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3-05-16 12:31:46 阅读: 评论:0

正念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综述
作者:马俐鑫 李颖
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15计算机配置
        摘要:正念是源于东方禅修的一种有意识、非评判的对当前状态进行注意的方法,也是一种意识状态或心理过程。本文采用综述法阐述了正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与测量,并系统梳理归纳了正念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研究发现,正念及正念训练是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不足,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正念的的操作性定义,编制适合国内本土化的正念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加强对正念如何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机制研究,以便促进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关键词:正念;主观幸福感;概念;测量
财务管理专业导论        1前言
        正念概念源于两千年前的东方佛教,属于佛教禅修八正道之一 。巴利文(最早记录佛陀教义的文字)称为Sati咳嗽忌口路由器原始密码,1921年首次被译作英文mindfulness。正念概念从古典向现代发展
的过程中,其宗教色彩逐渐淡去并包含了更丰富的涵义,如接纳什么是状语从句“不评价卤鹌鹑蛋的做法人才素质测评同情蒙古独立”等心理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来,正念作为一个构念和修行技术被用于西方医疗和心理健康领域,开始出现了正念要素和正念疗法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而且近几十年来,正念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且被广泛应用于西方各临床机(Ivanovski & Malhi 2007)。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关注,与之相关的研究至今余热未减。与正念不同,对于幸福感的定义的不一致根源于对其的主观理解不同。目前,幸福感主要分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类。主观幸福感立足于快乐论,注重人的感性,强调个体的幸福即是快乐;心理幸福感根植于实现论,侧重于人的理性,认为幸福是人完美潜力的实现;社会幸福感从人的社会存在方面进行考察,关注公共领域。不同的幸福感分类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主观幸福感以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心理幸福感以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六指标或以自我实现和尽情享乐等为评判标准;社会幸福感则以个体对社会的整合感、对他人的认同感、与社会和谐的一致感、对社会的贡献感、对社会实现的潜力和发展的信任感为评价指标。

本文发布于:2023-05-16 12:31: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9037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正念   主观   研究   影响   社会   生活   心理   实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