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
诗篇46篇的讲章大全
诗篇乃是用来赞颂、敬拜上帝的神圣诗歌,那么诗篇46篇的讲章你知道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诗篇46篇的讲章,欢迎大家阅读。
诗篇46篇的讲章篇一
梅花图
《诗篇》第46篇的标题向我们提供了三个信息:(1)本诗的作者——“可拉后裔”,但具体是可拉的哪位后裔,我们无法确定;(2)本诗的用途——“交与伶 长”,供圣殿崇拜选用;(3)本诗的曲调——“调用女音”。这是《诗篇》中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诗篇》之外,也只有《历代志上》15章20节出现一次) 出现这个曲调,有必要在此作一简要的说明。由于《圣经》本身并未对“女音”作过解释,所以我们对这个曲调的理解只能通过推测。众所周知,以色列圣殿中的圣 诗班是由清一色的男性组成的,所以这个“女音”肯定不可能指女声。卜洛克(C. Hasll Bullock)指出:“(‘女音’)指的是女性音域、而非男性音域。”(《诗篇概论》)戈登(A. S. Gordon)则主张“女音”是指演奏女高音的乐器。究竟孰是孰非,很难判断,我们就只作一般性的了解吧。九月九日
对于本诗的写作背景,解经家向来充满分歧,有人认为写于约沙法抵御摩押、亚扪和米乌尼人侵犯之时(参代下20:1-30),有人认为写于希西家反抗亚述攻 击之时(参王下18:13-19;赛36:1-37:38),有人则认为写于被掳时期。尽管我们无从知晓本诗的写作背景,但我们可以通过诗歌的内容确定, 作本诗时,以色列正在经受敌国的侵犯。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民众充满焦虑和不安。为了安慰因惧怕战争而陷入恐慌的同胞,诗人写下这首充满信心的诗歌。本诗三次出现“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可见诗人对上帝的信心有多坚定,亦可见诗人对读者的热情有多真挚。“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这是多么安慰人心的应许!因此,本篇浅析就以此为标题。
由于本诗第9节、第10节均有预言的性质,其中的“止息刀兵,直到地极”以及“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均没有在诗人作诗后的短时间内实现,所以一些解经家坚持认为本诗应当属于“末世之诗”。不过,这种说法并不被太多解经家接受。多数解经家认为,本诗当属“信心之诗”。
由于本诗总是能带给人极大的安慰和鼓舞,所以很多学有所长的肢体将之改编成赞美诗歌,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著名圣诗作品《坚固保障》,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加速下载
本诗共有11节,两个“细拉”将整篇诗歌自然而然地分为三个段落:1至3节为第一段,诗人描述了一位给人“力量”的上帝;4至7节为第二段,诗人描述了一位与人“同在”的上帝;8-11节为第三段,诗人描述了一位让人“休息”的上帝。
一、给人“力量”的上帝(1-3)
作此诗时,敌人重兵压境,杀气腾腾,让不少人心生畏惧。为了消除同胞的恐惧心理,诗人下笔时首先将大家的眼光从敌军的身上引到上帝的身上。只要相信上帝是“我们的力量”,他们就不再畏惧任何困难,因为上帝一定会赐予足够的“力量”,让他们去面对各种环境。
第1节,诗人描述了自己对上帝的认识:“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人一连用了三个对上帝的不同称呼,用以表达并 见证自己对上帝的认识:(1)“我们的避难所”:犹太人非常熟悉何为“避难所”,那是一个用于躲避暴风雨的安全之所。诗人提醒读者,上帝就是让他们躲避敌 人侵扰的“避难所”,在他那里,任何势力都不会对他们形成丝毫威胁。(2)“我们的力量”:“力量”一词,原文中有“强壮”和“能力”等意思,诗人称上帝 是他的“力量”,是要表示他能从上帝那里获得战胜困难的能力,所有以色
列人都应从上帝那里支取这种“力量”。(3)“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帮 助”,是指上帝施行拯救的行动,诗人以“患难中”和“随时”强化上帝之“帮助”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唐佑之指出:“这里的‘随时’可译为丰足或十足,所以 ‘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即指在患难中神给我们十分可靠帮助。这是《诗篇》中常见的句子(22:19,27:9,40:13,44:26,63:7)。神的 帮助可解决一切的问题。”(《诗中之诗〔第八集〕:礼拜诗》)面对敌军入侵时,以色列人中有人主张向埃及等周边大国寻求军事帮助,但诗人告诉他们,上帝就 是最好的“帮助”,没有必要在他之外投靠别的任何势力。
2至3节,诗人描述了自己对环境的态度:“所以地虽改变,山虽摇动到海心,其中的水虽砰訇翻腾,山虽因海涨而战抖,我们也不害怕。”《现代中文译本》译 为:“因此,纵使大地震动。高山崩坍,坠入大洋;纵使怒涛澎湃,群山震撼,我们也不惊惶。”这里描绘了一幅地震和海啸的恐怖画面,虽然这两样灾害的破坏性 极大,但真正相信上帝的人都不惧怕,因为我们坚信,整个宇宙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没有他的许可,任何灾难都不可能靠近我们。《诗篇》104篇十分到位地描 述了上帝对大地和河海的掌控:“(你)将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动摇。你用深水遮盖地面,犹如衣裳,诸水高过山岭。你的斥责一发,水便奔逃;你的雷声一 发,水便奔流。诸山升上,诸谷沉下,归你为它所安定之地。你定了界限,使
