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是全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的建设为主题的论文3000的文章9篇 ,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论文关键词:理论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
论文摘要:理论建设是一个革命的党、执政的党的重要力量来源,党的理论建设对于顺利完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必须认真学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同样,没有建设的理论,也就没有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理论,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历史证明,只要我们能够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就能够推动党的事业顺利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百多年来,不屈的中国人一直进行着坚决的斗争,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运动的“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到戊戌变法的“兴民权,行议会”,辛亥革命的“三民主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因而无法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也就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然而,马列主义是行动的指南,不是现成的答案,更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拿过来便可治疗一切疑难杂症。马列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使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形势下,能够客观准确地分析出现存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条件,从而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也就是说,要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没有马列主义的本本是不行的,但只靠马列主义的本本也是不行的,必须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深入了解、分析中国国情,形成适合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中国革命必须的,同时也是极其艰难的,我们党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左”和“右”的错误,其根源就是不能科学地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是将它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指导,而是直接作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现成答案,不是在实践中运用、发展理论,实现理论的创新,而是削足适履,用理论的框框来套实践,结果必然是理论脱离实际,给党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指导中国革命事业的锐利武器,就在于它成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社会和革命的特点,从而得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革命的动力,革命的道路、革命的前途等一系列革命基本问题的科学结论,最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所有这些,都是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中没有的,但却又完全是出白于马列主义的,是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它显示了马列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能不说是马列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每一时代的理论都肩负着完成它那一时代历史任务的责任,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为今天的实践提供现成的答案,只能结合时代特征、实践特征,创造出适合本时代的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更需要有伟大的理论加以指导,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新时期的特点,总结国内外建设经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理论问题,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就在于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个别论断,敢于打破习惯势力、主观偏见,着眼于实际,着眼于目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广大党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党建设事业的成败。只有不断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提高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必须深入理解、牢牢把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我们党制定指导革命、建设正确理论的思想来源,是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比革命和改革更加复杂艰巨的工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指导的理论则更加难于掌握。进入2l世纪,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层出不穷。摆在我们党面前最严峻的考验就是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何带领全国人民顺利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能不能用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将科学的理论灵活的运用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避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关键在于我们党是否能够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只有始终坚持这条思想路线,才能认清时代特征,洞察历史发展大势,正确把握社会前进脉搏,科学地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发展变化的规律&m安全检查记录iddot;才能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使党的全部理论.各项工作能紧扣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各项工作合乎规律性·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顺利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必须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特别是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前头。正是由于掌握了这样一项基本工作方法,我们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生了变化,我们肩负的任务发生了变化,我们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手段、条件发生了变化,但是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调查研究在党的决策工作和全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显得更为重要。……调查研究的工作只能全面加强,决不可有任何削弱。”因为“对任何问题的探索和解决,须臾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进行调查研究,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密切同群众的联系,深入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解决群众的困难,就是要对本地区、本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心中有数。才能从实际出发,作出科学判断,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减少和避免失误,才能顺利完成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
二、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科学判断,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综合实力都上了一个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体,紧紧抓住“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最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学习、理论创新的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我们的理论,在不断的理论学习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
三、总结
