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善?《说文解字》解释说,善从言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23-05-25 04:17:33 阅读: 评论:0

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高粱米怎么煮粥
 
   卡通情侣头像
孔子道德形而上学研究 
 
沈顺福 
 
摘要:仁是孝、忠、义等。仁是善。善是一种道德价值。道德价值是主体的私意的表达。同时也是主体的一种赞叹与呼吁。相对于义的利是一种事实陈述。作为知识形态的陈述具有绝对性。孔子主张不要有这种绝对性,故智者需要动。性与天道是本体论话题。孔子不说。说
坚定信念的句子了便会产生悖论。这也是孔子人性论矛盾的根本原因。中庸的真正精神是选择与实践。实践则是存在的真正在世方式。而选择的前提是德性的形成。反省、敬等便是途径。 
关键词:孔子;仁;中庸;善;性 
 
A Moral Metaphysical Investigation of Confucius   
如何有效减肥SHEN Shun-fu 
(The Rearch Center for Zhou-Yi, Shandong University, 250100,Jinan, P.R.China)  
Abstract: Benevolence is loyalty, piety and righteousness. Benevolence is good, a moral value. Moral value is a private expression of subjectivity. It express some appraisal and appeal. Correspondingly, advantage is a sort of statement, which posss some certainty. Confucius claims to avoid the situation. Therefore, the knower needs to act. Human nature and heaven are in the domain of ontology. Con
fucius ldom mentions them, for any mentioning must cau paradox. Mean means choice and practice. Practice expos the real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 And the a prior condition for choice is the existence of virtue, which is obtained by the means of reflexion, respect and so forth.   
Key Words: Confucius明的反义词是什么, Benevolence, Mean, Good, Nature 
暑假作业答案 
  对孔子的哲学思想的研究是一个老课题。可是由于人们对哲学的理解的不足甚至是误解,人们并未真正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理解,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第一,简单运用一些哲学理论作为解释基础,比如套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模式来理解孔子思想,从而造成孔子不象孔子。关于这些,学术界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毋庸多说了。第二,混淆了儒家哲学与儒家之间的区别。儒家思想是一种价值观。儒家哲学是一种哲学。价值观与哲学关心的食粮各不同的领域的问题。价值观关心的是:什么样的观点值得提倡?如何让这些观念普遍开来?等等。哲学关心的则是深藏在这些价值观背后的问题,如什么是善?善的标准是什么?善和主体的关系如何?什么是存在的真正?等
等。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形成价值论、知识论、现象论和本体论等哲学基本分支。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来重新理解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道德形而上学思想。 
   
一、仁是善:什么是道德价值? 
 
孔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什么是仁?孔子对仁的核心理解是 “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仁即爱。爱的含义有多种。爱可以是行为。爱可以是事实现象。爱可以是规范、道德原则。爱可以是价值观。 
首先,仁是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本,本原,发生处。什么是仁的发生处?孝弟。孝以事亲,弟以敬长。仁的最基本形式是孝。孔子将孝分为事养、哀悼与祭祀等。哀悼与祭祀可以说是儒家(教)孝道的延续。孔子称父母生时观其行,父母亡时观其哀,死后则观其祭。孔子的学生宰我以为三年之丧太久,一年之丧就够了,为此孔子指责他“不仁”,认为“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通丧是在处理亲人死
亡时人们普遍做的事情。如果不这样做,不仁。所谓不仁,即不符合儒家的价值观与德性。孔子向人们解释为什么要守三年孝:父母怀抱我们三年,父母去世我们为此伤心三年,这是很自然的事,即符合我们的本性的事情。因此儒家主张厚葬。   
我为什么要孝?同情。所谓同情,包括同与情。所谓同,指主体的先验思维特性,即整体性。所谓情,即情感。我为什么要爱亲人、爱邻居、爱天下人原因便在于同情。同情是人类道德行为发生的基本机制。同情的根据则在于联想。联想遵循一定的规则,即时间、空间、因果上的关联性。这一问题,容后详书。人类的先验思维属性决定了孝作为仁爱的第一种形态的根据。爱自己的亲人当为仁之首要。孝是家庭交际规范的核心。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能别乎?”(《论语·为政》)孔子甚至主张:即便父母错了且不听劝告,作晚辈的也只能恭恭敬敬,毫无怨言。 
其次,仁是忠。《说文解字》解为敬,从心。从字形上看,忠,人对祭器鞠躬作礼。应当说,从早期的文字字义来看,忠当为人们祭祀时的一种态度。而祭祀,既是宗教伦理仪式,也是政治的仪式。所以,忠含有对上的敬。孔子与曾子发挥了忠的这一内涵。孔子在回答鲁定公如何是君臣之道时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忠是为臣
所应有的德性。孔子将忠提升为政治之道:“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后来的《礼记》将臣忠视为十种人义之一。   
第三,仁是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孜孜以求的是义,而小人则着于利。义利之间,君子小人之别。这句话,指出了儒家的义的价值倾向。义是善。小学口算题在这一呼吁下,义作为道德原则被认可、执行,而最终表现为礼。所以,这些形式所要表达的真正主题是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礼乐都没有什么意义了。孟子说:居仁由义。仁是宅,心居之;义是路,行由之。义是行为的根据。而最终的根据则在于仁。义是合理性的利。利是人类对社会生活中诸种现象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君子通过对利的审查与选择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孔子说:“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得即利。利的本意是锋利,刀锋与被割之物的关系陈述。因此,利是一种陈述。作为陈述,事实上,从分析的角度来看,利是合理的。孔子在此特别提出义利关系,显然并不认可这类的合理性。在孔子看来,如果缺乏一定的根据而获得的利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学而》)不义之得不符儒家的价值观,因此,孔子不屑一顾。   
第四,仁是礼。礼由一般的宗教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伦规范之一。作为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是做人的基础。君子百姓,都要学礼、守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孟子看来,礼规范了社会秩序,所谓长幼有序,即是兄弟之间要讲究礼节,同样君臣之间,也要进退有礼。这些礼也是交往中的规范。礼是形式。和礼相对应的概念,根据宋明理学的观点,是义,即义为礼仪等提供原则支持。而这些原则的最终支持又是什么呢?是仁。 
最后,仁是道。所谓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很显然,在孔子看来,为了这样的道可以奋不顾身,可以以身殉道。“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君子计较于道而不是利益。如此看来,某种道是孔子的终身追求。   
对于人来说,什么样的东西值得如此努力呢?价值。人类为了价值而努力。这种价值,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说,是善;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便是美;从宗教的角度来说,便是神圣。在孔子看来,具有礼义忠信等属性特征的仁便是这样的道。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以道为志向。道是最终的追求。   
   
