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4期2014年10月丢路成簇研夜V O L25No.4Oct.2014
儒家经典的人类学研究与反思
——以《周礼》研究为中心
詹息翠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摘要:人类学根植于古希腊经典,而人类学中国本土化实践也与经典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密切相关。百年研究实践表明,关注并深入经典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当今反思、重建文化传统与解决民族融合、生态危机特别是人际生态等重大国策问题面前,中国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作为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无疑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必须关注的“文本田野”。儒家经典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四重证据法及其间性互补调和了证据真实与理解真实间的紧张关系,是人文社科研究中相对科学又具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然而实际操作中诸如物象叙事在何种程度上足以替代文字叙事,人类学和考古学对无文字社会的文化
重构经验,在何种程度上适用于有文字社会,物证与书证矛盾时该如何权衡辨识等问题值得所有用人类学方法来研究经典者深思。
关键词:人类学本土化;儒家经典;《周礼》四重证据法
中图分类号:C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81(2014)04--0032-05
Confucian Classic Anthropological Reflection a n d Rearch about
—.—.Centered on the rearch about((Rites of Zhou)>
TA NG pi—Ctti
Abstract:An thropology i s r o ot e d in a n c ie n t G ree k class ics,t he pr ac ti ce o f Chine l ocal iza tio n of a n t h r op o l o g y connects cloly w i th clas sic rc s e ar c h a bo u t a n t h r op o l o g y diversion.A h und red years of res ea r c h an d p ra ct ice sh ows that fo c u s o n the cl ass ics will be th e fut ur e d ir ect io n of ant hro pol ogi cal loca li za ti o n.A s th e mo st i m po r ta n t t ho u g ht res ourc es,Chine c la ss ic s,es pe ci al ly Confucian Cl a ss ic s undo ubtedl y s h o u ld be the“text fiel d”fo r localization of anthropology whi l e reflect and rebu il d trad ition al c ult ur e,so lve the
o f na ti on al a m a lg a m a ti o n,e c o lo g i c al crisis an d e sp ec ia ll y in te r pe rs o na l ecology.As the C O re w a y of Confucian an th ro pol og ica l prob lem
study,quadrupl e evidence l a w an d i ndi rec t compl ement atio n r e co n ci l es te n si on be twe en evidence tru th and understandable trut h that is a scientif ic and opera ble re s ea r c h me th od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 ci en ce s.I n ac tu al oper at io n,t he problems of o n which d e g r ee that image n ar ra ti on Can fully take p l a ce of letters nar ra ti on,t he d e g r e e of t he cult ura l r e bu i ld in g e x p e r i e n ce of anthropology and arche olog y o n pre-li te ra te soc iet y Can be ap p l ie d to lit er a l society,and how to b a l an c e and identify w h en th er e i s c on t ra di c ti on between phy s ic a l evidence a nd documentary evi denc e.