我们党8O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能够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能够始终能够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和开辟适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目前,全党上下正掀起学习《江泽民文选》的高潮,这是我们党加强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党员理论水平,巩固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学习的热潮必将带动理论创新热潮的兴起,而新的理论必将为我们的事业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使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加强自身建设,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把党的根本宗旨真正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关键词:群众路线 党风 思想教育监督 一. 1.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制定、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 要把坚持党的宗旨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制定、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也就是说,制定政策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执行政策必须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在坚持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关系。无论制定政策还是执行政策,都要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不能只顾当前利益而忘了长远利益,也不能只讲长远利益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老老实实向人民学习,真心诚意为人民服务。 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拥有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谁就有力量、有智慧、有办法,就能战胜困难,为人民多作贡献。 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比较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其中很多矛盾和问题与基层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每个党员都应该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广交朋友,交心谈心,及时了解民情,准确反映民意。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自觉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及时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 二.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 1.决不允许少数领导干部搞特殊化 党内确有不正之风,确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搞特殊化。中央已经下定决心,并且已经在陆续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报纸上的正确批评的作用应该肯定,但是应当注意不要把个别的现象当作普遍的现象,不要把局部的东西夸大为整体。决不是所有党员或多数党员都有不正之风,决不是所有领导干部或多数领导干部都搞特殊化。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所谓的“官僚主义者阶级”。我们的宣传,要防止在群众中造成各种不符合实际的印象。 2。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整党要遵照十二届二中全会的决定,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四者缺一不可。党章对这些都有明确的规定,每个党组织应该要求每个党员逐条对照,开展自我批评和相互批评,必要的时候要采取纪律措施。每个党员都能以身作则,我们的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 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流行的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说法是不行的。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并且对群众所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 三.1.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全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各级组织、每个党员都要按照党章的规定,一切行动服从上级组织的决定,尤其是必须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这一点在现在特别重要。谁要违反这一点,谁就要受到党的纪律的处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要把这一点作为当前的重点。 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同样,对严重犯罪活动的防范和打击,也必须继续加强。对一些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的腐败现象,要坚决制止和取缔。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严格禁止坑害勒索群众。 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宣传,也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宣传,昔兰尼加一定要坚决反对。毫无疑问,我们仍然坚持“双百”方针,坚持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各项自由,坚持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不搞任何运动和“大批判”。对坚持错误拒绝改正的党员要执行党纪,但是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允许重犯任何简单化、扩大化的“左”的错误。 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也就有了保证 2.要教育全党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式关系,等等。学习和培养这些革命精神,并不需要多么好的物质条件,也不需要多么高的教育程度。我们不是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上述的革命精神参加革命到现在吗?从延安到新中国,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不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吗?没有这种精神,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有人居然对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进行“批判”,而这种荒唐的“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每一个有党性、有革命性的共产党员,难道能够容忍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 四.党要接受监督 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八大强调了这个问题。毛主席最近特别强调要有一套章程,就是为了监督。毛主席说,要唱对台戏,唱对台戏比单干好。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威信很高。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因为我们如果关起门来办事,凭老资格,自以为这样就够了,对群众、对党外人士的意见不虚心去听,就很容易使自己闭塞起来,考虑问题产生片面性,这样非犯错误不可。所以毛主席在革命胜利之后再三强调这个问题,这是看得很深很远的。只要党和党员不脱离群众,只要党和党员接受监督,只要党和党员虚心学习,只要党和党员不断地进行工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党就一定能同过去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一样,顺利地领导国家建设,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学会建设,学会管理经济,把我们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在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等领域里的核心地位。这是我国近百年来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和提高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迎接各种突如其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的不断变化。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其积极性的一面,也有其消极性的一面,其价值则由其积极性和消极性的比值决定。我们党的建立和发展,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当然,在实际过程中,党内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因素,这突出表现在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少数的腐败现象。但我们知道,这极少数的腐败,并没有削弱中国人民对党的信心和党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威望。因为我们党把防止腐败,惩治腐败,打击腐败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内容,也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腐败和反腐败是党在新时期自身发展的一对矛盾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律认为,任何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前进的,是在不断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矛盾中呈螺旋式发展变化。矛盾的这种相互转化,则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动力。我们党,从他的建立之初,在其自身发展的80多年的历程中,就是不断克服各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独立,建立民主,最终发展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在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领域都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纵深拓展,在国际交往和合作日益紧密和频繁的新时期,腐败和反腐败这一社会矛盾的凸显,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内极少数高级干部的伏法,为我们正确对待和认识这一矛盾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腐败和反腐败是党在新证婚词经典时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矛盾动力。
腐败显现了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弱点、不足,反腐败是可不可以不勇敢正视问题、勇敢面对的体现,是克服弱点、弥补不足不断完善的过程。
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积聚和丰富的产物,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封建残余意识及陋习是滋生腐败的历史渊源。虽然新中国建立已半个多世纪,但封建社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动机仍侵蚀着人们的思想,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思想残余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以致有些党员干部因迷信金钱万能和权能通神而陷入腐败之中。西方社会腐朽的生活方式也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利用世界先进的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趁机钻进来,使一些分不清什么是人类文明进步健康的生活方式,什么是腐朽没落低级趣味生活方式的党员干部陷入腐败之中。心理失衡也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对这一现象,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但少数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产生了难以平衡的心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也陷入腐败之中。有的单位对干部选拔任用不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在干部的使用管理中不慎、不严,使一些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虽然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软弱,权力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程序制约,不能很好地遏制腐败。
