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翻译评析□ 曹小雪 鲁佳一
江汉大学[摘 要] 黄必康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仿词全译本》充满浓郁的中国风,读者在准确理解莎翁十四行诗的同时还收获了中国词牌语言和形式所带来的美的体验。仿词全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独具特色,既传达了中国文化,又保留了原诗中的语义,和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中的语义对等高度契合。[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仿词全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语义对等[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0)32-0012-05收稿日期:2020-9-28作者简介:曹小雪,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跨文化翻译。 鲁佳一,2016级学生。
白露图片
1 研究背景2017年外研社出版了黄必康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仿词全译本》,其对莎翁的十四行诗的翻译让人耳目一新,充满浓郁的中国风。仿词译本强调对原诗的“诗意诗心”的准确传达,黄必康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基于自身语言理解、文化体验和艺术才思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也是译者“诗心”的显现,是译者主动地进行文化选择。因此,黄必康选择以中国诗词不同词牌、长短句式、双调或叠韵字数不一的形式来翻译莎翁154首十四行诗,力图追踪莎翁十四行诗的诗意,主动“异化”原诗形式,展示中国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和意象美。仿词译本中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准确地传达了莎翁的诗意,表达十分贴切,其体现的翻译思想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所强调的语义对等相契合。
2 仿词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评析例1:Thy youth’s proud livery, so gaz’d (Sonnet 2)十四行诗的第2首是莎士比亚在劝说好友,希望他能尽早结婚生子,让后代继承他的美貌。这一句中,莎士比亚将自己好友的美貌比作“youth’s proud livery ”。“livery ”是古英语词汇,指的是古代的某种制服。莎士比亚认为挚友的年轻美貌就是他最好的华服。黄必康将此句译为“君之红颜天下慕”,他选择用中文意象“红颜”来翻译“youth’s proud livery ”。“红颜”字面意思是红润的面容,主要指脸颊,在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红颜”在词典中有多种意思:(1)年轻美丽的女性;(2)女性美丽的面孔;(3)年轻人红润的脸色;(4)小伙子;(5)男性的异性知己。从这些意思来看,“红颜”一词的选择十分恰当,完美地表现了挚友的美貌和青春。这一词汇在中国古诗歌中也是常用意象。比如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中的“忆子初尉永嘉
去,红颜白面花映肉”以及龚自珍《己亥杂
诗》之四中的“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
红颜”,皆用“红颜”传递了相应的意境。另
外,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中国人都喜欢用红
色来象征年轻和美丽。女性喜欢用红色的胭脂装点脸颊,用小罐的红色膏体当作口红。很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仿词全译本》
女性认为在脸颊和嘴唇上晕染一点红色会让自己看起来脸色更加红润、更加健康美丽。在很多中国的画作中,也可以看到小孩子的脸颊上会有两抹红晕。因此,红色通常被用来指代年轻。反观莎士比亚生活的文艺复兴时代,人们的审美标准和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十分相似。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著名人物画像中,人物的肤色普遍苍白,然而脸颊都很红润,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那时的审美标准。总而言之,“红颜”一词不仅完美地传达了作者的原意,同时也符合中文读者对诗歌的审美标准。
大盘股什么意思
例2:Proving his beauty by succession thine/This were to be new made when thou art old/And e thy blood warm when thou feel’st it cold.(Sonnet 2)
