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同性恋的生物学成因
生工1304班 王筝
学号:2013304200423
摘要:同性恋在现在的人类社会中已经屡见不鲜。对于比人类低等的生物,也有月一百五十个物种会出现这种现象。生物体进化出雌雄之后的两性交流大都为了繁衍生息,延续种族和基因。人类社会中对同性恋的看法多种多样,但是同道中人仍无法自拔。据科学家研究显示,同性恋已写入了人类基因中。
关键词:同性恋; 生物学; 机理
Abstract: Homoxuality in today's human society have been common. For lower than human creatures, there will be monthly one hundred and fifty species of this phenomenon. Male and female gender exchanges organisms evolved to thrive after mostly continuation of race and genes. Human society diver views on homoxuality, but fellow human remains unable to extricate themlves. According
to scientists, rearch shows that homoxuality has been written in the human genome.
订婚贺词
Keywords: gay; biology; mechanism
正文
同性恋现象古已有之,并且一直存在。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历史背景,提倡或否,同性恋在人类中总是保持着一个相当的比例。我国的学者把同性恋定义为:这种关系可以存在于内稳的心理上或外显的行为上,如果一个人终生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同性别的人建立心理或行为上的这种关系,就可以称为同性恋者。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科学家给出了各种猜想,但是就人类大脑的复杂性而言,现在的研究都还停留在假说的阶段。其中生物学的相关假说大致可以分为遗传因素、性激素水平、大脑结构三类。
遗传因素角度来看,1952年科尔曼的研究发现,40对单卵双生子中都是同性恋的几率为100%,而45对双卵双生子中都是同性恋的几率不足15%;1993年海默等人发现异性恋兄
弟在X染色体的短臂上一段基因的共有率为50%,而同性恋兄弟的共有率则高于50%,进一步研究这40对同性恋兄弟的DNA,表明同性恋者和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在其X染色体长臂顶端区域有决定了他们性取向的基因——X28。有研究发现同性恋与母亲基因及家庭排行密切相关,尽管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占据大部分,但在导致同性恋的因素中这两个因素可能占了20%。
“男性基因”SRY和“女性基因”Wnt4的发现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同性恋的生物医学基础。SRY在哺乳动物性别决定中起关键性作用,它可以启动睾丸的分化,是搞完决定负调节的抑制因子。表现为XY核型的个体因检测不到SRY基因或SRY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因此表现出女性化,同理XX核型的个体也可能因为相同的原因表现出男性化,也就是一定意义上的性反转。有关性别决定和分化的机理还很复杂,涉及了很多的基因、蛋白、和调控因子,对性别决定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性行为机理的研究,使我们能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性别,以及其他性别相关的问题。
近年来,人类基因组计划下属的基因组医学课题组研究认为同性恋与隐性基因遗传有关,这种基因位于染色体的一个特别区域上,当男性具有这样的隐性基因且他的结婚对象不具
有这一隐性基因,那么他们的子代不会是同性恋者或者为双性恋者。如果夫妻双方都具有这个隐性基因,他们的子代就有可能有同性恋倾向。如果这一研究能够成立,那么同性恋属于基因遗传也就得到了证实。
科学家从脑和内分泌的研究出发,认为认为同性恋可能与调节性活动的下丘脑有关。下丘脑是大脑负责调节包括性活动在内的身体各项功能的器官,其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反射神经冲动和参与内分泌两种特性,能将转入的神经信号转化为神经激素性信使,从而作用于垂体对内分泌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1991年西蒙斯·维利对四十一例男性尸体(其中十九例为同性恋)的大脑进行解剖研究,发现同性恋者的下丘脑比异性恋者的下丘脑要小。不久他们又从有同性恋倾向的山羊身上得到了证实。早在1941年蒙特盖卓专门针对男性同性恋中肛门性交现象提出过感觉神经易位的理论,他认为可能是位于阴茎的感觉神经易位到了直肠,于是情欲区也随之发生了移动。虽然早已经被否定了,但是从人体的调节机理来看,人类的机体和行为变化主要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神经可以说是主导方式。因此,人类的性行为方式与大脑结构和神经间的兴奋传导,神经递质的性质和作用等多方面的关系非常值得研究探索。
关于激素水平,有的科学家曾对动物做过实验来证明激素水平对性取向的影响,并且由此推测其对人类的影响。而美国和瑞典的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与味觉相关,跟着味觉走。而体味中可以传达出一个人许多不为人知的情绪和状态等。吸引每个人的体味也是不同的,这些可能与人体内激素的调节有关。
你的歌词
在性激素因素方面,维兰尼等人发现,男同性恋者尿液中的睾丸酮含量低于正常男性对照组,而女同性恋者尿液中的睾丸酮含量则高于异性恋对照组,对此有的研究还得出了相反的结论。Money等人在1969-1972年的研究中发现,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雄性激素的过多或过少,对性别的分化大有影响。但实验事实也表明,给男同性恋者补充睾丸激素并不能激发其异性恋行为。另外每个人都有雌雄两性的性激素存在,当这两性激素的分泌失调时,就有可能产生性取向的变化。可以说,性取向的变化与激素水平有关,但二者的因果关系仍然有待考究。集合符号大全含义
最近,科学家认为同性恋也应该有它自己的生物进化目的。但具体是什么目的还有待尽一步研究。“这或许是动物们增强关系的一种途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生物学家马勒称:“同性恋可能对物种的基因库的扩大有所贡献。”这也表明,对同性恋的研究将有可能
扩展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同性恋的生物进化目的就在于人类的情感需求将越来越本真、越来越灵活多样,呈现出高级复杂的态势。同性恋对单纯以生育为目的男女恋爱关系的摆脱将变得日渐明朗和公开。
太阳、地球、大自然的存在,本身是一个事实,不是有一个什么目的。生物进化也是一个事实,也不是为了一个什么目的。同性恋的存在,也是一个事实,而不是什么目的。人类制造出一个理论,然后将世界中的某个事实,套进这个理论里去,问——这事实符合这个理论吗?可是问题是,在人类提出某个理论之前,世界中的事实先就存在了。在人类出现之前,世界就已经存在了。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理解、包容和探索。不论我们对同性恋持什么样的态度,它都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
安全附件思考与展望:性取向没有好坏,在整个生物界总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对同性恋的研究中目前占上风的明显是先天基因决定说,而且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同性恋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同性恋群体正一步步获得着全世界的尊重。同性恋既不是疾病,也不是病态,只是一种正常的只占少数的性取向,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也应该得到世界的尊重。而且医学界也证明了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并没有解剖或生理上的差异。同性恋
只是一种存在,一种自然界长期广泛和普遍的存在。我们要做的永远不是对什么事情打上什么样的标记,科学的进步就是不断打破前人的结论。让我们放开视野,探索进化的奥秘,诠释生命的神奇。
参考文献:
广形容人好的词语州医药20 0 8年第 3 9卷第 1 期 同性 恋 的生 物学 成 因
王 继明 陈历 儒 刘 浩 荣
湖 南农 业 大学
性别发展的生物学取向研究述评*邹吉林 王美芳 曹仁艳 闫秀梅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 250014)
性格与遗传 百度文库
同性恋性取向成因简析 王兰 百度文库
儿童睡觉出汗
男男同性恋艾滋病综合调查分析 陈美芬,赵建佳,裘立晓before的反义词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宁波符合大全 315020
汪建新,温江红,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2(4).
中国同性恋与艾滋病
作者:Rodney H. Jones 来源:潘绥铭 主编:《艾滋病时代的性生活》之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