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特性
解释: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诊断分类系统中对用来分类的诊断特性都有明确的定义和指标,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温度状况是常用的诊断特性。
诊断特性一词来源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学》建立了诊断层和诊断特征系统。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土壤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特点
1.大多数人诊断特性有一系列有关土壤性质的定量规定,少数仅为单一的土壤性质,如石灰性、盐基饱和度威尔弟等。
2.诊断特性与诊断层之不同在于所体现的土壤性质并非一定为某一图层所特有,而是可出现于单个土体的任何部位,常释泛土层和非土层的。
大多数诊断特性是泛土层的;它们或重叠于某个或者某些诊断层中;或构成某些诊断层的物质基础;有些则是非土层的。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温度状况,虽然在名称上与土壤的物理学中相同,但其定义和研究目的却迥然不同。在土壤物理学中土壤水分状况指土壤剖面中中周年或者是某一时期内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而在土壤系统分类中,则指的是土壤水分控制层段或者某土层内<1500kpa张力持水量或者地下水的有无或者多寡,并根据土壤分类的需要,细分为干旱、半干润、湿润、常湿润、滞水、人为滞水、潮湿等土壤水分状况。至于土壤温度状况,在土壤物理学中则是土壤剖面中周年或者是某一时期内温度的动态变化;而在土壤系统分类中则指土表下50cm 的深度或浅于50cm 的石质,准石质接触面处的土壤温度,而且除永冻温度状况定为常年土温≤0℃外,其他如寒冻、寒性、冷性、温性、热性和高热的温度状况均指的是年平均土壤温度(少数如寒性、冷性,则辅以夏季平均土温的说明)。大提琴学习
各诊断层的诊断特征
编辑 播报
诊断表层
诊断层按其在单个土体中出现的部位,可细分为诊断表层和诊断表下层。
诊断表层位于单个土体最上部的诊断层。在土壤系统分类中这种表层用epipedon表示,表明是单个土体的上部层段[1]。因此,它并非发生层A层的同义语,而是广义的“表层” [2] 炝蟹 。既包括狭义A层,也包括A层及由A层向B层过渡的AB层;另外,还包括在认为土壤形成过程中由认为耕作施肥活动造成的覆于原土壤单个土体上部、厚度达50cm或更厚的灌淤表层、堆垫表层等层段,不论它们是否已有Bp层(耕作淀积层)的分异。如果原诊断层表层上部因耕作被破坏或受沉积物覆盖的影响,则必须取上部18cm厚的土壤的混合土样或以加权平均值(耕作的有机表层吃过路兵取(0—25cm混合土样)作为鉴定指标。
诊断表层的分类:
本系统分类共设11个诊断表层,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即有机物质表层、腐殖质表层类、认为表层类和结皮表层类。
1. 有机物质表层类(Organic epipedons)
它们是由含量有机碳的有机土壤物质组成的诊断表层,包括有机表层和草毡表层。
1.1有机表层(Histic epipedon)
矿物土壤中经常被水饱和,具高量有机碳的泥炭质有机土壤物质表层;或被水分饱和的时间很短,具极高量有机碳的枯枝落叶质有机土壤物质表层 [3] 。
(1) 泥炭质表层具有以下全部条件:
a.大多数年份(10年中≧6年)至少有一个月被水分饱和(人工排水例外);和
b.厚度:
(a)若水藓纤维按体积计 ≥ 75%,或土壤容重(潮或潮态)<0.1Mg/m3为20~60cm;或
(b) 若水藓纤维按体积计<75%,或有机土壤物质主要为半腐和高腐的,或土壤容重(潮或湿态)为0.1—0.4Mg/m3,则为20—40cm;或
(c)或上部50cm范围内覆有或夹有矿质层次,其总厚度应≤10cm;和
c.有机碳含量
(a)在符合b(b)项条件的各亚层中(不包括所夹的矿质层次);
i.若矿质部分黏粒含量≥600g/kg,则有机碳含量≥180g/kg;或
speak的用法ii.若矿质部分不含黏粒,则有机碳含量≥120g/kg;或
iii.若矿质部分粘粒含量<600g/kg,则有机碳含量应≥[120g/kg+(黏粒含量g/kg×0.1)];或
(b)若该泥炭质表层上部为耕作层,则0—25cm深度内土层混合后的有机碳含量为:
i.若矿质部分黏粒含量≥600g/kg,则≥160g/kg;或
ii.若矿质部分不含黏粒,则≥80g/kg;或
iii.若矿质部分黏粒含量<600g/kg,则≥[80g/kg+(黏粒含量g/kg÷7.5)]。
(2)枯枝落叶质表层具有以下全部条件:
a.大多数年份被水分饱和时间不到一个月;和
欧式鞋柜
b.厚度≥20cm;和
c.有机碳含量≥200g/kg( 包括枯枝落叶层)。
有机表层按原有植物物质分解程度和种类可细分为四类:纤维的、半腐的、高腐的和枯枝落叶的(简称落叶的)其定义参见“诊断特性”一节中有机土壤物质。
1.2草毡表层(Mattic epipedon)
高寒草甸植被下具有高量有机碳有机土壤物质、活根与死根根系交织缠结的草毡状表层。它具有以下条件:
(1) 厚度≥5cm,有一定弹性,铁铲不易挖掘;和
(2) 缠结根系按体积计≥50%;和
(3) 缠结根系之间有不同分解程度的他有机土壤物质,色调为7.5YR—10YR,润态明度<3.5,干态明度<5.5,润态彩度<3.5;和
(4) 碳氮比一般为14—20;和
(5) 大多数年份被水分饱和的时间〈一个月;和
芳菲的意思(6) 容重为0.5—1.1Mg/m3;和
(7) 具寒性或更冷的土壤温度状况。
2.腐殖质表层类(Humic epipedons)
它们是腐殖质积累作用下形成的诊断表层,包括暗沃表层、暗脊表层和淡薄表层。主要用于鉴别土类、亚类一级,但暗沃表层加均腐殖质特性则是鉴别均腐殖质腐殖土纲的依据。“暗沃”“暗脊”除反映其腐殖质含量较高,且土壤颜色的明度和彩度值较低外,还分别说明盐基的饱和与贫瘠状况。“淡薄”表示该诊断层或腐殖质含量较低,且明度和彩度值较高,或是厚度较薄。
2.1暗沃表层(Mollic epipedon)
有机碳含量高或较高、盐基饱和、结构良好的暗色腐殖质表层。它具有以下条件:
(1) 厚度:
a. 若直接位于石质、准石质接触面或其他硬结土层之上,为≥10cm;或
b. 若土体层(A+B层)厚度<75cm,应相当于土体层厚度的1/3,但至少为18cm;或
c. 若土体层厚度≥75cm, 应≥25cm;
(2) 颜色:具有较低的明度和彩度;搓碎土壤的润态明度<3.5,干态明度<5.5;润态彩度<3.5;若有C层,其干、润态明度至少比C层暗一个芒塞尔单位,彩度应至少低2个单位;和
(3) 有机碳含量≥6g/kg;和九道谷漂流
(4) 盐基饱和度(NH4OAc法,下同)≥50%;和
(5) 主要呈粒状结构、小角块状结构和小亚角状结构;干时不呈大块状或整块状结构,也不硬。
2.2暗脊表层(Umbric epipedon)
有机碳含量高或较高、盐基不饱和的暗色腐殖质表层。除盐基饱和度<50%和土壤结构的发育比暗沃表层稍差外,其余均同暗沃表层。
2.3淡薄表层(Ochric epipedon)
发育程度较差的淡色或较薄的腐殖质表层。它具有以下一个或一个以上条件:
(1)搓碎土壤的润态明度≥3.5,干态明度≥5.5,润态彩度≥3.5;和/或
(2) 有机碳含量<6g/kg;或
(3) 颜色和有机碳含量同暗沃表层或暗脊表层,但厚度条件不能满足者。
3.人为表层类(Anthropic epipedons)
它们是在人类长期耕作施肥等影响下形成的诊断表层,包括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和水耕表层。分别是由浑水灌溉形成的灌淤土壤、由人为堆垫作用形成的堆垫土壤、长期种植蔬菜的高度熟化菜园土壤和长期种植水稻并具有特定发生层分异的水田土壤的诊断依据。其中堆垫表层还根据其物质来源不同,细分出泥垫和土垫两亚型;前者是珠江三角
洲桑(蔗、蕉、花、草)基鱼塘地区泥垫旱耕人为土的,后者则是黄土高原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的鉴别依据 [2] 。关于肥熟表层的有效磷指标,张效朴、龚子同等(1995)专门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我们所用的NaHCO3浸提磷指标优于国际上通用的柠檬酸溶性磷指标,并对原来的定量指标提出修订建议。基于此,《修订方案》对肥熟表层的一系列指标作了全面调整,还重新规定肥熟旱耕人为土的诊断依据除肥熟表层外,还应具有磷质耕作淀积层。与此类似,水耕表层只是水耕人为土土亚纲的诊断依据之一,后者还必需再具有一个诊断表下层——水耕氧化还原层。
3.1灌淤表层[Siltigic epipedon(Irragric epipedon)]
长期引用富含泥沙的浑水灌溉(Siltigation),水中泥沙逐渐淤积,并经施肥、耕作等交替作用影响,失去淤积层理而形成的由灌淤物质组成的人为表层,它具有以下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