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 to : Bad on Nida's theory of equivalence in Business English as well as 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roduction, focus on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to achieve equivalence may encounter such as technical terms and cultural barriers and other difficulties, and how to realize the translation equivalent maximization is propod which can adopt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摘要:商务英语谈判论文通过对奈达的等值理论以及商务英语几项特点的介绍,着重论述了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实现等值所可能遇到的诸如专业术语以及文化障碍等方面的难点,并就如何实现翻译中等值最大化提出了可以采纳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对等;原语;译语;动态对等翻译;商务英语
一、等值——翻译中的一项重要理念
关于山的古诗翻译等值一直以来是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西方各国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出版了一系列有关翻译等值的理论著述,其中影响最为深远、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推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代写论文他说:
Translation is the replacement of a reprentation of a text in one language by a reprentation of an equivalent text in a cond language. (Meetham and Hudson, 1972, 713)
根据该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字表述转换成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表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是语言形式的转换,同时这种转换不是随意性的,它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即“等值”。
奈达还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主张翻译活动在语言上达到“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所谓“动态对等”,就是最贴近原文语言的自然对等。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应该“用译文语言中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the clost natural equival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把原文内容表达出来。这里,“自然对等”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颇有点不露牵强痕迹的意思。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中心任务,就是使读者看了译文就能一目了然。他进而主张,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强调再现原语的信息而不强求保持其表达形式。换句话讲,任何信息如果起不到交际即思想交流的作用,就会变得毫无价值。
二、商务英语的特点
商务英语不仅具有独特的专业背景,而且具有独特的实践背景,涉及专业知识和实际商务工作技能,其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下述两条:第一,商务英语文本涉猎面广,涵盖了贸易、金融、财政、税收、外汇、海关、商检、统计、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显示出多种行业特色,因此,语言的选择性很强;第二,商务人员的思维模式具体、审慎,十分讲究语言表达的分寸,不会拖泥带水,也不留漏洞。合作与竞争、权利与义务、守信与违约、交货与付款,是商务人员永远要表达的主题。
鉴于此,商务英语的翻译自然比较偏重于“实用效果”,而不是翻译的艺术属性;比较灵活,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手段处理不同的内容;比较程式化,文本通常旨在传递信息,内容不允许出错。因而,译者一方面需要懂得、熟悉专业的行话、术语,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用对等的语言,将相关的信息更为精练准确地表达出来。例如:在翻译“保税区”这个商务英语中常见的专有名词时,就完全可以实现对等,遗憾的是,许多英译文并没有正确地抓住其含义,翻成了tax-free area (免税区)或 free trade area (自由贸易区),严重误导了读者。“保税” 何时变成了“免税”或“自由贸易”了呢?其实,究其意义来说,保税区不等同于免税区,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管辖范围内划出的特定区域,在该区域内境外的商品可以自由进出,并享受优惠的税收待遇。故依照翻译中的“对等”原则,正确的版本应是bonded area 或bonded zone。与
该词相关的表达方法尚有:bonded factory (保税工厂);bonded goods (保税商品);bonded warehou(保税仓库)等等。
三、商务英语翻译中造成不等值的原因分析
要求译文与原文“等值”,这本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就商务英语翻译而言,由于译者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语言、文化、经验、观点、历史条件等诸多限制,不可能完全理解和表达出原文的全部信息。因而,“等值”在许多情况下,更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可望而不可求。细察原因,有这样几点:
1.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创始人Charles Pierce曾说过,“同一符号,其所产生的效果,却因人而异。”可见,由于语言的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每个人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实现“等值”是很难做到的。
2.翻译中的障碍是由多种因素构成,在此重点强调专业和语言方面的障碍。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着重理解和分析的对象往往主要是专业词汇或与专业密不可分的词汇,例如:
The buyer shall accept the time draft drawn by the ller upon its first prentation.( 买方对于卖方开具的远期汇票,应于首次提示时立即承兑。)
显然,只有理解了专业知识才能正确领会accept (承兑) 及 time(远期)的含义,精通了语言才能熟练掌握shall 一词的运用技巧。除词汇之外,没有专业理论作基础,凭借一般的社会和文化知识,以及普通的语言知识,对商务英语文字的理解与翻译就不可能真正达到理想,有时甚至导致曲解或误解其本质的含义。例如:
The draft has been prented to the Bank of China for clean collection. ( 汇票已经交给中国银行按光票托收。)此句中的“clean ”不作“干净”解释,“collection”也不作“收集”理解。类似的实例还有 clean bill(光票), clean credit(光票信用证);documentary collection(跟单托收)以及collection order (托收指示)等等。
摇摆的前锋
3.还有一种情况是,译者理解了原文,但原文中有独特异国情调的内容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等语,其原因是文化障碍(cultural barrier)的缘故。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符号是一个庞大的象征系统。尽管各民族文化有共性,但这种共性是相对的,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却是本质的。进而可以推断出: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可译性限度是绝对的,翻译中永远存在着文化障碍。那么,如何冷静地对待这种障碍并尽可能使异国文化信息或多或少地传递到译入语中去呢?我们且来看这样一个例子:英语单词daffodil 的指示意义是“黄水仙”。在英语文化中,daffodil 的联想意义是“春天”、“欢乐”,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水仙这个词并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因此,如需把商标为Daffodil 的产品译成汉语时,为了尽量多地传递其内在的文化信息,译者可以采用灵活对等的方式处理,比如可以把它翻译成“乐水仙”。
