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恩师丁往道

更新时间:2023-05-21 10:00:28 阅读: 评论:0

忆恩师丁往道
蜜汁烤鸡现在⼈们可能出于尊敬,在谈到某⼀位⽼师时常说,“这是我的恩师。” 我的学⽣有时也称我为恩师,我是不敢当的。对于把⽼师与恩师相等同的趋势,我持有保留意见。北外教过我的⽼师很多,他们的英语造诣都很⾼。但我觉得不能每个⽼师都称其为恩师。我认为,恩师不是张⼝即来的随便称呼,⽼师不能等同于恩师,恩师必须名副其实。恩师是对⼀个⼈的学业和做⼈有重⼤的、长远影响的⽼师。我的⽼师中丁往道教授是当之⽆愧的恩师。
补助申请我们就读北外本科时是五年制。⼀、⼆年级属于低年级,是基础阶段,这个阶段重点是打好基本功;四、五年级是⾼年级,强调独⽴⾃主学习,将英语⼤幅度提⾼;⽽中间的三年级是过度阶段。都说这过度阶段有特殊的重要性,倘若过度得顺利,⾼年级学习起来就会有后劲。犹如登⼭,出发时并不感到吃⼒,达到⼀定⾼度就越来越艰难了,如果没有后劲,攀登会很困难,甚⾄半途⽽废,达不到⼭顶。我眼看着⼏位中学时学过六年英语的同学,低年级的成绩很好,但到了⾼年级却掉队了。我们那个时期,留级⽣是常有的,我们班15个学⽣⾥,就留级了3⼈,⼀般发⽣在⾼年级。
我于1959年⼊学,学习两年,1961年升⼊三年级。那是⼀个什么年代呢?那⼀年正值三年“⾃然灾害”的⾼峰。没有亲⾝经历那个时代的⼈⽆论如何也⽆法想象当时我们挨饿的情景。当时粮⾷都是定量的。最初我们⼥⼤学⽣平均每⼈每⽉32⽄。有⼈会说,“你们⼀天吃⼀⽄粮⾷还饿呀?我每天吃4、5两饭都不饿,
还要节⾷减肥呢!”是呀,所以我说现在的年轻⼈很难理解的。请注意,我们⼀个⽉只有5两油,⼤概只够炸⼀份肯特基鸡鸡块的。⼀个⽉只有5两⾁。为了能见到⾁,这5两⾁(包括下⽔)⼀次吃掉,其他29天见不到⾁星。蔬菜极少,粮⾷⾥掺杂着野菜和树叶。没有⽔果。糖和糕点也是定量的,⼀个⽉半⽄,记得⼀个男⽣,把⼀块⽉饼放在枕边,每天睡觉前吃⼀⼩块解馋,不舍得⼀次吃完,结果让⽼⿏给吃掉了,后悔莫及。花⽣⽠⼦⼀年⼀次,春节时供应。商店⾥⾷品架上空空如也,你有钱也买不到能填肚⼦的东西。所有的能量都来⾃那定量供给的粮⾷。随着“⾃然灾害”的加重,为了减轻国家负担,我们被迫在会上表态,“主动要求”减少粮⾷定量。班会上,每个⼈都痛苦地低着头,内⼼进⾏着激烈的思想⽃争:不减就是不爱国,不爱党,不爱社会主义;减了,⾃⼰的肚⼦将受更⼤的罪。我硬着头⽪,⾃报减到28⽄。其他同学也如此。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是吃了这顿盼下顿。因为不到饭点,肚⼦早就叽⾥咕噜地叫起来了。特别是下午5点多开过晚饭后,8、9点就饥肠辘辘了,⽆法专⼼晚⾃习。我们每个⼈都设法弄到⼀些挂⾯。这时,抓上⼀⼩把,放到暖壶⾥,提到开⽔房冲上开⽔,焖⼗分钟。然后倒在饭盒⾥,撒点盐,奢侈⼀点的,滴⼏滴酱油,狼吞虎咽地吃下这半⽣不熟的⾯条后才能睡个安稳觉。否则半夜⾥定会饿醒。有时“弹尽粮绝”,就在⼀碗开⽔⾥兑点⼉酱油,也算⼀顿夜宵了。就这样,不少⼈因为缺乏营养⽽浮肿,脸上⼀摁⼀个坑,浑⾝⽆⼒。⼥⽣们很多都停经了,典型的⽓⾎不⾜。我这个体弱的⼩⼥⽣⾃然没有好结果,两样都占了。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进⼊三年级,开始了往⾼年级过度的阶段。在这个关键时刻,⽆⽐幸运的是,