Ke y w o rd s:L o c a l i z a t i o n of Anthropology;Confucian Cl assic s;(R ites of Zhou);Quadruple Evidence L a w
的人类学学派。【1这样的一种理想或理念,可以置换为两种关
我想学炒菜一、人类学本土化:使命与问题
系:人类学与传统中国,人类学与当代中国,以及如何打通过人类学本土化。顾名思义,隐含着如何将西来的人类学去与现在来解决当代中国问题。也就是如何借助人类学本土理论与方法中国本土化,用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解决哪些化这一“武器”,重新发现、认识并重塑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问题?又如何来解决?中国人类学学者提出:(1)对中国历史为解决今日中国文化断层与复兴、民族融合、生
态危机特别文献进行人类学解读与分析,(2)对处于重大转型和文化变是人际生态等重大问题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中国经典迁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展开广泛的人类学田野调查,(3)把对尤其是儒家经典无疑是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和人类学本土化中国历史文献的人类学解读与对中国现实社会进行人类学实践十分重要的“文本田野”。田野调查结合起来.发现、解
决中国问题,从而形成中国特色人类学在此超越了人类学发生、发展历程中的局限.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周礼)礼器神话与中国礼制话语研究》(13CZW022),《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IO&ZDl00)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08—24 作者简介:唐启翠(1975一),女,湖北裹阳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三礼与神话研究。
32
万方数据
唐启翠:儒家经典的人类学研究与反思——以<;周礼)研究为中心Qf,l g九函]ou ma l oi"Eth nol ogy
超越了人类学具体理论与方法的多元歧见。作为一种可以究当代国策和学理研究中,究竟能贡献什么
呢?在时代命题前,天人、贯古今的宏观理论视野和具体而微的田野考察方法兼还要漠视经典的人类学研究吗? 具的综合体,成为观照、解决“人类生态”一般规律问题的基
本“大法”。一个多世纪以来,作为一种新兴“学问”视野和方二、“经典”研究的人类学转向:重识中国
法,人类学不断发现的“人类及其文化”,不断更新世人对人
类文明与行为方式的认知与思考,同时其自身也不断地反西语Cl as sic s(经典)指称古希腊罗马典籍如荷马<;伊利亚思、突破典范及学科牢笼。成为所有社科领域最具自我反省特》、<;奥德赛>、赫西俄德<;神谱>、维吉尔<;埃涅埃斯纪>等,用也最具整合性的学科。从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命运思考的人类Scri ptu re(典)指称希伯来圣书如<;圣经>等;汉语则是“自圣学转型开始,到最新反恩人类命运的影视畅行现象,揭示出贤述作,是日经典。”(刘知几‘史通·叙事))主要指<;诗>、人类学在人类思想变迁中的引领和启迪——对文化、文明与《书>、<;礼>、<;乐》、<;春秋:}、<;易>等早期儒家典籍,后也指宗教人性的再发现,给深陷现代性危机的人类。找到一条可能的典籍和有影响的权威著作,可谓兼具西方经典与圣典,皆是
解放之路。这就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类学转向”的意文明源头时期形成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永恒传统”。“经典”的
神圣地位决定了传统的经学研究的考据式注疏、阐释都是围义所在。[21
整个人文社科传统研究领域的“人类学转向”.以及雨后绕着理解圣言圣意,或代圣人立言。现代学术传统中古代经春笋般兴起的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学人类学、语言人典研究隶属“古典学”。