腐败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原因也有其主观上的因素,党在新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就是不断从客观上和主观上防止腐败,防止消除客观的影响,加强个人的主观教育,不断发展和提高,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二、反腐败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核心任务
党的建设,就是不断提高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在新时期驾驭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迎接各种挑战和风险,克服弱点和不足的能力。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党的建设除了组织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思想建设和作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全党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聚和社会精神财富日益丰富的时代面前拒腐防变能力。防止腐败,惩治腐败,打击腐败是新时期全面提升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民族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反腐败,首先要反对思想意识上的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者的基础任务。思想意识,是人的精神境界,是一切动作行为的原动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坚持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我们历来都重视党的思想意识建设。从1926年的《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到1933年《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从1942年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到“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两个“务必”讲话,从1952年开始的“三反”“五反”运动到新时期的“继续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和“三讲”教育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都是党的建设在思想意识建设上的具体体现。
加强党的思想意识建设,还要加强全党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民族传统文化是体现民族个性、展示民族魅力的舞台。是凝聚民族的胶合剂。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频繁。西方一些腐化消极思想观念也随机涌进了国门,这对我们党内的那些盲目崇洋媚外的人巨大冲击,最终成了民族的败类。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和修养,他们根本不懂得民族文化,以致分不清什么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哪些是民族文化的糟粕。哪些应该科学借鉴、为我所用,哪些该坚决抵制、抛弃。
反腐败,其次要加强党内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保证。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最终原因。治标还必须治本,才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随着我国社会民主和社会法治的不断完善,对各种腐败给予了沉重打击,取得了反腐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我们也应看到,虽然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软弱,权力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程序制约,不能很好地遏制腐败。当然,反腐败是党的建设中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贪污腐化,滥用权力等腐败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也不可能靠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见效”。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是要保证权力的正确运用,做到“权为民所用”决不能以权谋利、谋益。只有真正做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防止腐败,才能真下做到“防范于未然”。
反腐败,最后要坚决打击、惩治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邓小平强调:“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对大多数党员和干部主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对极少数腐败分子必须严历惩处,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从而取信于民。腐败是社会发展的消极产物,我们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党内的腐败现象,才不会因党内的腐败而失去对党的信心,才不会失去社会主义信念。打击惩治党内的各种腐败,充分体现了党敢于面对错误,正视自身缺点和不足的伟大勇气。腐败是党内的一颗毒瘤,只有坚决打击惩治腐败,铲除腐败毒瘤,才能保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党在新时期的核心领导地位。打击惩治腐败要注意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适应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提高和完善党抵御各种风险、应对各种变化、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党的纯洁性、优越性、先进性。
一、正确理解三个&ldqu飘香的生命o;执政”名词:
⒈如何认识执政能力的内涵:
执政,顾名思义,就是执掌政权的意思。所谓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党,执政的宗旨和内容是不同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所以我们讲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⒉执政理论的内涵是什么:
执政是受执政理论指导的。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主要方面。
执政理念。可以理解为执政的指导思想,其中主要的应是价值取向。
执政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执政最重要最宝贵的基础。
执政方略。就是执政的大政方针、战略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的一些重大战略,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执政的方略,如“三步走”战略、依法治国方略等。
执政体制。从执政的角度来说,政治体制也可以称作执政体制。
执政方式。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具体执政,效果不一样。管理国家和社会,光用简单的行政命令不行了,必须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协商的、契约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执政资源。强大的阶级基础是资源,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是资源,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资源,宝贵的历史经验是资源,,光荣的历史传统也是资源。
执政环境。在国内,我们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一种宽裕的经济生活环境;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创造一种稳定和谐的政治生活环境;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生活环境。在国际上,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文明的新秩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⒊怎样把握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
从构成执政能力的基本要素来看,直接影响和决定执政能力的主要有三大方面,这也是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
一是执政的制度和体制。这是执政能力的基础。一切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及其效率如何、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制度和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便捷,这个制度和体制运转得是否顺畅、灵活、高效。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定要首先在制度和体制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进程,为党的执政活动搭建一个更为广阔和良好的平台。
二是执政的主体。这是执政能力的直接载体。执政能力,最直接地表现在执政主体的能力和水平上。主体是谁?应该是指整个执政党。分解开来,既包括党的领导干部,也包括作为组织的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执政能力是所有这些执政者和执政机构,科学驾驭和运用执政的制度、体制、方式而表现出来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执政的方式方法。这是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执政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规范、合理,对执政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⒈政治常识解读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只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三大历史任务的要求。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阶级(其先锋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只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不断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有利于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⑥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⒉哲学常识解读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③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④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伟大工程。