民族的吼声我遇到了⼀位难得的好⽼师—丁往道。如果要我⽤⼀句话概括丁⽼师,我会说,丁⽼师是对物质⽣活要求极低,⽽对精神⽣活要求极⾼的⼈。丁⽼师交给我⼀把钥匙,开启了⼀扇⼤门,进⼊⼀个知识的殿堂,⼀个缤纷多彩的精神世界。是他激发了我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这兴趣和爱好持续了我的⼀⽣。是丁⽼师把我的注意⼒和精⼒都集中到学习上,并帮助找到独⽴⾃主学习的路⼦,在读书写作中获得⽆限的乐趣和精神的满⾜,使我忘记了许多世俗的苦恼。
水螳螂
丁往道于1924年出⽣于安徽,1946年毕业于四川⼤学外语系。担任过中学英语教师。解放初期考⼊北京外国语⼤学任聘教师,和所有学员⼀起被送到华北军政⼤学进⾏思想教育,结业后到北外,按成绩分配到⽔平最⾼的三年级,同级还有刘承沛等⼈,进修⼀年,由许国璋教英译汉,汉译英课程由王佐良担任,吴景荣教阅读,都是英语界顶尖级⼈物。⼀年后留校任教。丁往道是⼀位优秀教师和学者,担任过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著有《当代英⽂散⽂选读》、《英语⽂体学引论》、《英语写作⼿册》、《英语写作基础教程》、《英诗⼊门》、《中国神话及志怪⼩说⼀百篇》、《孔⼦新评》、《孔⼦语录⼀百则》、《中国⽂化掠影》等。
丁⽼师为⼈谦虚、低调,⽣活朴素。平时他穿⼀件蓝⾊或灰⾊的中⼭装,⼀双布鞋,声⾳低沉,语速⽐较缓慢,语⾳语调不够漂亮,但讲出来的英语很精确,条理清晰。他总是给⼈以平和的感觉,很少说笑,但⼀旦笑起来就⼤声地笑,脸上堆起了皱纹。在我们20岁学⽣的眼⾥,丁⽼师是个⽼教师,是我们的长辈。其实那年他只有37岁。
丁⽼师教我们班精读和写作,是我们的主打课程的教师。他上课不仅教我们英语知识,更教我们学习⽅法,培养我们独⽴⾃主学习的能⼒。清楚地记得有⼀次上课,丁⽼师抱了⼀堆⼜厚⼜重的词典,放在讲台上。那⼀课,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了每个词典的功能和使⽤⽅法。他强调使⽤英英词典,⽽不要过于依赖英汉词典。丁⽼师说,查⼀个词,不但要知道它的确切意思,⽽且要了解其⽤法和句型,要读例句,能够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查词典是重要的学习过程,⼀个好词典等于⼀位好⽼师。再好的⽼师不可能随时陪伴着你,给你解释每个问题,⽽词典却能做到。不同的词典能起到不同的作⽤,要根据需要挑选适合的词典。⽐如,要了解⼀个新词的⽤法,可以使⽤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如果读原著,词汇⽐较难、⽣僻,可⽤收词条丰富的The Conci Oxford Dictionary; 读英国⼈写的⽂章,要⽤英国出版的词典,⽽读美国作家的作品,则可使⽤Webster’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写⽂章为了避免重复使⽤同⼀个词,可使⽤Thesaurus⼀类的词典,扩⼤相同意思的词汇量,同时,还有同义词、反义词、俚语词典,等等。。。这⼀堂课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对我有着长远的影响。后来,每当我要编写教材,或者撰写科研论⽂,或者翻译⼀篇东西时,我总是先摆好架势,挑选若⼲需要的词典,放在案头,随⽤随查,有时查⼀个词要⽐较若⼲不同的词典,找到最恰当的词或词义。也因为丁⽼师的影响,我不能认同当下流⾏的各种花样翻新的电⼦简易字典,总