类学、审美人类学、音乐人类学、医学人类学、体育人类学、文古典学(文明的、文字书写的象征)与人类学(原始的、无艺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等交叉科学,渐渐从边缘异端的忽视、文字的象征)什么关系呢?早在1904年,人类学家马雷特就
专文<;人类学与古典学》研究二者关系,1961年人类学家有
排斥中走出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纳。正是人类学
克拉理念源源不绝地译介引进和本土化实践不断反思与推进结克洪撰写‘论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关系>更明晰地追述了
互为激发和渊源关系。从中可以看出,经典研究的人类二者
出的硕果,在此过程中,也渐渐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和影响
入团申请书初三
向远比人们意识到的历史久远.古典时期的人类学家即学转的理论方法,如汉民族形成的“滚雪球”理论(徐杰舜),在“移
“摇
椅人类学家”们是当然的先驱,他们广搜当时可见到的动”和“边缘”中透视“人类生态”与“历史心性”(王明珂),围小孩英语
民族
绕“表述中国”与“神话中国”。以四重证据法重释经典、以物学、考古学、语言学与文史典籍等等,以前所未有的比较视的叙事重建失落的历史(叶舒宪),重塑“多民族史观”(徐新野,俯仰天地穿梭古今,探究和重释人类文明的由来与延传。建)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彭兆荣)等等,人类学已而同时.马雷特、克拉克洪、韦尔南、哈里森等一批人类学家
经从方法论内化为认识论了。然而.学人论及人类学的中国都十分坚信当代人类学思想之根可直追古希腊,荷马、赫西本土化实践还是频频摇头叹息,大有不足之叹。个中缘由不俄德、维吉尔、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德谟克利特、苏格拉一而足,而每个实践者遇到的具体困境虽然不同,但也从中底、柏拉图等哲人的经典文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史学家的折射出某些共性问题。值得反思。根本性问题在于:著作。都蕴含着人类学思想之根。希罗多德被称为“人类学之
其一,就人类学现实使命而言,伴随探险和殖民兴起的父”,其<;历史>也是经典民族志。[41 人类学,
虽然早已褪去为殖民服务的底色,但始终脚踏学术绝非巧合的是,人类学中国化实践的起始,也是从经典研究和实用两端,也即学术性调研肩负着为政府、或公司的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开始的。传教士的中国之旅,带回了中国决策服务,或为被调查对象面临的困境呼吁寻求关注。那么。社会生活和经典信息,尤以传教士理雅各‘中国圣书>(<;诗人类学的中国化也应是学当致世,人类学希望致世,中国问经>、<;书经>、<;孝经)、<;易经>、<;礼记>、<;道德经)等)的译介泽题也需要人类学视域。但桥梁在哪里呢?被西方学人。西方汉学的中国研究是从中国早期经典开始其二,人类学学术理念是要突破文明一隅,关注各种时的。远东中国作为异域研究对象本身已颇具人类学色彩。更空中的所有人类及其文化,在差异的表象背后探寻人类普世勿论葛兰言(<;诗经>)、马伯乐(<;尚书>)、白川静(<;诗经>)、费性特征与规律。然而由于正统人类学将主要精力投注在边荒赫(<;诗经》、<;论语>、<;墨子》、<;孟子>)等等的中国早期儒家经无文字民族身上,致使人类学研究原始人、人文社科研究文典的人类学研究了。20世纪初人类学初人中国之时,早期的明民族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学科定位和认同。口】尽管理论上古典文学研究者如郑振铎、闻一多、胡适、顾颉刚等纷纷转向“田野无处不在”。但“到远方去”的参与式田野依旧是科班人人类学研究,早期的人类学家如凌纯声、吴文藻、费孝通、林类学从业者的必修课和成年礼。人类学本土化实践中,这种耀华等也充分利用古典文献来进行人类学研究。如果说,20潜在的学科定位和认同.使得中国科班人类学自然位居正世纪初经典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出于无意识状态。借鉴的人类统.而轻视或不认可已然失去“田野”的古典文献的人类学研学仅仅是以弗雷泽‘金枝>为代表的古典人类学派。那么20世究。如此.跨学科的经典的人类学研究