三、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这些既是党五十五年来执政的成功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丰富英语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保证。当前,实行科学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决策科学化。
民主执政,是指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党治国理政的实质和关键。人民群众是党的最广泛最宝贵的执政基础。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信任。民主执政就是要巩固这个执政基础;就是要坚持党的执政理念,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以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这是当代国家政党政治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
三者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科学执政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态度、方法和指向;民主执政是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保证;依法执政是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
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四、为什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只有在不断改进执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执政能力。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需要。
五、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②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是爱国统一战线。
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⑥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全面加强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⑧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一个锤子,一把镰刀交织一起,看上去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图案,可它贴到鲜红的旗帜上,它就是代表我们国家的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
1921年,一个伟大的领袖诞生了中国共产党。2021年,是党的100岁生日。100年来,党用可以积成河的鲜血,让我们迎来了和平的社会,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尊敬的各位领导: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沐浴着晨曦的阳光,唱着春天的故事,我心情是那样激荡。然而,回首眺望走过去的历程,却是那样的曲折不平坦。你看那洒满鲜血的路上,一个个脚印记载着多少风雨与沧桑。
时间如流水般飞快地从我们眼前流逝回想起以前,我们的党走过了100年艰苦奋斗的道路,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党感到骄傲和自满,一百年,就像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但是改革的开放汇集了每个国人的生活,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党建主要包括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建的突出特色,思想建设的根本就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思想上保持党的纯洁性;(侧重理论修养)
作风建设主要是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侧重和群众的关系)
组织建设主要是民主集中制(侧重制度原则)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
一、正确理解三个“执政”名词:
⒈如何认识执政能力的内涵:
执政,顾名思义,就是执掌政权的意思。所谓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党,执政的宗旨和内容是不同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所以我们讲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⒉执政理论的内涵是什么:
执政是受执政理论指导的。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主要方面。
执政理念。可以理解为执政的指导思想,其中主要的应是价值取向。
执政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执政最重要最宝贵的基础。
执政方略。就是执政的大政方针、战略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的一些重大战略,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执政的方略,如“三步走”战略、依法治国方略等。
执政体制。从执政的角度来说,政治体制也可以称作执政体制。
执政方式。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具体执政,效果不一样。管理国家和社会,光用简单的行政命令不行了,必须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协商的、契约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执政资源。强大的阶级基础是资源,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是资源,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资源,宝贵的历史经验是资源,,光荣的历史传统也是资源。
执政环境。在国内,我们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一种宽裕的经济生活环境;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创造一种稳定和谐的政治生活环境;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生活环境。在国际上,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文明的新秩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⒊怎样把握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
从构成执政能力的基本要素来看,直接影响和决定执政能力的主要有三大方面,这也是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
一是执政的制度和体制。这是执政能力的基础。一切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及其效率如何、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制度和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便捷,这个制度和体制运转得是否顺畅、灵活、高效。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定要首先在制度和体制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进程,为党的执政活动搭建一个更为广阔和良好的平台。
二是执政的主体。这是执政能力的直接载体。执政能力,最直接地表现在执政主体的能力和水平上。主体是谁?应该是指整个执政党。分解开来,既包括党的领导干部,也包括作为组织的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执政能力是所有这些执政者和执政机构,科学驾驭和运用执政的制度、体制、方式而表现出来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执政的方式方法。这是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执政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规范、合理,对执政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⒈政治常识解读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只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三大历史任务的要求。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阶级(其先锋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只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不断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有利于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⑥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⒉哲学常识解读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③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④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伟大工程。
三、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这些既是党五十五年来执政的成功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保证。当前,实行科学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决策科学化。
民主执政,是指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党治国理政的实质和关键。人民群众是党的最广泛最宝贵的执政基础。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信任。民主执政就是要巩固这个执政基础;就是要坚持党的执政理念,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以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这是当代国家政党政治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
三者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科学执政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态度、方法和指向;民主执政是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保证;依法执政是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
