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经典故事500字【9篇】

更新时间:2023-05-12 06:10:30 阅读: 评论:0

 故事:基于现实认知,它被描述为一种异常现象。它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它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更适合口头叙述。出事了。或者想象一个故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经典故事500字的文章9篇 ,欢迎品鉴!

党史经典故事500字篇1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40多次来杭州。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教师基本素养,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杨复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民间借贷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党员谨守朴素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也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党史经典故事500字篇2

  1941年6月3日下午,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的县长联席会议正在杨家岭参议会小礼堂举行。开会期间,突然发生了雷击礼堂事件,参加会议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被雷击身亡。偏偏当天固临县有一位农民在赶集时,帮他拉东西的一头毛驴也被雷劈死了,他便当街大骂:“这瞎了眼的老天爷,为甚不让雷公劈死毛泽东,偏要打死李县长、打死我的毛驴!”“这还了得,这不是反对毛主席吗?必须予以严惩。”当街骂毛泽东的农民,很快被当地干部抓起来,要送中央保卫部门公开处理。  这件事很快传到毛泽东耳朵里。一般人肯定会火冒三丈,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毛泽东却非常冷静,说:“地瓜煮多久骂人又不犯法,骂人也是提意见的一种方式嘛!老乡这样骂我,说明我们工作中存在错误和问题,需要查清改正。”他当即指示有关人员将骂他的农民放掉。后经调查,原来是当地征粮太重了,这位农民心里有冤气,偏偏毛驴又死了,所以才借骂“雷”出气。无独有偶,时隔不久陕甘宁边区的清涧县农妇伍兰花的丈夫在山上犁地时遭雷击身亡。她一边痛哭一边污骂共产党,诅咒毛泽东。当地干部很快将她抓起来并报告中央社会部。该部接报后派人把她拘押到延安并由保卫部门建议判处死刑,呈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和中央审批后打算在清涧县枪毙,以一儆百。  毛泽东从社会部送呈的《情况汇报》中看到后陷入深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遭雷击?为什么他们都骂我毛泽东和共产党?雷击是因为天不好,而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就是老百姓头上的天,我毛泽东又是共产党的主席,这说明我们党的有些政策不好,我这个主席也没当好。他当即对社会部负责人说:“你们如果不做调查,就这样随便抓人、杀人,共产党跟国民党有什么两样?所以我不同意你们这样做!”当晚叫中央总部保卫部部长钱益民把伍兰花带来,经过交谈后得知:她家70岁的婆婆是个瘫痪病人,3个孩子最大的才10岁,全家6口人仅靠丈夫一人养着。中央红军来陕北后给她家分了5亩地,起初还过了几年好日子。但这几年因公粮任务太重,又逢三年旱灾,百姓交不起,尤其是她家,除了种子已无颗粒存粮。可当地干部只管多要公粮,自己还多吃多占,百姓苦不堪言。她丈夫这一死,家里的生活更没指望了,她一时气急就骂天骂地骂共产党骂毛主席。  毛泽东听后非但没有责怪她,还安慰说:“我们共产党跟老百姓是一家人,你家里有困难我们会帮助你克服,你以后有意见还可以提,我叫他们放了你。”生怕被枪毙的伍兰花听后热泪盈眶,要跪下来请罪,毛泽东将她扶起并叫钱益民马上放掉她,还要他派专人护送回家,并带公文向当地政府讲清楚,她没什么罪过,是个敢讲真话的老实人。当地政府要帮助她克服困难。对于当地群众交公粮负担过重的问题,边区政府要认真调查研究,该免的要免,该减的要减,决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临行前,毛泽东还让通讯员把自己的口粮送给她,以解她家的燃眉之急。她回村后逢人就讲:“毛主席胸怀坦荡,是咱老百姓的大救星,是个不怕雷轰的英明领袖。”  随后,党中央、毛泽东及时作出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减征公粮、军民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扭转缺衣少食的困难,根据地的老百姓生活也明显好转。  (点评:有错误了,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共产党员的人格风范!)

