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改革评论
医学与哲学2014年11月第35卷第11A 期总第512期
医疗保险与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机制转型
倡
赵 云①
摘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必须重构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机制。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缺乏较高的行政级别和较厚的盈利空间,所以医疗卫生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和计划配置机制均会陷入失灵。基于这个观点,提出以计划与市场联手为途径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思路,即让医疗保险承担对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功能。医疗保险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设立门诊统筹账户、建构购买服务机制、采取按人头预付费方式。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机制,医疗保险中图分类号:R 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4)11-0040-05
Medical Insur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Allocation Mechanism ZH A O Y un .School o f Public Health and M ana g ement ,You j iang Medical Universit y f or N ationalitie
s ,Bai 533000,China Abstra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depends on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we must reconstruct the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As the grass ‐roots medical institutions lacking of higher administrative levels and sutticlent profit space ,the market ‐allocation mechanism and plan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will face failure dilemma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ideas that planning system and market mechanism collectively allocate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The medical insurance undertake the allocation func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Medical insurance allocates basic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mainly through three ways :establishing outpatient coordinate account ,constructing purcha ‐rvice mechanism and taking the capitation ‐p repayment mode .Key Words :basic medical institution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allocation mechanism ,medical insurance
倡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层医疗体制机制与医疗保险付费方式的适配性研究”,项目编号:71463060;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财政养医体制下广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制度的困境与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3CGL 001
①右江民族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
广西百色 533000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群众看病的“守门人”,也是群众健康的“守护人”。近年来,随着国家医疗改革“强基层”的战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逐年扩大。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13年12月1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枠明确指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以促进基层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呢?“政府派”的观点是采取
昆明经纬度
计划配置机制将医疗资源“投向”基层[1]
,“市场派”的观点是采取市场配置机制将医疗资源“引向”基层[2]。然而,由于存在地位和利益上的原因,医疗资源的配置无论采取行政配置机制还是市场配置机制均难以摆脱医
疗资源纵向失衡困境。于是,笔者提出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之外的第三种方式配置基层医疗资源,即强化医疗保险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1 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实困境
众所周知,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医疗卫生资源数量的扩大、医疗卫生资源结构的调整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数量的扩大以效率为基本价值,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前
端;医疗卫生资源结构的调整以均衡为基本价值,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中端;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以公平为基本价值,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终端。所以,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为三个方面:效率提高、均衡分配和公平享有。计划和市场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市场作为“无形手”,在高效扩大医疗卫生资源数量上存在优势,但在公平享有医疗卫生服务上存在劣势。相反,计划作为“有形手”,在公平享有医疗卫生服务上存在优势,但在高效扩大医疗卫生资源数量上存在劣势。当然,无论是市场手段还是计划手段,在均衡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上并无优劣之分和高下之别。这是因为计划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主要依据“权力”的大小,而市场政府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主要依据“利益”的高低。高层医疗卫生机构既具有较高的“行政级别”,又具有较好的“盈
医疗保险与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机制转型———赵 云医学与哲学2014年11月第35卷第11A期总第512期
利空间”,所以无论市场手段还是计划手段都会将高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重点。相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既缺乏较高的“行政级别”,又缺乏较好的“盈利空间”,所以无论市场手段还是计划手段都难以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重点。可见,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仅市场机制存在缺陷,计划机制也存在缺陷。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纵向失衡,从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数据可窥见一斑,见表1、表2和表3。
表1 我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状况
行动的励志句子年份城镇居民人口(亿)机构数(个)卫生技术人员(万)床位数(张)
每万城镇居民