群体及其成果,很长时纪80年代以来,几代文学人类学学人对经典如<;诗经>、<;楚间成为学科体制内的“异端”、“怪胎”,不被认可。当然,经典辞》、《老子>、《庄子》、《中庸>、<;论语>、《山海经》、<;说文解
的人类学研究如何面对与“田野”的时空间距问题的确是值字》、《史记>、<;春秋>、《仪礼》、《礼记>、《淮南子》等系统的文得深思的问题,也即如何透过有限的、高度选择性的文化记化重释工程,已然是相当自觉的人类学本土化实践了。虽然忆,去了解已消逝的、断裂的、模糊的过去,促使文化自觉和很长时间里既不被科班人类学也不被正统古典学认同,但三文化自信。以重建文化传统?但科班人类学如何实现其理想十余年来不断推进的研究探索已然别成一派。应该说对“重学术理念和现实使命,也一样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换言之,人识中国”、打通古今并介入当代中国攻坚难题方面.有着自己类学在贯通古今中国。以反思、重建文化传统和正价值观的独特贡献。简言之:
万方数据
33
唐启摹:儒家经典的人类学研究与反思——以<;周礼>研究为中心
其一。文化自觉与重估大小传统。基于人类学的本土文关注经典,关注国学,本土化就找到了方向。
这就好比挖隧化自觉立场,译介或借镜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的同道,两头并进,方可共赢。同但理想与现实中间总是有距离,研时,时时警惕西学范式的普世合法性,反思并揭示其对本土究中半折心始的困惑始终挥之不去。文化的遮蔽与割裂,以及处处可见的话语霸权,着眼于“地方下面笔者以《周礼》为例,再谈谈儒家经典的人类学研究性知识”深究与深描。重建本土知识谱系,如重估大小传统,意义、困境与思考。反思性逆转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将先于和外于文字记载
的传统视为大传统。将文字传统视为小传统,以文化文本的三、<;周礼>研究:从经学、史学到人类学“长”、“广”、“大”与文字文本的“短”、“窄”、“小”对应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而神圣信仰则是深藏并形塑大小传
统的文化(一)<;周礼>研究的传统范式:经学与史学
基因和密码。文化文本与文字文本的大与小,不仅仅是上下<;周礼》原名<;周官>,汉王莽新政时更名<;周礼>,位于“三层级间的上达下导.而且是更为复杂微妙的原生与派生、孕礼”之首。历代王权重建秩序或革命者复礼鼎新援以为据的育与被孕育、包含与被包含、继承延续与筛选断裂等关系。四典范。中国礼制和官制研究不可或缺的基本典籍,也是近现在此大小传统新视野下,文化史脉络从无文字时代到文字时代考古遗存和器物制度释读的重要参照文献。然而“《周礼》代间因遗忘、屏蔽、改写等等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的文化断一书,上自河间献王,于诸经之中,其出最晚,其真伪亦纷如
层与变迁。借助考古发现的实物和图像等直观证据和尚存的聚讼,不可缕举。”同因此《周礼》真伪、作者与成书年代、<;周活态文化,可以得以重建,而因失落的文化记忆而导致经典礼>所载礼仪制度及名物的、注疏、考订,也就成为经学和史中的疑难谜题,如黄帝号有熊之谜,夏禹“熊旗”、“建鼓”之学研究范式的经典论题,尤其以成书年代问题为<;周礼>研究谜,君子玉德之谜、干戈玉帛之谜等等,也得以重获认知。更难以跨越的瓶颈问题。两千年来,信者皆力证其为圣人所制重要的是,“经典”文本在文化传统中的位置与价值更为清“一王大法”(郑玄、贾公彦、孙诒让)。质疑者则视其为“阴谋晰——文化传承过程中文化原型N种编码和表述模式之一伪造之书”(宋胡宏、包恢、康有为),信疑不定者视其为圣人
先作后儒增窜之乌托邦性质的治国大典(程颢、朱熹、纪昀)。种。
