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作格分析与批评性语篇分析
摘要:本文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概念功能的分析方式——及物性和作格分析出发,通过对美国《时代周刊》(times)关于2005年4月爆发于中国上海等地的反日示威游行的报道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探讨英语新闻中及物性系统各种过程的选择和构建在新闻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并揭示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在批评语篇分析中的实用性和互补性。
爱一个人的诗句关键词:及物性作格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
1、引言
在批评语言学看来,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任意的,语言形式本身的选择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即语篇出现的语言结构和过程是说话者从整个语言体系中选择的结果,而这种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语境,说话者的立场观点和交际意图。事实上,语篇的各个层次结构都肯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意义,但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时不必也不可能详细考察其中的每一个语言成分。通常的做法是:在对语篇的语境,功能和相关的社会关系具备丰富的直觉知识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中可能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某些语言
结构和过程,然后就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做出有意义的概括(辛斌,1997)。本文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的分析方式-及物性和作格分析出发,通过对美国《时代周刊》(times)关于2005年4月爆发于中国上海等地的反日示威游行的报道进行及物和作格分析,探讨英语及物性系统中各种过程的选择和构建在新闻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2、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语篇分析
批评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虽然并不排斥其他的语言学理论,批评语言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建立在以m.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之上的。我们知道,系统功能语言学主张语篇分析不仅要对单纯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即分析语篇本身的语言过程,语气情态,衔接连贯等,而且要联系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对语篇进行评价,也就是语篇分析既要考虑语篇内部的环境,即上下文(co-text),又要考虑其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和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胡壮麟,1994)。批评语言学也是把微观层次上的语言使用及语篇本身与宏观层次上的社会权势,控制和意识形态结合起来,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分析。fowler(惠民补贴1979)指出批评语篇分析时应特别注意及物
性,情态,分类和连贯性等;辛斌(1997)曾从语篇的分类系统,及物性系统,情态系统和转换探讨语篇的意识形态意义;戴炜华等(2004)曾提出名物化,被动化,原话引述和间接引述是常用的来自系统功能语法的批评语篇分析方法等等。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是一对可以互补的分析方法。然而,在不少批评语言学家对语篇的概念意义进行及物分析的同时,却少有人提及作格分析这一对及物分析可以起到重要补充作用的分析方法。在此,笔者拟通过对所选语篇进行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以揭示二者在批评语篇分析中的实用性和互补性。
3、及物分析
halliday认为,语篇不是一个超级句子,而是一个意义单位,是在一定情景语境的激发下从一整套可供选择的功能成分中选择出来的。情景语境有三个语域变体: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这三者分别与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有着系统的联系(halliday,1994,2000)。及物性是英语中表示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落干种过程(process),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
nts)(胡壮麟等,1989)。在及物性系统中,语场体现于概念功能,概念功能体现于及物性。因此,通过对及物性系统中各个过程的分析就可推知语篇的语场因素。
功能语法认为通过分析语篇内部及物性系统的各个过程能够揭示事件中各个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这里所说的权力关系准确地讲指的是参与者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笔者分析了2005年4月25日美国的《时代周刊》报道了当月爆发于中国北京上海等地的反日示威游行,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报道中,物质过程占据了绝对优势,占过程总数的81.3%。从占全文绝对多数的物质过程的统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过程基本上用了动作性很强的动词,而且各个过程都可以找到明确的动作者和目标。同时我们看到,除了最后关于日本采取行动的报道的两个物质过程之外,其余全部的动作者都跟中方有关,而目标或动作承受者都跟日方有关,各过程选择的动词都是具有破坏意义的词。通过这种安排,中方成了赤裸裸的肇事者,日方成了被动的受害者。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各过程中动作者,动作过程和目标在词义上的深入顺序。在动作者中,开始是北京和中国政府的反对,然后是成群的年轻中国人(throngs of mostly young chine),游行人群先被称为抗议者(protesters),然后被称为示威者(demonstrators)
