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
大家说
-222 - Family life guide
超越生存,社会性的进食障碍
——神经性贪食障碍
张婕,田宇
(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神经性贪食障碍作为进食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并在暴食行为后伴随自我催吐等补偿性的行为以防止体重的增加。神经性贪食障碍的原因之一在于个体过度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身材,即对身材认知出现偏差。由于文化对两性身材的要求不同,神经性贪食障碍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女性较男性高。在神经性贪食障碍预测中,有诸如身体质量指数、体型问卷、进食态度测试等几项工具,但各自在预测效果上存在一定缺陷。而在治疗方面,目前主要以认知-行为强化治疗为主,伴随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关键词:神经性贪食障碍;进食障碍;DSM-5
引言
进食被认为是动物生存的本能,就像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一样,是最基本的原始反射。然而,人类的进食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本能,因为人类赋予了进食行为更为复杂的含义,饮食是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大量的人类考古学证据表明,人类的进食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本能,而与宗教和文化息息相关,史前宗教仪式场所的直接和间接的食物存在证据反映了这一点。因此,随着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不同,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饮食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根据DSM-5喂食和进食障碍诊断标准,其特点是进食或与进食相关的行为持续紊乱,导致食物消费或吸收的改变,并
严重损害身体健康或心理社交功能(American Psychiatric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从DSM-5的定义来看,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进食或相关行为异常,如持续进食非食用食物、拒绝进食正常能量摄入的食物、暴饮暴食后自行呕吐等。其次这类异常行为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例如文化、社会等因素通过同辈压力或社交媒体等渠道产生理想、完美的身体形象,导致不符合的个体改变他们的饮食行为,以达到标准。然后,由于这些持续的异常行为,个体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和功能失调,这是第三点。根据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共有八种进食障碍,由于标准的互斥,因此不会出现同时发作两种障碍的可能性(American Psychiatric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一个显著原因是是对身体形状和体重的关注,从而导致不正常的饮食行为,例如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除此之外,社交网络、生物易感性和诸如自我控制等心理因素均对进食障碍产生影响。什么是神经性贪食障碍?
神经性贪食症是所有进食障碍中与其他障碍有部分特征重叠的一种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不受控制的过度进食,然后通过代偿性行为来移除食物(Durand, Barlow, & Hofmann, 2018, p. 283)。诊断标准为,暴食的反复发作,反复出现不适当的代偿行为以预防体重增加,暴食和不适当的代偿行为同时出现,自我评价过分受体型和该障碍并非仅仅出现在神经性厌食的发作期(American Psychiatric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暴饮暴食行为的标准在行为的程度和时间上是严格界定的,即在相同情况下,限定时间内超出大多数人的正常食物摄取量,这个标准与暴
食障碍(Binge-eating disorder)的标准相同。此外个体的失控感会伴随着暴食行为出现。其次,个体出现了不恰当的补偿行为以防体重增加,这与暴食行为同时发生。由于神经性贪食症患者过度关注自己的体重,他们通常会出现不恰当的补偿行为,如常见的自我催吐,以减少暴食行为后体重增加的风险。最后,个体自我评价受体型和体重的过度影响,从而导致个体自尊水平偏低。一些研究者根据过度强调体型与神经性贪食症的关系,编制了体型自我报告量表来预测神经性贪食症的发病率。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统计,年轻女性神经性贪食障碍的12个月患病率为1%-1.5%,而终生患病率维持在1.0%。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出现神经性贪食障碍。此外,神经性贪食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的发病率均高于男性。Fallon 和Rozin(1985)揭示了患病率的性别差异是由于两性对身体意象认知的不同。
神经性贪食障碍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文化因素对神经性贪食症的影响最为显著。Gordon、Castro、Sitnikov 和Holm-Denoma(2010)认为,所有族裔的妇女都易患进食障碍;拉丁裔和非裔文化更喜欢较大的女性体型,结合进食障碍在白人女性中比非裔美国女性更为普遍的事实,可见文化可以通过直接影响女性对体形观念来影响进食障碍的发生。
进食行为不仅是生存的手段,也是文化和宗教的大杂烩。进食障碍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因为某些宗教对进食行为有严格的规范。一项研究提出,在接受治疗的饮食障碍患者的临床人群中,宗教取向和进食态度之间存在曲线关系(Smith, Richards, & Maglio, 2004)。在某些宗教
中,有禁食的传统,比如斋月,这可能会影响进食障碍,尤其是神经性贪食症和神经性厌食症。
智汇
芒硝的作用大家说
李白酒诗Family life guide -223-
这个斋戒传统通常要求信仰者在日出之后不要进食,并且限制食物种类。因此,经过几天甚至一个月的饮食抑制后,人们会补偿性暴食。虽然单次暴食不符合神经性贪食障碍的标准,但过度关注身体和体重的个体可能在暴饮暴食后,选择一些不适当的补偿行为,这增加了个体出现神经性贪食症的风险。
此外,某些宗教为女性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模式,如保持身材,从而导致女性在宗教的压力下追求理想的模式。一项研究表明,临床医生在治疗犹太妇女时应考虑宗教倾向和精神需求评估,因为外在和内在的宗教倾向都能预测不同程度的进食障碍和对身体的不满意(Weinberger-Litman, Rabin, Fogel, Mensinger, & Litman, 2016)。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宗教也是防止自伤行为的强大约束力量。大多数主流宗教都要求信徒修身养性,甚至通过神话来惩罚和谴责自伤行为,例如佛教中自杀会导致下地狱的结果。理查兹等人(2018)提出,宗在结束治疗后,教信仰可以成为进食障碍患者的有力辅助物。因此宗教信仰是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方法还是危险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神经性贪食障碍的评估工具藤茶的功效