其二.实证与阐释相结合的四重证据法立体释古法,打经学时代,对《周礼》之信或疑,往往与政治立场、道统、学统破了西方现代知识谱系所建构的严重束缚思考并阻碍知识密切关联。真伪之辩及其成书年代认证,是一种言说性的存创新的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知识视野。重新进入经典文本在.基本不关涉历史现实的确认和解释。而随着经学传统的及其背后的文化文本。缓解了“理解的真实”与“实证的真实”终结和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周礼>成为是否反映以及多大程问的紧张关系。为经学疑难问题重释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度上反映了历史真实的史料鉴定标本。这就必然要认真考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察.它所记载的职官制度和器物制度究竟是否等同于人们所其三,重识“神话历史”,
发现文明发展的内驱力与自毁认定的“周礼”?是否可以拿它来作为直接释读周代考古遗存力。比较神话学与考古学、物质文化研究新潮流相结合,以知的可靠证据?如果《周礼》不是“周礼”,那么以它为据论述的识考古方式展开文化文本的呻}话考古”和“经典再重读”运周代国家政权、宗教和礼制研究。还能站得住脚吗?从这个意动,超越“中国神话”研究窠臼,进入“神话中国”,从神话文学义上说,《周礼》的人类学价值和研究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系研究转向神话历史研究范式,结合考古发现的物证,再重读于其成书年代的认定。中外经典.发现美玉与黄金不仅是当今世人珍爱之物。也是现代考古学背景下,史学范式的《周礼》研究,主要基于中西文明各自核心价值观的象征符号,而且还曾经作为神物传世文献、出土甲金简帛和考古实物三种史料,从职官制度、和珍稀战略物资在各自文明发展进程中起着内驱与毁灭的主体思想、文字词汇、名物等的时代特征展开系统比对,视力量,如特洛伊战争非为红颜而为获取黄金,大禹会盟,万国野、方法还是没有突破经学范式的从文献到文献的考据式研执玉帛,周穆西巡载玉万只,原来“化干戈为玉帛”不只是卮究。清儒吴大激首开图与文、文献与实物比勘之绪,夏鼐、邓言.而是曾经的国际和平相处与交往理念的物化表达。淑蒴、杨建芳、孙庆伟等通过两周用玉制度与《周礼》用玉的经典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固然有外在推力,也有其内在动对比,来确立《周礼>思想渊源与成书时代的尝试。虽然突破力.因为古典文献所记录的人类早期文明如古希腊、古中国、了传统文献式考据,用了考古学方法,但由于缺乏人类学视古印度、古巴比伦等,即便是高度选择性记忆,甚至是文化传野,仅凭物与物的比勘来确认<;周礼>成书时代问题,也仍然统断层之后的组合创造,而与考古发现的物证有不吻合处,未能冰释诸疑。文史探源最为纠纷的问题,即
传说与史实、实但无论是从人类表述和社会记忆而言。还是其内容及文本形际制度与文化建构混而不分.后世之论前代多为观念和证据成文化渊源,都具有人类学性,是文化研究和文明探源攻坚所限,证“信”辨“伪”非仅关材料事,实涉如何看待一本古书。课题的必须关注的研究对象。而从文化史源头“经典”形成及因此,<;周礼》研究还需要更具文化整合意义的人类学研究视其功能——口传及礼仪仪轨的文本化,且具有神圣典范力等野和方法。来看.四大古文明的早期经典和今天尚存的中国边疆民族如(二)《周礼>研究新视野:大小传统与神话历史彝族《毕摩经》、纳西族《东巴经》、藏族《格萨尔王传》、苗族<;周礼>无疑是某些历史记忆的文本重组。甚至是理想蓝《亚鲁王》等等,以及许多尚未固化为文本却依旧在相关人群图的文本化,现实的鲜活与变化早已消隐不见,仅给世人留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那些口传经典,具有共性和可比性,下无穷谜题留待揭开。但历史书写者的叙事建构,亦本是特这也就是人类学与古典学互相需要、互相依赖的原因所在。定视角历史认知的记录。礼制因时损益、文本建构者自身喜经典的研究引入人类学就会有别开生面的新发现,人类学若好与视域盲点,都会导致《周礼>文本建构游刃于文化传统、
万方数据
唐启翠:儒家经典的人类学研究与反思——以<;用礼)研究为中心现实礼制和理想建构中。而与其它书写
文献和考古实物既有与王者“莫系世”的功能相同。041
