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载体”与“信息载体”差异的深思
杨伟国
(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
自1948年申农创立信息论、维纳创立控制论以来,“信息”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维纳曾论及:“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1]这一段话有三个极为深刻的含意:信息不是物质、不是能量,三者有极重要的内在关系,信息的研究要突破传统的物、能认识。他突破了传统唯物论者对运动(能量)的认识,把物、能、信放在同一层次去思考。
若然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是自然界同一层次的存在物,那么,“载体”可以说是三者之间的一项重要联系,一种极为重要的中介关系。有学者把这三者称为“宇宙三基元”[2],但是并未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有不少学者把经典唯物主义著作中的“中介”角色理解为“信息”概念[3][4]。笔者觉得承认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是自然界同一层次的存在物、“宇宙三基元”,它们的中介就应该是“载体”,这样更容易理解有关信息的诸多难题。
一、信息与载体
在中国学者看来,“信息必须有载体”[5]只是信息的一个很简浅、易明、不需细说的概念,不值得细思的学术常识。这亦可能是“信息是一间接存在物”的另一种表述。
我们在英文著作中能看到有关信息盛载物的各种表述如下:conveyer,carrier,storage,memory device,vehicle,vehicular,container,coding,mesnger 等,西方学者以常见的具体事物来表征盛器。在《大英百科全书》(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1987年15th edition有关信息的诸多条目中,亦可看见这么多种的不同表述。但是,中国学者遇上这些词汇竟能翻译成“载体”一词(偶尔看到有些学者译成“荷载者”或其它),估计选用此词亦只是一种方便!大家在思想上并未认真地追究。西方学者当然不会详细去考虑信息与其盛载物的学术关系。
信息概念的困扰在20多年前已引起广泛关注。学术上的关注首推美国“知识经济”创意者、维也纳学派学者马克鲁普,针对社会上对“信息科学”的多种不同看法,在完成“知识经济”几部重要著作后,马克鲁普在1982年特意组织了多个不同学术领域的40位国际知名学者,着
手主编一部有关信息研究的大型著作《信息研究:学科之间的讯息》(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Interdisciplinary Message)。1983年,当他看过40位学者的论文后,从文化视角写了一极长篇的评述文章[6](可惜他未见到文集的出版就去世了),其中提到不少学者并不留意的专业名词众数“s”所蕴涵着的一些重要问题。如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等等,连主持这些领域研究的专家们自己也弄不清是把它们独立发展成为两门学科(s),或者应合并成为一门科学(不带s);同一作者在同一文章、同一页、同一段落,竟可交叉使用单数和众数(s)。他更认为“信息科学”这一门学科既没有发现新定律,也没有创造出新理论,它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信息”的这种多义性使得不同领域的学者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不仅是命题和一般理论,主要因为它的研究对象和目标还未得到一致的认识。在该文集的前、后[7]两篇文章中,马克鲁普超过10次使用歧路、误导(misleading),多次使用错误命名(misnaming),来评议“信息”的方方面面。该文集已成为各地信息研究者必想翻阅和提及的一本重要著作,因为它提供了有关“信息”研究极丰富的第一手综合性资料。
但是,大家心中都会怀疑,在语文中的一个小小众数“s”是否如此重要?而对信息的多义性
英国班戈大学
和不准确的使用等等,多认为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过程。对于西方学者在文化视角上这种关注和执着,未见中国学者进行深入的讨论。它们真的会隐藏着一些关键到学科的发展、而又未受重视的学术问题吗?
二、“信息的载体”与“信息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各个分册都没有任何有关信息“载体”的条目。只有《系统科学大辞典》中给出一个条目‘信息载体 information carrier’:“以某种结构和序列起着储存、复制或传递其它系统结构信息的符号系统。在生理领域中的信息载体主要是DNA和RNA,起着储存、复制和向子代遗传生命信息的作用。在社会领域中,信息载体主要是文化符号系统。在物理领域中各种声、光、电波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起到信息载体的作用。”[8]为了说明一般学者对信息的“载体”的不同描述词汇,笔者选择了六部相关的中文著作来做粗略比较。挑选的目的,只因在这些著作中出现较多的“载体”等相关词组,或者作者把信息的“载体”观念更进一步延伸到其它领域,从而寻找启示,探讨信息与载体的深层关系。
对著作中有关载体的描述统计分析,表面看来意义不大。“信息的载体”与“信息载体”之间只是多了一个“的”字,多数学者并不特意去区别使用。亦有一些从国外归来的信息研究者早
期仍会谨慎地只以“信息的载体”去表述(carrier of information),一段时间后他也不知不觉地随俗使用了“信息载体”。两者之间的真确意义究竟有没有较大的具体差别?表(一)粗略地统计了各种表述方式。
表(一) 有关信息与载体各种表述词组统计资料 |
作者与著作 | 词组总数 | 载体 | 信息的载体 | 信息载体 | 物质能量载体 | 其它载体 |
沈骊天,1997[9] | 157 | 122 | 11 | 0 | 13 | 11 |
当代自然辩证法 | | 77.70% | 7.01% | 0% | 8.28% | 7.01% |
苗东升,1998[10] | 32 | 17 | 1 | 12 | 2 | 0 |
系统科学精要 | | 白羊女狮子男53.13% | 3.13% | 37.50% | 6.25% | 0% |
肖明 李培松,1993[11] | 67 | 36 | 11 | 13 | 12 | 5 |
现代科学意识论 | | 53.73% | 16.42% | 19.40% | 17.91% | 7.46% |
邬焜,1990[12] | 22 | 17 | 0 | 2 | 3 | 0 | 面饼的家常做法
自然的逻辑 | | 77.27% | 0% | 9.09% | 13.64% | 0% |
唐朝皇帝列表符福峘等,1994[13] | 146 | 97 | 4 | 28 | 16 | 5 |
信息学基础理论 | | 苹果手机照片怎么传到另一个手机63.70% | 2.74% | 19.18% | 10.96% | 3.42% |
王克迪,2001[14远程桌面无法连接] | 116 | 77 | 4 | 12 | 19 | 4 |
赛伯空间之哲学研究 | | 66.38% | 3.45% | 10.34%教育顾问 | 16.38% | 3.45% |
注: 其它载体有生命载体 社会载体 意识载体 文化载体 传播载体 |
| | | | | | | | |
这类著作中亦有其它信息携带者的另外表述,例如存储体、储存体、代码等。中国学者不单接受信息概念,更把“载体”概念的理解完全中国化,并引伸到其它抽象事物的盛载物。意识载体、文化载体、学术载体、传播载体、社会载体等等,已多见在近年的各种文章中。
三、剖析“信息载体”的真正含意
有西方学者[15]认为:能量亦需“载体”;能量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蕴含在物质结构中。“能量的载体”≡“物质”,能量的这种载体形式就是“物质载体”。从语文结构来看:“物质载体”就是以“物质形态”作为“载体”角色。“能量载体”就是以“能量形态”作为“载体”角色。那么:“信息载体”应否是以“信息形态”作为“载体”角色?