水不能过去,不再转回遮盖地面。”(诗104:5-9)威尔克(Michael Wilcock)指出:“虽然希伯来人对深水从来都不感到自在,但是,正如一篇可拉的诗(42篇)和一篇大卫的诗(29篇)显示的,他们的确相信大地是由 上帝设立,而海洋也是上帝控制的(诗42:1-2,33:2-9),那是他们的信仰。”(《圣经信息系列——诗篇〔上〕》)诗人告诉读者,连地震和海啸这 样的自然灾害都无法伤害上帝子民,更何况只是血肉之躯的敌军。
二、与人“同在”的上帝(4-7)
这一段,诗人描述了耶路撒冷圣城在战争前的平静。攻陷京城,是外邦军队的目标,是以色列人的担忧,但诗人坚信,敌人的野心不可能得逞,因为他们想要攻打的城池不是普通的城市,那是上帝居住的圣城,有他“同在”,无论多么庞大的军队,无论多么精良的武器,都无可奈何。
第4节,诗人描述了圣城的地位:“有一道河,这河的分汊,使上帝的城欢喜。这城就是至高者居住的圣所。”从地理位置来看,耶路撒冷的周边没有一条河流,它 是古代少数没有建在河边的城市。因此,这里所说的“河”与“分汊”需要按寓意来理解。范甘麦伦(Willem A. VanGemeren)就曾指出:“江河与水流的意象令人想起伊甸园中那条有四个分汊的河流(创2:洛阳桥位于何地
10-14)。恢复上帝的同在,被比拟为所有属于上帝 的城的成员回到伊甸园中。他们无需惧怕,反而有欢喜快乐的理由,因为上帝已经建立了他与世人同在的居所。这条河是隐喻福分与恢复(参65:9,87:7; 赛33:21,43:19-20;结47:1-12;珥3:18;亚14:8;启22:1-5)。”(《麦种圣经注释:诗篇〔上〕》)诗人告诉读者“这城 就是至高者居住的圣所”的目的,是要提醒他们,面对敌人的挑战时,上帝不会不管,只要相信上帝的权能和信实,就必会看到他奇妙的作为。
5至6节,诗人描述了上帝的拯救:“上帝在其中,城必不动摇;到天一亮,上帝必帮助这城。外邦喧嚷,列国动摇。上帝发声,地便熔化。”第5节描述的是耶路 撒冷城内的状况,由于上帝住在里面,所以城池必然安然无恙。虽然对以色列人而言,被敌人围困的夜晚略显漫长,但只要“到天一亮”,他们就能看到上帝用他奇 妙的双手“帮助这城”。届时,以色列人所有的恐惧都会烟消云散。第6节描述的是耶路撒冷城外的状况,与城内的平静相比,城外整夜都在喧闹,他们的呐喊似乎 可以让“列国动摇”,但对耶路撒冷却构不成任何威胁。“上帝发声”,是对敌人最致使的打击。届时,会出现“地便熔化”的局面,《现代中文译本》译为“大地 就都融解”。无论敌人多么强大,只要上帝一句话,他们就会土崩瓦解。上帝的能力如此之大,我们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第7节,诗人描述了上帝的同在:“万军之耶和华与我们同在;雅各的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这是本诗第二段的副歌。诗人以信心的眼光看到上帝的拯救之后,以 描述上帝的“同在”而结束本段。在诗人看来,敌人之所以无法攻陷圣城,是因为“万军之耶和华与我们同在”,是因为“雅各的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万军之 耶和华”和“雅各的上帝”是同一位上帝,前者强调他是宇宙的上帝,后者强调他是民族的上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诗人在这个段落提到“万军之耶和华”,是有 意为之的,其目的是提醒读者,耶和华同时是天上军队和以色列军队的元帅,所以他会及时以战士的身份与他们“同在”,为他们争战。所以,他们没有任何理由惧 怕敌人。倘若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万军之耶和华”,就能更加深刻理解什么叫“雅各的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
大连海事大学分数线>赵雅芝几岁诗篇46篇的讲章篇二
“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所以地虽改变,山虽摇动到海心,其中的水虽砰訇翻腾,山虽因海涨而战抖,我们也不害怕。有一道河,这河的分汊,使神的城欢喜。这城就是至高者居住的圣所。神在其中,城必不动摇;到天一亮,神必帮助这城。外邦喧嚷,列国动摇。神发声,地便熔化。万军之耶和华与我们同在;雅各的
神是我们的避难所。你们来看耶和华的作为,看他使地怎样荒凉。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极;他折弓、断枪,把战车焚烧在火中。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万军之耶和华与我们同在!雅各的神是我们的避难所。”(诗46:1-11)和合本的标题是“神与我们同在”,可拉后裔的诗歌,交与伶长。调用女音。46篇诗歌是大卫带领以色列人在圣殿敬拜神用的诗歌。这首诗歌的背景有很多说法,比如说是约沙法受摩押人攻击时的诗歌;希西家在反抗亚述帝国攻掠以色列人时的诗歌;以色列人被掳时的诗歌。各种可能,无人知晓这首歌的真实背景。但是我们知道的是那时的以色列人正在经受着帝国的侵犯。为了安慰在恐惧中的人民,诗人写下了这首充满信心的诗歌。本诗主要是讲战争中仰望神的平静安稳。虹吸式雨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