对应又多错位。但毫无疑问,《周礼》文本无论是整体框架性(三)人类学视野:重识<;周礼》及礼仪文明的当代价值的法天顺时“设官分职”的叙事结构、六合神话宇宙下的文本在当下国学复兴热潮下.曾经被当做“毒草”和反面教材编码模式,还是具体内容,都根植于神话信仰和礼乐实践。的儒家经典重新成为媒体热议和公众追捧的对象。儒家核心<;周礼》文本无论最后完成于何年代,何人之手。理想、时思想礼制也曾经被斥为“吃人的礼教”,即使比较客观冷静的制甚至野心欲望等虽可以结构性失忆或重造文化记忆.但文学术研究,也多停在曾经的礼仪制度梳理层面,凡此种种,均本结构模式、思维模式和文本内容却不能完全超脱文化大传提示儒家经典尤其是最具中华文明特色的礼制文明的价值统,尤其是具有神话原型性的文化因子、思维模式、价值观重估,亟需一种基于文化自觉的反思性认识。<;礼记>、《周礼》等。比如为何天神地示人鬼祭礼以及玉礼器,会成为<;周礼》等礼典的价值绝非仅仅限于学术性文明探源,在当今中华文这部国家治典和职官职守的核一0内容?立足于八千年延续不化复兴与价值观重建的时代命题前.它们应该还有更多的启断的玉文化传统、神话历史和人类与生俱来的身体隐喻.在示。“礼”与“体”两种象征符号叙事的互观中.中国礼仪制度和首先,学术探源上,传世典籍中,唯<;周礼>对职官、礼器《周礼》文本生成的文化渊源、编码机制就都获得了通解。哪也尤其玉礼器记载最详,自然是中国礼制文明探源和礼制话语就说《周礼》不是孤立的横空出世的文本,是作为文化大传统建构研究至关重要的文献。特别是《周礼》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的N种表述之一,而传统“是一个历史性的、开放式的、相互交玉礼器,如六瑞、六器等和新石器时代以来玉礼器源流置换织、彼此竞争的叙事。”嘲其中对人起着形塑作用的核心部分,变形关系.正是礼器神
话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中的符不仅仅只是由过去延续、承传而来的遗产.而是与人类安身号见证和礼制话语建构上的典型表现。“礼器”及其神话,自立命的永恒智慧无法分离的“本初恒法”和“所有宗教核心部然不应只是博物馆中“陈列品”所展示的辉煌过去。而应是文分”的神圣知识。[10l神圣知识传统在不同宗教的启示和经典中化传统源流的物证,见证其从多元走向一体进程中所具有的有着不同的喻示,往往通过使者、先知、圣言或圣物等向人类文化象征和凝聚力作用。以往的研究严重被忽视,等待系统显示神力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衍生和应用。赋予人类生活意地察源知流和深化研究。义。【11】这就犹如“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其次,<;周礼》是一部对东亚礼仪文明圈具有奠基性影响必可知者,是知丸之不能出于盘也。”旧“盘”犹如文化文本大的礼典.不仅是华夏历代王权秩序和礼制话语重建的祖制法传统,“丸”即其内部种种异动因素,却始终盘游于盘之核心典和思想渊薮.也是边疆四夷开国建制的祖法模板。从王莽枢纽。前<;周礼》时代的所有文化传统和具有核心形塑力的神复礼、北魏改制、唐开元礼、王安石变法、晚清变法,到抵御八话信仰、思维方式、宇宙观、价值观等都构成了<;周礼》文本生国联军的侵略。均为意欲重建社会秩序和文化认同的有识之成的背景和编码机制。‘周礼>如“丸”永远走不出大传统之士提供了言说的有力依据旧。高丽、百济、新罗、朝鲜等建国立“盘”。制的神话叙事和礼仪建制中,也不乏<;周礼》身影,【1q而被联合礼典记载和来自人类学调研得知的“事死如生”的丧礼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韩国非物质遗产名目中.最引人瞩目的通则、世代传承而不查的礼仪仪轨、藏礼于器、立象示意传就是渊源于<;周礼》而传承500年至今依旧践行的宗庙祭礼,
统,与考古发现的墓葬和祭祀遗迹遗物等等,和《周礼>文本礼、乐、舞、器、服等均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和东亚礼仪文明圈一样,皆为人类认知、表述和建构世界的可见部分之冰山一重建礼仪传统不可忽视的活态田野。旧面对当今世界性儒学角,但整合起来,却具有超越局限认知无限的无穷能量。而突复兴热潮.如何重新从儒家礼乐思想内部概念体系中发掘其破科学实证与人文阐释壁垒的人类学四重证据法.可以消弭文化价值和力量源泉以为回应,就成为一个新的命题。一些人为造成的障碍,在考古遗存遗物所反映的周礼和《周其三,《周礼》、《礼记》等礼以成人、礼以立序、礼以敬天礼》所载礼制之间架起一座互通有无的对话平台。爱人的“致中和”思想。即天地人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与和谐当运用人类学视野,将《周礼>文本回置于几千年文化大社会思想,彰显着中国礼仪文化模式的特殊性和普世价值,传统脉络中,又重点关注西周至秦汉时段,以神话历史和考无疑为探察中国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由来.