“信息”是人类最迟认识的一种存在,它是一种间接的新存在,更有许多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新特性,有不守恒性、可复制性,更有一种清清楚楚的“假、伪”信息状态。这种“假、伪”信息状态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虚信息”或者“水中月”、“镜中花”,它是的的确确不存在的“假、伪”信息。因为信息研究者已困于真信息的讨论,未有空闲详细去细思信息的“假、伪”问题。笔者认为:“信息载体”概念不能随便地等同于“信息的载体”的表述!它应是“以信
息作为载体”的清楚表述,它具有未被深入讨论的科学含意和哲学内容。“信息能否作为载体”这一命题虽然不很清晰,但是有关信息的复杂载体层次关系仍可见到各种类似表述的观点:
(一)沈骊天《当代自然辩证法》在讨论信息与载体一节[16]中提出:信息与载体的相互依赖、相互独立性,因为一般的信息的载体不仅是物质、能量,还包含着其它所有的信息。不仅物质、能量,而且载体所包含的其它信息,也都不影响信息(特别是有用信息)本身的性质。当感性认识趋近于同自然界信息完全一致时,通过它所得到的理性认识也便趋近于自然界明显表现的信息背后潜藏的具有无限性质的本质信息。(重点下线为笔者所加,下同)
(二)邬焜《自然的逻辑》一书在讨论信息的本质一节提出[17]:如果我们考虑到信息产生的动力就存在于物质自身的相互作用之中的话,那么,我们就还有必要来规定一下信息概念的第四个层次,这就是:信息是物质自身显示自身的属性。他从哲学的本体论又更清楚地指出:信息从总括的意义上仍是物质的属性,仍然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状态,所以,信息自身又可显示自身,这个显示出来的东西可作为物质的多级间接存在性,亦即信息的
信息,这也是我们可以认识信息本身的根据。
(三)另一著作《系统哲学》由黄金南等撰写,在讨论到信息本质时说[18]:如果认为信息必须具有间接性,它一定与载体不同在生物界和社会历史领域,信息往往具有间接性,如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护士简笔画所包含的信息不是指 DNA结构本身,而是通过这种结构所表示的蛋白质的结构。蜜蜂的舞蹈所包含的意思,也不是在声波振动本身。这些都是信息的间接性。显然在非生命界,这种间接存在的信息是不存在的,因此,信息的间接性是否信息的本质特性,也成为理解信息的关键。
(四)邬焜对笔者文集的书评持认同的观点[19]:在一个特定的意义上,“信息也可能是另一‘信息’的载体”,已经注意到了信息内容的多层级的质的方式;强调有必要“清楚界定‘信息’和‘信息载体’这两个层次的关系”,通过这些例子,揭示了一种“多层次的无形关系”;“一种无形之信息盛载着另一更加无形之信息”;“这一方面的认识无疑是极深刻的”。
(五)丁润生在《现代思维科学》一书中说[20]:对主观意识世界用信息空间概念来描述就是主观信息世界。它可以大致分为感觉信息、知觉信息、表象信息与思考信息,以及潜
在信息和特异信息等层次,每个大层次之下又可区分为若干子层次。所有这些不同层次上的意识信息构成主观世界的信息空间。这空间中,上层信息来自下层信息,但它也对下层信息具有反馈作用。
事实上,学者们在探讨信息哲学时,显然已从各侧面去描述信息可作为载体的这一种特性:信息的间接性、表面信息与深层信息、发掘背后信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信息中会产生了新信息等等。
这是一个清晰的学术错误命名的例子,在“的”字背后的确隐藏了一个被人们自己忽略了的重要学术课题!透过初步的探讨,有关意识心理研究、系统的复杂性、自然的演化和层次结构等问题,都可以从“信息可以作为另一信息的载体”命题中寻找到较为恰当的回答。
四、中华文化与“信息载体”研究
亦有一位西方学者[21]认为需要确定“载体”(carrier)与“被载的信息”(carried)的学术地位,这一认识明显地超越了一般西方学者。但是他可以在一篇不太长的文章中对“信息的载体”同时使用四种英文表述方式:carrier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carrier,informational
carrier,information-carrier。笔者与之通讯,希望了解他对此称谓有没有另外的含意。他清楚告诉笔者,他指的就是“信息的载体”(carrier of information),别无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