不同的词典,找到最恰当的词或词义。也因为丁⽼师的影响,我不能认同当下流⾏的各种花样翻新的电⼦简易字典,总觉得那是给懒⼈准备的,是不可取的捷径,对真正掌握英语没有益处。
我们在⼀、⼆年级读了⼤量的英语简易读物。三年级是过渡阶段,泛读课使⽤的教材是⼀些难度较⼤的、接近原著的简易读物,如Uncle Tom’s Cabin,为四、五年级读原著铺平道路。丁⽼师的教学⽅法之⼀是因⼈施教,课堂授课与课外辅导相结合。他接⼿我班时,认为按照我的⽔平已经可以开始读原著了。清楚地记得,他推荐我读的第⼀本原著的书名是The Path of Thunder,作者是南⾮⼀位作家,名字记不清了,但故事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讲述在南⾮种族隔离制度Apartheid统治下⼀对轻年男⼥的爱情悲剧,情节⼗分感⼈,语⾔朴实但具有很强的表现⼒。丁⽼师把我叫到他在校园的宿舍,给我“吃⼩灶”,个别辅导我如何读原著。他说,以前你们读简易读物,主要注重故事情节,词汇量虽然有所扩⼤,但对写作⼿法观察得不仔细。现在读原著了,⼀定要既注重故事内容,⼜要学习和研究其写作技巧、风格,培养对语⾔的敏感性,特别对语⾔的微妙之处(subtlety)要细⼼体察。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他领着我⼀起读了The Path of Thunder的第⼀章, 作为⽰范。他先朗读⼀段,然后逐句分析写作风格。我记得他边读边评论说,要注意作品的句⼦结构的多样化,并⾮总是主-谓-宾的结构,否则会很单调;句⼦结构的多样化可以使⽂章⽣动活泼,有⽂采。句⼦的长短也有讲究,不能说⼀味地⽤长句、结构复杂的句⼦就好,这样会给⼈沉闷的印象,⽽是有长有短、长短结合,复杂与简单句式结合,就像⾳乐⼀样,有鲜明的节奏。这时,他读到⼀句a single-word ntence,解释说,前⾯的句⼦很长,这个句⼦却很短,只有⼀个字,反差⼤,才能够突出这个字的意义和分量,引⼈注意,节奏感很强。那次个别辅导的情景,丁⽼师的教诲,我⾄今记忆犹新。纳粹少女的春天
丁⽼师指导我们,读原著要有⼀个计划,不要东⼀榔头西⼀棒⼦,最好连续读上同⼀作家的⼏部书,才能了解该作家的写作风格。⽐如,狄更斯,读了他的Oliver Twist后,可以再读⼏部他的其他著作,诸如A Tale of Two Cities, The Great Expectations, David Copperfield 等。按照丁⽼师的指导,我开始了阅读英语⽂学原著之旅,⼀本接⼀本,⼀个作家接⼀个作家,兴致勃勃。如果说,低年级时我喜欢英语,那我这时则是深深爱上了英语和英国⼩说,爱上了Sir Walter Scott, Dickens,Jane Austen, the BrontëSisters,等等。英语⼩说为我打开了⼀扇窗⼦,让我窥视到⼀个新颖奇妙的⽂化精神世界。在读这些作品时,我和书中的⼈物同呼吸,共命运,经历着他们的幸福与悲伤、艰⾟与希望,我的⽣命因⽽变得异常的丰富多彩。当时,为了应付⾃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学校减轻了我们的学习负担,体育课和每年的夏收劳动都取消了,每天上课的时间也推迟了,学校领导号召我们尽量躺在床上,避免能量的消耗。这正好给我们阅读提供了充分的时间。我躺在双⼈床的上铺的⼩天地⾥,⼀本⼀本地读书,这是我的最丰美的精神⾷粮,不仅忘记了饥饿,⽽且获得⽆穷的乐趣。现在想起来,倘若没有那些书,我真不知道那些难熬的⽇⼦该怎样去打发?