重建当代价值观古人类学视野,运用人类学四重证据法。特别是出土玉、铜礼和文化认同、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器和金文,实证与阐释相结合,不仅<;周礼》中许多悬疑问题资源。也可通过对《周礼》在韩国建国神话和宗教礼仪中的传获得新解,如百工之事何以圣人之作?史何以“奠系世”?命圭承和影响的个案研究,重估以中国礼制文明话语在东亚文化神话如何形成?等等【13】,而且也为千年聚讼的《周礼》成书难题圈中的地位和影响,为重建和谐东亚提供文化资源。提供解决法门。实物与图像(第四重)。参照甲金文所见玉器
及用玉礼仪(第二重),人类学调研的葬礼葬物“事死如生”、四、困境与反思
祭礼祭物的仪轨(第三重),重新审视传世文献即《周礼》“名初生婴儿护理
餐桌的尺寸物”、礼仪礼器仪轨等(第一重),从“记忆拼图”裂隙间,理清某种意义上。经典重释别开生面的创新和困境都根源于“周”与非“周”的物证,继而重新审视《周礼》横空出世传说与人类学。在对经学遗留的具体疑难问题如黄帝何以号有熊、层累生成的神话编码机制,参酌所有可见证据,特别最具时号轩辕?伏羲何以人首龙身、周文伐商何以赤乌衔圭降于周代特征的玉器器类、纹饰、组合等物证都相当清晰地将<;周社?圣人为何金声玉振等谜题的成功解读。大多与人类学和礼>成书时代锁定于载籍初现的河间献王时期,即西汉景武考古学提供的新物证与图像有很大的关系,也与所需证据具之际。“奠系世”是历代王权意识形态建构的核心神话编码,象有关。但是像《周礼》这种需要整体论证,而其所载礼仪、礼历代儒者对<;周礼>作者身世的圣化追溯和确认的神话制造,器名物均附着于职官职守,描述信息极度阙如,只见物名难
35万方数据
唐启翠:儒家经典的人类学研究与反思——以(周礼>研究为中心
见物形,给用实物与名物比照以确定时空特征的研究法留下
方法来研究经典者深思。 不可克服的障碍。<;周礼》文本不啻“残卷天书”!而《周礼》新 证的核心证据在于考古发现
提供的物证,然而考古资料也犹
参考文献: 如“天书”,历史记忆的复原程度取决于考古者和研究者如何 【1】徐杰舜.人类学高级论坛总序【A 】//安晓平,徐杰舜.社
以及多大程度上释读这部“天书”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密码”。 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1'云2012年卷【C 】.哈尔
【-赚之千百年来猖狂盗掘史对墓葬、祭祀等遗址的人为破坏, 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2.
清理发掘资料的公布量、甲金文字释读的有限等客观因素的 【2】叶舒宪.漫谈文化人类学与20世纪思想变迁Ⅱ】.淮北
师 存在。“天书”也俨然是残卷,使得最有希望让今人穿越时空 范学院学报,2011,(4). 重见周礼的物证、书证等,限于己身证据链缺环而犹如“流 【3114][19】克拉克洪.论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关系【M 】.吴银 沙”上的大厦。证明力大大减弱。游弋于两种残卷天书中来实 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2. 证《周礼》是否为“周礼”的困窘由此可以想见。(如下图) 【5】叶舒宪.探寻中国文化的大传统Ⅱ】.社会科学家,2011, (11).
[6】徐杰舜,叶舒宪,王铬铭,彭兆荣,徐新建等.人类学与国
奋斗作文神 话
一
学(对话录)Ⅱ】.百色学院学报,2007,(4);徐杰舜,王庆仁.人类学
~,
罔 礼 ; 志 霎!烈 掏,
与国学(访谈录)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5). 文化文本
—,。..L 玉 的
艘U 婀
辄 工
r_●_] 窭}典文奉
一
不以千里称也
机械表不走了
街 ,
◇
吲永l 壬,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z 】.北京:中华书局, 实证与鲥释 1983:150. 信息卒碉 厂悉“’常制不羲]i 蓉 【8】唐启翠.硅与檀:佩玉践形与儒家神话礼仪Ⅱ】.百色学
嚣篡
L 建田设胄的理念垦琨一『箸 院学报,2011,(3).