机构数(个)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床位数(张)
20075.92706915.0765880.462.541.3020086.12426018.0980360.402.951.6120096.22730825.01312590.444.322.1220106.73273933.01688140.494.932.5220116.93286033.61871260.484.872.7120127.13356238.72032100.475.452.8620137.33396540.61942410.465.562.66
注:资料来源:2008年~2013年枟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枠,2008年~2011年枟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枠,2012年~2013年枟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枠,2013年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枠
表2 我国乡镇卫生院资源状况
年份农村居民人口(亿)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万)床位数(张)观音
每万农村居民
机构数(个)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床位数(张)
20077.33987686.47471560.5511.8310.2320087.03908090.48468560.5612.9112.1020096.83847595.09334240.5713.9713.7220106.73783697.39943290.5714.5214.8420116.63729598.110262110.5714.8615.5520126.437097101.710992620.5815.8917.1720136.337015104.311364920.5916.5518.04
注:资料来源:2008年~2013年枟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枠,2008年~2011年枟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枠,2012年~2013年枟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枠,2013年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枠
表3 2012年~2013年我国医疗资源纵向配置状况
项目机构
机构数(个)
20122013
床位数(张)
20122013
卫生技术人员(万人)
20122013
机构均总收入(万元)
201120122013
医院(一二三级)231702470941614864578601405.8442.557866741785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262091536813242701349908205.2213.886210131163 注:资料来源:2012年~2013年枟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枠,2012年~2013年枟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枠
2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思路
2.1 优化计划配置机制
优化计划配置机制是指以优化计划手段为途径均衡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见图1。具体体现为
交泰丸,政府以行政手段将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投向基层,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在财力资源方面,中央加强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直接投入,为基层
医疗机构输入“血液”;在人力资源方面,政府命令高等医学院校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并采取给予编制、减免贷款等政策保证全科医生“下得去”基层,采取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等政策保证基层“留得住”全科医生,采取绩效管理、业务培训等政策保证全科医生在基层“有作为”,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软件”;在物力资源方面,地方政府出资为基层医疗机构兴盖大楼、购置设备、采购器材,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
图1 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资源配置矛盾及后果 医疗服务需求呈现“正三角形”看病就医上移,医疗资源配
置呈现“倒三角形”,1代表大病,2代表中病,3代表小病;A代
表三级医院,B代表二级医院,C代表一级医院。
通过优化计划手段的途径均衡配置基层医药卫生
医疗保险与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机制转型———赵 云医学与哲学2014年11月第35卷第11A期总第512期
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政府具有“够分配”的医疗卫生资源,这是以计划手段均衡配置医药卫生资源的前提;二是政府制定“强基层”的资源分配政策,这是以计划手段均衡配置医药卫生资源的关
键。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尽管具备“强基层”的公共政策,但是缺乏“够分配”的卫生资源,所以计划手段难以将充沛和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开放后30年,我国尽管具备“够分配”的卫生资源,但是缺乏“强基层”的公共政策,所以计划手段难以将充沛和优质的医药卫生资源均衡配置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09年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不仅具备了“够分配”的卫生资源,而且制定了“强基层”的公共政策,所以计划手段可以将充沛和优质的医药卫生资源均衡配置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见,以优化计划手段为途径配置基层医药卫生资源,实际上是政府以行政手段将可控的医药卫生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分配的过程。2.2 优化市场配置机制
优化市场配置机制是指以优化市场手段为途径均衡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见图2。如果说以优化计划手段为途径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本质是通过行政力量以强制性的方式将医药卫生资源“投向”基层医疗机构;那么以优化市场手段为途径配置基层医药卫生资源,本质是通过利益机制以诱导性的方式将医药卫生资源“引向”基层医疗机构。在医疗卫生领域,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是无限的,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复杂化的加剧及全民医疗保险体系的构建,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充分转化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是医疗卫生资源是稀缺的,特别是政府可控的医疗卫生资源更是稀缺的,所以,仅仅依靠政府可控的稀缺的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群众无限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必然引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求失衡,难免导致人民群众的看病难和看病贵。因此,政府不仅要利用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配置体制内的医疗卫生资源,而且要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体制外的医疗卫生资源,只有“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才能确保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总量扩大、均衡配置和公平享有”目标的实现。
市场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社会资本的充量储备,这是市场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前提条件;二是医疗卫生领域具有盈利空间,这是市场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基础条件;三是医疗卫生领域放开准入门槛,这是市场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关键条件;四是医疗卫生领域开放体制机制(治理机制+市场机制),这是市场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保障条件。在四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和第二条件已经充分,但是第三个条件和第四个条件仍未具备。由于第三个条件尚未具备,社会资本在基层医疗卫生领域“进不来”;由于第四个条件尚未具备,社会资本在基层医疗卫生领域“活不了”。为了创造第三、第四个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原卫生部等部门制定了枟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枠(国办发〔2010〕58号)以允许、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但从目前情况看,社会资本办医仍然存在“玻璃门”和“弹簧门”的困境,“玻璃门”的存在本质上是第三个条件缺乏的必然结果,“弹簧门”