黄必康将十四行诗的第2首整理翻译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了原诗前八句的意义,第二部分包含后六句。也就是说,黄必康对原诗进行了浓缩。在例2中,黄必康将其译为“美美相继,旧辞新传,血脉续香火”。但是在原文中读者很难找到“香火”这一中文文化负载词所对应的英文文化负载词,因此“香火”是黄必康基于原文语境的一种创作。“香火”是用来祭祀祖先或神佛的燃香。烧香是中国传统习俗。“香火”还有两个延伸意义,一是指供奉佛神,二是指祠堂中祭祀祖先的后嗣。在这首诗中,黄必康主要采用了第二种延伸意义。在古代,如果一个家族没有子嗣,人们就会说这个家族断了香火,因为没有后代来重燃香火、祭祀祖宗。因此“香火”通常被用来指代子孙后代,比如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中“但得一男半女,也绝不了郭氏门中香火”等说法。直至今天,中国人依旧在使用这一意象。原诗写到挚友的美貌只能被后嗣传承,而且只有遗传才能让他的美貌永垂不朽。显而易见,这首诗是莎
士比亚在敦促挚友尽早结婚生子。
莎士比亚似乎和中国人有着同样的观点,认为只有子嗣才能传承血统、继承祖辈家长的优良品质。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首先需要对莎士比亚所在的时代做进一步了解。在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地位尽管相较中世纪有所提升,但总体而言仍然低于男性。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接受教育,其目的是更好地相夫教子。这样的情形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女性在社会中的主要角色是妻子或母亲。由此可推断,文艺复兴时期的男性有着传承家族使命和延续生命的需求,他们不想让自己“断了香火”。在此处,梁宗岱译为:“证实他的美在继承你的血统!这将使你在衰老的暮年更生,并使你垂冷的血液感到重温。”辜正坤译为:“那么孩子之美就是你自身美的明证,如此,你纵然已衰老,美却会重生,你纵然血已冰凉,也自会借体重温。”梁和辜严格遵守了十四行诗的创作规则。两者的翻译在格式上都非常工整,韵律上也非常讲究。比如,“血统”“更生”和“重温”押韵,“明证”“重生”和“重温”押韵。但是,辜正坤的译文并不符合中文读者对于诗歌的审美标准,特别是“那么孩子之美就是你自身的明证”,这一行稍显僵硬,缺少美感和流畅。相较于这两个版本,黄必康的翻译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的意图,特别是“香火”一词的选择。尽管西方人并不烧香,当看到这个词时,中国读者就会顿时明白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
森林武警
例3:Profi tless usurer, why dost thou u/ So great a sum of sums, yet canst not live?(Sonnet 4)
十四行诗的第4首妙趣横生,它将挚友的美丽比作大自然的贷款。诗中写到,既然大自然将她的美丽借给了你,你为何还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产,让你的后代继承,并以此获利?莎士比亚将自己的好友描绘成一个无利可图、不会物尽其用而且自欺欺人的借贷者。
《钢铁是怎样炼成》诗人认为,如果他不能及时将自己的美貌传给后代,就辜负了大自然母亲对他的期望,只能在死后将自己的美丽带入坟墓。多么绝妙的比喻!黄必康译为:“虽万贯,生计何处寻?”他使用“万贯”这一中国传统意象来翻译“a sum of sums(一大笔钱)”。“万贯”的字面意思是一万贯铜钱(古代用绳子串在一起的硬币),这一意象被用来指代巨额资产。“贯”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货币单位。“贯”是会意字,将“毌”和“贝”结合在一起。“毌”是用来穿铜钱的绳子,“贝”指钱。因此,“万贯”经常用作一大笔钱的代名词。中文还有一个成语“万贯家财”,表示一个人极其富有。在此处,梁宗岱译文:“赔本的高利贷者,为什么浪用/那么一笔大款,还不能过日子?”辜正坤译文:“无利可图的食利者啊,你为什么/挥霍了重金,却仍不能安生?”梁和辜都用了“大”和“重”此类表示规模的词语来表示“资产”数额之大。但是,似乎黄必康的用词更加生动。英语和中文有一些相似之处,两种语言都习惯使用抽象的词汇来表达数额大小。例如,英文经常使用“a lot of”和“hundreds of thousands of”等抽象短语,这首诗中的“a sum of sums”也是如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尽管西方人并不用绳子串钱,但“万贯”在语义功能上仍然可以和原文对等。这样一来,读者可以更加清楚莎士比亚所描绘的数额之大,从而明白其挚友的美貌在世上无可比拟。
例4:What’s in the brain that ink may character/Which hath not fi gur’d to thee my true spirit?(Sonnet 108)
莎士比亚在这首诗中提到,自己对朋友所有的感情都在诗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再没有其他的言语和
方式能够表达自己的爱意。尽管如此,他每天还是会虔诚地为朋友祈祷。也许言语会过时,但是植根在言语中的爱意永不凋零。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变老,可是对好友的爱会一直长青。黄必康将该部分译为“诗墨丹青,尽为君故,倾诉热衷肠”。译者用“丹青”一词替代了原诗中的“ink”和“figur’d”。在原诗中,诗人并不是用真的画作来表达内心,而是用这种生动形象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黄必康很好地保留了这一意象。“丹青”指的是两种颜料,“丹”指“丹砂”,“青”指“青雘”,是两种可以用来做颜料的矿物质。在古代,人们喜欢用这两种颜料绘画。因此,人们多使用“丹青”指代中国画。此外,比起植物颜料,这两种颜料的颜色在纸上可以保存更久,不易褪色,所以中国人常常使用“丹青”来表示忠诚和忠贞。诗人试图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矢志不渝,而译文中“丹青”这一意象恰好可以同时表达“画作”以及“忠贞”的双重含义。因此,“丹青”与原诗在意义和情感功能上保持对等,原诗中诗人深刻的感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梁宗岱译文:“脑袋里有什么,笔墨形容得出,我这颗真心不已经对你描画?”梁将“ink”翻译成“笔墨”,将“figur’d”翻译成“描画”,保留原诗中词语的性质,还保留了原诗中的反问句,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实现了对等。而黄必康的翻译,尽管采用了全新的形式,却十分简洁,充满了中文的传统美感,两者各有千秋。