不对称
I 幌域盲点 I 嚣
[9]G era ld Burns ,“What is Tra d it i o n ?’’i n N ew Lit era ry 人为信息空洞制造的阻隔:周礼遗物一《周礼》名物 H is t o ry 22,1991,P .11. 【10]S .H .Nasr ,Knowledge and the S a cr ed ,T he G if fo rd 前辈学人难以见到的物证,虽然为今天的新证提供了新 Lectures ,1981(A lbany :State Uni ve r si ty of N ew Y or k P re ss , 的证据,但从证据链的完整性来看,依然不能令人满意。墓 1989) 葬、祭祀遗存留下的不完整证据,使得重构文化传统和新证
【11IN .Heer ,Re view o n
Knowledge and the Sacr ed ,
成为可能,但也仅是一种可能。这是面对古典文本的必然局 Philosophy East and We st ,1993(1),p .144. 限,是<;周礼》的,也是《诗经》、《左传》、《史记》、《伊利亚特》、
【12]榔t .樊川文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52. <;奥德赛>等诸多经典的,古典的人类学研究如何面对证据链 【13】唐启翠.礼仪遗物与“工史新证”——从“玉圭”神话看 缺失的问题?也即如何透过有限的证据,去了解已消逝的、断 儒道思想的巫史之源D 】.哲学与文化,2012(6);“旃铃”与“圣人 裂的、模糊的过去,促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重建文化传 振铎”神话——从文化大传统探寻“工史”如何“书世”Ⅱ】.百色 统?人类学四重证据及其间性互补显然是一种解决办法,具 学院学报,2012,(4),玉的叙事与神话历史——<;周礼>新证 体论证却也还待完善以便更为缜密。 (博士后出站报告2012)(未刊). 克拉克洪曾说:事实上以及历史地看,人类学是混血怪 【14】唐启翠.四重证据法再证<;周礼>成书于汉初,待刊.
物。可以单独代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也可兼而 【15】崔承现.19、20之交韩国人的中国观Ⅱ】.韩国学学刊, 有之,但在其原始范畴上却更接近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t9】这
(第9辑).
自然跟人类学的历史有关,人类学的历史早已形塑了人类学
【16】金禹彤.高丽礼制研究p 】.延边大2010博士论文; 研究方法定然是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和社会科学而成为一
李淑英,李乐营.高句丽民族礼仪初探Ⅱ】.东北史地,2008,(1). 种方法论的“之间”状态:实证与阐释之间、历史真实和记忆 【17】崔俊植.东北亚文明的创造性起源与发展性保存—— 真实之间、证据真实和理解真实之间。在某种意义上,四重证
以中国和韩国的宗教思想和礼仪为中心(下)U 】.当代韩国, 据及其间性互补调和、弥补了诸种“之间”状态间的紧张关
2013,(3).
系.也的确促成了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制衡与有机关联,从
【18】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M 】. 而有望和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尖锐对立。形成人文社科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210-219. 研究中相对科学又具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然而正如叶舒宪先 【20】叶舒宪.物的叙事:中华文明探源的四重证据法Ⅱ】.兰 生所提出的.对于多数对论证方法问题尚无自觉思考和创新 州大学学报,2010,(6). 意识的初学者而言,
需要时时警惕和深思考:1)物的叙事和 图像叙事,在何种程度上足以替代文字叙事?2)人类学和考 古学对无文字社会的文化重构经验,在何种程度上适用于有 文字社会?3)第四重(实物和图像)和第一重(书写文献)所给 出的信息发生出入、甚至相互矛盾时,该如何权衡辨识,处理 各自的可信性或不可信性?4)如何认识和弥补四重证据证明 [责任编辑马成俊】 力的不平衡性?阅这些问题显然具有共性,值得所有用人类学
【责任校对胡成霞]
36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