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年11月第23卷第6期JEnvironHealth,November2006,Vol.23,No.6
文章编号:1001-5914(2006)06-0543-03
铜离子诱发
鲦鱼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研究
张贵生,朱道玉
摘要:目的
通过
鲦鱼红细胞研究铜离子的遗传毒性,寻找对诱变物敏感的鱼类。方法
选择120尾
鲦鱼,随机
分为8组,每组15尾,分别用Cu2+浓度为0.01、0.02、0.04、0.08、0.16、0.32、0.64、1.28mg/L的CuSO4溶液染毒,染毒在同一规格的塑料箱内进行。对照组以纯净水饲养。每一浓度组在6、12、24、48h时随机取鱼3尾(0.64mg/L组每次处理2尾),用纱布将鱼体表水分擦干。断尾取血,涂片,观察不同浓度、不同染毒时间铜离子对鲦鱼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结果各染毒组
鲦鱼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12、24h时,在
一定浓度(0.01~0.16mg/L)范围内
鲦鱼红细胞微核率与铜离子浓度成正相关,但当浓度过高(0.32、0.64mg/L)时,微核
率反而降低。当铜离子浓度较低(0.01~0.08mg/L)时,微核率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结论鲦鱼对诱变物敏感,可以
作为微核实验的良好材料来检测诱变物的遗传毒性。
关键词:金属,重;铜;红细胞;微核试验;鲦鱼
中图分类号:R994.6
文献标识码:A
StudyonMicronucleiandNuclearAbnormalitiesInducedbyCu2+inHemiculterleucisculusErythrocytesZHANGGui-
sheng,ZHUDao-yu.DepartmentofLifeScience,HezeCollege,Heze,Shandong27401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genetictoxicityofcopperwasstudiedinHemiculterleucisculuserythrocytestofindthesensitivefishesformutagens.MethodsCu2+wasusedasthemutagenandH.leucisculusasthetestee.120H.leucisculuswererandomlydividedinto8groups,treatedwithCu2+attheconcentrationof0.01,0.02,0.04,0.08,0.16,0.32,0.64and1.28mg/Lrespectively.ResultsComparedwiththecontrol,thefrequencyofmicronucleiandnuclearabnormalitiesoferythrocytesintheCu2+treatedgroupssignificantlyincreased(P<0.05orP<0.01).Whenthetreatmenttimewere12and24h,attheconcentrationsof0.01-0.16mg/L,theamountofmicronucleierythrocytesshowedapositivedosage-dependentrelationship,however,whentheconcentrationswereat0.32,0.64mg/L,anegativedosage-dependentrelationshipappeared.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t
hemicronucleirateandthetreatmenttimewasobservedattherangeoflowercopperconcentrations(0.01-0.08mg/L).ConclusionH.leucisculusissensitivetothemutagenandsuitablefortestofgenetictoxicityofenvironmentalpollutants.
