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将抗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3、散发:某病变率维持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无明显的时、空联系和相互传播关系,表现为散在发生,数量不多,这样的流行强度称为散发。
4、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发病率水平。
5、大流行:当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时间内可跨越省界、国界或洲界,发病率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称为大流行。
6、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相同病人的现象。
7、食物热效应:人体由于摄取食物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是食物的消化、运输、代谢和储存活动中所额外消耗的能量。
8、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9种: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色氨酸、组氨酸(儿童特需氨基酸)
条件必需氨基酸:由于代谢障碍或机体某一生理状态下不能大量合成来满足集体需要的氨基酸。
氨基酸模式: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蛋白质互补作用:由于各种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模式不同,通常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相互搭配混合食用,混合后食物蛋白质中氨基酸模式更接近理想模式,从而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作用称蛋白质互补作用。
9、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0、尘肺病:即肺尘埃沉着病,该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矽肺 2.煤工尘肺 3.石墨尘肺 4.碳黑尘肺 5.石棉肺 6.滑石尘肺 7.水泥尘肺 8.云母尘肺 9.陶工尘肺 10.铝尘肺 11.电焊工尘肺 12.铸工尘肺
11、传染病:是指由特异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引起的一类疾病,这种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可以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方式(经由中介的动物宿主、昆虫、植物宿主或其他环境因素)传染给易感宿主。
12、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直接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抵抗某种传染病的能力的方法,称为人工被动免疫。
13、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或者陪住者等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传染性疾病。
14、NCDs: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15、慢性病管理: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组织慢性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通过为健康人、慢性病风险人群、慢性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地管理,以达到促进健
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医药费用为目的的一种科学健康管理模式。
16、环境卫生:以人类及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 通过识别、评价、利用和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达到维护人群健康之目的
17、Biological marker:生物标志物,反映机体与环境中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测定指标。分为3类。接触性生物标志物:指生物材料中存在的环境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其含量的高低可反映机体对其毒物的接触水平。效应性生物标志物: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是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18、剂量—关系反应:是指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导致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沉思默想19、健康维护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和针对性的评估并对整个生命全程进行干预,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威胁,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疾病、对所患的疾病进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经济有效地避免早亡和提高生活质量。
20、剂量—效应关系:指化学物质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生物机体之间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的关系。
21、分子影像学:经血是黑色的(molecular imaging)是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学。
22、社区卫生: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社区卫生是人群健康的策略和原则在社区水平上的具体应用,即强调了解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和 疾病,通过确定优先项目、消除不同群体间健康的不平等来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3、社区动员:指通过发动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社区健康发展目标的群众性运动。
冷的搞笑图片
24、公共卫生监测:是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的资料,经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应知道的人,并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
25、阳性预测值:指筛检试验验出的全部阳性例数中,真正“有病”的例数(真阳性)所占的比例,反应筛检试验结果阳性患者目标疾病的可能性。
26、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7、免疫接种:是指将抗原或抗体注入体内,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怎么测试麦克风有没有声音
28、化学预防:是指对无症状者蛘秋的声音使用药物、营养素(包括矿物质)、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作为第一级预防措施,提高人群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已出现症状的病人以及有既往病史的人使用上述物质治疗疾病不属于化学预防。
29、健康行为(严格):与促进、维护或恢复健康相关的个体心理、情感状态和外显的行为模式。常见的健康行为包括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预警行为,预防事故发
生以及事故发生后的正确处置;避开环境危害等行为。
30、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即健康教育+环境支持。
31、自觉可能障碍:人们对采取某种健康行为可能遇到的客观困难或自己心理上的障碍的主观认识。人们在考虑行为好处的同时,也在判断该行为风险(副作用)、不愉快(疼痛)、花费过多等。
3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3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 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34、急性化学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疾病。
35、环境卫生: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打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Primary prevention: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如果疾病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又称为根本性预防 。 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
2.全人群策略:指针对影响整个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尤其是病因链上那些远端的因素进行干预降低整个人群疾病的风险。
3.高危人群策略:针对疾病高风险的个体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来降低其将来发病的风险,重点关注病因链的近端,干预针对性强和效果明显。
4.似然比(LR) :似然比是指病例组中某种试验结果出现的概率与非病例组中该试验结果出现的概率之比。 (又分为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
似然比为1:表示验前和验后概率相同,没有必要做此试验。
似然比>1:表示在做试验后,患该病的可能性增大。
似然比愈大,患病的可能性越大。似然比小于1:表示患病可能性小。似然比越小,患病可能性越小。
5.gold standard:金标准。所谓“金标准”是指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最准确、最好的诊断方法。临床上常用的金标准有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尸检)、手术发现、影像诊断(CT、核磁共振、彩色B 超)、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以及长期随访所得的结论。金标准一般是特异性诊断方法,可以正确区分为“有病”和“无病”。但目前金标准在诊断医学中的应用不是很多。
6.灵敏度:指一项诊断试验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阳性(患病)的能力,即真阳性率。灵敏度(%)= a/(a+c)undefined100%
7.特异度:你快乐就好指一项诊断试验能将实际上未患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阴性(未患病)的能力,即真阴性率。特异度(%)= d/(b+d)undefined100%
8.假阴性率(漏诊率):实际有病,但根据诊断标准被确定无病的百分率假阴性率= c/(a+c)×100% = 1-灵敏度
9.假阳性率(误诊率):实际无病,但根据诊断标准被确定有病的百分率。假阳性率 = b/(b+d)×100% = 1-特异度
10.环境卫生: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打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11.Biological marker:生物标志物,反映机体与环境中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测定指标。分为3类。
接触性生物标志物:指生物材料中存在的环境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其含量的高低可反映机体对其毒物的接触水平。
效应性生物标志物: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是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表扬的近义词12.剂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指化学物质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生物机体之间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的关系。剂量—关系反应:是指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导致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