党史经典故事500字篇3

  陈云的三次自我检讨

  一个人做工作,不犯错误的事是没有的。因此,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辨别真伪、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重要方法。陈云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中共七大上给自己算一算账”

  在中共七大上,陈云在大会发言中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结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他当中央委员即从三中全会到七大这十多年中的革命经历进行深刻的检讨和剖析。陈云认为,在这次会上给自己算一算账,是需要而且有责任的。他说:“从参加临时中央领导机关一直到长征,到灵关殿,这中间犯的许多错误,我都有份,我参加了许多问题的讨论,我都同意了,我都举了手。这个错误不能怪别人。”

  反思早年革学游泳多少钱命生涯中的失误,陈云一点也不给自己留面子。

  第储时健一条教训就是政治落后。他说,承认这个落后,就是要更进一步赶上去,就是要有认真地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这样一种精神。第二条是当大官的态度。陈云说,当大官就要注意当的官是什么性质的官?对于革命全局的利害关系多大?这一点要考虑。再就是担任这个官配不配?在参加了中央以后,老实说,那时认为中央委员还容易当……现在想起来,这样的担子在身上真要汗流浃背,这是一个大教训。一个人做了大官之后,切记自己担子有多重,要估计这个担子好挑不好挑,自己有多大本领就是有多大本领。不要挑了担子,做了大官,就把自己弄糊涂了。

  接着,陈云又总结了七年组织部长期间的两条教训。一条是叫做自由主义,一条叫做没有群众路线。自由主义在什么地方?他说:“我是管干部的,干部是活的,要看干部的思想意识,哪些东西对党有害,哪些东西对党有利。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尽到责任。”至于群众路线,在审查干部中学会了,这是一个法宝。其实很简单,人多能成事,一个人只有两只眼睛,只有两只耳朵,后面、左面、右面都看不见,为什么不让大家来搞,特别是负责干部来搞,只有大家起来搞才能搞好,这是一个教训。

  陈云在七大上的检讨,不仅反映出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反映出他对工作的深谋远虑。那就是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还要开展深刻的自我批评;不仅要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还要学习掌握辨别是非的方法。

  “辽东土改工作中的错误主要由我负责”

  1948年3月29日,东北局专门召开重点总结各地土地改革工作的书记联席会议,陈云出席这次会议并认真检讨了辽东土改中出现的“左”倾错误。他说:“辽东土改打击面宽了,南满分局有责任,主要责任在我。”十几天后,陈云郑重地向中共中央写了一份检讨报告,陈云再次坦诚地说:“土改工作中的错误,主要由我负责,因我是负责指导土改的。”

  原来,陈云就任南满分局书记和军区政委后,将土改运动视为巩固和发展南满的重要条件,领导南满军民一边战斗,一边在新收复地区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在土改运动开展3个月后,中央公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将一切土地加以平均分配。在研究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精神的过程中,土改运动开始侵犯富裕中农的利益,在11月以后出现了“左”倾偏向并在1947年12月和次年1月达到高潮。

  尽管《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已经有了许多“左”的规定和偏向,尽管“左”倾偏向泛滥时陈云已经离开辽东,但是,陈云还是认真地进行了检讨。

  最后东北局对辽东土改问题作出的基本结论是“辽东的土改,成绩是基本的,只是在对待中农的个别问题上犯了错误,但陈云已作了充分自我批评并已经得到纠正。”

  1983年编辑出版陈云的文选时,他还要求把他写给中央的关于解放战争时期辽东地区土改工作中所犯错误的检讨报告,收进他的文选。编辑组几次提出,这个错误在当时是带普遍性的,责任不能由他一人负,因此主张把这篇稿子撤下来,他都没有同意。他说,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他也是有错误的,并不是一贯正确,世界上没有一贯正确的人,“应当做自我批评。”

  “大家吃不饱肚子,我负有责任”

  1961年,陈云在上海青浦区小蒸公社作调查研究时,面对家乡人民群众,陈云不仅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有时还主动承担责任。据同去调查的随行人员回忆,陈云在农村干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使大家有饭吃,有衣穿。现在老百姓的肚子还吃不饱,生活还那么困难,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好,还存在不少问题。应该说主要责任在中央,是我们中央的几个工作没有做好,我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经济出现的“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造成农业发展困难,粮食紧张,甚至出现饥荒。面对全国性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领导人逐渐冷静下来,开始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调整原有的政策和计划。为此,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其实,在此之前的一个月,陈云已到河北、山东等地进行了3个月的调查研究活动。接着,他又在北京、杭州、南京多次召开座谈会,调查研究加速发展化肥工业的具体办法。下半年,陈云又对农村、煤炭工业、冶金工作进行了调查,范围包括上海青浦、浙江嘉兴等等。