Keywords:Metal,heavy^Copper_Erythrocytes_Micronucleustest_H.leucisculus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生命科学系(山东菏泽274015)
作者简介:张贵生(1972-),男,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动物学研究。
【调查研究】
由于工业废水的排放,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其毒理学研究亦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中微核实验是一种简便、快捷、敏感、准确的遗传毒理检测方法。最早将微核实验应用于鱼类的是
1982年,Hooftman等首次证明化学诱变剂甲醛磺酸乙酯(EMS)能诱发泥荫鱼外周红细胞微核形成,后来国
内外又陆续用虹鳟、泥鳅[1]、黄鳝、银鲫[2]、白鲢等实验动物检测X-射线、亚硝基胍(MNNG)、重金属(铅、镉)、洗涤剂、染料废水等的致突变活性。但至今国内外未见用
鲦鱼作为实验动物研究污染物诱变剂的
遗传毒性报道。本实验以
鲦鱼为实验动物,研究了
Cu2+对其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诱发作用。一方面探
讨Cu2+遗传毒性,另一方面为寻找更敏感的鱼类作为
微核实验的良好材料提供科学依据,以便研究诱变物的遗传毒性。
1材料与方法1.1动物
鲦鱼是用虾笼从市内未污染的环城河内捕获
的。体重0.50~0.70g,体长4.20~4.70cm。于染毒前1周暂养在实验室纯净水(菏泽牡丹区某纯净水厂生产)中,每日上午喂金鱼饵料1次,每2d换水1次,水温为20~27℃。
1.2试剂
CuSO4(化学纯,纯度不少于99.0%,上海试剂一厂)
1.3
染毒将120尾
鲦鱼随机分为8组,每组15尾,分别
用Cu2+浓度为0.01、0.02、0.04、0.08、0.16、0.32、0.64、
1.28mg/L的CuSO4溶液染毒,染毒在同一规格的塑料箱内进行。塑料箱内水量保持在4
L,每一浓度组投放15尾鱼。染毒时间分别为6、12、24、48h,并且每天上午投一次金鱼饵料。处理6h时,因1.28mg/L组鱼全部死亡,所以该组除去。0.64mg/L组12h时死亡12
尾,所以进行该组实验时,又用同样规格和条件的塑料箱多处理30尾鱼。同时,以暂养在实验室纯净水中的鲦鱼作为对照组。
1.4实验方法
每一浓度组在6、12、24、48h时随机取3尾鱼
(0.64mg/L组每次处理2尾),对照组只在24h时随即取鱼3尾,作为染毒组6、12、24、48h的对照。
用纱布543・・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年11月第23卷第6期JEnvironHealth,November2006,Vol.23,No.6
将鱼体表水分擦干。断尾取血,涂片,凉干后甲醇固定15min,再用16%Giemsa染液(
pH=6.8的0.2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染色15min,自来水冲洗,自然凉干。血涂片置于MoticDigitalMicroscopeDMBSERIES油镜下观察,每片随机统计3000个以上的红细胞(0.64mg/L组,每片随机观察5000个以上红细胞),
记录具有微核及核异常的细胞数。核异常是由于染色体发生了畸变,从而其细胞核与正常细胞核相比,形态发生了改变,包括核质外凸、核异形、无丝分裂、小核、核碎裂等。小核即微核,是核异常的一种特殊情况。本研究在计算核异常数时,不包括微核数,在计算总核异常数时,才把微核数计算在内,所以,微核率=微核总数/观察细胞总数×1000‰;核异常率=具有核异常的细胞总数(除微核)/观察细胞总数×1000‰;总核异常率=微核率+核异常率。总核异常率较全面地反映了遗传物质细胞核受损伤的程度,对判定诱变剂的遗传毒性更有说服力。
1.5统计学方法
微核率、核异常率、总核异常率均以x±s表示。以
SPSS11.5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法,分析
各染毒组与对照组之间各观察指标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u2+对
鲦鱼红细胞微核的影响
鲦鱼红细胞因Cu2+诱发产生的微核位于胞质
中,为圆形或椭圆形小体,大小在正常细胞核的1/4~1/30之间,染色程度与正常的细胞核相同。
表1可见,各CuSO4染毒组鲦鱼红细胞微核率均较对照组升高,微核率范围是0.94‰~2.83‰,分别是对照组微核率(0.27‰)的3.48和10.48倍。结果表明,染毒组微核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0.01、0.02、0.04、0.08mg/LCu2+染毒组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微核率基本呈逐渐上升趋势(0.01mg/L组处理12h时微核率为1.24‰例外),即较低浓度时,微核率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P<0.05,P<0.01)。在0.16、0.32、0.64mg/L组,在处理24h时,