,进而被称为暴徒(mobs)。过程中各动词也采取了同样的语义递进方式,从不断提出(have been placing)到开始(started with),再到继续(continued),然后出现了打、砸、烧、扔(broke away,vandalized,burned,threw)等一系列破坏性动作。在目标中,日方遭受攻击的目标的重要性依次增加,先是餐馆(restaurant)这样的普通处所,然后是领事馆(consulate)这样的重要机构,进而是国家的标志国旗(japane flags),这种渐进结构容易使读者在觉察不到的情况下加深对中方暴力行为的印象和对日方受损的同情,从而达到影响舆论,偏袒日方的效果。
4、作格分析
在功能语法中,halliday将作格(ergativity)分析作为及物性分析的重要补充。与及物分析一样,作格分析也是建立在对过程(process)的分析之上的,但它与及物分析又有不同。作格分析法所要探讨的不是一个动作是否延及某个实体,它所感兴趣的是分清一个动作的原因究竟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胡壮麟,1989)。在作格分析中,逻辑上引起行为或事件的外部或内部原因叫做施事者(agent),动作的载体叫做中介(medium)。中介是每个过程都具有的成分,它相当于:物质过程的动作者(不及物小句)或目标(及物小句),决不后退
心理过程的感觉者,关系过程的载体和价值,行为过程的行为者,言语过程的讲话者和存在过程的存在物。
该报道共有十三个物质过程,表达某人做了某事或者某事发生在某人或某物身上。通过从作格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除了最后两个过程之外,其余各句中只要牵掣到中日两方,日方的有关事物都是以中介的身份出现的,而且都是出现在效果小句(effective clau)中,受到施事者的控制和影响,处于被支配状态。而跟中方有关的事物总是出现于施事者的地位,支配操纵着整个过程。最后两个过程是日方做出的反应,虽然最后日方被放到了施事者的位置上,但读者会感觉到日方的反应是由上文中中方的一系列活动所激发的。因此,从严格的作格意义上讲,日方只能算是提出抗议这一过程的动作者(actor),而不是真正引起提出抗议这一动作过程的施事者(agent),这一过程的真正施事者依然是中方:是中方的一系列破坏行为才导致了日方的抗议和表态。日方以及它提出的抗议,只能是中方这一真正施事者的被动的驱使对象。文章的这种结构产生的效果便是:主动的肇事者和被动的受害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前者的暴行引起了后者理所当然的抗议。
牛排摆盘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作格分析还不能到此为止,作格分析让我们考虑的是引起某事件的逻辑
上的内部或外部原因。从文中字面表述看,中方是物质过程的动作者和作格分析中的施事者,读者印象中的肇事者。然而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施事者,它才是中方采取示威行动的真正动因呢?如果读者能从这一意义进行分析,其语言意识和批评性阅读的能力自然会大大增强。文中只提到了中国反对日本入常(china’s opposition to japan’s bid),如果这被当作整个事件的根本动因是显然缺少说服力的。考虑到这一层,问题也就清楚了:是日本政府在历史和现实许多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东亚各国人民的感情,人们不相信日本能做负国际责任的大国。文章对这一点只字不提,正好从反面反应了《时代周刊》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偏袒日本,误导舆论,在貌似公正的报道中隐含着真正的不公正。
5、结语
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类语篇的分析,揭示那些常常不易被人们察觉的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阶层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以维护自身利益和现存的社会结构”(辛斌,1996)。通过对引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及物和作格分析是进行批评语篇分析的有效手段,且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者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读者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增强反控制意识,并揭示语篇本身的意识形态意义。
参考文献:
[1]fowler,r.et al language and control[m].london:longman.1979.
[2]halliday 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察拼音.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3]戴炜华,等.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04,4:12-16.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徳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恶魔[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辛斌.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1:21-26.
高压锅炖排骨的做法
[7]辛斌.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4:43单音吉他谱-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