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重要的英汉语言差异
摘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原文含义是英汉翻译的前提与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分清翻译中的英汉语言差异,了解英语的表达模式,再根据中英语言差异进行转换,从而进行准确通顺的翻译。本文通过对英汉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总结有利于在翻译中做到准确通顺的方法。
关键词:理解、差异、语言文化、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翻译
翻译不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和语言结构向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和语言结构的简单转换,也不是在两种语言中寻找对等的词语和语句结构再将其串接成距的过程。翻译是语意的翻译,不是语言形式的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的适当方式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是在两种语言中寻找含义相似的某些词语或结构。所有结构的调整与词汇的修饰都是基于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之上的。翻译必须跳出原文语言层面的束缚,必须着眼于传达原文的内容与含义。这体现了翻译最基本的原则“信”,即是首先要做到忠实、准确、无误。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审美观及语言逻辑思维方式。“由于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有别,各国的历史不完全相同,各国人民创作的物质文明也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语言特征和表情达意的手法上也有区别,它们都是文化交流的障碍,有些障碍甚至不可逾越,这是造成翻译局限性的首要原因。”1语言之间的比较是比较语言的共性,而语言之间的对比则是比较语言之间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
汇、语法、修辞、篇章、语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汉、汉英翻译过程中,只有先了解中英文化的不同,充分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分清不同的表达习惯,才能准确地领会原文的含义,从而灵活进行地翻译。
1.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西方文化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是万物之灵,认为人可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其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理性和科学;重视个人的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斗争,崇尚民主法制意识、扩张征服意识和冒险精神等。中华民族文化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区别有着谦虚与张扬、贬己尊人与平等对话以及尚古与崇今三大特征。中华文化崇尚谦虚,并把谦虚当作判断言谈举止是否得体的重要标准,张扬常常意味着浅薄。而英美民族推崇平等对话,赞美谦逊的同时不厌恶张扬。中华文化讲求物我交融、天人合一,而西方习惯人物分离、强调个性。汉语是感性的,需要心领神会,而英语是理想的,注重形势论证。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因此在翻译中,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对翻译产生影响。比如,在英美国家,狗是忠诚勇敢的象征,是家人宠爱的对象,而在中国却截然不同。英语中说,“You are a luky dog.”不能照着字面意思译成“你是一只幸运狗。”,而应根据中国的风俗习惯,翻译成“你是一个幸运儿。”,因此翻译时主张在文化层面上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
2.英汉思维方式差异
不同的文化渊源导致了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形态各不相同。一个民族的文化相异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思维方式,因为一个民族典型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其一切精神文明产生的基础。季羡林先生认为差异的关键在于思维模式: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而对中西文化哲学传统的特征,藩文国教授做了一个既概括又贴切的对比:“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陈宏薇认为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主要有四点区别:中国人重直觉与具象,西方人重理性与逻辑;中国人重整体,西方人重个体;汉语频繁使用对仗修辞格和四字词组;汉语重意念,英语重形势。2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翻译不仅是语言交际活动也是思维活动,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语言表达方式是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既需要遵循语言规律也受思维规律的制约。如语言学家所示,英语的思维模式是由点及面的外展螺旋式,其表达方式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重到轻,由强到弱3。以家庭住址为例,英语先是门牌号码,然后街道、城市、州、国家,而汉语则按国家、省市、街道、门牌的顺序。如“His address is 3621 Market Street, Philadelphia ,USA.”汉语译为“他的地址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市场街3612号。”。就是由于中英思维模式的差异,所以我们在英汉互译时要注意句式结构的调整,在“信”的基础上尽力做到“达”——达意、通顺、连贯。
3.英汉语言差异比较