的存在本质上是第四个条件缺乏的必然结果。
图2 医疗保险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图解
2.3 计划和市场的联手配置
所谓计划和市场的联手配置,是指以政府与市场联手优化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可以粗略划分为高、中、基三个层级。对高层医疗服务,完全可以采取优化市场手段的途径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对中层医疗服务,完全可以采取优化计划手段的办法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夹心层困境”)。但是,对基层级医疗服务,无论是优化计划配置机制的办法还是优化市场配置机制的办法,均难以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充分配置到基层医疗机构,因为从“权力”上看,基层医疗机构的地位最低;从“利润”上看,基层医疗机构的利润最小。那么,如何才能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有效配置到基层医疗机构呢?根本办法是将计划配置手段与市场配置手段有机结合。
社会医疗保险是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和计划配置机制有机结合的制度安排。这是因为,社会医疗保险具有政府和市场的混合特点,一方面,从产权归属上看,社会医疗保险由政府举办,所以是政府配置医疗资源的重要手段(计划机制);另一方面,从功能角色上看,社会医疗保险是需方经纪人(broker),所以是市场配置医疗资源的重要手段(市场机制)。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简单定位为医疗卫生费用的分担机制。实际上,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不仅是医疗卫生费用
的分担机制,更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机
医疗保险与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机制转型———赵 云医学与哲学2014年11月第35卷第11A期总第512期
制,而且“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根本功能”[3]。
那么,社会医疗保险是如何将优质和充沛的医疗卫生资源“导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呢?主要采取两项制度和四步战略。所谓“两项制度”是指强制首诊制度和门诊统筹制度,强制首诊制度本质上是以“计划”为手段将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推入”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统筹制度本质上是以“市场”为手段将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引入”基层医疗机构。可见,两项制度的功能是将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导向基层。“四步战略”是指充实门诊统筹账户、门诊统筹基金成为基层医疗收入主要来源、门诊统筹基金对基层医疗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机制、门诊统筹基金对基层医疗机构采取按人头付费的方式。可见,四步战略的功能是将医疗卫生资源导向基层。因此,两项制度和四步战略是为了实现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卫生资源的匹配与均衡。
3 医疗保险配置基层医疗资源的途径
社会医疗保险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分四步完成。
第一步是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划分为住院统筹和门诊统筹两个独立账户:住院统筹账户在形式上负责高层医疗机构的付费,在本质上负责住院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门诊统筹账户在形式上负责基层医疗机构的付费,在本质上负责门诊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因此,门诊统筹制度实质上是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机制。那么,为什么要设置独立的门诊统筹账户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这是因为,如果医疗保险采取混合账户制度,那么医疗保险的住院基金必然挤占和压缩门诊基金。
第二步是合理扩大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中门诊统筹账户基金的比重,并让门诊统筹基金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是因为,只有成为基层医疗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门诊统筹基金才能充分发挥对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功能。然而,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既有来自财政补贴的收入,也有来自医保付费的收入,还有来自患者自费的收入。特别是2009年以后,以安徽为代表的许多地方纷纷以破除“以药养医”体制为切入点推出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养医”体制,即让财政补贴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基层医疗机构的计划配置机制严重制约了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对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功能。
第三步是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基金采取购买服务的模式为群众提供门诊医疗卫生服务。如果说设立门诊统筹账户并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可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结构,那么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基金承担门诊医疗服务购买职能,可以扩大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增量。这是因为,门诊统筹基金购买服务机制本质上是“需方选择机制+供方竞争计划”的制度组合,而竞争机制和选择机制是医疗机构
提升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效率的动力和压力。当然,门诊统筹基金服务购买服务机制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门诊统筹基金由门诊医疗卫生服务的付费者向购买者转变(选择机制),二是基层医疗服务体制由垄断首诊体制向竞争首诊机制转型(竞争机制)。目前,两个条件均未具备,这严重制约了医疗保险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功能。
第四步是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基金对基层医疗机构采取按人头预付费的方式。如果说门诊统筹基金采取购买服务机制,有利于扩大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增量;那么门诊统筹基金采取按人头付费方式,不仅有利于盘活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存量(技术配置效率),更有利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宏观配置效率)。(1)从技术配置效率上看,按人头付费方式有两大优势,一方面有益于控制门诊服务费用以防范群众的“看病贵”问题,另一面有益于保障门诊服务质量以防范群众的“看病难”问题。按人头付费方式为什么可以促进门诊医疗服务的“物美价廉”,一是因为按人头付费方式对基层医疗机构采取“超支自负、结余留用”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竭尽全力降低医疗成本;二是按人头付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按注册人数付人头费”的竞争性付费方式,从而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千方百计提升医疗质量。(2)从宏观配置效率上看,按人头付费方式有两大功能,一是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到“防患于未然”的预防领域(医疗资源“前置”),二是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到“治患于及时”的诊治环节(医疗资源“下置”),这种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必然有利于阻止“无病”向“有病”的转移,并有利于阻止“小病”向“大病”的升级,从而最大程度提升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那么,按人头付费方
