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资料

更新时间:2023-05-19 13:35:38 阅读: 评论: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我国目前勘探开发的大部分油田都是低渗透油田,而低渗透油田大多采用高压注水开发。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往往会造成油注水井附近的地层污染和伤害,导致注水压力升高,注水量下降以及油井产量降低,即出现“注不进采不出”的困难局面,给油田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低渗透油藏投入注水开发,对低渗透油藏高压注水过程中的储层伤害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储层伤害的实质就是储层中流体渗流阻力的增加和渗透率的下降,对于注水储层具体表现为:储层“注不进水、注水压力升高、吸水能力下降”。注水储层伤害的直接后果是注水井的注水效率降低,油井受效变差,在油田生产中,注水储层损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低渗透油藏来说能导致储层伤害的主要原因是水锁伤害、敏感性伤害以及固相颗粒堵塞造成的伤害。蚂蚁有几条腿
对于低渗透油藏来说能导致储层伤害的主要原因是水锁伤害、敏感性伤害以及固相颗粒堵塞造成的伤害。
孔子登山
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在我国油气储量构成中占有相当比重,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低渗、特低渗透砂岩油层普遍具有低孔低渗、裂缝发育、非均质性较强的特征,钻井、完井及生产过
程中极易受到损害。储层保护研究在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1引言每天早安问候语
1.1 目的及意义
低渗透油藏是指空气渗透率低于50×10-3μm2的油藏。低渗透储层广泛分布在我国各个油区。根据实际生产特征,按照油层平均渗透率可以进一步把低渗透油田分为三类[李道品等著.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第一类是一般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050×10-3μm2;第二类是特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110×10-3μm2;第三类是超低渗透油田,油层平均渗透率为0.11 ×10-3μm2
美国低渗透油气田可采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0%15%。前苏联19711988石油储量增加0.7倍,其中低渗储量增加2.3倍,低渗储量已占其总储量的42.5%,年产量也达到1×108t [杨俊杰.低渗透砂岩油气层的地质特征,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北京:石油工业业出版社, 1993]
低渗透油田在我国早有发现,著名的延长油矿(1907)就是典型的特低渗透油藏[曾大乾,李淑贞.中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石油学报,1994.15 (1): 3846]
从我国油气储量的构成看,低渗油气藏占有相当比重。根据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石油资源量为1069×108 t,天然气资源量为53 ×1012m3,低渗透石油储量为72.3 ×108 t,主要分布于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和准噶尔盆地等。
低渗透储量广泛分布在我国21个油区。按照低渗透储量占油区储量百分数排列,延长和四川全部是低渗透储量;其次是吐哈、长庆、吉林、玉门、二连,占油区储量的50%以上。在我国陆上低渗透探明储量中,新疆、胜利、大庆、吉林、辽河、大港、长庆所占比例较大,共计72.5%[乔芸,张广杰,刘秋桂.我国低渗透油田开发的现状、规律及评价.低渗透油气田研究与实践(卷二).北京:石油工业业出版社,2001]。因此,低渗透油田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低渗透储层中特低渗透储层又占相当高的比例。特低渗透油田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庆、吉林、长庆、新疆等油田。
特低渗透砂岩油层普遍具有低孔特低渗、裂缝发育、非均质性较强的特征,钻井完井过程
中的油气层损害最为突出。特低渗砂岩油层具有一定的自然产能,但钻井完井过程中的储层损害使油井初始产量极低或无,影响了对油层的及时发现与准确评价。因此,储层保护就成为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勘探开发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在钻并完井过程中,主要是钻井完井液滤液和固相颗粒侵入引起的损害。通过控制滤液和滤饼的性质可以减轻损害。一种方法是配制既能形成无损害滤饼,又具有抑制性滤液的钻井液[49许史恬译.减少地层损害的产层钻井液.国外钻井技术,1996, 11 (1):27-30
50李文魁,程智远.保护储层的新型工作液配方的实验研究.钻采工艺,2001, 24 (1):68-71 51王越之,罗春芝,施建国等.合成基钻井液储层保护技术研究.石油钻探技术,2003,31(1):31-32 [52」王松,胡三清,刘是等.MMH钻井液对裂缝性油气层损害规律的试验研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 22 (3):83-84 [ 53 ] Sanchez Ema, et al . Influence of drill-in fluids composition on formation damage. SPE 82274 prented
    at the SPE European Petroleum Conference held in Paris, France,  24-25 October 2000
[54] Gaurina-Medjimurec N,  Steiner I, Simon K and Matanovic D.  Avoidance of Formation Damage by
    Application of Proper Drill-In Fluid  (A Ca Study of a Mature Field).  SPE 65185 prented at  the
    SPE European Petroleum Conference held in Paris,  France,  24-25 May 2000 [55] Lynn J D, Nasr-EI-Din H A.  Formation Damage Associated with Water-Bad Drilling Fluids and    Emulsified Acid Study .SPE 54718 prented at the  1999 SPE European Formation Damage    Conference held in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31 May-1 June 1999]。国内外学者对滤饼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滤饼的形成、滤饼性质以及滤饼清除方面[56-69]。另一种方法就是采用屏蔽暂堵技术。
    屏蔽暂堵技术是把压差和钻井液中固相颗粒两个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利用油层被钻开时,钻井液液柱压力与油层之间形成的压差,在极短时间内,迫使钻井液中人为加入的各种类型和尺寸的固相粒子进入油层孔喉或裂缝的狭窄处,在井壁附近形成渗透率近于零的屏蔽暂堵带;此带能有效地阻止钻井液、水泥浆中的固相和滤液继续侵入油层,其厚度
必须大大小于射孔弹射入深度。屏蔽暂堵技术的关键是钻井液中含有足够多的能与储层孔喉尺寸分布相匹配的各种架桥粒子及填充粒子,对于裂缝性储层,需要有相应的非规则粒子。
    早在1977Abrams就提出在泥浆中加入桥堵材料(bridging material)以减小固相颗粒对地层的损害[70],得到实验结论:泥浆中含有大于或等于孔喉尺寸中值三分之一,体积浓度不小于5%的桥堵材料时,对岩样的损害浓度不超过1英寸。国内研究人员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也开展桥堵粒子架桥规律的实验模拟研究[71-73]。经大量动态桥堵实验表明:采用三分之二匹配原则时架桥效果最好,2/3架桥粒子在孔喉、裂缝处能稳定架桥,架桥粒子浓度不应低于3%。近年来,Hands等人又提出暂堵剂颗粒的D9o90%的颗粒均小于该尺寸)约等于储层的孔径时,可获得较理想的暂堵效果[74]D9o的值在测
得的暂堵累积粒度分布曲线上即可读出。三分之二匹配和D缺失的一角9o都是经验规则,崔迎春等提出用屏蔽暂堵分形理论,定量计算出孔喉(或裂缝)和暂堵剂颗粒分维数,选择与储层孔喉(或裂缝)分布的分维数相同或相近的暂堵剂,作为此储层的优选暂堵剂[77-79]
    以前的实验和研究只是确定了暂堵剂的大致浓度,而各种暂堵剂的加量比例如何实现最
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缺少相应的软件来拟合暂堵剂组合的粒度分布,得到最优的加量比例,再开展推荐配方的屏蔽暂堵实验评价,验证配方的暂堵效果。因此设计屏蔽暂堵材料优选软件就尤其必要和迫切。
    针对特低渗透砂岩油层,敏感性实验评价方法尚存不足之处,没有更好的模拟地下情况,评价束缚水饱和度下的煤油速敏,以及没有在敏感性实验后反向驱替实验流体来证实岩心中的微粒运移。所以改进实验方法大有必要性和研究意义。
 
