的建筑师生态,当代中国正形成以乡建为主的建筑文化,而这种文化绝非本土封闭的表达,而是既意识到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又通过中国语言让西方世界理解。
4结语
建筑史不是坐在书斋中的学科,所以中国当代建筑
研究绝非从理论到理论的过程,而是从历史到理论再到实践,自然建造作为极具中国当代地域特色的语言同样离不开对一手历史材料的阅读,例如口述史、古籍文献以及往期学术期刊等,这里的“自然”首先是建筑如何向景观和地景学习,例如古典园林和山庄等独特建筑形式,对我们如何从中国形式和叙事发展出中国建筑新类型意义重大。其次是1950年来国际建筑与民族形式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它与环境、气候、地质、时代甚至国际形势密切相关。最后是自然材料背后的社会文化甚至经济意义,例如砖瓦石材反映出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生产生活、传统工艺和廉价劳动力等经济文化要
素,因此这些关注点结合田野调查、踏勘测绘、建筑师访谈和一手史料等材料为未来研究中国当代自然建造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胡大平.从批判性地域主义到批判性营造诗学 :对当代
城市建筑哲学的一种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51(06):5-15.
[2] 支文军,郭小溪.第五代中国建筑师群体特征探究:基于
媒体视域下的数据分析(1999—2019年)[J].时代建筑,2020(04):28-35.
[3] 王衍.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理论追溯[J].时代建筑,2011(05):32-35.
[4] 李翔宁.自然建造与风景中的建筑:一种价值的维度[J].
中国园林,2019,35(07):34-39.
[5] 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费夫尔.批判性地域主义:
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7.
[6] Eric Pawson. Gottmann, J. 1961: Megalopolis. 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8, 32(3):441-444.
[7] Drake Robert M. Making a Middle Landscape. By Peter G.
Rowe. Cambridge, Massachutts: MIT Press, 1991. 325 pp. Illustrations. Cloth $42.50, paper $19.95[J]. Forest & Conrvation History, 1994, 38(2):96-97.
[8] Stan Allen. Practice:Architecture, Technique and
Reprentation: Revid and Expanded Edition [M].
Routledge, 2009.
图4 瘦西湖文化行馆(图片来源:
谷德设计网)
0图3 扬州古城历史变迁与建筑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8:45: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9429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中国   景观   文化   城市   传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