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苟言笑拥挤而“缓慢”地生活:人口密度如何影响生命史策略
拥挤,是城市的影子。在人类文明史上,城市化所带来的大规模人口聚集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聚居带来的生产力跃进背后,人类的生命历史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对于每一位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识别这种不同或许是困难的。毕竟生活的琐碎遮住了大部分人的视野,又怎么有能力去思考众生的命运。但如果存在全能的上帝,请神为不同时代的个体绘制一副生命的素描,那么这种不同或许会更加清晰的显现出来。跳舞的单词
生命因何不同
急难
19世纪,一位定居苏州府毗邻独墅湖的青年,最可能的职业是一位农民,他从没有上过村里的私塾,毕竟拿肉干作为学费对拥有5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太过奢侈。他一生去过最远的地方可能就是距离村子不到5公里的苏州府城。从7岁开始,作为大哥的他就会下地帮父母干活,并努力在十几岁的时候成为一名出色的庄家把式。勤劳的青年会在16岁的时候迎娶自己的妻子,这是他的表妹,比他还小两岁。难产、疾病、战乱或者饥荒,无论如何,他失去了他的妻子,留下了他作为鳏夫,独自抚育两个孩子。这一年,他或许只有30岁。在他剩下的十几年寿命里,他帮大儿子娶了媳妇,并成功地见到了自己的孙子,这是他临终前最大的安慰。
21世纪,同样是在苏州独墅湖附近居住的某位女青年,她很有可能是一名白领或者公务员。作为家中的独生女,从小父母就托人把她送进了当地最好的幼儿园。从5岁到26岁,她始终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学习,30岁,她才生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在随后的日子里,她与配偶将大部分的精力和资源都集中于培养自己唯一的后代,并最终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了海外知名学府攻读学位,这是她始终觉得骄傲的事情。
两种不同的生命轨迹,事实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命策略:前一种生命策略更早地性成熟,更早地发生性行为,结婚,生育更多的子女,在后代教养上投入更少;后一种生命策略更注重身体培养和技能发展,较迟开始性行为,结婚,更注重后代的质量而非数量,更注重后代的教养。在心理学研究中,这种生存和繁衍策略的权衡可以被概念化为生命史策略(life history strategy),一个以“快策略”(第一种生命选择)和“慢策略”(第二种生命选择)为两极的连续谱系(Ellis, McFadyen-Ketchum, Dodge, Pettit, & Bates, 1999; Ellis,200
4)。
依托于物竞天择的自然演化论,进化心理学者认为,繁衍和死亡是个体在生命进程中要面对的两个重要命题(Kaplan & Gangestad, 2005),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如何分配自身资源,使其具有最高效率,其本质是一个决策权衡问题。以此为背景,学者们总结了个体分配资源时所面临的四种基本权衡:(生命)维系–成长的权衡;现在–未来繁殖的权衡;求偶–养育权衡;后代数量–质量权衡 (彭芸爽等, 2016)。个体在这些权衡维度上的选择,就反应了不同的生命史策略。
下图简单说明了“快”、“慢”生命史策略在不同权衡维度上的具体区别(Griskevicius etal., 2013; 彭芸爽等,2016):
英语的缩写
消防安全主题班会记录个体决定采取“快”或“慢”的生命史策略时,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生存环境是影响个体生命史策略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在贫穷、动荡或资源匮乏的生存环境中,“快”策略可以提高繁衍的效率,避免繁衍前的基因灭绝。其次,童年经历对生命史策略亦有直接性的意义。原生家庭关系紧张、婚姻破裂,或者经济拮据都会促使个体采取数量取向(quantity-oriented)的繁衍策略(林镇超, 王燕, 2015);童年的频繁搬家也与“快”生命策略显著相关(Frankenhuis, Gergely, & Watson, 2013)。最后,某些生物因素,如睾酮水平也影响个体在生命史策略上的权衡(Rosvall ,2013)。
人口密度与生命史策略
近来,一篇发表在社会心理学顶尖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论文提出,高人口密度会促使个体采取“慢”生命史策略(Sng, Neuberg, Varnum, & Kenrick, 2017)。为证明这一点,该论文总共组织了6个研究。研究1和2属于调查式研究,通过调取国家层面和美国州层面的实际数据,研究初步建立了人口密度与生命史策略之间的关系。为了论证这种关系的因果性,研究3和4通过实验方法操作了人口密度的感知,结果发现,高人口密度可以驱使个体更多表现出未来导向。研究5和6依然是实验操作人口密度感知,
探索了不同生命阶段的“慢”生命史策略有何异同。研究结果发现,在高人口密度感知情况下,大学生更偏好投资于更少的伴侣关系,而年长的被试更愿意投资于更少的孩子。