  对于这次调查,陈云在晚年的时候还常常提起。他说,确实,这些年来,我自己有一条很深的体会,那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陈云说:“共产党是做事业的党,共产党员是做事业的人,做事就不可能没有错误。无论何人,哪怕他再高明,哪怕他很有本领,但还是有犯错误的可能。”因此,“在两人谈话中可以承认错误,在小组会上可以承认错误,在大一点的会上可以承认错误,在千万人面前可以承认错误,这就叫论事不论人,论事不论脸。这样,扯皮就少了,事情也就好办了。”陈云的三次自我检讨,无疑体现了他的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三次检讨,时空不同,目的不变,那就是实事求是,执政为民。

党史经典故事500字篇4

  1944年秋,马口维持会会长梁某自当上会长后,勾结日寇,助敌作恶,拒交抗日税费,傅玉和奉命带领十余名队员化妆为马帮,通过了日军两道岗哨,进入马口镇内,把梁某抓了起来。

  傅玉和并没有枪毙这个汉奸,而是向他宣传新四军政策,望其按规定上缴税款,随后将其释放。

  颇有戏剧性的是,傅玉和这一招竟有奇效。三日后,梁某居然如实向新四军缴纳税款。此后,梁某还主动协助新四军购买药材等军需物资。

  还有一次,傅玉和带队前往商户家征收税款时,却被告知已经收过了,并有字据为证。抗日税款竟然有人敢冒领,傅玉和当即下令,“严查此事。”

  事情很快查个水落石出,原来是傅玉和的堂弟带人来收税款,立了假冒的字据,并私吞了税款。依据新四军的规定,私吞税款超过5块者当被枪毙,而傅玉和的堂弟足足私吞了20余块大洋。

  军法如山,傅玉和虽和堂弟感情很深,还是下令将其枪毙。

党史经典故事50岑参拼音0字篇5

  叶剑英两次挽救党

  第一次:南昌起义。南昌起义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在此不想多说,说说里面具体的一个细节。党史叶剑英担任张发奎第四军参谋长。当时,周恩来、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准备要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但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发现了起义苗头,电令贺龙军长等率部到庐山,意在缴械。这一消息被叶剑英知道了,他赶紧向周恩来等人汇报,所以,南昌起义提前爆发。如果没有叶剑英的情报,不知道有多少起义者还没起义就被屠杀了,那还有后面的南昌起义?

  第二次:南昌起义。1935年6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这本应是红军在万分艰难之时的一次力量组合,是长征走向胜利的一次转折。然而张国焘权欲膨胀、利欲熏心,置党的利益于不顾,仗着枪多人多,争权夺势搞内耗,私心得不到满足便阴谋分裂中央。给本就在国民党军的穷追猛堵下,业已伤痕累累的党和红军的创口上又撒上了一把盐,险些铸成历史大错。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沉着应对,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粉碎了张国焘的阴谋。叶剑英在此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在沙窝会议后,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分左、右两路北上。张国焘的左路军行至阿坝时便命令部队按兵不动,并以红军总政委的名义,电令在右路军任前敌政委、对张国焘言听计从的陈昌浩,要他带领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南下,并说如遇阻扰,则“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准备铤而走险与中央彻底决裂。当时陈昌浩正在会上讲话,时任前委参谋长的叶剑英先看到了这份电报,他让陈昌浩看了一眼,便将其揣进口袋,假装如厕,快马加鞭的跑到中央驻地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当此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决定率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以脱离险境。叶剑英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随即回到指挥部。后来叶剑英以南下“打粮”为名,带着行动不便的中央直属部队,也顺利脱离了险境,与毛泽东回合。事后,毛泽东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的说:“如果没有叶剑英,我就没有这个了。”

  (点评:叶剑英,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好多人就不认可,说叶剑英凭啥能授予元帅军衔。我说你真不知中共党史,知道了你就会明白,哪怕十大元帅其他九人都不给,也要给叶剑英!叶剑英的另一次挽救党和国家命运的便是,协助华国锋等人彻底粉碎四人帮,这一丰功伟绩中,叶剑英应该是起决定作用的。说协助,是因为华国锋当时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充分证明了对党的绝对忠诚!)