虽然DSM-5诊断可靠有效,但单靠一本手册是不够的。而且对于一些出现异常行为但不符合所有诊断标准的个体,DSM-5对这些个体的早期预测和干预是低效的。此外,神经性贪食症患者通常隐藏异常行为,比如隐藏进行自我催吐,当有人出现时会暂停暴食行为。因此预测神经性贪食障碍还需要其他辅助。
根据DSM-5,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某种饮食紊乱的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但神经性贪食障碍患者通常在正常体重或超重范围内(BMI> 18.5kg/m 2,或BMI< 30kg/m 2),这使得BMI 对神经性贪食障碍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此外,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BMI 指数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可靠。另一种评估工具是体型问卷(Body shape questionnaire,BSQ),这是一种关于体型概念的自评问卷,即“感觉肥胖”的认知(Cooper, Taylor, Cooper, & Fairbum, 1987)。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神经性贪食障碍患者的BSQ 评分与普通女性有部分重叠。但BSQ 测量的心理维度
已知在患者群体内部和普通样本内部都有相当大的强度差异(Cooper et al., 1987)。因此BSQ 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程度的衡量,而不是对障碍的预测。如前所述,饮食障碍是过度关注体重,并出现不正常的进食和相关行为,因此对进食及相关行为的测量工具将是一种有效的预测工具,即进食态度测试(Eating attitude test,EAT)。研究显示EAT-26在评估高中、大学和其他特殊风险样本(如运动员)的“进食障碍风险”时特别有用(Garner, Olmsted, Bohr, & Garfinkel, 1982)。然而Garner 等人(1982)认为,单纯的EAT-26并不能对饮食障碍做出明确的诊断,有必要将其与BMI 相结合。一项研究(Tobin, Johnson, Steinberg, Staats, & Dennis, 1991)认为,神经性贪食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是由于几种不同维度模型的出现。
sq3r这些研究可能反映出EAT-26或任何其他筛查工具,都不能作为识别进食障碍的唯一有效手段。此外,目前在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中还有一种评估方法,即计算机化的身体意象评估,它是
一种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身体形象认知进行比较的方式。虽然被研究证明是可靠的(Caspi et al., 2017),但是如果想要更全面地了解不同饮食障碍中的身体形象认知障碍,就需要结合不同的评估工具。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一般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与神经性厌食症不同的是抗抑郁药物被认为对
神经性贪食症有效。针对异常进食行为和对体重和体形的态度的短期认知行为治疗成为了神经性暴食障碍的治疗选择(Durand et al., 2018)。神经性暴食症的主要特征是对个人身体和体重的误解,认知-行为强化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enhanced,CBT-E)有助于改善个体关于体重的概念。CBT-E 致力于通过提供和揭示有关饮食行为的知识来改变人们对饮食、身材和体重的想法和态度。另一种心理治疗是人际心理治疗,它专注于改善人际功能。有研究认为无论从短期效果还是长期效果来看,CBT-E 似乎都是成年人较好的治疗选择(Fairburn et al., 2015)。神经性贪食障碍的治疗方法也并不仅限于此,如神经性厌食与贪食症的营养管理、家庭治疗、精神动力治疗等,均侧重于不同视角的神经性贪食症治疗,而治疗效果在不同角度上看也有所不同。
更有趣的是,不同专业的医生和心理学家,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时都有偏好疗法(Herzog et al., 1992)。尽管CBT-E 在神经性贪食症中仍被广泛应用,但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认为对神经性贪食障碍同样有效,例如一种称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药物。目前关于神经性贪食症和其他饮食障碍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药物治疗,以一种副作用最小、长期有效的新药为重点。二是改进CBT,即CBT-E 联合其他治疗方法,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第三,其他治疗,如综合认知-情感治疗。但是与神经性贪食症的评估一样,研究还停留在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上,这意味着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神经性贪食症治疗方法。
总之,CBT-E 作为神经性贪食障碍的主流疗法,在检测神经性贪食障碍患者的变化过程还需要进一步
男士中分的研究,而这可能会进一步解释进食障碍的成因。未来的研究需要整合现有的理论,形成关于神经性贪食障碍和进食障碍的综合理论。此外神经性贪食障碍预后较差,研究改善预后、减少复发的方法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采集食物到耕作圈养,进食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本能行为,而且与社会的联系是复杂的,从食行为随社会模式的变化能反映这一点。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人类每天都淹没在巨大的信息中,这些信息塑造了我们对身体的认知。即使社会提倡通过不健康的节食来保持身材的做法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但像“你应该对你肥胖的身体负责,你只是无法控制自己”这样的广告词无疑又让人掉进不瘦等于不自律的极端,那么谁才该为不正常的进食行为负责呢?
榨豆浆的做法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iatric, A.,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 S. M. T. F.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DSM-5 (5th ed.
智汇
大家说
-224 - Family life guide
ed.). Washington, D.C.: Washington, D.C.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素描球
[2]Caspi, A., Amiaz, R., Davidson, N., Czerniak, E., Gur, E., Kiryati, N., . . . Stein, D. (2017). Computerized asssment of body image in anorexia nervosa and bulimia nervosa: comparison with standardized body image asssment tool. 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20(1), 139-147. doi:/10.1007/s00737-016-0687-4.