话说回来,中西文化之间毕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常常会造成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丢失,导致原文读者的反应与译文读者的反应不对等。例如:Nike 作为商标能令英语国家的人士联想到胜利、吉祥,因为Nike 一词在希腊神话中指的就是胜利女神。传说中的Nike 身上长有双翅,手持橄榄枝,给人们带来胜利和诸神的礼物,是吉祥、正义和美丽的化身。Nike 作为产品的商标,我们现在把它音译成“耐克”,暗示该品牌产品经久、耐用,使用Nike 牌体育用品能在比赛中“克敌致胜”。“耐克”可以说是一个较为成功的翻译,不过,遗憾之处在于单词Nike 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对中国人来说,不可能像英语国家的人那样想起Nike 女神。故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时在翻译中文化信息丢失的现象不可避免,“两全其美”实难做到。
四、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等值
1.是寻找对等语,而非同一语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应该辩证地认识和运用奈达的等值理论。正如本文开头所述,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强调再现原语信息而不强求保持其表达形式。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既使两种语言的形式完全保持一致,同时又可以充分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意思。
这里,我们应该记住的是:翻译的首要之点,是翻译信息的内容,即翻译原文的意思。因此,语言信息或语义的传译在翻译中始终享有优先地位。
2.广泛阅读,找寻恰当的对应词
在翻译之前,应多多阅读与所译文本同属一类的英文资料,尤其留心其中的专业术语及其表述方法,以便在翻译中参照与借鉴。例如:“保证” 一词可以译作guarantee, insurance 或是warranty, 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显然应当选择不同的对应词。通常,guarantee 指的是道义上的许诺,insurance 则常出现于保险业务的范畴,warranty 往往代表对产品质量在一定时间内可免费退换等的承诺。
3.在必要时可以更换核心词
当汉英形式不能完全对应时,可以在保证忠实于原文思想的前提下,更换核心词,替换表达方式,提供词义对等的译文。例如:“中国人民银行” 当然是People’s Bank of China,但是在上下文已经交待清楚之后,为了能让读者更加清楚该银行在中国的地位,完全可以换一个同样贴切的说法,如the Central Bank of China。white
4.用同义词来进行替换
由于汉语单字构词能力强,而英语同义词多、词汇总量大的缘故,利用同义替换的方法可以避免在同一句话中重复出现相同的词。这里的“词” 指的是实义词,不包括冠词、介词、连词等虚词。这时的关键在于每个语段的核心词,只要紧扣了核心词,便不会造成混乱。例如下句原文中出现了三个“项目”,译文中则分别用了contracts, ventures, deals 和projects 来表达:该公司向12 个对外工程项目和境外加工项目、境外投资等其它项目提供了劳务输出。
The company provided labor to 12 overas construction contracts, offshore processing
ventures,investment projects and other deals.
又如,采用一个“单”字的复合名词,在英语中的相应表述也应有所相同:产品清单product list ;空运提单air waybill ;保险单insurance policy;提货单delivery order;投保通知单cover note。
得胃病的前兆
梅尼埃全品中考复习方案
5.采用“拿来主义”,在英文素材中寻找现成的近似语
某些情况下,可以选用英语中现成的类似表达方式来灵活地翻译汉语文本中棘手的新词汇。例如,西方的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比较发达和完善,翻译这方面的中文文本时可以借用英语中的现成说法。我国正在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常见的“欠账太多”较难翻译,译得不妥容易给人造成个人欠债的印象。阅读外刊时注意到美联储主席Alan Greenspan 说起 the accrued unfunded liabilities of the social curity system, 发现这正是我们想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为我所用。
6.寻找中西文化的切合点
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并不妨碍商务英语的译者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寻找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是最理想的。即便很难找到理想中的切合点,译者也应采用灵活的方法,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地接近,或是通过其它手法使带有异国情调的元素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翻译对等的目标在于表达自然,力求不留痕迹地将原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转换成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相关的行为模式。在这方面,一度家喻户晓的广东“太阳神”口服液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商标在被译成英语时没有用sun 这个词表示“太阳”,而用Apollo。从形式上,好像没有实现所谓的对等,但是Apollo 应该是佳译,因为Apollo 在希腊神话中是主管阳光、智慧、音乐、医药及男性美之神,英语国家的人看到Apollo,自然会想起Apollo神,也会联想到如果喝了Apollo 口服液,
生活会更加充满光明,生命会愈发洋溢生机和活力。所以,Apollo 是另一个灵活对等翻译的例子,因为它在不同文化中寻找到了恰当的“切合点”。
7.在翻译中使用缩略语
双子射手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是缩略语的翻译,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汉语的缩略语,这不仅可以体现出对等的原则,译文也显得简洁,例如: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fficials will visit Thailand later this month to investigate the bird flu that has
killed 4 people.
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将于本月晚些时候访问泰国,调查导致 4 人死亡的禽流感。
ATM cards may be plastic, but they aren’t credit cards.取款机卡可能是用塑料制作的,但它们不属于信用卡。
总之,翻译的过程是译者与作者在心灵相通之后,原作思想在另一种语言里自然表现的过程;它同时还是一个损失和不断进行补偿、变通的过程。作为桥梁,译者周旋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要善于
把握、调节,尽可能降低损失和避免增译,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最贴近的等值。再者,我们应当看到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伴随着信息时代同步到来,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中的障碍也在慢慢减少,等值的程度也会相应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等值”理论对于商务英语翻译的适用度也将会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褚东伟,马云霞.商务英语谈判论文新编经贸英语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挂钟机芯[2]乔曾锐.译论——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与探讨[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3]Li Zhengzhong. Transla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M ]. Beijing: China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