和泉四段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先进的实验分析测试手段,开展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地质特征和潜在损害因素分析、敏感性实验评价、钻井完井液损害评价,综合分析特低渗透砂岩油层的损害机理。
    应用屏蔽暂堵技术原理,编制出屏蔽暂堵材料优选软件,依据储层裂缝宽度和孔隙结构参数,拟合不同加量比例的暂堵材料粒度分布,确定最优的暂堵配方。开展室内屏蔽暂堵实验,形成保护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层的屏蔽暂堵钻井完井液技术,提出有针项目经理工作职责
对性的储层保护技术方案,并进行3口井的现场试验。收集现场钻并液总结,测并,试油,测试数据,评价屏蔽暂堵技术应用效果。初步形成一套适合研究区储层特点的钻井井保护配套技术,为提高特低渗透油层的产能,促进研究区的油层发现和评价提供支完持。英语必修五单词表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从二十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保护油气层技术研究,经过50余年的努力,深刻剖析了油气层损害机理,基本形成了从打开油气层钻井完井直至油气田开发全过程的保护技术。储层保护技术在提高探井成功率、促进发现、准确评价油气层、提高增产措施成功率、提高采收率和高效经济开发油气藏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5) Roland F.I<rueger. An overview of formation damage and well productivity in oilfield operation. JPT, Feb. 1986: 131152.
陪我长大的愿望[6) Reed M G. Formation damage prevention during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NMT 890006. 1989: 33-38
[7) Kenneth E.Porter.  An overview of formation damage. Journal of Petroleum Engineers. Aug.  1989: 780-787四个意识
[8) GhalamborAti, Economides M J. Formation Damage Abatement:A Quarter-Century Perspective. SPE 58744 prented at the SP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mation Damage Control held in    Lafayette, Louisiana, 23-24 February 2000]

本文发布于:2023-05-19 13:35: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9172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渗透   储层   暂堵   损害   油层   实验   屏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