二、义利之辩:价值判断与事实陈述之分别   
   
仁道表现为仁义礼智等众多形式。仁道是义。义是一种道,一种价值追求。因此,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孜孜以求之道即是义,而小人则迷著于利。义利之间,君子小人之别。义是、善,利则非。那么,义利之前是否真的有此显著差别呢? 
首先来看看利。前文说过,利也是一种陈述:陈述了刀刃之现象与某种被割切之物之间的关联。从纯粹分析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陈述,利必然遵循理性原则,如矛盾律。从这个角度来说,利是合理的。利是一种理性形式。理性形式,如知、智,我们过去以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美德、品质。事实未必如此。在孔子看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知、知识只能让人明白一些东西,即不迷糊。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的意义是一致的:知识是对作为现象的事实的真实反映,如同图像。事物现象是什么,
知识便告诉我们什么。它使我们不迷糊。因此,知有用:“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这便是知识的作用:知识有利于仁道。但是知识,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是必然的,即必,是坚硬的,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即固。确定的、必然的知识,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存在一定的局限,即知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种坚硬性之类,在孔子看来,恰恰是要杜绝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杜绝必、固。对必、固的拒绝,动摇了具有坚定性、必然性的知识的基础。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语言、知识只能掩盖仁道。所以,“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不需要多说,只需要做、行为即可。说多了未必是好事。或者说,仅仅靠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水在动,山在静。知者动,我们过去以为知者表现为动,其实应该反过来理解,即,对于知者来说,他需要动,行为、实践,从而以达道。相对于动之仁,知有所不足。的确,从分析的角度来看,利仅仅陈述了一种现象关联。除此此外,无它。它缺乏道德主体性,更缺乏实践性。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它远未触及存在的真正。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看,它可以至好,也可以败坏。杀坏人时,刀利为好;杀好人时,刀利并不好。等等。所以,利之类的知识形态没有善恶之分别。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引
用《周易》的一句话,即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意思似乎是英雄所见不同,但是都有道理。等等。其实,这种理解有些误差。仁者见仁,但是智者只见智而不见仁,因此,有所不足。这里面包含有某种谴责或批判。   
义则不同。义是善。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义是从、听命于之者。什么是人听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善是主体的追求。因此,义是一种价值,一种善。什么是善?《说文解字》解释说,善从言。言,言说,判断等。在古汉语里,善有多种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作为动词的善,意思为善于。作为形容词的善,则有两种含义。其一是理性上的肯定,相当于日常语言中的对、正确。这是从理性的角度认可它的合理性。其二为情感上的认同与赞许,相当于好的、了不起等。尽美,好听,情感上的满足;善,道德上的认同与赞许,也包括喜好,即与尽美相通。因此韶乐尽善尽美。韶乐合情合理。说韶乐合情合理,事实上,指儒家之仁道,尽善尽美。孔子说:“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善道是人终身所应当操持的东西。表现仁道的礼,孔子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礼不仅善,而且美。所以,仁道尽善尽美。 
善是道德价值。美是审美价值。作为道德价值的善、仁道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善是一种肯定与赞叹。作为被肯定的东西,善被主体呼吁:宣传、普及,使之成为普遍的观念,即普遍的价值观。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劝即宣讲。庄敬、孝慈等作为善的具体内涵,我们要做的只是让人们认识到这些善,鼓励他们这样做。否则,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shuxin论语·述而)。我所忧心的不善,即不修德、不讲学、不从义。善应该被普遍接受。向善为人的目的。所谓追求的目标,意味着它是对人们的号召、要求与呼吁。善是人们对选择某项原则的认可、赞叹与呼吁。所谓赞叹、呼吁,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所具有的善具有号召力。因此,作为美德的善,“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善之美德一定会得到人们的响应。这种善的美德,罗斯称之为希腊式道德。孔子以为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引导人们的指明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善是对选择的认可。这种被认可的选择,称之为善,即价值所在。仁义是善。它是选择,因此,善是一种价值观。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它是正价值。与其相对应的负价值,则是恶。善恶是古代中国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评价。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04:17: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9276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第一章练习
标签:作为   知识   儒家   人们   价值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