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史简介
委实搞笑电脑壁纸英国文学史简介
楼主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
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科幻小说。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创作繁荣,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r, 1552-1599)的长诗《仙后》(the faerie镌刻拼音
queene)歌颂女王,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他创造的"斯宾塞诗体"每节诗有九行,韵律复杂,具有柔和动听、萦绕耳际的音乐性。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论说文集》(essays),共58篇。这些文章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制度以及婚姻、爱情、友谊、园艺、读书等,文笔典雅,略带古风而又明白畅达。英国戏剧起源于中世纪教堂的宗教仪式,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神秘剧和奇迹剧在14、15世纪英国舞台上占有主导地位,随后出现了以抽象概念作为剧中人物的道德剧。到了16世纪末,戏剧进入全盛时期。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冲破旧的戏剧形式的束缚,创作了一种新戏剧。《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浮士德博士的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r. faustus)、《马耳他岛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等剧作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精神。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他的全部作品包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8部(一说39部)戏剧。莎士比亚的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輮怎么读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哈姆莱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macbeth),历史剧《亨利四世》(henry iv),传奇剧《暴风雨》(the tempest)等。
三、17世纪文学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的长诗《失乐园》(paradi lost)和《复乐园》(paradi regained)、诗剧《力士参孙》(samson agonistes)。这些作品反映了王政复辟后弥尔顿内心的痛苦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始终不渝的态度,文体雄伟庄严。17世纪英国诗歌另外的一支是玄学派诗歌,代表诗人有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和安德鲁·马韦尔(andrew marvell,
1621-1678)。王政复辟时期最受人欢迎的作家是约翰·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他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采用梦幻的形式讲述宗教寓言,但揭开梦幻的面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17世纪英国社会的一幅现实主义图景。查理二世复辟后,被清教徒关闭的剧院重新开放,英国戏剧获得新生。这一时期出现的风俗喜剧是当时戏剧的最高成就,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1670-1729)的《以爱还爱》(love for love)、《如此世道》(the way of the world)等剧作是风俗喜剧的代表作品。17世纪下半叶,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 1631-1700)驰骋文坛,集桂冠诗人、散文家、剧作家于一身。
红糖红枣馒头
凉拌三丝是哪三丝四、启蒙时期文学(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18世纪英国散文出现繁荣,散文风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之上。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 steele, 1672-1729)与约瑟夫·艾迪生(joph addison, 1672-1719)创办《闲谈者》(tatler)与《观察者》(spectator)刊物,发表了许多以当时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文学趣味等为题材的文章,他们清新秀雅、轻捷流畅的文体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风纯朴平易而有力。斯威夫特的杰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儿童故事,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是18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巨擘,《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和《诗人传》(lives of the poets)是他对文学批评作出的突出贡献。约翰逊青史留名,也得益于詹姆斯·鲍斯韦尔(james boswell, 1740-1795)为他写的传记《约翰逊传》(the
life of samuel johson),该书逼真地再现了约翰逊的神态容貌及人
格力量,标志着现代传记的开端。18世纪被称为"散文世纪"的另一个原因是小说的兴起。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的《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采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主人公在孤岛上的生活,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开拓者和殖民主义者形象,具有时代精神。笛福的另一部长
篇小说《摩尔·弗兰德斯》(moll flanders)叙述女主人公摩尔在英国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和小偷的经历。现实主义小说在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 1707-1754)的笔下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汤姆·琼斯》(tom jones)故事在乡村、路途及伦敦三个不同背景下展开,向读者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风貌的全景图。与菲尔丁同时代的塞缪尔 ·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采用书信体创作了《帕米拉》(pamela)、《克拉丽莎》(clarissa harlowe)。托比亚斯·斯摩莱特(tobias smollett, 1721-1771)是18世纪中叶颇具特色的小说家。他的《蓝登传》(the adventures of roderick random)继承欧洲流浪汉小说传统,布局松散,是一连串发展迅速、好恶交替、变化急剧的冒险经历的组合。劳伦斯·斯特恩(lawrence sterne, 1713-1768)的《项狄传》(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打破传统小说叙述模式,写法奇特。18世纪中叶,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oliver goldsmith, 1730-1774)的长诗《荒村》(the derted village)是感伤主义诗歌的杰作。他的《世界公民》(the citizen of the world)原名为《中国人信札》(chine letters),虚构了一个在伦敦游历的中国河南人李安济(lien chi altangi),把他在伦敦的所见所闻写成书信寄回北京礼部官员,以中国人的眼光对英国的政治、司法、宗教、道德、社会风尚进行批评。詹姆斯·汤姆逊(james thomson, 1700-1748)的《四季歌》(the asons)、威廉·柯林斯(william collins, 1721-1759)的《黄昏颂》(ode to evening)、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的《墓园哀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表达诗人对时代纷乱状态的厌恶和对"自然简朴安排"的向
重视健康往,吐露了他们的内心感受。英国诗歌开始逐渐摆脱新古典主义的束缚,理性的优势地位为感情或感受所代替。
五、浪漫主义时期文学(1798-1832)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诗风大变。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给英国诗坛带来一股新鲜的气息。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版画家兼诗人,想象奇特,极富个性。他的短诗意象鲜明,语言清新,后期的长诗内容比较晦涩。1798年,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诗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其中大部分诗歌出自华兹华斯之手,用简朴的语言描写简朴的生活。《抒情歌谣集》的问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和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属于革命诗人,但拜伦自我表现意识强烈,而雪莱深受柏拉图哲学影响,憧憬美丽的理想和理念。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一生追求美,是创造艺术美的天才诗人。19世纪20年代初,济慈、雪莱和拜伦相继英年早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由强转弱,风势渐衰。
六、现实主义时期文学(19世纪30年代-1918) 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 1812-1889)早年从事过戏剧创作,后来专门写戏剧独白。在《皮帕走过了》(pippa pass)、《指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等作品中,诗人带上"面具",进入戏剧人物内心世界,以其口吻娓娓而谈,语言极
金莎为生动,说话者跃然纸上。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哲理诗和叙事诗,诗风凝重、典雅。丁尼生的剑桥挚友哈勒姆溺水而死,对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诗人在挽诗《悼念》(in memoriam a. h. h)中表达了真切的伤感和悲痛,同时反映了对生活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忧虑,成为时代的心声。19世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