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四、为什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只有在不断改进执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执政能力。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需要。
五、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②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是爱国统一战线。
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⑥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全面加强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⑧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爱一个人的网名主权和安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提要: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我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员干部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历史性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对待党内腐败是进行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健词:正确对待党内腐败,党的建设,内容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在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等领域里的核心地位。这是我国近百年来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和提高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迎接各种突如其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的不断变化。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其积极性的一面,也有其消极性的一面,其价值则由其积极性和消极性的比值决定。我们党的建立和发展,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当然,在实际过程中,党内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因素,这突出表现在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少数的腐败现象。但我们知道,这极少数的腐败,并没有削弱中国人民对党的信心和党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威望。因为我们党把防止腐败,惩治腐败,打击腐败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内容,也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腐败和反腐败是党在新时期自身发展的一对矛盾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律认为,任何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前进的,是在不断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矛盾中呈螺旋式发展变化。矛盾的这种相互转化,则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动力。我们党,从他的建立之初,在其自身发展的80多年的历程中,就是不断克服各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独立,建立民主,最终发展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蝴蝶效应豆瓣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在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领域都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纵深拓展,在国际交往和合作日益紧密和频繁的新时期,腐败和反腐败这一社会矛盾的凸显,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内极少数高级干部的伏法,为我们正确对待和认识这一矛盾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腐败和反腐败是党在新时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矛盾动力。
腐败显现了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弱点、不足,反腐败是正视问题、勇敢面对的体现,是克服弱点、弥补不足不断完善的过程。
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积聚和丰富的产物,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封建残余意识及陋习是滋生腐败的历史渊源。虽然新中国建立已半个多世纪,但封建社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动机仍侵蚀着人们的思想,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思想残余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以致有些党员干部因迷信金钱万能和权能通神而陷入腐败之中。西方社会腐朽的生活方式也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利用世界先进的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趁机钻进来,使一些分不清什么是人类文明进步健康的生活方式,什么是腐朽没落低级趣味生活方式的党员干部陷入腐败之中。心理失衡也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对这一现象,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但少数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产生了难以平衡的心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也陷入腐败之中。有的单位对干部选拔任用不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在干部的使用管理中不慎、不严,使一些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虽然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软弱,权力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程序制约,不能很好地遏制腐败。
腐败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原因也有其主观上的因素,党在新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就是不断从客观上和主观上防止腐败,防止消除客观的影响,加强个人的主观教育,不断发展和提高,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二、反腐败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核心任务
党的建设,就是不断提高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在新时期驾驭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迎接各种挑战和风险,克服弱点和不足的能力。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党的建设除了组织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思想建设和作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全党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聚和社会精神财富日益丰富的时代面前拒腐防变能力。防止腐败,惩治腐败,打击腐败是新时期全面提升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民族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反腐败,首先要反对思想意识上的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者的基础任务。思想意识,是人的精神境界,是一切动作行为的原动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坚持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我们历来都重视党的思想意识建设。从1926年的《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到1933年《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从1942年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延安到“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两个“务必”讲话,从1952年开始的“”“”运动到新时期的“继续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和“三讲”教育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都是党的建设在思想意识建设上的具体体现。
加强党的思想意识建设,还要加强全党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民族传统文化是体现民族个性、展示民族魅力的舞台。是凝聚民族的胶合剂。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频繁。西方一些腐化消极思想观念也随机涌进了国门,这对我们党内的那些盲目崇洋媚外的人巨大冲击,最终成了民族的败类。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和修养,他们根本不懂得民族文化,以致分不清什么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哪些是民族文化的糟粕。哪些应该科学借鉴、为我所用,哪些该坚决抵制、抛弃。
反腐败,其次要加强党内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保证。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最终原因。治标还必须治本,才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随着我国社会民主和社会法治的不断完善,对各种腐败给予了沉重打击,取得了反腐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我们也应看到,虽然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软弱,权力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程序制约,不能很好地遏制腐败。当然,反腐败是党的建设中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正如指出的那样“贪污腐化,滥用权力等腐败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也不可能靠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见效”。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是要保证权力的正确运用,做到“权为民所用”决不能以权谋利、谋益。只有真正做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防止腐败,才能真下做到“防范于未然”。
