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院成人
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学 生 王君
指导教师 毕雅静 讲师
年 级 2011级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二级学院 中文系
(系、部)
邯郸学院中文系
怎样预防火灾
2013年11月
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毕雅静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王 君
年 月 日
The discussion of loyalty thought in the Water Margin
Wang Jun Directed by Lecturer Bi Yajing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Loyalty is the main and important tendency of the novel "the Water Margin". The novel expresd the thought of loyalty through the portrays of the heroes led by Sun Jiang. In the novel, loyal and righteousness have their own meaning. Using them together has more meanings. In order to have a more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the novel intends to study meaning of righteousness and the esnce of loyalty thought in the "Water Marg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
Key words the Water Margin loyalty righteousness loyalty thought
目 录
摘要..............................................................................................................................Ⅰ
外文页………………………………………………………………………...……..Ⅱ
1引言…………………………………………………………………………………小学教研计划1
2《水浒传》的忠………………………………………………………………………1
2.1《水浒传》中“忠”的含义………………………………………………………1
2.2梁山好汉的忠君表现…………………………………………………………2
3《水浒传》的义…………………………………………………………………………瓷砖密度5
3.1见义勇为………………………………………………………………………5
3.2团结聚义………………………………………………………………………6
3.3兄弟情义………………………………………………………………………6
3.4仗义疏财………………………………………………………………………6
4《水浒传》的忠义思想……………………………………………………………7
5结语…………………………………………………………………………………7
注释研究生奖学金申请理由……………………………………………………………………………………7
参考文献………………………………………………………………………………7
致谢……………………………………………………………………………………8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1引言
《水浒传》这部小说最重要的闪光点是宣扬“忠义”思想。这也是这部小说最主要的思想倾向。 书中通过以宋江为首的英雄人物的塑造来表现出这种“忠义”思想。纵观这部小说所宣
扬的忠义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忠”即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朝廷以及亲朋好友,忠于正义;“义”即对兄弟讲义气,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人民除暴安良。“忠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集中表现,它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动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
2《水浒传》的“忠”
“忠”在传世文献中的最初使用,当是记录孔子言行事迹的《论语》一书。据统计,“忠”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十八次,其中有十四次出自孔子之口。孔子对“忠”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教授弟子的四门课程即“四教”中的一门。孔子在论“仁”的思想时提及到“忠”。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①“仁”是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厚诚实,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忠”是从积极方面说明“仁”。 “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在孔子的影响和带动下,“忠”很快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字眼,成为各种著作中随处可见的一个积极词汇。
孟子也是主张忠君的,孟子在《孟子·滕文公》对忠的见解是“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但是在先秦以后,“忠”的概念逐步转化为下对上特别是臣对君的道德观念。于是乎忠君思想开始盛行。
相比较而言,“忠”的含义较为固定,可以理解为君与臣之间个人的单向关系,这是专制社会中维系统治者绝对权威的重要的伦理法则,因而“忠”具有官方意识形态的内涵。
2.1《水浒传》中忠的含义
《水浒传》中的忠就是指臣对君的道德准则,即忠君。“忠”在一切之上,忠在孝上,孝在义上。公孙胜两次离开起义队伍,是为了给养母尽孝,修道正果;宋江大闹清风寨后,号召各路好汉归梁山,自己却于途中得父诈死家书,撇下众兄弟,独自回家。这些都是孝重于义的例证。其实,孝也是“忠”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古人的论述中,“忠孝”连词,乃是将“忠”建立在“孝”之上的,《孝经》将孝最终落实到“事君”上,就是要为忠寻求一种心理根据。小说将“孝”置于“义”上,其目的正是以“孝”论“忠”,从而使“忠”的实践获得充分的情感动力和本体论根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梁山泊众孝子的“义”是奠基于“孝”的赤诚之上的。对于“忠大于义”则很好理解,宋江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则是忠大于义的集中体现。在他的思
