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词汇“修炼”的英译辨析——以《牛津·外研社英汉汉英词典》为例

更新时间:2023-05-11 16:04:06 阅读: 评论:0

第 28 卷  总第 136 期Vol. 28  Sum No. 136
2019 年第 4 期No.4. 2019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HE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人才项目“艺术文本翻译研究——以广东艺术文化交流活动为
例”(YQ2015176);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应用翻译研究科研团队(2015KYTD01);广州市社会哲学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翻译叙事伦理研究”(2016GZGJ67);广东省教育厅2017年度特色创新项目(人文社科)“学术制度进路下高职人文学科教师的科研行动与发展研究”(2017GWTSCX004)成果。
【收稿日期】2019-04-28
【作者简介】江晗(1980-),男,广东汕头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刘克纯(1989-),女,河南开封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道家词汇“修炼”的英译辨析
——以《牛津·外研社英汉汉英词典》为例
江晗1  刘克纯2
(1.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2.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中国道教文化中的“修炼”一词内容抽象,意义凝练,准确的英译有助于表述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目前该词的英文译法不一,通过全面了解其语义和文化背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权威字典为例,探讨其英译的厘定思路和通俗译法,实现从静态释义走向契合时代发展的应用转变。
【关键词】修炼;英译;辨析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2x (2019)04—0044—05
中国道教文化自19世纪开始在中西现代文明交流中逐渐向欧美国家传播,改革开放以后慕名到国内道教宫观学习的欧美人士日益增多。近年来在“一带一路”计划指引下,海内外道教文化活动日益频繁,中国道教文化的英译已成为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许多道教文
化中的术语英译并不能很好地表述词汇承载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外国读者往往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真正体会其文化精髓。以“修炼”一词为例,该词汇内容抽象,意义凝练,其内涵契合时代发展,但由于现有的介绍零散,不少权威词典中对该词汇翻译准确度仍需斟酌。本文将通过梳理道家“修炼”一词的释义、分析国内权威词典的解析,借鉴国外已有文摘的释义探讨该词英译的改进思路。
一、道家的“修炼”释义
“修炼”一词早见于《黄帝阴符经》、葛洪《神仙传》与陶弘景《鬼谷子》中。在古代诸多
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中,修炼成仙是古代道教徒的终极追求。道教在其逐渐融合道家思想、巫术方术、儒家思想、阴阳家思想、古代医学与体育知识的发展过程中[1],始终强调修炼的重要性,其教义“仙道贵生”鼓励人们要树立贵生、乐生、养生的意识,通过自我修行,延长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这种重视性命双修来追求身体健康与精神超脱并走向永恒的方式,充分体现出了道教“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由于道教在不少朝代都受到封建统治阶层的打压,加上古代文学作品和当代文艺作品中所渲染的神秘色彩,直至今日普通民众仍无法客观了解修炼行为对中国古代化学、医药学、体育学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其背后的人文关怀,也不利于中国道教文化的对外交流。
那何为修炼?《道教大辞典》和《中华道教大辞典》的解释为:“(内炼名词)指修持心性,炼养精气。
《黄帝阴符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宋胥元一注:‘木之生火,

本文发布于:2023-05-11 16:0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838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修炼   文化   发展   艺术   翻译   中国   词汇   学院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