微核率分别为2.83‰,2.01‰,1.41‰,分别达到最高值,随之在48h时微核率又分别相应降低,在处理6、12、24h时,各处理组微核率均在0.16mg/L组相应达到最大,依次为1.75‰,2.35‰,2.83‰,在0.32、0.64mg/L组微核率又均相应降低,在处理48h时,各浓度组则在0.08mg/L组微核率达到最高值(2.42‰)。
2.2Cu2+对鲦鱼红细胞核异常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Cu2+染毒组的总核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
0.01、0.02、0.04、0.08、0.64mg/LCu2+染毒组,总核异常
率与处理时间基本呈正相关(P>0.05,P<0.05),说明随染毒时间的延长,对鱼的危害越来越大;而0.16、0.32
mg/L组,当染毒时间达12h时总核异常率最大,分别
为11.75‰,9.82‰,随后总核异常率又降低,这说明同
一浓度组总核异常率与染毒时间基本呈正相关,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处理相同时间时,在0.01~
0.08mg/L浓度范围内,总核异常率与Cu2+的浓度基本呈正相关(P<0.05,P>0.05),浓度过高,总核异常率反而又降低(在处理24h时,0.16mg/L组微核率最高)。
2.3总核异常率与微核率之间的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0.01~0.08mg/L各组,总核异常
率与微核率出现高峰时的时间同步,而0.16、0.32mg/L组均在12h时总核异常率达最高值,而24h时微核率达最高值,表现为基本同步。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二者出现高峰的时间基本同步。这与耿德贵等[3]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
注:与0mg/L(对照)组比较,经方差分析及LSD检验,!P<0.05,!!P<0.01。
表1
不同铜离子浓度染毒6~48h对
鲦鱼红细胞
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n=3,x±s,‰)
剂量(mg/L)
00.01
0.02
0.04
0.08
0.16
0.32
0.64
时间(h)
246122448
6122448
61224
48
6122448
6122448
6122448
6122448
观察细胞数
(个)
142881264812885126671118911855141651206212791115821348111785131831293311441113021176410755110431234611728127731272812893127971181212
8111272912226
核异常率
3.36±0.064.97±0.417.45±0.073.31±0.056.96±0.165.15±0.157.62±0.237.55±0.047.89±0.145.88±0.178.01±0.087.64±0.179.56±0.105.42±0.107.49±0.377.81±0.209.38±0.463.25±0.129.40±0.096.40±0.085.50±0.204.78±0.237.86±0.226.05±0.087.43±0.404.15±0.085.62±0.096.13±0.378.75±0.33
微核率
0.27±0.100.94±0.18!!1.24±0.03!!1.09±0.18!!1.87±0.19!!1.18±0.07!!1.34±0.13!!1.41±0.14!!1.94±0.36!!1.38±0.07!!1.48±0.06!!1.53±0.02!!2.12±0.21!!1.31±0.16!!2.00±0.22!!2.03±0.10!!2.42±0.16!!1.75±0.28!!2.35±0.34!!2.83±0.31!!2.04±0.14!!1.56±0.21!!1.96±0.10!!2.01±0.17!!1.48±0.08!!1.19±0.01!!1.25±0.15!!1.41±0.21!!1.31±0.23!!
总核异常率
3.63±0.116.18±0.97!!8.69±0.05!!4.40±0.36!8.84±0.30!!6.33±0.08!!8.97±0.34!!9.29±0.41!!9.77±0.40!!7.26±0.19!!9.49±0.13!!9.16±0.16!!11.68±0.12!!6.73±0.07!!9.82±0.19!!9.84±0.26!!11.80±0.42!!5.00±0.34!!11.75±1.02!!9.23±0.25!!7.59±0.19!!6.35±0.42!!9.82±0.14!!8.07±0.10!!8.91±0.46!!5.33±0.07!!6.87±0.23!!7.55±0.57!!10.06±0.55!!