丁⽼师还告诉我们,如果遇到⼀本好书,是值得读两遍的。第⼀遍可能对情节和⼈物注意较多,读第⼆遍时,便要有意识地注重语⾔和写作风格。这样读书,才会有显著的长进。我们升⼊三年级不久,丁⽼师请他上⼀个班的⾼材⽣给我们这些师弟、师妹传授学习⽅法。丁⽼师认为,学习⽅法很重要,⽅法得当,事半功倍,相反,则事倍功半。给我们介绍学习⽅法的师姐是施燕华,丁⽼师的得意门⽣。
公式法
她⽤英语介绍⾃⼰的学习⽅法和⼼得,对我们启发很⼤,她那漂亮流利的英语令我们羡慕不已,使我暗下决⼼向她学习。丁⽼师⼀向认为,学⽣只听⽼师讲⽅法是不够的,学⽣之间的交流更有说服⼒。施燕华是北外培养的优秀⽣,现任外交部外语专家,原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外事翻译委员会主任。她是新中国成⽴后第⼀批到美国的外交官,长期担任邓⼩平等国家领导⼈的⼝译,重要外交⽂件的英语定稿。曾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驻卢森堡⼤使。前不久我还在⼀个纪念周总理的电视节⽬上看到了她。我升⼊四年级后,丁⽼师⼜让我给他新接的三年级班介绍我的学习⽅法。我记得那次我讲了⼀本好书读两遍的收获。注重学习⽅法是丁⽼师给我最⼤的影响之⼀。之后,不管是当学⽣还是担任教师,我都注重总结⽅法,讲究效率。在我⼤学五年中,我没有开过⼀次夜车,就是到了期末考试的关键时刻,我也按时熄灯睡觉。
丁⽼师的强项之⼀是英语写作。他和吴冰等编写的《英语写作⼿册》有着全国范围的影响。在谈英语学习时,丁⽼师语重⼼长地告诫英语学习者:“要注重写的练习。强调听和说,听,说领先,是对的;经常阅读,⼤量阅读,也是必要的。但对于排在‘四会’末尾的‘写’,千万不要认为它可有可⽆。‘写’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有其特别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只要是写⼀篇短⽂,就得思考内容和观点,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斟酌词句,这是极好的锻炼。⽽且写对语⾔的正确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的要求⽐⼝语要⾼些,因为可以考虑和修改。这对提⾼语⾔质量⼗分有益。” 他在教学中⼀直实⾏着他的教学理念,强调写作的重要作⽤。丁⽼师晚年出版了两部⽤英语写的⼩说:A Continuing Climb以及The Turning
煮菜的做法大全Point,可见他对⽤英语写作的热爱。在教我们写作时,丁⽼师很强调⽂章要有思想,即ideas. 他说,⼀篇好⽂章先要看有没有新颖的、深刻的想法。如果没有,⽂章就失去了意义,再如何堆砌华丽的辞藻也⽆济于事。第⼆,⽂章要看整体结构以及逻辑性,不能只在个别词句上下功夫。他还主张读写结合,提倡读完⼀本书后,最好写⼀篇读书报告,即book report,先将书的主要内容做个陈述总结,即summary or gist,然后谈谈⾃⼰对此书的评价,这就需要有新意和新的视⾓。写读书报告时,必然会运⽤到刚从作品⾥学到的语⾔知识,这样也巩固了读的效果。我照丁⽼师的建议,每读完⼀本书,都写⼀篇读书报告,交给丁⽼师。这是额外作业,但丁⽼师总是认真批改,使我受益匪浅。写作锻炼我的思考能⼒,迫使我不断寻求看问题的新视⾓,学会筛选和组织材料,加强了逻辑思维,养成了遣词⽤句时必须细细斟酌的习惯,语⾔的精确性⼤⼤提⾼了。如果我的作⽂写得好,丁⽼师会表扬我,甚⾄把我写的东西拿到课堂上念给⼤家听,这对我是极⼤的⿎励,使我对写作产⽣了浓厚兴趣。我在⾼年级任课时,许多⽼师不愿意教写作课,觉得改作业太费⼒⽓。但我喜欢。我改作业是相当认真的。⼀篇作⽂我要改两遍,第⼀遍仅仅指出问题,如结构的⽑病,句型错误、⽤词不当,语⾔不够简练,等等,但我并不替学⽣修改,⽽是让他们⾃⼰动脑动笔。他们把修改过的作⽂交上来后,我会看他们修改得如何,如果还不到点⼦上,我再修改。反复两次的⽬的是激发学⽣思考,⾃⼰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这样改作业很⾟苦,很费时,但当我看到学⽣的写作在我的努⼒下取得了明显进步时,我从⼼底⾥感到⾼兴,所有的幸苦都值得了。其他⽼师说我太认真了,⽽我这种认真劲是从丁⽼师那⾥继承来的。从丁⽼师教我写作时起,我就爱上了英语写作,不论是备课笔记,还是学术论⽂,还是书信或随笔,每当我看到⾃⼰的思想和感受⽤英语得到充分的表达