[3]Cooper, P. J., Taylor, M. J., Cooper, Z., & Fairbum, C. G. (1987).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body shape questionnai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6(4), 485-494. doi:10.1002/1098-108X(198707)6:4<485
[4]Durand, V. M., Barlow, D. H., & Hofmann, S. G. (2018). Esntial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Cengage Learning.
[5]Fairburn, C. G., Bailey-Straebler, S., Basden, S., Doll, H. A., Jones, R., Murphy, R., . . . Cooper, Z. (2015). A transdiagnostic comparison of enhanced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CBT-E) and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eating disorders. Behaviour rearch and therapy,(70):64-71.
[6]Fallon, A. E., & Rozin, P. (1985). Sex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desirable body shap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4(1), 102.
[7]Garner, D. M., Olmsted, M. P., Bohr, Y., & Garfinkel, P. E. (1982). The eating attitudes test: psychometric f e a t u r e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c o r r e l a t e s.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Medicine,12(4):871-878.
(上接第35页)
容的传授,更应该完成对学生职业素质、思想政治道德理念的培育。告诉学生“为什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 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
在新时期下,高校人才培养要能够面向未来、面向市场、面向世界。对于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活动而言,其更是需要完成对全球经济形势的解读和理解,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创新创造能力。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此,要求能够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不断的展开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探索。第一,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消费者行为理论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教学活动,还原真实的消费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在微观
经济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完成对各种教育信息方法、教育信息工具的应用。举例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经济发展大事记,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了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多媒体信息化教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培训、学习,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立足教学实践化目标 完善微观经济学教师队伍建设
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借助微观经济学知识展开经济实践活动。因此要求能够培育起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教师要拥有最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能够与时俱进的更新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教师要能够拥有较强的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窥视到经济市场发展规律,授予学生展开经济实践探讨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招聘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更要求定时定期展开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落实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具体内容。
结语
“微观经济学”不仅涉及经济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包含很多社会事件、热点新闻。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知识时,通过新型教学理念的助力,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立体地分析社会上典型的经济学知识和案例。
吊针学生也能够注重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应用,完成对现代经济活动的探索分析。在未来,随着社会发展,微观经济学涉及的领域会越来越多元化,实现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仍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常艳花.基于超星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共享开放课程建设——以“微观经济学”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5):217-219.
[2]赵明霏.实验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07):287-291.
[3]赵红梅,孙晓芳,闫永琴.《微观经济学》课程线上教学实践与反思[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2):133-135.
[4]唐友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J].科技经济市场,2019(09):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