544・・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年11月第23卷第6期JEnvironHealth,November2006,Vol.23,No.6
3讨论
鲦鱼分布广泛,在我国从南到北各种内陆水域,如河流、湖泊、池塘、水库中均有分布,是一种繁殖力快,生活力强的小型鲤科鱼类,在实验室里易饲养。1983年,陈丽玑等测定鲢鱼微核率正常值
为0.07‰,黄鳝为0.14‰,泥鳅为0.05‰,而本实验测得的鲦鱼对照组为0.27‰,证明了鲦鱼对微核的诱发具有极高的敏感性的发生,可以作为微核实验的良好实验动物用来监测水污染。
微核是除主核之外的存在于胞质中独立的微小核物质,是在细胞分裂后期,带着丝粒染色体向纺锤体两极移动时,无着丝点的染色体和染色体断片落后而形成微核。落后的断片可能包括在子细胞中,但所见比例比主核小得多。一般认为,染色体断裂形成为小核,纺锤丝断裂造成一组或一条染色体滞后形成为大核,二者在本研究中均已被观察到,由此推断Cu2+对染色体和纺锤体具有双重毒性。
本实验证实了Cu2+能诱发鲦鱼红细胞产生微核,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染毒浓度的升高,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在0.16、0.32、0.64mg/L组,在处理24h时,微核率分别为2.83‰,2.01‰,1.41‰,分别达到最高值;随之在48h时微核率又分别相应降低。原因可能是在较高浓度时长时间处理会引起鲦鱼停止生长,或大量红细胞受损伤死亡。在处理6、12、24h时,各处理组微核率均在0.16mg/L组相应达到最高,依次为1.75‰,2.35‰,2.83‰;但随浓度增加,0.32、0.64mg/L组微核率又均相应降低。原因可能是浓度过高会抑制或终止细胞的正常分裂,这说明在一定时间内,微核率与Cu2+浓度呈正相关。
在处理48h时,各浓度组则在0.08mg/L组微核率达到最高(2.42‰),这说明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低浓度的毒性表现得亦更加明显,出现最高微核率时的浓度下降。
参考文献:
楼见东,吴萍.亚硝基胍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诱发〔J〕.中国环境科学,1996,16(4):275.
李谷,程晓莉,陈丹,等.鱼微核试验筛检水体诱变物的应用与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2,26(1):74-80.
耿德贵,刘贤德.除草剂乙草胺对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17(1):36-38.
(收稿日期:2006-05-17)
(本文编辑:王亭)[1]
[2]
[3]
文章编号:1001-5914(2006)06-0545-01
蓟县农村饮用水氟含量调查
郭秀文,韩青,王玉娥关键词:水;氟中毒;卫生调查中图分类号:R123.9文献标识码:E
为了解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预防水致疾病的发生,
笔者于2006年6月1—16日对蓟县18个乡镇、161个村庄的
632件生活饮用水样中的氟化物含量进行调查。其中,自来水样
有41件,占6.49%,手压机水样有591件,占93.51%。按照《生
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进行检测和评价,饮用水中氟化物
含量≤1.0mg/L为合格。
蓟县农村饮用水中的氟含量及其构成情况见表1。632件
水样中,合格104件,合格率为16.46%。
本次调查显示,蓟县农村高氟区主要分布在上仓镇的东纪各庄、陈桥村,东施古镇的西蔡庄、东施古村、向阳村、定福庄,刘家顶乡的关辛庄、太平庄,尤古庄镇的南朱庄、周蛮庄,侯家营镇的王家堡、高庄子村、西王唐村、栗庄子。这表明,我县农村是生活饮用水高氟区,高氟水对本地群众的身心健康已造成极大影响。
地方性氟中毒的轻病区饮用水中氟含量为1.0~2.0mg/L,
长期饮用容易造成饮用者患上氟斑牙等一系列疾病。中等病区为>2.0~≤4.0mg/L,长期饮用很容易造成饮用者患骨质疏松等疾病。重病区饮用水氟含量为4.0mg/L以上,长期饮用容易造成饮用者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因此,为使氟病区群众摆脱高氟饮水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危害,应大力开展饮水降氟措施,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收稿日期:2006-07-25修回日期:2006-09-11)
(本文编辑:韩威)
【监督监测】
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卫生防病站(天津301900)
表12006年6月1—16日蓟县农村饮用水中的
氟含量及其构成情况
氟化物(mg/L)
≤1.0
>1.0~
>2.0~
>4.0
样本数(件)
104
278
207
43
x±s(mg/L)
0.82±0.20
1.50±0.27
2.82±0.53
4.96±0.70
构成比(%)
16.46
43.99
32.75
6.80
(n=632)
5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