英语写作,不论是备课笔记,还是学术论⽂,还是书信或随笔,每当我看到⾃⼰的思想和感受⽤英语得到充分的表达时,我就感到愉悦和满⾜。
丁⽼师对教学真可谓⼀⼼⼀意,他把全部的精⼒都⽤于教学上,对学⽣满腔热情。记得每天晚饭后到晚⾃习之间有⼀个多⼩时的空余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丁⽼师把班上的学⽣分成若⼲⼩组,⼀个组三、四个⼈,每天让⼀个⼩组到他宿舍练习⼝语。我们在低年级设有⼝语课,基本上练习对话。三年级以上没有⼝语课了,丁⽼师怕我们的⼝语⽣疏,所以想了这个办法帮助我们继续提⾼⼝语能⼒。他常常出⼀个有趣的题⽬,让我们各抒⼰见,特别⿎励我们发表不同的观点,倘若我们针锋相对地辩论起来,他会很开⼼。他⼀般不多说话,把时间留给我们练习。讨论中丁⽼师有时也说⼏句话,⽬的是“煽风点⽕”,让我们争论得更激烈。我们的讨论犹如⼀堆⽕,⽕旺时,他在⼀边“袖⼿旁观”,如果⽕要熄灭了,他就加把柴,把⽕再燃烧起来。这⼀年下来,我们的⼝语不但没有荒疏,⽽是进步了,从简单的对话发展到针对有意义的问题发表见解、进⾏热烈的讨论。
在三年级的关键时刻,丁⽼师的教学发挥了关键的作⽤,在这⼀年中我觉得收获特别多,读、写、说的能⼒有了显著的提⾼,⽽且学到了很多学习⽅法。这⼀年的过渡极其成功,为⾼年级的攀登铺平了道路,在这之后,我学习的路⼦越⾛越宽,越⾛越有后劲,成绩也越来越突出了。丁⽼师对我的影响实在很多,很深远。除了英语知识,他还教我做⼈,⽐如做事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每做⼀件事都要精益求精。不少同事和朋友说我是完美主义者,perfectionist。丁⽼师对精神境界的孜孜追求为我树
⽴了⼀个好榜样,我总觉得,⼀个知识分⼦最要紧的不是物质享受,⽽是丰富的精神⽣活。每个知识分⼦都应该有⾃⼰的精神家园,并守住这⼀⽚值得珍惜的天地。
我毕业留校后,⼀直与丁⽼师保持着密切的练习,遇到教学问题,常去请教丁⽼师,出国进修前我也会去问问丁⽼师有什么建议。他总是笑眯眯地、和蔼可亲地回答我所有的问题。“润物细⽆声”,丁⽼师做学问做⼈的点点滴滴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晚年,丁⽼师患有脑中风,康复之后,我和他的另⼀门⽣去看望他。丁⽼师讲话更慢了,但脸上那熟悉的笑容还在。我注意到,他家的地⾯仍是洋灰地。外⾯世界的装修不断地更新换代,⽽丁⽼师的家还保持着“原⽣态”。他的最⼤财富是书架上他著的书,和他收集的中外书籍。后来,丁⽼师的病情恶化,住进了海淀医院。我不时地给丁夫⼈打电话询问⽼师的病情,并提出要去看望,但丁夫⼈劝我不要去,说丁⽼师除了脑中风还有癫痫,神智时清时不清,后来连⼈也不认得了。我听了很难过,恩师的⼀⽣就这样⾛到尽头了。说实话,我⼼⾥并不愿意到医院去看望,我不想看到⼀个癫痫病发作的丁⽼师,我希望记忆中的丁⽼师永远是那样的笑容可掬、和蔼可亲。2010年丁⽼师去世了,留下⼀切从简,没有遗体告别和不开追悼会的遗⾔,给他简朴的⼀⽣划了上了句号。丁往道⽼师⾛了,但他著的书我们还在读,他的精神永存!
营字组词
(⽂章来⾃北外王⽴礼教授)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0:00: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9217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词典   写作   学习   没有   问题   练习   中国   翻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