想行为中,“忠”不仅重于“义”,而且为了对朝廷忠,而对义军兄弟不“义”,也让兄弟们付出了巨大牺牲。
2.2梁山好汉的忠君表现
梁山好汉由最初晁盖带领的少数人马发展到最后大小一百零八个好汉,是在这种“义”的作用下形成的。像第一批大闹清风寨聚集了九条好汉,梁山好汉由十二位增加到二十一位;第二批江州劫法场后,增加十八条好汉;第三批祝家庄打下来,又为梁山添了十二位头领;第四批是攻打青州后又增加了十二人;第五批是攻打东平府带回了董平、张清等好汉,至此一百零八将已全部上了梁山。这些义军有的是直接受到梁山好汉的资助,有的是慕名而来,陆续弃官上山入伙。七十一回的梁山英雄排座次,标志着梁山起义大军发展到鼎盛时期。而“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可看到起义军的力量足以夺取封建王朝的政权。但是由于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梁山英雄的领导者没有把梁山事业继续向前推进,而安排了一个全体受招安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未免使人伤感,但究其根源,这也是梁山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作者在赋于梁山众好汉各种义举和义气特点的同时,也赋于了他们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所谓的“忠君”也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也是《水浒传》一贯标榜和宣扬的。
在梁山义军的头领中,多数来自封建中下层地方阶级。即使是来自下层的劳动者,他们也多是受封建正统思想观念影响,殷切希望自己能出化为官,封妻荫子,子孙也能当官,福禄寿全,过上丰衣中食、受人尊敬的安稳生活。这一人之常理也未尝不可。但是当他们在被官府所逼,活不下去时,什么“贼”名份和“忠君”意识暂时被抛在脑后,去赴汤蹈火,拯救自己和天下。然而当梁山势力壮大,官府势力奈何不了,梁山众英雄的生存状态好转,那些以前来不及考虑的问题便自然而然的日益表现出来。这正是小农意识的反映。绝大多数义军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千年来令人们所崇拜的封建“忠君”的好名份,而解决名份和忠君问题的最佳途径便是接受招安。这一美好的愿望在很多头领中是存在的,也是符合情理的,这一思想在杨志、卢俊义尤其义军首领宋江身上体现最为明显。
宋江出身地方家庭,本是刀笔小吏,有着深厚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就其一生思想行为,集中起来,其本质特征,可以概况为一句话:“宋江是出身于地主家庭,具有封建社会传统思想观念的出类拔萃的孝子忠臣。”②一开始加入义军存在着严重的动摇性和妥协性。在他看来,政治黑暗是奸臣蒙蔽圣君的缘故。因此,他一面在做援救晁盖等人的义举的同时,一面却又认为他们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是“灭九族的勾当”不钮扣女孩,“于法度上却饶不得”。他上梁山十分勉强,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一封父亲病故的假书信,就使他抛下大
批人马,“飞也似”地奔丧,并服服帖帖地接受了官府的断配。在刺配江州的道上,又从忠孝观念出发,拒绝了晁盖的援救,直到他浔阳楼题了反诗,事发被判死刑,由梁山英雄救出才不得不上了梁山。上山后,他还是“权借水泊,暂时避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向往着日后“盗汗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写一封信50字”。他甚至多次把起义事业说成是“造恶甚多”,“误了大事”,“逆天大罪”③等等。从宋江的这种思想行动中,使我们预感到义军的历史悲剧。梁山英雄的悲惨结局和这次起义的失败也正是理所当然了。
三代将门之后杨志,走上梁山的道路更为曲折。“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是他的生活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可以委曲求全。失陷“花纲石”并没有动摇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意愿,高俅的排斥也未能把他从这条路上拉回来。在充军得到梁中书的青睐后,追求名利的欲望也更加炽烈了。比武场上的斗狠逞能,护送生辰纲时的兢兢业业,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直到“生辰纲”被劫,不仅功名的道路被截断了,而且有落入牢狱的危险时,他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上了梁山。
此外还有呼延灼、大地主出身的卢俊义等都盼望着早日招安,因为只有这样可能让他们恢复名份。从他们原来的地位和上山的经历来看,“忠君”的思想已经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也为他们后来接受招安作下了铺垫。
3《水浒传》的“义”
早期儒家的“义”专指对于社会国家及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行为,内容较为宽泛,包括君臣,父子以及同类人(家庭成员、亲朋戚友、官场同僚)之间互相关系的道德规范。孟子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五种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特别对于君臣关系,他认为应该是互相尊重敬爱的对等关系,颇含有较为开明的民主成分。他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如“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因此,早期的“义”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义”,《韩非子·解老》中的解释是:“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④汉代董仲舒为了建立大一统的伦理体系以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时代需要,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概念,确定了臣对于君的绝对服从的道德理念,社会其他领域如“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也要由“君臣大义”的原则来限定和调整。后来宋代理学的“义”就专指君臣大义,不扩大到社会其他领域。
>冷酷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