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完形填空
1.选材以记叙文为主,内容兼有教育性和启迪性。
从体裁上看,完形填空题以记叙为主,议论为辅,结构完整,用词准确,篇章条理清晰,叙事通畅明了。从题材上看,完形填空力图选取一篇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文章,主题明确,逻辑性强,语言地道生动,内容新颖、时尚,内容通常涉及日常生活、文史知识、科技小品、社会热点、政治、经济、人物传记等。
2.首句一般不设空,全文保持一定的挖空密度。
完形填空的第一句一般都是完整的句子,记叙文的第一句通常把短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交代清楚,作为考生在解题时理解并掌握全文大意的基础。很多时候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主题句,抓住主题句便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空格在短文中均衡分布。相邻空格之间间隔适当,避免了提示信息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3.以语篇考查为主,单纯语法考查很少。
完形填空题以语篇为载体,立足于考生对全文的理解。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结合词汇、语法、语篇知识、生活常识、文化背景知识等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的能力,而非简单考查其词汇使用和单句语法及意义方面的知识。在干扰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测试的信度与效度,避免了干扰项与正确项相似度过低或过高而引起的干扰性过弱或过强的情况。
单纯考查语法结构的题目数量很少,重在文意干扰,每题四个选项大多属同一语法范畴。如果孤立地看挖空的句子,可能每个选项都能满足句子的需要,无论将哪个选项填进去,从语法上讲都是正确的,但是要确定正确答案,只能根据全文的内容和情节发展作出判断。
4.考点分布合理。以考查单词为主,短语或词组为辅;以考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
这样的设置既要求考生具有很好的词感,能熟练运用所学过的常见词汇,还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对语篇进行整体处理的能力。做到“上下求索寻信息,左顾右盼找答案,瞻前顾后想全文”,同时结合考生个人积累的各方面的知识正确解读全文。
高考完形填空的命题特点:
一、选材特点
1.以叙为主,叙议结合
高考完形填空题的选材多为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记叙文或是叙议结合、以叙为主、富有哲理的论说文。
2.短文词数在210—320之间
对考生的阅读语速有一定要求。
二、设题特点
近几年高考完形填空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语篇。吃透短文的大意是正确答题的基础。从每个小题的设计来看,只需读懂设空所在句便可找到答案的题目所占的比例很小,需要
通过上下文来考虑的题目每年要占70%以上,其中需要从全文角度考虑的占1/3以上,这些都体现了“突出语篇”的命题思路。
选项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考查实词为主,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代词等词类,占全部题目的85%以上。
首句完整,主题明确。完形填空题所选短文一般无标题,但首句通常不设空,目的是让考生能迅速进入主题,熟悉语言环境,建立正确的思维导向。短文都有比较明确的主题。全文围绕这个主题阐述和展开。
三、解题技巧
完形填空答题时必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步骤,要先完其意后完其形。注重整合注重上下文信息关联,做到瞻前顾后。
1、跳读首尾句,判断文体,预测主题
一般说来,完形填空题的首尾句是不设空的,先跳读这两句,便可判断体裁,猜想它要讲梦见老公死了
什么。如果一开始就讲明了when, where, who, what,即四个w,那么就是记叙文。若首句是提出或解释说明某事物,一般来说是说明文;若首句提出一个论点,那么就是议论文。
2、通读全文,掌握主旨大意
边读边填独立题(包括词类搭配、近义词辨析、语法类)和前提试题,了解全文,把握大意。积极思维,根据初步结论、按照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找准信息词,存储上文信息,以帮助解决下文空格。要注意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各种连接和修饰关系,留心词汇的习惯搭配,尤其是所选择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
3、寻求搭配,通顺逻辑
固定搭配是完形填空的常考题,如动词与介词的搭配,动词与名词的搭配以及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等,因此选择必须根据具体的上下文作出合理的判断。
4、根据词汇意义及用法辨析词义、确定答案自制皮冻的做法
完形填空题虽然淡化对语法的考查,但对语言点的考查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词汇搭配和
意义辨析两个方面。弄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有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如parate/divide, cheap/cheaply, wide/widely, still/quiet/calm/ silent等。要做好这种题目,必须尽量将词语辨析与情节推理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从词汇意义入手,抓住情节线索解决问题。
5、结合生活常识及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逻辑推理
完形填空往往为自身的内容提供完整的语言信息,其间交织渗透各类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该方面知识的能力。解决这类题目,考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能驾驭全文,弄清文章的深层意义。当对语言的把握不是很准确时,可充分利用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来帮助判断。
6、查漏补缺,反复推敲,调整答案关于环保的诗歌
复读时,要根据文章的中心去判断所选答案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服务于文章的主题,有无语法或搭配错误。审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不畅之处,必有一点,应从词义和逻辑两方面权衡优劣,从而纠正错误,弥补疏漏。对于仍拿不准的个别选项,应坚持自己的第一感觉。