反腐败,最后要坚决打击、惩治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强调:“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对大多数党员和干部主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对极少数腐败分子必须严历惩处,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从而取信于民。腐败是社会发展的消极产物,我们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党内的腐败现象,才不会因党内的腐败而失去对党的信心,才不会失去社会主义信念。打击惩治党内的各种腐败,充分体现了党敢于面对错误,正视自身缺点和不足的伟大勇气。腐败是党内的一颗毒瘤,只有坚决打击惩治腐败,铲除腐败毒瘤,才能保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党在新时期的核心领导地位。打击惩治腐败要注意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党的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适应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提高和完善党抵御各种风险、应对各种变化、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党的纯洁性、优越性、先进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2、《理论》高校出版社。
3、《理论基本问题》郑必坚党校出版社。
4、《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执政环境和社会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事变时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必须审时度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任务的变化,以改革的办法来破解党建工作中的难题,以创新的思路来探索解决党建新课题的途径,使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 (一)从世情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国际环境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南北经济差距仍然很大,贫富悬殊未见好转。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的特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仍然占优势,综合国力和各种力量的竞争较量更为激烈。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克时艰,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二)从国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浅层次到深层次、从局部攻关到全面决战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一方面,激发了中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给人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带来深刻变化。面对这些新变化,我们党如何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如何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的建设,加快自身的发展。 (三)从党情来看,我们党在新形势、新趋势、新的竞争较量面前所担负的任务和党员队伍发生的新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员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如何建设一支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我党自身建设的根本问题和百年大计。因此,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从客观上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证党经受住新的考验,真正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实质就是促进党的自身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完善自己,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科学发展,使党的工作和党的自身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我们党的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就是为了促进党的自身发展。只要在党的自身建设中抓住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本质,抓住了核心,就能实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目标。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来说,就是要把它看做一个系统工程。就党的建设而言就是要同时注重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五大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建设要相互承接、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共同发展。抓党的自身建设既要注意及时性,又要有持久性、连续性,注重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就是要在全面认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基础上,努力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 第一,党的建设内涵要科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重申:“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第二,党的建设制度要科学。邓小平反复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为制度是人们所遵循的各种规则的总和。在现代社会,政党作为一个组织,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要保持正常运行,制度是最基本的保障。 第三,党的建设方法要科学。时过境迁,即使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象的变化、任务的转换,越来越不管用、不好用和不能用。党的建设要面对改革创新的实践,以改革创新的科学方法来应对,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党建工作现代化实现党建工作现代化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党建现代化? 第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使这支队伍成为党建工作现代化的骨干力量。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实现党的工作现代化的必备知识,党务工作者要自觉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成为党建工作现代化的骨干力量。 第二,要用现代科技设备武装党务部门。党的宣传、组织、纪检等职能部门都要配备现代科技设备。在党员教育方面,要增加现代化的宣传设施,充分运用录音、录相、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使党员教育形象化、具体化,收到入耳、入脑的效果。 第三,要实现党务管理科学化。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知识运用到党建工作的实践中来,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走出新路子。 五、以创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党务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个决定的因素。”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党务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决定党建工作的创新速度和质量,因此,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党务工作者必须做到: 第一,努力学习,掌握创新知识。知识贫乏就没有创新的基础,随着大批新兴科学的涌现,知识积累的速度明显加快,形势要求党务工作者自觉掌握新的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真正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认真学习新兴科学知识。 第二,紧跟时代,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脑在各种新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积极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思想和欲望。创新意识对创新能力起着统率、支配、强化、萌发的作用。创新能力的高低是由创新意识的强弱决定的。明确党的自身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才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第三,求真务实,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是党务工作者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创新思维主要是指散发思维、多角思维、立体思维、求异思维。对党建面临的新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多手段的思考,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第四,努力实践,培养创新才干。实践出真知,党务工作者的创新能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头脑内固有的,只能从长期的党建工作实践中来。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是我们增长创新才干的公式。 综上所述,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就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执政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改革的思路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新途径、新举措;以创新的思路来探索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新制度、新办法。从而促进党的科学发展,把党建设成为生机蓬勃,活力旺盛,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日益增强,永远站在和平与发展时代前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摘 要: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也是推进党的建设的强大动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创新,光辉前景同样在于改革创新。