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汉语和英语中不同的表达法和语言习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汉语重形合,而英语重意合。汉语的重点在后,而英语的重点在前,汉语与英语的定语位置在许多情况下是不一样的,汉语与英语的逻辑顺序很多时候也不一样,汉语中被动语态较少,而英语中被动语态则普遍存在。英语行文讲究简洁明快、文风质朴、逻辑性强,而汉语讲究雕琢词藻,为渲染气氛,常用四字结构,语义重叠,语言逻辑松散4。鉴于这些差别,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别,才能做到译文不生硬,不是汉语式英语。
3.1 形合与意合
美国翻译家奈达说过,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英汉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与与意合之分了。英语是形态型语言,以形驭意,强调显性连接,注重形合,汉语是语意形语言,以意统形,强调隐性连贯,注重意合。英语注重形合,其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常通过关系词、连接词、介词、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其结构关系,句子严谨而缺乏弹性,因此句子各部分之间关系很紧密。汉语重意合,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的连接借助语义手段 (即内在的逻辑关系) 来实现,少用连接词。翻译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英语多用显性连接、汉语多用隐形连贯这一句法特点。
3.2 逻辑顺序
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两种语言的组织。英语以演绎式表达见长, 最重要的信息通常放在最
前面先说, 先述及结果或做下结论, 再列举事实或例证,“先果后因”。而汉语多使用归纳式表述, 重要信息放在后面,经常把条件、原因放在前面,结果放在后面,先列举原因或事例, 再道明结果或做出结论, “先因后果” 。
3.3 句子的侧重点
通常汉语的重点在后,英语的重点在前。汉语中常常先给出一个形容词,再引出一个名词,或者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以什么方式做什么事情,大多数情况下,定语放在名词之前。而英语句子的重点在前,所以我们经常见到英语中有许多定语从句或定语后置现象。在英汉翻译时,应注意到这种差别,否则会出现严重的翻译腔或语句不通顺现象,即中国式英语,此时我们应充分理解英汉语言思维模式对定语的位置的处理,在具体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即汉语之境转化为英语之境6。例如,“让你看看我刚从新开的图书馆借来的小说。”的英文是“Let me show you the novel that I borrowed from the library which was newly open to us”。
3.4静态与动态
英语句子中,名词的使用频率高,常被称为“名词的语言”,常用名词、施事者代替动词,所以英语的表达呈现出静态倾向。如:He is in the full conviction that real knowledge is the end product of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history。与此相比,汉语没有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之分,原形动词可
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可以在句中多次连用,甚至重复、重叠,合成并用。因此,汉语除了部分句子没有动词以外,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使汉语的表达呈现动态倾向7。上例的中文翻译如下:他深信,只有对历史加以透彻研究,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3.5被动语态
英语中存在大量被动语态的句子, 这是英语的一种表达习惯, 鉴于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句子结构, 在汉英翻译中, 必须注意语态的转换。例如,“我国各族人民每年都要热烈庆祝十月一日的国庆节”。翻译为:“National Day is enthusiastically celebrated on Oct. 1by the Chin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every year.”。
3.6各种词的使用
从词类的划分比较上看,汉语没有冠词,英语没有量词。从数量上比较看来,副词、介词,连词的使用都是汉语中少,英语中多。汉语多用动词而英语多用名词,英语中代词、介词、连词的使用频率高,汉语的数词使用得多, 因为汉语的成语及缩略语靠数词构成,汉语的量词使用频率高, 正如英语的冠词一样。一般来说,汉语较英语简练,因此英译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省略,一般省略的主要词类是冠词、连词、代
词、动词或可有可无的词。因为英汉词汇意义存在不对应现象, 翻译时应通过各种手段对译入语加以补充或限定, 技巧上表现为词语的增减、阐释、借用、音译等手段的运用。由于词汇使用频率不对应, 翻译时不能拘泥于字面的对应, 而应该以整体意义为重, 灵活变通。由于词类的性质不同, 词类转换便成了汉英翻译中经常使用的技巧。
清楚地了解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英汉语言差异之后,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就能轻松地分析句型,理解句意,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原文的信息,读懂源语言的意思。这是翻译的首要步骤,也是能否做到“信”的关键。在明确了原文意思之后,我们才能结合语境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词汇短语,根据中西方表达习惯的差异和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组织成通顺连贯的语言,从而做到了“达”。如果在表达时选用和语境一致的语言风格,对句子加以润色,还能进一步追求翻译的最高要求——“雅”。由此看来,了解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掌握汉英不同的语言结构特征是做好翻译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王爱琴,高万隆.英汉互译理论与实务[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张宇琬.英汉语言思维模式对翻译的影响[J]. 人文社科.
4.黄燕儒.浅析英汉语言差异的表征及其文化溯源[J].北方文学.
5.彭迎春. 中西文化差异在英汉语言中的体现[J]. 外语研究,2011(11).
6.赵旭卉. 英汉思维形态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外语交流,2011.
7. 冯庆华,龚芬.翻译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