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民族风格转换
作者:李百旬
来源:《新校园(下)》2017电算化会计年第12期
一、归化和异化的形成和发展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两个概念,并把这两个概念追溯到德国施莱尔马赫1813年在柏林皇家科学院做的演讲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论翻译的方法》。施莱尔马赫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两条道路可选:“译者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原文作者,让读者向原文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地不打扰译文读者,让原文作者向译文读者靠拢。”在施莱尔马赫看来,让译文读者靠近原文作者即为“异化晚上祷告”(alienating),而让原文作者靠近译文读者则为“顺化”(naturalizing)。“顺化”与“异化”闺中少女打一字的概念及内涵被韦努蒂引用,并发展为“归化”与“异化”。归化即是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
察今二、归化和异化对英汉翻译中语言民族风格转换的启示
租赁合同
死译、硬译和过度翻译是英译汉实践中存在的两个共性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民族风格缺乏理解,在翻译中不能从句法及语义层面对两种语言进行合理转换。主要表现为:(1美丽深圳)将原语中的句子成分直接移译到汉语句子当中;(2)机械照搬原语中的修辞表达方式;(3)原语中的文化因子在译入语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转换时要么亦步亦趋,要么翻译过度。这些都导致汉语译文佶屈聱牙、语义失真。译文之于汉语读者是透明通顺的,才更容易被汉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皮蛋苋菜汤三、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民族风格转换
1. 句法结构的转换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与相应的哲学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情趣具有文化通约性。由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审美标准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英语语法结构严谨,有较强的逻辑关系,重形合,往往以形制意;汉语语法结构灵活,句子逻辑关系松散,重意合,常常以意驭形。所以,在英汉翻译中,英语句子成分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直接移译为汉语句子中的相应成分,而必须转译为其他的句子成分才能确保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