本文遗留的问题是,高密度人口往往预示着资源匮乏,为何这种情况下个体居然会采取“慢”生命策略呢?文章作者认为,也许是因为人口密集导致的社会竞争过于激烈,所以个体才不得不集中精力于打造“完美”的个体,而非以量取胜。他们也指出,当社会竞争致命或并不公平时,“快”生命策略也将被高人口密度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所采纳。这些猜测与理论探讨仍然值得进一步分析。
启示
催婚与二胎——生命史策略的代际冲突
中国的城镇化是极其迅猛的,可以说是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达到了西方花费两百余年才完成的目标。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可以说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中国大部分老辈人的童年时代还生活在广袤的农村,沐浴着乡土中国的文化洗礼,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并传承着“快”生命史策略。对于他们来说,结婚生子,代代传承不息才是
正确的生活模式;而在城市文明洗礼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无论是受到人口密度还是流行文化的影响,都可能更偏好“慢”生命史策略,强调宁缺毋滥。这两种生命策略的冲突由于亲子关系的存在而不可避免,也成为了许多现代都市男女所必须直视的难题。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这种冲突形成的根源,而是热衷于给对方扣上“落后”和“不孝”的帽子。极化与偏见往往是无知的体现,而这也是科普的价值所在。如何客观看待并协调生命策略之间的冲突,而不是盲目转发公众号肆意抒发情绪的爆款文章,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真正的智慧。
结婚对象怎么找——生命史策略的匹配
鼓励的图片生命史策略与繁衍行为息息相关,对于普通人来说,生命史策略无疑与婚姻行为具有最大的关联。婚姻对象的选择自然有各式各样的标准,颜值、才华、金钱或者是安全感,但纷纷扰扰,能终老的始终是三观契合的两人。三观或许不仅仅是生命史策略,但一个人对于后代、性关系和伴侣数量的权衡本来就折射出其复杂的人生态度。毕竟,每个人都不是孤岛,我们的每句话,背后都暗藏着曾经汹涌的心路历程。如果你不能确定对面的人是不是能陪伴一生,找份《亚利桑那生命史量表》(Arizona Life History Battery; ALHB)互相做一
下,或许能避开一段失败的婚姻。
政策与生命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园
从人口密度与生命史策略的研究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不仅是其自己的选择,亦是对时代浪潮的回应。中国的人口政策已经从全面收紧的“一孩”政策转向了鼓励生育,然而越加拥挤的城市似乎不利于这种人口目标的实现,这无疑是城市规划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值得深思的是,拥挤背后暗藏的社会竞争,其公平与激烈程度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可以预想,无力打破固化阶层的贫穷人口可能更愿意采用“快”生命史策略来占据更多资源,尤其是国家-平民武力差异的扩大与社保体系的建立,“子宫战争”将是底层人士向高层宣战的唯一途径。执政者也许应该警惕这种社会状况的出现。
心理学与大问题——小处入手大处着眼
火灾逃生方法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似乎都更注重微观精细的研究取向。记忆、人格、认知等耳熟能详的心理学概念,似乎都与宏观研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可忽视的是,大部分心理学者的工作确实与宏观问题没关系,或者说很难提出宏观层面的整体洞见。但事实上,心理学始终未
放弃关注社会、民族乃至于人类未来的大问题,这篇生命史论文就是例证。随着研究视野和方法的不断开拓,心理学将在更多的宏观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林镇超, 王燕. (2015). 生命史理论: 进化视角下的生命发展观. 心理科学进展, 23(4), 721-728.
彭芸爽, 王雪, 吴嵩, 金盛华, 孙荣芳. (2016).生命史理论概述及其与社会心理学的结合--以道德行为为例. 心理科学进展, 24(3), 464-474.特工电影推荐
Ellis, B. J.(2004). Timing of pubertal maturation in girls: An integrated life history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0(6), 920–958.
Frankenhuis,W. E., Gergely, G., & Watson, J. S. (2013). Infants may u contingencyanalysis to estimate environmental states: An evolutionary, life-historyperspective.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7(2), 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