式为什么可以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关注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呢?这是因为,按人头付费方式将基层医疗机构“以收入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以成本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由于无病的医疗成本最低,小病的医疗成本次之,大病的医疗成本最高,所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然要将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到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领域。
综上分析,设立门诊统筹制度,并采取购买服务的机制和按人头付费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扩大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增量,也有利于盘活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存量,更有利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结构。
4 结语
计划和市场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计划配置机制本质上是政府依据医疗机构“级别高低”而进行资源分配的制度安排,市场配置机制本质上是社会依据医疗机构“利润大小”而进行资源分配的制度安排。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在“低级别”和(下转第81页)
抗战时期内迁贵州医疗机构、院校与贵州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李娇娇等
医学与哲学2014年11月第35卷第11A期总第512期
行性脑膜炎之化学疗法”一文,他指出“用Sulfinamide治疗流行性脑膜炎较血清治疗为佳,并可省行腰刺术,减少病人之痛苦,用血清与化学联合治疗之结果,并不优于单独化学治疗。”还有“几种传染病
之预防及其效能”、“伤寒病肠穿孔内科治疗法之检讨”、“疟疾所致之假阑尾炎”等文[8]。这些文章介绍了传染性疾病在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上的临床经验,通过院刊公开发行,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了贵州地区的传染病治疗与研究。肠断白苹洲
2.3 利用多种资源、手段传播现代公共卫生观念陆军军医学校附属医院是当时贵州乃至全国最好的医院,救治了很多垂危病人,并为市民开展种痘、疾病预防等益民活动,保障了安顺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军医学校及临近的陆军兽医学校,经常为安顺市民举办医学卫生展览、畜牧兽医展览,展出医用模型、图片、标本及教材,向群众传授医学知识[9]。
据赵永智“抗日战争中的陆军军医学校”介绍,在安顺期间,陆军军医学校为了制作骨架标本,需将死尸蒸熟,好进行消毒和脱离。没有多少现代医学知识的安顺市民听说后,有人编出了“蒸活人”的话,以骇不乖的小孩,这甚至被某些愚昧无知的市民讹传。于是学校的教官邀请了城里有些大胆的青年去实验室参观,解除误会,传播医学知识。针对安顺市民喜欢喝生水的习惯,军医学校同样请市民走进实验室,了解生水的危害。据已年过八旬的程老伯回忆,当年他和几个同伴去到军医学校的实验室,在实验室他们看见有一人多高的大镜子反射前面的几盆水,水在盆中看起来干净透明,但在镜中看的却是水中布满了如沙虫一样的细菌,而那些水就是他们日常饮用的井水。从那次参观之后,程老伯他们就养成不喝生水的习惯了[10]。通过这些手段和方法给安顺这个小城的居民送去了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现代公共卫生观念,也折射出内迁医学高等院校给深处内陆的贵州人民带来的医学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正华.湘桂败退与西南难民潮[J].历史教学,1994(4):36-39.[2] 贵州省档案馆.贵州省救济战区难民第一次工作汇报记录[Z].贵阳:贵州省档案馆,1945:1941.
[3] 李筑宁.抗战时期的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M].贵阳:贵阳市档案馆,1995.
[4] 徐 适.图云关小学的创办始末[J].贵阳文史,2004(6):24-25.[5] 范同寿,张自勤.贵阳史话[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140.[6] 戴斌武.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390.
[7] 孟 威.原国民党军政部陆军军医学院概况[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安顺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安顺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1987.
[8] 谭秀荣.枟国立湘雅医学院院刊枠的创刊及其科技史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2):365-370.
[9] 向贵云.抗战时期内迁学校驻安顺的情况及影响[J].安顺学院学报,2011,13(6):83-86.小米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10]赵永智.抗日战争中的陆军军医学校[J].文史天地,2010(7):40-42.
作者简介:李娇娇(1986-),女,贵州遵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收稿日期:2014-01-03
修回日期:2014-07-26(责任编辑:李 枞)
男人颧骨高
(上接第43页)“薄盈利”的交叉点上,所以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都难以将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重点。因此,必须寻求计划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配置医疗资源。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机制,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以优化计划手段为途径均衡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其本质是通过行政力量以强制性的方式将医疗卫生资源“投向”基层医疗机构;二是以优化市场手段为途径均衡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其本质是通过利益力量,以诱导性的方式将医疗卫生资源“引向”基层医疗机构;三是以计划与市场联手为途径均衡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其本质是通过“政府市场合作”和“软硬结合”的方式将医疗卫生资源“导向”基层医疗机构。
以计划与市场联手为途径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是合理选择。社会医疗保险是市场和计划有机融合的医疗资源配置机制。医疗保险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设立门诊统筹账户、建构购买服务机制、采取按人头预付费方式。门诊统筹账户的主要功能是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购买
服务机制的主要功能是扩大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增量,按人头付费方式的主要功能是盘活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存量,三者合力促进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孙志刚.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N].光明日报,2010-11-14(7).
[2] 朱恒鹏.基层医改逻辑新梳理[J].中国医院院长,2012(7):66-68.[3] 顾 昕.走向公共契约模式:中国新医改中的医保付费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4):21-29.
个人述职报告模板作者简介:赵云(1978-),男,云南大理人,讲师,研究方向:卫生经济、医疗保险。
收稿日期:2013-06-27
修回日期:2014-09-29(责任编辑:姜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