例5:When I have en the hungry ocean gain/ Advantage on the kingdom of the shore/And the firm soil win of the wat’ry main/Increasing store with loss, and loss (Sonnet 64)
十四行诗的第64首优美又忧郁,描绘了时间的流逝。无一例外,所有的繁华和辉煌终有一日会消失殆
尽。即使是高耸的阁楼也会随着时间的无情流逝最终坍塌,陆地会变成海洋,曾经的海洋也会变为陆地。这就是所谓的世事变迁,没有人能够逃避的自然规律。当诗人想到这里,一阵悲伤涌上心头,他想到自己
六角龙鱼图片
终将死去,而自己对好友的爱也会被死亡夺走。黄必康将此句译为“沧海桑田,盈亏数,更此出彼没”。“沧海桑田”表面意思是“广阔的海洋和用来种植桑树的田地”,出自晋代葛洪《神仙传·麻姑》。传说中古代有一个仙女,名叫麻姑,一次在神仙的宴会上,她说自己成为仙女以来,已经三次亲眼见证东海变为桑田。自此,人们常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世事变迁。尽管这个短语源自中国,但莎士比亚诗中的表述和“沧海桑田”十分相似,都描述了大海和陆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因此该词在意义上和原文实现了对等。梁宗岱译文:“当我眼见那欲壑难填的大海/一步一步把岸上的疆土侵蚀,汪洋的水又渐渐被陆地覆盖/失既变成了得,得又变成了失……”梁的翻译和原诗几乎完全对等,保留了海洋和陆地的形象,措辞优美得当。而在黄必康的翻译中,“沧海桑田”一词简洁精准,也符合中文读者的诗歌审美。“沧海桑田”是常用词汇,中文读者十分熟悉,一看到这个词就能明白莎士比亚想表达的意思。
整体来说,黄必康仿词译本非常有特色,在打破译文和原诗形式对等的同时,精准地传递出莎翁十四行诗的诗意诗情,译文和原作契合相通。当然翻译不易,译诗更难。例6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值得商榷和琢磨。
例6:Some glory in their birth, some in their skill/Some in their wealth, some in their body’s force.(Sonnet 91)
十四行诗的第91首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情和不满。首先,他在诗中列举了世俗凡人的各种追求,表
荷兰猪好养吗达了对这些无趣追求的不屑。在诗人看来,家庭背景、技能、财富、身体力量和服饰等,所有的这些都无法与好友相比。只要有好友的陪伴,自己在世界上才会无所畏惧。然而,在诗歌的最后一行,诗人又抱怨了挚友可以随时随地抛弃自己的事实。对诗人来说,失去挚友,就失去了一切。整首诗体现了莎士比亚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和极度依赖。黄必康将此句译为“比豪门显要,书香人家;家资万金,体健力浑”。这里出现了文化负载词“书香”。字面上来看,“书香”这一中文意象意为“书的香气”。在古代,一些爱书之人经常将一种特定的带有香味的草夹在书里,防止书虫啃咬书页。因此,这一词语被用来指代爱书之人或者是有读书风尚的家族。尽管这是中国诗歌中经常使用的意象,但是它并不适合原诗的翻译,不能完美传达“skill”的含义。
相比较而言,梁宗岱译文“有人夸耀门第,有人夸耀技巧,有人夸耀财富,有人夸耀体力”直接将“skill”译为“技巧”,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在原诗中,诗人并没有进一步阐明“skill”的具体类别,该词可能指代知识,也可能指代手艺。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要求译者在能够完全对等的情况下力求精准,在不能完全对等的情况下,首先要考虑读者的反应,比如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而这首诗中,“skill”只是其中列举的一条,本身可以实现完全对等。此外,黄必康在翻译中将“豪门”和“书香人家”进行对比,认为书香人家要高于豪门。可是这一对比本身不存在于原诗中。因此黄必康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再创作,“书香”也不能传达给中文读者相同的信息。但瑕不掩瑜,虽“书香”一词的翻译值得商榷,但译者对该诗整体的诗情和意境传达得比较到位。
氢气的密度
太空游3结语
纵观黄必康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仿词全译本》,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极具中国特色,又精准地传达了莎翁的诗情和诗意。Nida(2001:314)认为,翻译意味着沟通,而这一过程取决于读者在听到或读到一篇翻译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项目“基于源文本构建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编号:2019SJA01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