党史经典故事500字篇6

   60年代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方便他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另选地点为他建造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意。但当他了解情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理想,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q梦见戒指uot;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后,他们又在五渊潭附近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意,可当他注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18年,直到他长辞人世。  

党史经典故事500字篇7

  建国后,王树声就任总军械部部长,按照规定有关部门打算给他修建一套设备齐全、装修较好的住房。但王树声谢绝了。他坚持不建单独小院、楼房,只建一般平房。这样,他全家六口人,就居住在一幢狭窄低矮的平房里。  总军械部撤销后,他到军事科学院工作,组织上决定为他另觅地方,建造新居。开始,找的房址在玉渊潭附近,风景宜人。老将军一眼看中,正待说定,忽然看见不远处有几处民房,即问碍不碍事。规划人员说,如果要在这里建房,就动员那几户人家搬迁。王树声思忖片刻,摆手说:“还是算了吧,凭什么要撵人家老百姓!”  后来规划人员在故宫筒子河畔找到一处明清时期古建宅院,当时无人居住,就请王树声过目。王树声觉得很不错,便问“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人居住呢?”陪同人员说,这原是西藏某上层人物的住所,“文革”中搬走了,如果首长选中这个地方,把老房子拆改一下就行了。王树声一听,连连摇头说:“不妥,不妥,少数民族的住房不能占,这是民族政策,他现在不住,以后还是会把他请回来的。再说这是古建筑,破坏不得的,麻烦你们再选一处看看吧。”  又过了一阵子,规划人员在北京饭店西边找到一处无人居住的四合院。王树声一看比较满意,但一问,这原是某民主党派的办公场所。王树声断然说:“算啦,算啦,怎么好占人家民主党派的机关呢。”陪同人员说他们早被红卫兵赶跑了。“那是胡闹!”王树声眉头一锁道:“民主党派关系到我党的统一政策,我怎么能占人家的房子呢,他们迟早会回来的。”  就这样,王树声一家仍住在原来简陋、低矮的平房里,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他去世。

党史经典故事500字篇8

  毛泽东:打不败胡宗南坚决不过黄河

  1947年2月,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和中共中央所旅行让生活更美好在地延安实行重点进攻。蒋以西北王胡宗南的精锐部队25万人围攻陕甘宁边区,而彭德怀统率的西北野战兵团只有2万多人,敌我力量对比是十比一,边区形势非常严峻。为了诱敌深入,党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并将中央领导机构一分为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工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当时留在中央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警卫部队共800人。毛泽东要以这800人转战陕北,以“蘑菇战术”拖垮胡宗南的20多万精兵,粉碎蒋介石的所谓重点进攻。转战陕北,酷似长征。党中央辗转行军,大迂回运动,在强大敌人紧逼追击下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在千山万壑中引领胡军“武装游行”,从一个沟壑转移到另一个沟壑。有时,两军相距仅四五里路,有时毛泽东率部刚走一会儿,敌军就进了村。这种险情时有发生。因此,作为中央支队负责人的任弼时提出,禁止停车的英文还是过黄河暂避一下。但毛泽东坚持不同意,说中央留在陕北,首先我要留在陕北,什么时候打败胡宗南,什么时候过黄河。胡宗南正希望我过黄河哩!我不过黄河,就可以拖住他,既使他不能投入别的战场,减少别的解放区的压力,也能在这里消灭他。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以坚韧的毅力和高度的镇定转战陕北一年,既稳定了党心,也使蒋介石在河东消灭中央的图谋泡汤。

  (面对那么多的强敌,毛泽东就是不过黄河!目的就是为了牵制胡宗南!为了党和人民事业,全然不顾及自己性命,这就是领袖的魅力所在!)

党史经典故事500字篇9

  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迪化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党史故事500字五篇党史小故事450字

本文发布于:2023-05-12 06:10: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962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党史   故事   经典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