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十七大;改革创新精神;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对党的最根本的考验;要经受住这个最根本的考验,关键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各项工作更富有实际成效。纵观党执政的60多年,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国情和党情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建设也相应地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此时,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执政环境和社会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事变时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必须审时度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任务的变化,以改革的办法来破解党建工作中的难题,以创新的思路来探索解决党建新课题的途径,使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 (一)从世情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国际环境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南北经济差距仍然很大,贫富悬殊未见好转。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的特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仍然占优势,综合国力和各种力量的竞争较量更为激烈。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克时艰,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二)从国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浅层次到深层次、从局部攻关到全面决战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象州温泉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一方面,激发了中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给人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带来深刻变化。面对这些新变化,我们党如何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如何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的建设,加快自身的发展。 (三)从党情来看,我们党在新形势、新趋势、新的竞争较量面前所担负的任务和党员队伍发生的新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员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如何建设一支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我党自身建设的根本问题和百年大计。因此,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从客观上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证党经受住新的考验,真正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实质就是促进党的自身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完善自己,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科学发展,使党的工作和党的自身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我们党的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就是为了促进党的自身发展。只要在党的自身建设中抓中华护理住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本质,抓住了核心,就能实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目标。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来说,就是要把它看做一个系统工程。就党的建设而言就是要同时注重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五大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建设要相互承接、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共同发展。抓党的自身建设既要注意及时性,又要有持久性、连续性,注重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就是要在全面认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基础上,努力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 第一,党的建设内涵要科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重申:“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 第二,党的建设制度要科学。邓小平反复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为制度是人们所遵循的各种规则的总和。在现代社会,政党作为一个组织,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要保持正常运行,制度是最基本的保障。 第三,党的建设方法要科学。时过境迁,即使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象的变化、任务的转换,越来越不管用、不好用和不能用。党的建设要面对改革创新的实践,以改革创新的科学方法来应对,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党建工作现代化实现党建工作现代化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党建现代化? 第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使这支队伍成为党建工作现代化的骨干力量。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实现党的工作现代化的必备知识,党务工作者要自觉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成为党建工作现代化的骨干力量。 第二,要用现代科技设备武装党务部门。党的宣传、组织、纪检等职能部门都要配备现代科技设备。在党员教育方面,要增加现代化的宣传设施,充分运用录音、录相、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使党员教育形象化、具体化,收到入耳、入脑的效果。 第三,要实现党务管理科学化。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知识运用到党建工作的实践中来,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走出新路子。 五、以创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党务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个决定的因素。”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党务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决定党建工作的创新速度和质量,因此,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党务工作者必须做到: 第一,努力学习,掌握创新知识。知识贫乏就没有创新的基础,随着大批新兴科学的涌现,知识积累的速度明显加快,形势要求党务工作者自觉掌握新的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真正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认真学习新兴科学知识。 第二,紧跟时代,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脑在各种新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积极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思想和欲望。创新意识对创新能力起着统率、支配、强化、萌发的作用。创新能力的高低是由创新意识的强弱决定的。明确党的自身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才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第三,求真务实,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是党务工作者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创新思维主要是指散发思维、多角思维、立体思维、求异思维。对党建面临的新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多手段的思考,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第四,努力实践,培养创新才干。实践出真知,党务工作者的创新能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头脑内固有的,只能从长期的党建工作实践中来。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是我们增长创新才干的公式。 综上所述,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就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执政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改革的思路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新途径、新举措;以创新的思路来探索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新制度、新办法。从而促进党的科学发展,把党建设成为生机蓬勃,活力旺盛,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日益增强,永远站在和平与发展时代前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9。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有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3. [4]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316-317.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7] 《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2000年6月20日《)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 习近平.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N].学习时报,2009-5-18。
关于加强党的建设论文党的建设论文2500字本文发布于:2023-05-11 05:5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821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