完形填空的答题策略如下:
一、语境化选择题
1.抓住首句
由于完形填空短文的首句通常不设空,我们可以通过细读首句,推断出全文的主旨,并在主旨的指引下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
2.通过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
从上下文中寻找提示或暗示,对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
3.通过全文内容进行推断
把握全文,可以避免断章取义。
二、固定搭配题
1.查找信息,明确搭配
在固定搭配中,空格前后总会有与所选的词语有密切关联的词或短语,这些词或短语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2.注意动词短语的辨析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两种:(1)四个选项的搭配多数是正确的,考生需要借助于上下文语境来进行判断。(2)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搭配是正确的,这种情况比较简单。
3.注意介词短语的辨析
介词短语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虽然比动词短语小,但是也十分活跃。选项的搭配多数都正确,需要借助于上下文语境来做出适当的判断。
三、词语辨析题师德师风考核
1.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
如:say, speak, tell与talk; watch, e与notice等的区别。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对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能力。
2.相似词语的辨析
选项中所给词的词性相同、拼写形式(至少有两项)相近。
3.常用词汇的辨析
四个备选项的词性相同,但在词义和词形上联系不大。脱离语境或只看句子的一部分,可能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但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只有一个正确答案。gprof
4.转换词语的辨析
该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上下文逻辑关系(如转折关系、让步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的理解能力及考生对转换词的运用能力。对词语辨析题要求越来越高的一个表现是把词语辨析和语法测试、构词法以及日常交际用语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四、语法知识题
对语法知识进行考查,可能是对语法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进行考查,也可能是对语法的结构形式进行考查。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单一考查语法的题越来越少,而将语法融入到
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考查却成为了一种趋势。
五、文化背景和生活常识题
高考完形填空往往以自身的内容提供相对完整的语篇信息,其间渗透着各类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从文化、科学知识到历史、地理知识,从风俗民情到民族习惯等。当对语言的把握不很准确时,考生可充分利用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来帮助判断。
1.平时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考生在平时要多注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西方国家的一些历史概况、名人、重大节日,西方人的工作和生活习惯、社交礼仪和习俗等。此外,还要留意与当今社会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环境保护、交通问题等。再就是要掌握一些简单的与物理、化学有关的科学常识。
2.考试时展开合理推断
在考试时,考生如果能积极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并巧妙地加以运用,
同时注意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那么将会大大地简化复杂的分析与判断过程,选出正确答案。
考点一、词汇复现
1.词汇复现包括:原词、同(近)义词、反义词、同源词、概括词复现等。
2.词汇复现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整体篇章意识和上下文推断能力。考生只需要在上下文中直接寻找与备选答案相关的词汇,不需要做出推理判断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这类设题形式分为前文提示和后文暗示两种。土豆炖鸡肉
什么的四季例1、 “What's it like to have a gap between your teeth?” a girl asked me one day.
饿的成语Nobody had ever__36__before. My hand unconsciously ro to cover my mouth.
36.A.faced B.guesd
C.asked D.imagined
【答案】C
考点二、前后照应
完形填空所选的文章都是具有逻辑关系、意义相连的语篇,前后照应题目的设计主要是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时提供的几个选择项孤立地从一个句子看或是从一个段落看似乎都可以,但需要从整篇文章上下文结合起来看,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例2、Around twenty years ago I was living in York. __21__ I had a lot of experience and a Master's degree, I could not find __22__ work.
I was __23__ a school bus to make ends meet and __24__ with a friend of mine, for I had lost my flat. I had __25__ five interviews (面试) with a company and one day between bus runs they called to say I did not __26__ the job. “Why has my life become so __27__?” I thought pain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